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 (知识整合+重点深化+探究命题+课时训练)第十单元 第23讲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含解析) 新人教版必修2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86887968 上传时间:2019-03-25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1.9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 (知识整合+重点深化+探究命题+课时训练)第十单元 第23讲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含解析) 新人教版必修2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 (知识整合+重点深化+探究命题+课时训练)第十单元 第23讲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含解析) 新人教版必修2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 (知识整合+重点深化+探究命题+课时训练)第十单元 第23讲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含解析) 新人教版必修2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 (知识整合+重点深化+探究命题+课时训练)第十单元 第23讲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含解析) 新人教版必修2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 (知识整合+重点深化+探究命题+课时训练)第十单元 第23讲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含解析) 新人教版必修2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 (知识整合+重点深化+探究命题+课时训练)第十单元 第23讲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含解析) 新人教版必修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 (知识整合+重点深化+探究命题+课时训练)第十单元 第23讲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含解析) 新人教版必修2(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23讲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考点清单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2.斯大林模式。3.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背景归纳概括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归纳为“一适应、两非常”2目的: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支持红军,巩固苏维埃政权。3内容知识图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4特点:兼有“战时”和“共产主义”的特色。5评价二、新经济政策1背景: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继续执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2标志:1921年,俄共(布)十大召开,标志着苏俄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3内容归纳概括新经济政策的“一适应、两允许”4.特点易混易错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苏俄在特定

2、环境下采取的非常措施,适应了战时需要,是必要的。但作为直接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政策,是错误的;新经济政策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是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5影响史论共识新经济政策的“新”:在一定范围内允许发展资本主义,在一定程度上恢复、发展、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和市场作用,来巩固工农联盟,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造性的发展。三、“斯大林模式”1背景2社会主义工业化3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建立(1)在经济体制方面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排斥市场经济。(2)建立相对独立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之外的经济体系。4农业集体化运动知识归纳斯大林模式(1)形

3、成:工业化运动、农业集体化运动、1936年宪法的制定。(2)特征:经济上高度的计划性;政治上高度的集权化。(3)经验教训:国家按计划宏观调控经济,使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优先发展重工业,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压抑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为筹得工业化资金牺牲农民利益,挫伤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5特点6评价斯大林模式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功绩化模式。两个五年计划的实施使苏联迅速实现工业化。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的滞后,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弊端向农民索取太多,压抑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造成苏联农业生

4、产的长期停滞不前。长期的计划指令,压制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使经济发展失去活力。经济体制的僵化成为以后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史论共识斯大林模式所建立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工业化道路,是苏联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探索和创新,但它不是建设社会主义的唯一模式,不适合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对二战后苏联的发展也是不利的。特别强调斯大林模式是苏联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探索和创新,在初期和二战时期曾发挥过积极作用;到了后期,因苏联领导人没有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及时调整生产关系,该体制越来越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四、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背景斯大林体制弊端日益显露;农业集体

5、化的消极影响越来越明显。纠正赫鲁晓夫时期的混乱。20世纪80年代中期,社会动荡。措施农业:取消农产品义务交售制,实行收购制;扩大自主权;大规模开垦荒地,提倡种植玉米。工业:废弃部门管理体制,给企业部分权利。恢复部门管理体制,扩大国营企业的经营自主权,运用经济手段,刺激企业改进经营管理,注重发展重工业。减少指令性计划指标,代之以指导性计划指标。调整所有制结构,实行租赁制,开始出现与国外合资的企业和家庭农场。结果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缺乏科学认识,无法从根本上突破此模式。军事实力与美国相匹敌,但军备竞赛导致经济负担增长,1975年后,经济进入停滞时期。经济改革未取得预期成果,开始把改革重点

6、转向政治领域,最终导致国内局势失控和苏联解体。整体把握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中的“三、二、一”归纳总结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是对斯大林体制的局部调整,戈尔巴乔夫改革并非局部改革,而是对斯大林体制的彻底否定,即放弃社会主义制度。基准考点一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的转变主题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史料为了克服日益恶化的粮荒,苏维埃政府在国家粮食垄断的基础上,进一步采取了强制收集余粮的非常措施。1919年1月11日,颁布了名为“关于在各产粮省份收集余粮和饲料交国家支配”的法令。为了满足国家的紧急需要,法令规定农民除口粮、种子粮和饲料粮(其数量由政府确定)以外,全部余粮按国家固定价格交售给国家。粮食征

7、购的价格很低所以农民几乎是无偿将粮食卖给国家。王斯德世界现代史信息解读史料表明苏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的余粮收集制。划线部分表明十月革命后苏俄面临内忧外患,为巩固苏维埃政权,采取了强制收集余粮的措施。主题二转变经济政策的必要性史料列宁说:“我们在夺取政权的时候便知道,不存在将资本主义制度具体改造成社会主义制度的既存方法,我不知道哪位社会主义者处理过这类问题。我们必须根据实践作出判断”“我们还不能实现从小生产到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所以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信息解读列宁的话表明,苏联作为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没有成功的经验可以借

8、鉴。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苏维埃政权应对特殊局面的特殊政策,但是后来布尔什维克党又把它当成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一种途径,然而由于其超越苏俄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列宁放弃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根据苏俄的实际情况,制定并实施新经济政策。主题三新经济政策的实质史料19211922年度全国税额比上年度减少43.3%。1922年,政府通过土地法令大纲,允许农民自由使用土地和在苏维埃监督下出租土地和雇佣工人。(哈默是第一个在苏俄经营租让企业的美国人)。1921年,列宁同哈默交谈时说:“你们和我们可以互相取长补短。我们是个落后国家,资源丰富而未经开发。美国可以在这儿找到原料和销售机器的市场,以后还可以在这里推销工业产

9、品。而我们需要美国的技术和方法,以及美国的工程技术人员。”信息解读本史料说明了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允许资本主义在一定范围和一定程度上恢复和发展、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和市场作用建设社会主义的经济体制。主题四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比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同前提:国家掌握主要经济命脉。目的:巩固政权,探索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途径。内容:涉及农业、工业、商业和分配等。作用:巩固了政权异含义战争环境下的非常措施,主要在经济领域是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全面调整,主要是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方式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逐步过渡生产资料所有制绝对的、彻底的公有制多种所有制并存分配原则平均主义分配多种分配形

10、式经济运行机制绝对计划调节计划调节和市场调节相结合作用和实践效果战胜了国内外敌人,但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使国民经济迅速恢复,并建立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基准考点二斯大林模式主题一斯大林模式的特征1经济方面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否定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限制商品货币关系,用行政命令甚至暴力手段管理经济。2政治方面权力高度集中于党的最高领导机构,党政不分,个人专权,民主法制被忽视,缺少群众监督,个人崇拜之风盛行,党和国家的政治生活极不正常。主题二斯大林模式的成效119281932年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从农业国变为工业国;219331937年实行第二个五年计划,

11、成为世界工业强国,工业产量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3建立了相对独立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之外的经济体系。史料经过苏联人民艰苦奋战,苏联政府宣布第一个五年计划提前9个月完成。在四年零三个月的时间内,苏联建成了1 500多个大企业,工业产值相当于1913年工业产值的234.5%。信息解读本史料充分反映了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使苏联开始由农业国变成工业国,苏联建起了独立的国民经济体系。主题三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长期计划指令压制地方和企业积极性,阻碍经济可持续发展;经济体制日益僵化,成为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历史根源。史料关于斯大林经济模式的漫画、

12、图表信息解读从漫画、图表史料可以看出斯大林模式依靠行政手段干预经济发展,长期执行计划指令,压制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经济结构比例严重失调。基准考点三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主题一赫鲁晓夫改革的措施史料赫鲁晓夫农业改革的一项重要措施,是从1954年起在哈萨克、西伯利亚、乌拉尔、伏尔加河流域和北高加索实行大规模的垦荒。19541960年,先后开垦4 000多万公顷荒地。这期间,全国的粮食产量增长了50%以上,其中1/3就是由这些新开垦的土地提供的。但由于经营和管理不善,加上粗放耕作,到20世纪60年代初,垦荒区提供的粮食呈现下降趋势。到1964年,苏联便不得不从国外进口粮食。世界现

13、代史资料选辑信息解读史料反映赫鲁晓夫改革的重要措施即开垦荒地、扩大产粮区。划线部分表明由于经营管理落后,耕作方式简单粗放,粮食产量呈下降趋势,没有彻底解决粮食问题。主题二对勃列日涅夫改革的认识史论勃列日涅夫改革把军事工业、军备竞赛放在战略高度层次上发展,提高了苏联的国际影响,但它使苏联的经济结构不合理的状况进一步发展。它留给我们的思考是社会主义建设是一个社会全面进步的综合工程,任重道远。史料据美国国务院计算,苏联1950年的国民生产总值为美国的33%,1975年上升到53%。信息解读本史料表明勃列日涅夫改革使苏联经济的发展较快,与美国之间的差距逐步缩小。主题三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失误史论戈尔巴乔夫

14、改革的后果是苏联的解体,但我们不能把苏联解体的责任完全归结于戈尔巴乔夫改革。事实上戈尔巴乔夫改革缺乏理论指导,对改革目标急于求成把改革引入歧途。其许多做法源于个人对问题的思考,并且受到西方国家“和平演变”政策的影响。史料有人曾形象地说:“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手术刀不是挥向党身上的肿瘤,而是挥向党的脖子。”信息解读本史料说明了戈尔巴乔夫改革不是去除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弊端,而是走上了否定共产党领导、否定社会主义的道路,造成了一系列恶劣的影响。世界近现代历史上三大经济发展模式的比较模式西方模式(英国)“斯大林模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生产资料所有制生产资料私有制生产资料公有制以公有制为主导,多种所有制成分并存工业化道路先轻工业后重工业优先发展重工业农、轻、重协调农业制度资本主义大农场集体化农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经济体制市场经济体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治制度君主立宪制、内阁制、两党制苏维埃体制(高度集权)、一党制、终身制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有人说:赫鲁晓夫是斯大林的掘墓人,也是斯大林的守墓人。你同意这种观点吗?为什么?答案这个观点有一定道理。说赫鲁晓夫是斯大林的掘墓人,是因为赫鲁晓夫打破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把斯大林从神坛上拉了下来。说他是斯大林的守墓人,是因为他的改革基本沿袭了斯大林模式,并没有从根本上打破斯大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