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版)2018版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 第3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二 古代诗歌鉴赏 第二节 鉴赏诗歌的形象训练定时规范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86888136 上传时间:2019-03-25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国版)2018版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 第3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二 古代诗歌鉴赏 第二节 鉴赏诗歌的形象训练定时规范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全国版)2018版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 第3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二 古代诗歌鉴赏 第二节 鉴赏诗歌的形象训练定时规范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全国版)2018版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 第3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二 古代诗歌鉴赏 第二节 鉴赏诗歌的形象训练定时规范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全国版)2018版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 第3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二 古代诗歌鉴赏 第二节 鉴赏诗歌的形象训练定时规范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全国版)2018版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 第3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二 古代诗歌鉴赏 第二节 鉴赏诗歌的形象训练定时规范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全国版)2018版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 第3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二 古代诗歌鉴赏 第二节 鉴赏诗歌的形象训练定时规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版)2018版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 第3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二 古代诗歌鉴赏 第二节 鉴赏诗歌的形象训练定时规范(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鉴赏诗歌的形象(时间:90分钟分值:87分)题组一对点练1阅读下面两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5分)野步宋周密麦垅风来翠浪斜,草根肥水噪新蛙。羡他无事双蝴蝶,烂醉东风野草花。野步清赵翼峭寒催换木棉裘,倚杖郊原作近游。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从人物形象的角度,谈谈两首诗分别呈现了怎样的一个野步者的形象。答:_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的能力。周诗中描写的是诗人漫步郊野所见到的春日景色。以清新的语言风格,描绘了春日野步所得之景,塑造了一位悠然沉醉在生机盎然的春景的隐逸者形象。赵诗把自身的感情外施于物,通过自己与秋风萧瑟中“峭寒”的交锋表现内心复杂的情感,呈现了一个年老体弱、倚杖漫步、在秋

2、风中感叹韶华已逝的老者形象。答案第一首诗呈现的是一个陶醉于春天美景,悠然漫步于郊野的隐逸者形象;第二首诗呈现的是一个在阵阵秋寒中带着哀愁,只能倚杖在近郊漫步的老者形象。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5分)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苏轼缺月挂疏桐,漏断【注】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注】 漏,指漏壶,古人计时的器具。“漏断”指夜深。词中所描写的孤鸿的形象是怎样的?请作简要赏析。答:_答案全词刻画了一个飘飞不定、惊恐不安、心怀幽恨、孤独寂寞的孤鸿形象。本词用“缺月”“疏桐”“断漏”“寒枝”“冷洲”等词语为孤鸿描绘了一个清冷萧瑟的环境

3、;用“孤”“惊”“回”“恨”“寂寞”等词语极写孤鸿的神态和心理。作者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表达了自己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处境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3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野蚕唐于泋野蚕食青桑,吐丝亦成茧。无功及生人,何异偷饱暖。我愿均尔丝,化为寒者衣。春蚕明刘基可笑春蚕独苦辛,为谁成茧却焚身。不如无用蜘蛛网,网尽蜚虫不畏人。【注】 焚身:指缫丝时先把茧投入沸水中烧煮。蜚:通“飞”。这两首诗中的蚕分别是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答:_答案于诗中的蚕是甘于牺牲的形象:野蚕采食青桑吐丝成茧,甘愿牺牲自己,衣被生民。刘诗中的蚕是盲目牺牲的形象:春蚕独自辛苦,却不知为谁吐丝成茧,还

4、要遭受焚身之难。4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5分)游月陂程颢月陂堤上四徘徊,北有中天百尺台。万物已随秋气改,一樽聊为晚凉开。水心云影闲相照,林下泉声静自来。世事无端何足计,但逢佳节约重陪。这首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答:_答案诗人通过对百尺高台、美丽的水光月色、树林和泉声这些意象的描写,营造了宁静幽雅(静谧、幽静)的意境。5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5分)唐多令邓剡【注】雨过水明霞,潮回岸带沙。叶声寒,飞透窗纱。堪恨西风吹世换,更吹我,落天涯。寂寞古豪华,乌衣日又斜。说兴亡,燕入谁家?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宿芦花。【注】 邓剡:文天祥的同乡和朋友。本词为南宋

5、灭亡之后,邓剡被俘过建康(今南京)时所写。下阕中的“雁”这一意象具有怎样的特点?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答:_答案“雁”这一意象的特点:因季节变化从自己的家园北方南迁;寒夜里无处可栖,只能伴着清冷的明月,栖于瑟瑟的芦花之上。“雁”的形象寄寓了词人对乱离中有着不幸处境的人民(也包括自己)的无限同情和慨叹。6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5分)春中田园作王维屋上春鸠鸣,村边杏花白。持斧伐远扬,荷锄觇泉脉。归燕识故巢,旧人看新历。临觞忽不御,惆怅远行客。这首诗前四句描写了怎样的春景图?答:_答案这首诗描写了一幅欣欣向荣的春日田园图。春天到了,斑鸠在屋上不时鸣叫,村中的杏花争先开放,开得雪白一片;农民

6、有的拿着斧子去修整桑枝,有的扛着锄头去察看泉水的通路。这一切都透出一种明媚、生机、充满希望的春天的气息。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晚秋夜白居易碧空溶溶月华静,月里愁人吊孤影。花开残菊傍疏篱,叶下衰桐落寒井。塞鸿飞急觉秋尽,邻鸡鸣迟知夜永。凝情不语空所思,风吹白露衣裳冷!这首诗描写了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答:_答案意象:溶溶的月光、凋残的菊花、疏篱、飘零的桐叶、寒井、急飞的塞鸿、迟鸣的鸡。(写出四个即可)营造了一种清冷、寂寥的意境。8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自兴国往筠宿石田驿南二十五里野人舍苏轼溪上青山三百叠,快马轻衫来一抹。倚山修竹有人家,横道清泉知我渴。

7、芒鞋竹杖自轻软,蒲荐松床亦香滑。夜深风露满中庭,惟见孤萤自开阖。结合尾联,赏析“孤萤”这一形象的作用。答:_解析此题考查诗歌形象。首先思考物象“孤萤”在环境描写中的作用,然后由物及人,由“孤萤”联想到诗人。答案以孤萤夜深自开阖,衬托山居环境的幽静;以孤萤自况,表达诗人内心的孤寂。题组二综合练9阅读下面龚自珍的两首诗,然后回答(1)(2)题。(11分)漫感绝域从军计惘然,东南幽恨满词笺。一箫一剑平生意,负尽狂名十五年。己亥杂诗少年击剑更吹箫,剑气箫心一例消。 谁分苍凉归棹后,万千哀乐聚今朝。【注】此诗写于西北边疆动乱及东南沿海一带遭殖民主义者入侵之时。分:料想。(1)下面对诗句的理解,其中不正确

8、的两项是()(5分)A前诗从诗人心系边疆局势写起,“惘然” 二字奠定了全诗低沉悲凉的基调。B前诗中的“负尽”和后诗中的“一例消”,都传达出了诗人忧愤悔恨之情。C后诗结尾二句写出了诗人归乡之后,百感交集、心潮难平的复杂况味。D两首诗中都提到了剑和箫,它们的寓意是一样的,表明诗人希望用这一武一文来实现改革社会的愿望。E这两首诗既豪宕激越,又沉郁悲慨,都表达出了诗人深沉炽热的情感。解析B项,前诗中的“负尽”和后诗中的“一例消”,并不能传达出忧愤悔恨之情。D项,“它们的寓意是一样的”有误,后诗更侧重于诗人壮志难酬的忧愤与怅惘。答案BD(2)“剑气箫心”是龚自珍人生的真实写照,从这两首诗中,你读出了一个

9、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6分)答:_答案既拥有报国立业的雄心壮志,又饱含忧国伤时之幽情的诗人形象。或:既有情致又有胆识、刚柔相济的诗人形象。诗人形象包含两方面特征。(能结合具体诗句,紧扣诗人形象特征分析即可。)1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1)(2)题。(11分)对雪杜甫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瓢弃樽无绿,炉存火似红。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注】 此诗写于“安史之乱”期间,长安失陷时,诗人逃到半路被叛军抓住,解送回长安。世说新语黜免载:“殷中军(殷浩)被废,在信安,终日恒书空作字。扬州吏民寻义逐之,窃视,唯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

10、,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诗人用“多”写“安史之乱”带来的悲惨景象;用“独”写自己的处境,抒发了诗人的悲凉之情。B“瓢弃樽无绿”一句写出了诗人在苦寒中找不到一滴酒的窘态,表现了诗人困居长安生活的艰苦。C“炉存火似红”中的“红”字写出了炉火熊熊燃烧的情景,火光照亮室内,写出了诗人对温暖的渴望。D第四联,诗人以殷浩自比,因忧愁无聊,用手在空中写着字,以此表达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对离散的亲人深切牵挂而又无从着力的苦恼心情。E诗歌塑造了因国家动乱而滞留京城的一位贫寒交困、牵挂亲人、愁苦无奈、忧伤国事而又壮志难酬的诗人形象。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C项,“红字写出了炉火熊熊燃烧的情景,火光照亮室内”错误,这句诗是写炉火燃尽的情景;E项,“壮志难酬”错误,诗歌中没有体现。答案CE(2)诗歌的第二联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6分)答:_答案诗歌第二联描写了黄昏云乱、风急雪紧的景象。诗人借景抒情,通过描写飞雪的状态,表现诗人在战乱之中内心的悲凉;同时呼应诗歌标题“对雪”,为下文描写室内景象和抒发诗人感情作铺垫,有利于突出诗歌忧国忧民的主旨。11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1)(2)题。(11分)鹧鸪天离恨纳兰性德背立盈盈故作羞,手挼梅蕊打肩头。欲将离恨寻郎说,待得郎来恨却休。云淡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