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 (知识整合+重点深化+探究命题+课时训练)第八单元 第19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含解析) 新人教版必修2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86888738 上传时间:2019-03-25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2.3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 (知识整合+重点深化+探究命题+课时训练)第八单元 第19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含解析) 新人教版必修2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 (知识整合+重点深化+探究命题+课时训练)第八单元 第19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含解析) 新人教版必修2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 (知识整合+重点深化+探究命题+课时训练)第八单元 第19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含解析) 新人教版必修2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 (知识整合+重点深化+探究命题+课时训练)第八单元 第19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含解析) 新人教版必修2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 (知识整合+重点深化+探究命题+课时训练)第八单元 第19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含解析) 新人教版必修2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 (知识整合+重点深化+探究命题+课时训练)第八单元 第19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含解析) 新人教版必修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 (知识整合+重点深化+探究命题+课时训练)第八单元 第19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含解析) 新人教版必修2(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19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考点清单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2.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3.大众传媒的发展。一、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1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2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整体把握史论共识外来文化对中国传统服饰、饮食、住宅及风俗的变迁具有重大影响,中西合璧、土洋并存是近代初期生活变迁的典型特征。深度点拨社会生活变迁与政治、经济发展的关系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思想决定一定时期的社会生活。近代以来社会政治变革、民主思潮的推动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如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新中国的成立、“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等;自然经济的瓦解、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和发展、改革开放促进了

2、生产力的迅速发展等)决定了社会生活的变迁。归纳总结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基本规律(1)随着近现代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的发展而变化;(2)变化趋势呈现出由闭关自守到面向世界、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的特点;(3)中西文化激烈碰撞并逐渐融合,但始终保持自己的民族特色;(4)地域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现象。二、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一)交通工具1铁路知识图解近代交通的发展2公路3水运4航空史论共识近代中国交通工具的进步不仅方便了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而且在客观上冲击着近代中国传统的思想文化,传播着男女平等、民主科学等西方资本主义先进的思想理念。 (二)通讯工具的变迁1近代通讯工具的发展2新中国电讯事业

3、的发展特别强调通讯事业的发展有赖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又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并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也使中国同世界的联系大大增强,使异地传输更为便捷,使人们的生活多姿多彩。三、大众传媒的变迁1报刊业走向繁荣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世纪中期前后,外国人开始在华创办报刊,比较著名的有中国丛报和万国公报等。自19世纪70年代起,陆续出现了一些中国人自办的报刊,并成为制造舆论、唤醒民众的武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创办了共产党红色中华新华日报解放日报等政论性报刊,为夺取革命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日报等党报党刊成为党的主要舆论工具,与之并存的光明日报等报刊内容也比较丰富。

4、改革开放以来:报刊业恢复生机,除了党报党刊继续发挥主导宣传作用外,各种专业性、娱乐性报刊纷纷创办。知识图解近代报刊业的发展2影视事业的发展电影事业的发展1905年,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电影定军山首映成功,中国电影事业开始起步。20世纪20年代以后,中国电影发展迅速并走向成熟。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电影走向辉煌。电视事业的发展1958年,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标志中国电视业的诞生。改革开放后,电视逐渐普及,电视节目越来越丰富。影响: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开阔了人们的视野,增加了信息量,对社会产生很大影响。3.互联网的兴起史论共识1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变迁的特点:服饰、餐饮、居室建筑与家具陈设、习

5、俗、风尚等方面呈现出中西合璧的趋势;交通工具、通讯工具、传播媒介等表现出日益先进、逐步与国际接轨的趋势。2近代文明的舶来品本是外国资本主义侵略、掠夺中国的产物,近代文明在一定意义上变成改造中国社会封闭、落后状态的动力,促进了中国旧有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及传统习俗的变化,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近代化。易错易混报刊、影视、互联网的发展给人们的生活方式带来了影响,但侧重点不同:报刊最主要的是影响人们的政治生活;影视主要满足大众的文化娱乐生活;互联网全方位、彻底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基准考点一近现代中国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迁主题一近现代中国物质生活的变迁近代现代衣“洋装”“洋布”“断发易服、西服、中山装

6、,五花八门”。由灰蓝单调到五彩缤纷,由单一款式走向多样化。食出现西餐馆、面包房、咖啡店,吃西餐成为时尚。由生活水准低到解决温饱问题到注重吃好。住西式建筑、欧式洋房或中西合璧的豪宅。住房状况空前改善,“安居工程”。主题二近代中国社会习俗的变迁妇女解放:民国政府废止缠足,倡导婚姻自由;婚丧礼仪:由繁琐愚昧改为简约文明;社交礼仪:西式握手、鞠躬取代等级分明的跪拜礼,“先生”“同志”取代了“老爷”“大人”等称谓;增添了国庆、元旦等新节日。史料图一晚清上海 图二民国初 图三1922年孙中山衙门百姓跪官 年躬身问候 与宋庆龄接见美国记者希尔,亲切握手信息解读这一组图片体现了中国近代以来礼节上的重大变化,即

7、晚清时的跪拜礼(图一)民国初期的鞠躬礼(图二)1922年的握手礼(图三),反映了中国社会由封建等级森严到社会地位平等的变化,也反映了中国社会生活习俗的变迁。主题三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特点1受西方影响明显。2带有明显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色彩。中西合璧、土洋并存是其最典型的特征。3发展不均衡,如在空间范围上,在开放口岸、都市变化快、大,广大农村、偏远落后地区变化慢、小。从主体上看,市民阶层接受新事物较快,农民阶层接受较慢,“不平衡”还包括近代习俗变化的不平衡。4变化过程中既有新旧文化冲突,又有东西文化交融,近代化特征越来越明显。主题四新中国成立后推动社会生活变化的主要因素1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当家

8、作主。2国家开展了大规模的经济建设。3党和政府切实解决人民的困难,把实现小康作为经济建设的奋斗目标。4改革开放解放了生产力,调动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地提高。基准考点二近代交通、通讯的发展和大众传媒的变迁主题一近代中国交通业的发展视角1近代交通发展的原因(1)工业革命的发展,在交通领域出现许多新的科技成就。西方列强打开中国的大门,工业革命的成果传到中国。(2)列强为了扩大在华利益,控制清政府,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控制和操纵中国交通建设。(3)为了适应世界工业化潮流,各个时期的政府均采取措施发展交通运输业。(4)先进中国人向西方寻求救国道路的活动推动了近代交通业的发展。(5)商品

9、经济的发展是交通工具发展的主要动力。视角2铁路交通事业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史料一些闭塞的地区因铁路而活跃,一些古老的城镇因铁路而面目一新。铁路在畅通经济、带动繁荣的同时还意味着信息的流通、知识的传播,意味着建立“铁路交通日常急需的各种生产过程”。所有这一切,无疑都有助于打破中国传统社会“自给自足的惰性”,推动中国的现代化的进程。周积明最初的纪元信息解读史料表明了铁路交通发展有助于打破传统习性,推动中国现代化进程。划线部分说明铁路交通促进信息流通、知识传播,扩大了人们的活动范围。主题二中国近代通讯事业发展的原因1从根本上讲,受到西方工业革命的冲击,随着中国国门被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西方工业革命的

10、成果自然也随之而来。2先进的中国人为救国救民积极兴办。3中国政府的政策转变及引导。4外国列强为了扩大在华利益,加强对中国的控制而兴建。主题三大众传媒的变迁视角1近代中国报刊分布特点及影响史料我国民报之产生,当以同治十二年在汉口出版之昭文新报为最早。次为同治十三年在上海出版之汇报,在香港出版之循环日报,光绪二年在上海出版之新报,及光绪十二年在广州出版之广报;斯四者皆当时深悉外情者之所为,惜国人尚不知阅报为何事,未为社会所见重耳。迨光绪二十一年,时适中日战后,国人敌忾之心颇盛,强学会之中外纪闻与强学报,先后刊行于京沪,执笔者皆魁儒硕士,声光炳然。我国人民发表政论,盖自此始。后此时务报与时务日报等接

11、踵而起,一时报纸,兴也勃焉。戈公振中国报学史信息解读通过史料可以分析中国近代报刊的分布特点及产生的影响。中国人自办报刊一度主要集中在通商口岸。甲午战争之后,中国的战败使有识之士受到巨大的震撼。他们纷纷行动起来,以办报的方式来救亡图存。戊戌变法时期某些主张的提出,在客观上也推动了近代报刊的发展。戊戌变法前后中国人自办报刊的兴起和发展,曾对中国社会产生巨大的影响,不但向读者开展了救亡图存的爱国主义教育,也向读者进行了资产阶级思想启蒙,而且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发展,对变法维新起到了宣传推动作用。视角2互联网的特点史料一要想预言互联网的发展,简直就像企图用弓箭追赶飞行的子弹一样。哪怕在你每一次用指尖敲击键

12、盘的同时,互联网就已经不断的变化了。英国学者尼尔巴雷特史料二互联网是魔幻的第七大洲,在这里,每个人只需敲击几下键盘就可以了解到世界上的所有知识。英特尔公司总裁肖恩马洛尼信息解读史料表明了互联网作为一种新的传播媒介速度快,知识储量大。划线部分反映了互联网能使人们获取更多知识的特点。视角3互联网产生的社会影响(1)促使知识经济的产生和发展,知识经济不但发展最快,而且创造的社会财富占据了国民生产总值的相当大的部分。(2)工作和生活方式的革命:人们的工作方式不仅突破了空间限制,而且提高了效率,增加了乐趣;人们的生活方式更加丰富多彩,社会交往方式也发生变化。(3)教育和学习方式的革命:互联网不仅使传统的

13、学校教育更加完善,而且使远程教育成为可能,从而引发了一场教育和学习的革命。(4)思维方式的变化: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人们对生产、生活、社会交往的形式等多方面的认识发生变化,从而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例1 (2012江苏高考)1912年3月,南京临时政府令:“查前清官厅,视官之高下,有大人、老爷等名称,受之者增惭,施之者失体。光复以后,闻中央地方各官厅,漫不加察,仍沿旧称,殊为共和政体之玷。”有研究者发现,同年6月申报载:“公堂会审之时,(被告)就口口声声以老爷、大人相称,裁判官亦直受不辞。”上述材料最宜作为下列哪一观点的论据?()A作为“受之者”的裁判官沿用前清审判制度B作为“施之者”的被告不

14、知民国政体之变C作为“受之者”的裁判官有意玷污平等制度D作为“施之者”的被告等级观念根深蒂固审题突破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材料可以看出,虽然临时政府下令改变封建等级制度下的旧称,但在实践中仍难以杜绝。由“裁判官亦直受不辞”可知,裁判官未执行政府规定,并且仍存在旧的思想观念,但不能说“沿用前清审判制度”和“有意玷污平等制度”,故排除A、C两项;材料没有体现出被告不知政体的变动,B项结论缺乏材料依据。而被告“口口声声以老爷、大人相称”说明其等级观念根深蒂固,故选D项。答案D例2 (2012浙江高考)1862年6月26日,上海新报一则某商行售卖“外国杂货”的广告云:新到什锦饼干、酸果、洋醋、吕宋烟、白兰地、小面镜仔、东洋竹篮仔等。这反映出()A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B国人办报事业的发展C物质生活时尚的变化D百姓衣食住行的西化审题突破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1862年”,“外国杂货”主要是生活用品。社会经济结构体现的是三大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所以排除A项;材料无法说明上海新报是什么国籍的人创办的,所以B项也可排除;材料不涉及衣、住与行,所以排除D项。题干材料集中反映了19世纪60年代人们物质生活时尚的变化,C项正确。答案C例3 (2012四川高考)史学家傅斯年认为,历史研究应坚持有一分材料说一分话,材料之外“一点也不越过去说”。下表显示了四川学者吴虞1918年在成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