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四专题第17课秋水节亚攻节选教学案苏教版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86923487 上传时间:2019-03-26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95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四专题第17课秋水节亚攻节选教学案苏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四专题第17课秋水节亚攻节选教学案苏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四专题第17课秋水节亚攻节选教学案苏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四专题第17课秋水节亚攻节选教学案苏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四专题第17课秋水节亚攻节选教学案苏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四专题第17课秋水节亚攻节选教学案苏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四专题第17课秋水节亚攻节选教学案苏教版(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17课 秋水(节选)非攻(节选)(一)作者简介 生平经历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战国中期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人。老子之后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庄子曾做过蒙城漆园吏,但不久辞去,终身不仕。他一生主张修身养性、清静无为,内心则充满了对当时世态的悲愤和绝望。主要作品庄子,又名南华经,道家经典之一,今存庄子分内篇、外篇、杂篇三部分,为庄子及其后学所著。评价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生平经历墨子(约前468前376),名翟,战国初期鲁国人。先秦墨家学派创始人。主张“兼爱”“非攻”“尚贤”“节用”。他出身低微,生活节俭,注重实践,善于制作,以“为万民兴利除害”为使命,并为之

2、孜孜奋斗,游说诸侯,制止战争,安定社会。主要作品著有墨子一书,现存53篇。评价思想家、政治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二)人物轶事庄子将死 庄子快要死了,弟子们打算用很多的东西作为陪葬。庄子说:“我把天地当作棺椁,把日月星辰当作给我陪葬的珠宝,天下万物都是送给我的礼物。我陪葬的东西难道还不完备吗?哪里用得着再加上这些东西!”弟子说:“我们担忧乌鸦和老鹰啄食先生的遗体。”庄子说:“弃尸地面将会被乌鸦和老鹰吃掉,深埋地下将会被蚂蚁吃掉,躲过乌鸦老鹰的吃食再交给蚂蚁,怎么如此偏心!”墨子责徒春秋战国时期,耕柱是一代宗师墨子的得意门生,不过,他老是挨墨子的责骂。有一次,墨子又责备了耕柱,耕柱觉得自己真是非

3、常委屈,因为在许多门生之中,自己是被公认的最优秀的人,但又偏偏常遭到墨子指责,让他感觉很没面子。一天,耕柱愤愤不平地问墨子:“老师,难道在这么多学生当中,我竟是如此地差劲,以至于要时常遭您老人家责骂吗?” 墨子听后反问道:“假设我现在要上太行山,依你看,我应该要用良马来拉车,还是用老牛来拖车?” 耕柱回答说:“再笨的人也知道要用良马来拉车。” 墨子又问:“那么,为什么不用老牛呢?” 耕柱回答说:“理由非常简单,因为良马足以担负重任,值得驱遣。”墨子说:“你答得一点也没有错,我之所以时常责骂你,也只因为你能够担负重任,值得我一再地教导与匡正你。”(一)背景链接秋水(节选)庄子生活在战国后期,社会

4、处于剧烈的大变动之中,奴隶主统治政体已分崩离析,封建君主制度尚未建立,诸侯兼并,天下纷争,政治腐败,社会混乱。庄子对当时的社会现实深感不满,但又无力反抗,便从批判现实走向了悲观厌世、否定一切的极端。总体说来,他的哲学思想核心是先验的超乎万物的“道”,竭力描画人的个体精神自由境界。非攻(节选)战国时期,各国争城夺地,战事连年不断,有些规模很大,死伤严重,破坏力强,造成社会混乱,人民困苦不堪。为了社会安定,人民能够安心生活,墨子提出兼爱、非攻(反对进攻别的国家)、节用等重要主张。(二)常识整理寓言寓言是带有讽刺或劝解性的故事。通常是把深刻的道理和寓意寄予简单的故事中,借此喻彼,借小喻大,借古喻今,

5、语言简洁干练。以假托的故事或拟人的手法说明某个道理或进行劝谕、讽刺。特点:篇幅大多简短;主人公可为人,也可为拟人化的生物或非生物;使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常运用夸张和拟人等修辞手法。寓言早在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盛行,诸子百家著作中都有不少寓言故事流传下来。(三)博览悦读墨子的“非攻”思想墨子讲“兼爱”,不仅是超越亲疏、超越贵贱的普遍之爱,而且超越了种族,超越了国别。于是,墨子直接要面对的,就是如何对待战争。墨子生活的时代,正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呈现出空前的大震荡、大分化、大变动的局面,争霸战争接连不断,大国争相拓土开疆,掠夺兼并,战争频仍。春秋所记载

6、的242年间,就发生了300多次战争,结果灭者30,迁者10,弑君36,亡国52。墨子看到,国与国互相攻伐,家与家互相掠夺,人与人互相残杀,国破家亡,民不聊生,给劳动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老百姓因战争贻误农时,“居处之不安,食饭之不时,饥饱之不节”;战争之中,妇幼老弱一概难于幸免,墨子非攻中:“今攻三里之城,七里之郭杀人多必数于万,寡必数于千。”墨子连用八个“不可胜数”,揭露了战争直接杀人和间接杀人的残酷性。墨子认为,人无贵贱,生而平等,“皆天之臣也”,国无大小,“皆天之邑也”。指出战争乃天下最大的祸害,而人民群众则是最大的受害者。“非攻”成为“兼爱”在战争问题上的必然结论。墨子主张非攻,是特

7、指反对当时的“大则攻小也,强则侮弱也,众则贼寡也,诈则欺愚也,贵则傲贱也,富则骄贫也”的掠夺性战争。墨子以是否兼爱为准绳,把战争严格区分为“诛”(诛无道)和“攻”(攻无罪),即正义与非正义两类。“兼爱天下之百姓”的战争,如禹攻三苗、商汤伐桀、武王伐纣,是正义战争。反之,大攻小,强凌弱,众暴寡,“兼恶天下之百姓”的战争,是非正义的。非正义的战争“攻”要坚决制止。为此,他奔走呼吁,开展广泛的外交活动,宣传他“非攻”的主张,并开办军事学科,培养军事人才,派到各国做武官,目的是游说大国、强国的君王不发动战争,帮助弱小的国家打赢防御战。墨子与众弟子多次成功地制止了大国侵略小国的不义之战,一些把墨学称为“

8、贱民之道”的君王,不得不在墨子的游说下,承认攻占不义或者放弃攻战。止楚攻宋,止鲁阳文君攻郑,止齐太公攻鲁等,皆是“非攻”理论的实践硕果。鲁迅先生曾以非攻为题写成著名的历史小说,赞扬墨子为中国的脊梁和传奇式的伟大英雄。为了制止战争,让那些发动战争的暴君一无所得,墨子及其弟子精心研究守御之法,墨子“惟非攻,是以讲求备御之法”。 墨子深知,光讲道理,大国君主是不会放弃战争的,因而主张“深谋备御”,以积极防御制止以大攻小的侵略战争。这些研究防御作战的论述,集中在备城门以下十一篇,形成了一个以城池防守为核心的防御理论体系。这也是“墨守成规”这个成语的由来。作者按:为了写这篇文章,作者查阅了一些资料,真是

9、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据中国军事史统计,从公元前22世纪夏朝建立起,至公元1911年的4 000多年间,竟然发生了3 786次战争,几乎每年一次!而从先秦到元明时期,发生在山东境内的战争,也有437次!真是触目惊心。联想到元末明初,史载山东大地“白骨遍野,千里无人”,滕州现在大多数人都是当时山西迁徙者的后代,连我们上厕所的“如厕”,也因为迁徙者被捆绑而变成了“解手”;再看看现在高喊人权的美国所发动的伊拉克战争,已造成100多万人死亡,我们就只能仰视墨子,仰视他的人道主义,仰视他的和平思想,仰视他一个大写的“人”。秋水(节选) 非攻(节选)1初步了解庄子、墨子的思想及作品风格。2积累文言实词、

10、虚词,了解文言句式。3体会秋水运用寓言故事说理的写作特点。4把握非攻比喻论证的方式。 (一)阅读秋水(节选),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环节一:突破词句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1)两涘渚崖之间涘:名词,水边 渚:名词,水中的小块陆地 崖:名词,高的河岸(2)东面而视 而:连词,表修饰关系(3)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 始:副词,才 旋:动词,调转,这里指改变(4)野语有之曰 野语:俗语,俗话(5)闻道百 道:道理(6)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且夫:连词,而且 而:连词,表并列关系(7)今我睹子之难穷也 穷:动词,看到尽头(8)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殆:形容词,危险2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11、并释义。(1)泾流之大“泾”同“径”,直(2)不辩牛马 “辩”同“辨”,分辨,辨别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古义。(1)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古义:在这种情况下今义:表示后一事往往由前一事引起(2)至于北海古义:至,到达;于,介词,表动作行为的对象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表示另提一事(3)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古义:脸色,面部表情今义:指面子,脸面4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活用现象并释义。(1)秋水时至时:名词作状语,按时(2)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美:形容词作名词,美好的事物(3)顺流而东行 东:名词作状语,向东(4)东面而视 东面:名词作动词,面向东(5)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少、轻:

12、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少,认为轻5翻译下面的句子,并探究句式特点。(1)“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译文:“听到很多的道理,就认为没有谁比得上自己的人”,说的就是我这种人啊。(宾语前置句。宾语“己”前置,应为“以为莫若己者”;宾语“我”前置,应为“谓我”,其中“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2)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译文:我要是不到您这里来,那就危险了。(“非则”是固定句式,译为“如果不就”)(3)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译文:我将长久地被懂得大道理的人耻笑了。(被动句,“见于”表被动)环节二:分析文理6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能够显示河伯愧疚的一项是()东面而视,不见水端望洋向若而叹“闻道百,

13、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睹子之难穷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ABC D解析:选B均为对客观事件的叙述,没有情感特征。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篇描写秋天百川灌河的宽广浩瀚,“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把河伯那踌躇满志、飘飘然的神态描写得淋漓尽致。B两个“于是焉”领起的内容将河与海的不同境界、河伯的不同心态加以对比,塑造了先沾沾自喜而后幡然醒悟的河伯形象。C这篇文章用河神见海神的寓言故事说明哲理,通篇都是设喻,显得趣味横生,通俗形象,易为人所接受和理解。D本文引用野语,意在批评河伯的盲目自大,“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是说明这种盲目自大是

14、不可救药的。解析:选DD项,河伯的“盲目自大”不是不可救药的,他醒悟后改正了错误。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河伯起初觉得自己的天地最广大,是因为他所拥有的天地确实广阔,他当初的认识有局限是情有可原的。B河伯看到广阔的大海,发出了由衷的感叹,承认自己的原有认识是错误的,这一认识转变是值得肯定的。C在河伯的感叹里,河伯觉得有些人对孔子和伯夷的看法是不正确的,他们不应该认为孔子的学识少,也不应该认为伯夷的道义轻。D河伯的感叹里还表达了这样的意思:自己有幸来到大海,增长了见识,否则,因见识短浅而自以为是会造成严重的后果。解析:选CC项,河伯引“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是批评自己的盲目崇拜。(二)阅读非攻(节选),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环节一:突破词句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1)入人园圃园圃:偏义复词,偏在“园”,种果树的地方;圃,种蔬菜的地方(2)众闻则非之非:非难,指责(3)至攘人犬豕鸡豚者 攘:动词,偷盗(4)以亏人愈多 以:介词,因为(5)至杀不辜人也 不辜:无罪(6)当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