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淄博市2016-2017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86923068 上传时间:2019-03-26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淄博市2016-2017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山东省淄博市2016-2017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山东省淄博市2016-2017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山东省淄博市2016-2017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山东省淄博市2016-2017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山东省淄博市2016-2017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淄博市2016-2017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山东省淄博市2016-2017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本试卷分为第卷(阅读题)与第卷(表达题)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请把选择题1、2、3、10、11、12、17、18、19按题号相对应地填涂到答题卡上。第卷 阅读题(共7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互联网时代更应注重用词准确 近日,山西日报等媒体根据网络热度排名,总结了2016年十大网络流行语。广西小伙的“蓝瘦(难受)、香菇(想哭)”,奥运选手傅园慧的“洪荒之力”,以及王健林说的先定一个“小目标”,成为最热的三个词语。有人说,互联网的传播规律,其实就是无规律。词语的传播更是如此我们不仅难以摸准

2、热词的特征,更难以预测它何时、以何种形式击中网民的痛点。那么,在众声喧哗、信息碎片化的互联网时代,我们在用词上该持以怎样的态度呢?兹认为,为了提高表达效果和沟通效率,可以在适当场合使用热词,但必须基于准确、恰当、合适的前提。热词有超强的表情达意效果,往往是区区几个字,胜过千万言。2015年的热词“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道出了大众对脱离现实生活、外出旅游散心的期许,同时既精准传达了“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情怀,又听起来不那么文绉绉,颇得网民喜欢。而且,热词往往能僭越年龄、辈分、等级,将沟通双方置于平等状态。比如,很多父母在用微信与子女沟通时,自称“宝宝”卖萌,相信这样的用词,会

3、部分消除横亘在双方之间的沟通障碍,起到促进沟通的作用。与此同时,我们又格外强调,使用热词的前提是,用词准确、得体、合适。因为热词特别受追捧,一个明显乱用或错用的热词在网上刷屏,只会造成不可挽回的负面效果,形成错误的示范效应。热词要用得准确。该用动词的时候,绝对不能擅用名词敷衍。准确使用热词,会带来“四两拨千斤”的效果。近几年各大高校毕业典礼,校长们都爱用点网络热词来带动气氛,反响热烈。比如华中科技大学原校长“根叔”,巧用“打酱油”“妈妈喊你回家吃饭”等词语,令毕业生更添对母校的留恋。热词要用得得体。要掌握用词分寸,不能为了套用热词,而扭曲词语本来的意思。比如,很多地方都把人才培养项目的具体工作

4、描述成“人才培养工程”,这其实是对“工程”这个词语的滥用,只有形成系统的培养项目,才能称得上是工程,平时的具体工作如提高待遇、落实住房等,只能称得上是人才工作。热词要用得合适。热词虽好,但也是该使用时才使用,不要刻意追求表达效果,“为了热词而热词”。要学会合适使用热词,可以参考习近平总书记对一些词语的运用,比如“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要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这些用法,广大群众不仅容易理解,还很容易产生共鸣,取得了尤为突出的传播效果。词语不一定花里胡哨,最重要的还是适得其用,与特定的语境、背景相契合。如今通信发达、信息芜杂、词语泛滥,我们应学会使用热词,但更应注重用词

5、的准确、得体、合适,以达到更好的表达效果。 (选自光明日报2016年10月30日 ) 1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了提高表达效果和沟通效率,在基于准确、恰当、合适的前提之下,我们可以在适当场合合理使用热词。B互联网时代热词的传播是没有规律的:不仅热词的特征难以摸准,网民的痛点在何时以何种形式被击中更是难以预测。C“蓝瘦、香菇”“洪荒之力”“小目标”是2016年山西日报根据网络热度排名,总结出的“十大网络流行语”中最热的三个词语。D习总书记“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要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等热词的运用,不刻意追求表达效果,该使用时才使用。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6、( )A如今通信发达、信息芜杂、词语泛滥,热词一定不能花里胡哨,最重要的还是适得其用,与特定的语境、背景相契合。B孩子不听话时,父母用微信沟通时说上一句“宝宝对你很失望”,会部分消除横亘在双方之间的障碍,促进彼此之间的沟通。C虽然地方不能把人才培养项目具体工作描述成“人才培养工程”,但目前北大实行的“博雅人才培养计划”可以简称“博雅计划”。D“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颇得网民喜欢,是因为它道出了大众期许,同时既精准传达了大众的情怀,又听起来不那么文绉绉。3下列有关“网络热词”之所以能“热”的原因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热词有超强的表情达意效果,往往区区几个字,胜过千万言,比如“世界这么大

7、,我想去看看”。B热词往往能僭越年龄、辈分、等级,将沟通双方置于平等状态,比如,父母可以自称“宝宝”卖萌。C热词能带动气氛,让听众反响热烈,比如华中科技大学原校长“根叔”,巧用“打酱油”等词语。D热词更应注重用词准确、得体、合适,以达到更好的表达效果,比如“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二)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12分)我的父亲俞师傅俞宁父亲精通旧学,骨子里却是个新式的知识分子。有人称他俞先生,有人叫他俞教授,近来还有人说他是某个领域里的“大师”、“巨匠”。只有我才知道父亲最喜欢人们怎样称呼他。大概是1974年,我和父亲从北师大主楼西侧往新华书店旁边的理发馆缓缓而行,迎面

8、飞来一辆半旧的自行车,骑车的人左脚鞋跟蹭地代替刹闸停了下来。用沧州一带口音问候一声:“俞师傅,干嘛去?”嗓门之大,震得我耳鸣。父亲也用那种口音回答:“韩师傅,理发去。”说完二人点头一笑就各奔前程了。我问父亲:“这是谁呀?怎么叫您师傅?”父亲说,那是中文系的一个青年教师,“他干活有力气,是把好手。”大学教师、有力气、劳动好手不知道21世纪的国人是否会觉得这事有些难解。父亲1958年初被错划“右派”后就必须用劳动来“改造思想”。到了“文革”,父亲的工作变为打扫主楼六层走廊加男女厕所的卫生。1966年老舍在太平湖投水,那时父亲正在接受“疾风暴雨式的批判”和“劳动改造”。我生怕父亲会受他的启发,弃我而

9、去。未满十一岁的我连问带摸,找到了太平庄师大的主校园,又摸上了主楼的六层,一眼看见父亲正用拖把很努力地擦拭着走廊的水磨石地面。我拉了拉他的后衣襟,他转过身,也不问我为何突然到学校来找他,指着地面说,“你看,你看!是不是跟镜子似的?嘿嘿,甑亮!”说罢还给我示范劳动程序:先在左边墙角与地面的交接处狠狠地前后擦两次,然后横抡三下,从左墙根擦到右墙根,再在右墙角与地面结合部前后狠擦两次。“横三竖四。这是我总结出来的擦地秘诀。”父亲很骄傲地告诉我。1971年和1972年之际,父亲参加了后勤基建科的劳动,砌院墙、盖房子。开始,后勤的师傅们让他当壮工,和泥、运砖。时间长了,父亲就从和泥搬砖的“小工”升级到上

10、脚手架“跑大墙”的“大工”。1974年冬我到北京市西城区长安街房管所当了一名瓦工,学徒三年,出师一年后,又升为二级瓦工。父亲的手艺不比我这个专业瓦工差,在细微的地方,甚至比我强。一次他指着一所平房的墙角说:“这个角儿,是我把的。”把角儿的“把”字有把关的意思,是“技术含量高”的工作。我瓦用工匠的眼光考察了一下父亲把的角儿,父亲的活儿干得真地道!横平竖直不说,选砖对角十分细致,外加“游丁走缝”绝没有超过一公分的,根本看不出是非专业工匠干的活计。后勤的师傅们称父亲是“三级教授,四级瓦工。”我当时的感想是给他当儿子,实在是窝囊。他的古汉语知识是我望尘莫及的,现在就连我的专业瓦工,他都要略胜一筹,给儿

11、子留个饭碗行不?恢复高考以后,我报考英文系,就是想躲开他的强项,给自己找一个发展空间。没想到,多年以后我到北外读研究生,发现两位全国顶尖的英语教授,一个专文学,一个专语言,都比不上父亲那口纯正的剑桥音。一次父亲忽然问我:“你懂什么叫师傅吗?师字好懂,傅字就有点儿微妙了。”说着就开始给我细解“傅”字的来龙去脉。对于父亲拿手的训诂之学,我是一窍不通。他当时给我讲的,我似懂非懂,父亲的大意是,“傅”字原是指侍弄花草的人。侍弄之外还负责展示花木,还要认准花木的优美之处并将其展示在世人面前。所以后来古代官职有少傅、太傅,都是培养太子、向世人展示太子才能和品质的官儿。作为师傅,一个人须有见识、肯于劳动、善

12、于劳动并且无私地把劳动对象的优秀品质展示出来,而自己甘居幕后父亲嘱咐我的话,他自己完全做到了。至今我还记得一个学生三年饥荒时期到我家来补课,父亲掰开揉碎给他讲,补课之后,还把我们十分紧张的口粮拿出一些来给他吃。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周,他还为一个学生的书写了序。那个师傅的概念,恰好是他生命的写照。我父亲引以为傲的事,是干哪行就能成为哪行的师傅。我很幸运,我的父亲就是我的师傅。 (本文选自文史知识2016年第12期,有删改)【相关链接】俞敏先生一生精研语言学,学问博大精深,治学科学严谨,著述宏富。他通晓英、德、俄、日等多种语言,对梵语和藏语等一些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和汉语方言也很有研究,在语言学的各门类诸

13、如语言学理论、音韵学、训诂学、语法学、文字学、词源学、方言学、语音学等方面卓有建树,在国内外学术界享有很高声誉。(“百度百科”)。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章意思的一项是(3分)( )A父亲是个精通旧学,又受过新文化洗礼的知识分子,而他却最喜欢别人称他“师傅”,所以同系青年教师的招呼让他格外欢喜。B父亲被错划为“右派”后,以劳动改造思想,文革期间,父亲始终豁达地面对更为繁重的体力劳动,并在劳动中收获快乐。C疾风骤雨似的批判和改造已经突破了当时知识分子承受的底线,而父亲却毫发无损,可见父亲受到了优待。D父亲以他的学识和劳动诠释了师傅的内涵,就是把劳动对象的优秀品质无私地呈现在世人面前,

14、自己却甘居幕后。5、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 )A父亲较同时代的知识分子多份豁达,是因为他在时代的风云变幻中能坦然面对命运的摆布,主动选择以体力劳动改造思想。B面对打扫厕所和走廊的卫生这样的劳动,父亲仍认真投入,这让担心父亲可能因无法忍受屈辱而弃世而去的我松了一口气。C父亲在基建科劳动期间,由“壮工”到“大工”再到工人们嘴里的“四级瓦工”,能够做到任劳任怨,不断探索劳动技巧。D父亲作为许多领域的专家,对“师傅”二字情有独钟,理解独特,他眼中的“师傅”与我们平素所说的“师傅”有区别。E“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父亲的才华连让做儿子的都心生嫉妒,又怎能躲过时代的风雨,文

15、中流露出对父亲的担忧。6、俞敏先生身上有哪些品质,他的人生经历给你哪些启示,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5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家信乔显德这是三十年前的一个故事。那时候,我刚刚当兵,当时部队里没有外线电话,更没有手机,遇到急事,就到邮电局发封电报。平时,想和家人或亲朋好友交流交流,只能通过书信这种方式来表达,书信成了我们每个当兵人盼望得到和寄托思念的唯一方式。三个月的新兵连生活很快就过去了。刚下到连队,我们这些个新兵就急着给父母、未婚妻、同学、亲朋好友写信,一晃十几天过去了,新兵们陆陆续续收到了家里的来信,只有王成森毫无动静,躲在一边发呆。我问他:“怎么了?是不是想家了?”他已涨红了脸,鼓起勇气说:“想家是有一点儿,但主要愁自己不会写信。”我听了怔,眼前的战友是一位很帅气的小伙啊,平时夸夸其谈,怎能不会写信呢?连信都不会写的人,是怎么当上兵的呢?一向口若悬河的他嗫嚅地说道:“咱俩是同年入伍的好兄弟,你帮我写封信吧,说说这里的情况,问问家里怎么样?”看他那十分难堪的表情,我当即答应了他:“行,连队如果没有别的安排,今晚就写。”这天晚上,我帮他写了好几封信,给父母的、未婚妻的、亲朋好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