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通用版)2019版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 第五部分 实用类文本阅读 专题十三 新闻、访谈阅读(含报告)课时达标42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86889503 上传时间:2019-03-25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7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国通用版)2019版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 第五部分 实用类文本阅读 专题十三 新闻、访谈阅读(含报告)课时达标42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全国通用版)2019版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 第五部分 实用类文本阅读 专题十三 新闻、访谈阅读(含报告)课时达标42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全国通用版)2019版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 第五部分 实用类文本阅读 专题十三 新闻、访谈阅读(含报告)课时达标42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全国通用版)2019版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 第五部分 实用类文本阅读 专题十三 新闻、访谈阅读(含报告)课时达标42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全国通用版)2019版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 第五部分 实用类文本阅读 专题十三 新闻、访谈阅读(含报告)课时达标42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全国通用版)2019版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 第五部分 实用类文本阅读 专题十三 新闻、访谈阅读(含报告)课时达标4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通用版)2019版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 第五部分 实用类文本阅读 专题十三 新闻、访谈阅读(含报告)课时达标4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题十三 新闻、访谈阅读(含报告)课时达标42一、(2018四川南充诊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材料一:近来,重庆、十堰、宜昌和延安等地出现了削山造地的做法。造地的目的是为地方政府带来额外的收入。这一过程对环境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引发了沙尘暴、空气和水污染、土壤侵蚀和山体滑坡。例如在十堰,削山引发了滑坡和洪水,把河水引入运河的做法导致严重的土壤侵蚀。这些工程没有作环境评估,由于空气中微粒增多,建造这些新生活区已经引发了大规模的空气污染,其原因是地方政府在建设这些地方时没有遵循环境法规。城镇化是鼓励城市在合理引导下自然发展,而不是人工建造城市。最近几年的房地产热潮中建成的“鬼城”尽管本身

2、并非生态城市,但也表明,建造城市不一定会带来创造新人口中心的效果:许多新城因缺少新居民能获得的就业岗位而一直空置着。积极的城市规划是确保人口与环境相容,把城市建成产生较少的碳和使用较少的资源的地方。(选自参考消息网,有删改)材料二:传统的城镇化经济系统模型把整个经济社会看作一个系统,没有特别考虑环境与自然资源的影响。如图1所示: 图1传统的经济系统这个系统未能将资源环境因素包含在内,很容易对生态环境形成忽视甚至损伤,如果生产者为了产出最大化可能不顾资源的更新和环境的吸收能力而增加生产,形成粗放型经营模式。协调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保护的核心是要把城镇化发展建立在资源良性循环的基础上,因此必须将资源环

3、境因素纳入城镇化的社会经济大系统。如图2所示: 图2引入资源环境因素的经济系统这样,引入自然资源环境因素后,经济系统就成为整个系统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经济系统与自然资源环境系统之间就形成了相互依存的关系,从而使城镇化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有机地结合起来。(摘编自陈柳钦等农村城镇化进程中的环境保护问题探讨)材料三:随着城镇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口转移到城镇生活,据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00年以来我国城镇化率年均提高1.36个百分点,2011年城镇居住人口已达到6.9亿人,首次超过农村人口。人口聚集产生的生活污水、垃圾不能及时有效地得到处理。大部分城镇没有完善的污水处理系统,污水的收集存在明显的缺

4、陷,大量生活污水没有经过处理就排放到江河湖海中,严重地污染了地方水质、土壤、农田,破坏了生态平衡。大部分城镇垃圾的分类处理跟不上城镇的发展,人口聚集产生的大量生活垃圾不能及时地进行无公害处理,大部分生活垃圾采取填埋及露天堆放的处理方式,严重地污染空气、土壤及地下水资源。(摘编自史亚楠等浅析城镇化建设中生态环境保护的问题及对策)1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D)A传统经济系统是把整个经济社会看作一个系统,引入资源环境因素经济系统是将社会经济、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看作一个系统。B传统经济系统考虑因素单一,为粗放经济模式,而引入资源环境因素后,经济系统综合利用资源与保护环境,为循环经济

5、模式。C引入资源环境因素后,生产者对自然生态环境中的资源进行综合开发利用,消费者让消费过程中的废旧物回归生态环境中。D两系统中的生产者向消费者提供产品,消费者是生产者的生产要素,如果消费者需求旺盛,生产者就会不顾环境的吸收能力增加生产使其利益最大化。解析只有传统经济系统中的生产者才会这样做。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BD)A移山填沟并不是保护环境的城镇建设方法,这样会引发很多自然灾害和环境污染,甚至会引来人类的灭顶之灾。B在城镇化建设中,在重视经济建设的同时,我们必须考虑自然资源和环境因素,让经济发展的同时资源和环境也得到保护。C城镇的扩张应该是在政府的引导下自然地发展,

6、应该控制人口规模,多开发小城镇,以此减少碳排放和资源使用。D我国大部分城镇没有完善的污水和垃圾无公害处理系统,污水、垃圾严重地污染了土壤、地下水等,破坏了生态平衡。E三则材料从不同角度运用事例或数据分析了城镇建设中的环保问题,有较强的针对性,能让人们认清当前环境保护的紧迫性。解析A项,三则材料谈的是中国的环境问题,不是世界的,“人类”扩大范围;另外,“灭顶之灾”的说法语义过重。C项,“多开发小城镇”于文无据;另外,“控制人口规模,多开发小城镇”与“减少碳排放和资源使用”无关,此处强加关系。E项,材料二是从理论上来分析,没有运用事例或数据。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我国在城镇化过程中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

7、题。答:_解析作答本题,需从文中提取相关信息进行整合,如材料一第一段“削山造地”“没有遵循环境法规”,第二段“城镇化不是人工建造城市”,材料三“生活污水、垃圾不能及时有效地得到处理”等。答案地方政府为了经济削山造地。地方政府在城镇建设中没有遵循环境法规。当前的城镇化是人工建造城市,没有考虑环境、自然资源。城镇人口增加,环保设施欠缺。二、(2018全国26省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材料一:进入十月,高校的校园招聘陆续升温。与此同时却出现了一种被媒体称为“慢就业”的现象,即部分毕业生不急于求职和求学,而是让自己暂时处于待定状态。事实上,“慢就业”是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带来的客观趋势。面

8、对日益激烈的求职竞争,部分大学生“错峰就业”,让自己有更多的时间用来积蓄力量,或者四处走走,多看看就业市场,这应当是一种多元选择的权利。有些主动“慢就业”的毕业生,在就业理念方面可能比想象中更成熟。比如,他们会更加看重专业是否对口、薪酬是否合理,如果一时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宁愿再等等看,毕竟“入错行”的代价可能会很大。还有一些毕业生选择继续考研、考公务员,或者准备各种资格考试,提升自己的就业含金量,等等。这些选择,都很正当,也大都值得支持。和“拣到篮子里都是菜”的就业心态相比,这其实是成熟、理性的表现。如果说“慢就业”已经成为就业现实的一部分,那么从教育主管部门到高校、家长和用人单位,应该给毕业

9、生更多的选择。在保证大部分人顺利就业的同时,也应该允许部分毕业生更加从容、自主地设计自己的职业规划和人生道路,给高校和学生都“松绑”。(摘编自白龙大学生就业,观念须“松绑”,2016年10月13日人民日报) 材料二:高校类别与毕业选择注:本次调查共15 728名大学毕业生参与。(选自腾讯网,有删改) 材料三:面对复杂而困难的现实,有一些人不去努力想办法解决问题,却千方百计地生造一些看似浪漫新奇实则容易麻痹大众的新词。这种掩耳盗铃的做法,无助于解决现实问题,甚至会激化一些矛盾。新近流行的新词“慢就业”和“待定族”,就是典型例子。这两个词其实是在经济和就业遭遇双重压力的现实背景下,一些媒体重新包装

10、出来的伪概念。大学生毕业后出去旅游、支教、当志愿者或在家陪伴父母,只要是自主选择,皆无可厚非。人们常说中国大学生社会交往能力、动手能力不足,用一段时间学习、充实、调整,作为个体选择也未尝不可。但是,如果相关职能部门以此作为说服或者麻痹社会的依据,那就有些令人担忧了。尤其最近几年,大学毕业生不断遭遇“最难就业季”,就业形势并不乐观。不难看出,许多所谓的“慢就业”和“待定族”实际上是被动无奈地处于无业状态,而非有底气、有雅意地主动选择。不管是叫“下岗”“待岗”还是“创业人员”,没有工作就是没有工作。不会因为称呼变了,家庭就凭空多出一份收入。同样,大学生就业难的现实,也不会因为他们被贴上“待定族”的

11、标签,就得到任何改变。没有多少家庭能够承受孩子不工作的现实,也没有哪个问题会因为造出了新奇的概念就得到解决。有关部门最该做的,是正视现实问题并努力想办法解决问题。(摘编自白靖利“慢就业”“待定族”本质是掩耳盗铃,2016年10月14日新华社)4下列对大学生毕业后择业状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B)A不论其所在的学校类别如何,“就业”都是毕业生排在第一位的选项,这毫无疑问。B选择“考研”“创业”“出国”等的比例不高说明“慢就业”不是毕业时的最佳选择。C选择“慢就业”的毕业生心态各异,有些毕业生主动选择“慢就业”,体现了其就业理念上的成熟。D某种程度上“慢就业”有其进步性,因为这种方式带给了毕业生

12、多元化的选择空间。解析“慢就业不是毕业时的最佳选择”理解有误,“慢就业”对部分人来说是最佳选择。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两项是(CE)A“慢就业”并不是大学生的主动选择,而是在经济和就业双重压力的客观形势下毕业生的无奈之举。B一些媒体重新包装“慢就业”和“待定族”这样的概念掩盖了有关部门不解决实际问题的事实。C缺乏自主设计和目标规划的“慢就业”是不被支持的,毕竟无论“求学”还是“求职”都要有所追求。D承受“慢就业”压力的各方,既有迷茫的毕业生,也有所有学生的家庭,还有高校和社会相关部门。E毕业生和有关部门会不会以“慢就业”为借口放弃努力和积极行动,这是质疑“慢就业”者最关心的。

13、解析A项,“慢就业并不是大学生的主动选择”范围扩大,原文是说不是部分大学生的主动选择。B项,“掩盖了有关部门不解决实际问题的事实”夸大事实,材料三第二段只有“如果相关职能部门以此作为说服或者麻痹社会的依据,那就有些令人担忧了”这样的假设。D项,“所有学生的家庭”概括不当,材料三第四段是“没有多少家庭能够承受孩子不工作的现实”,可见不是所有家庭都会有收入压力。6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针对大学生“慢就业”问题人民日报和新华社发文的立足点有什么不同。答:_解析作答本题需分别概括出材料一和材料三的观点态度。材料一立足于肯定“慢就业”的客观可行性,而材料三则是批判媒体用新词麻痹社会的做法。答案人民日报立足于扭转人们“慢就业”的看法,肯定其客观可行性,认为“慢就业”可以给高校和毕业生都“松绑”。新华社立足于批判媒体用“慢就业”这类新词麻痹社会的做法,认为提倡这种观念于事无补,有关部门应该实事求是想办法解决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