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二模块经治史第十单元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考点2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09020316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86887959 上传时间:2019-03-25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4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二模块经治史第十单元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考点2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09020316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二模块经治史第十单元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考点2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09020316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二模块经治史第十单元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考点2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09020316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二模块经治史第十单元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考点2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09020316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二模块经治史第十单元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考点2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09020316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二模块经治史第十单元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考点2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09020316》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二模块经治史第十单元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考点2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09020316(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考点2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编者选题表考点题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2新经济政策3、4斯大林模式5、6、7、8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10、11、12综合9、13、14一、选择题1.(2015汕头二模)“1917年10月到1918年夏季,俄国群众实现了土地的要求,但后来他们同强大起来的政权发生了矛盾,因为该政权强迫他们对此进行回报。”材料中“该政权强迫他们对此进行回报”是指()A.农奴制改革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C.新经济政策D.斯大林体制解析:B依据题干时间1917年10月到1918年夏季可知处于苏俄政权建立初期。农民实现了土地要求,但因“回报”问题与苏俄政权发生矛盾,结合所学可知为战时共产主

2、义政策中的余粮征集制的实行,极大地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引发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故B项正确。2.(2016厦门期末)十月革命后,苏维埃俄国曾尝试“直接过渡到纯社会主义的经济形式和纯社会主义的分配”。结果,这一尝试()A.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B.有效巩固了工农联盟C.导致了新经济政策被废止D.迅速完成了社会主义工业化解析:A由“十月革命后”“直接过渡到纯社会主义的”可知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实行的,其许多措施超越了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导致了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故A项正确;有效巩固工农联盟的是新经济政策,故B项错误;新经济政策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3、之后的尝试,故C项错误;迅速完成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是斯大林体制,故D项错误。3.(2016东北三省名校联考)1926年斯大林在某报告中称:现在我们已进入新经济政策的第二个时期如果当时,在新经济政策的第一个时期,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事业是依靠农业的,那么现在它却要依靠而且已经依靠工业的直接扩展了。对“新经济政策的第二个时期”理解最准确的是()A.延续新经济政策在农业领域的做法B.为斯大林体制的建立奠定基础C.苏联开始从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变D.以工促农建立合理的经济结构解析:B分析材料可知,新经济政策的第二个时期国民经济的发展依靠工业的直接扩展,而重点发展工业尤其是重工业是斯大林体制的表现,故可判断其为

4、斯大林体制的建立奠定基础,B项正确。A项材料无体现,排除;苏联开始从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变是从1928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实施开始的,C项错误;斯大林体制下,牺牲农业,发展工业,故D项说法错误。4.(2016大庆调研)“只有农村居民流入城市,只有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混合和融合起来,才能使农村居民摆脱孤立无援的地位”。苏俄(联)的下列措施中最有助于实现这一点的是()A.余粮征集制B.建立集体农庄C.固定粮食税D.允许自由贸易解析:C解读题意可知是要提高农民的待遇,使农民与非农业人口差距缩小,推动该现象的措施应该是保障农民利益的举措。余粮征集制对农产品的无偿征收,损害了农民的利益,故A项错误;建立集体农庄

5、是斯大林采取的农业措施,与题中的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苏俄(联)的新经济政策以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照顾了国家和农民两方面的利益,极大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故C项正确;允许自由贸易是新经济政策中的商业方面的措施,不是保护农民的措施,故D项错误。5.(2016洛阳月考)1928年苏联私人企业在工业企业中的比重为28%,到了1933年已降至0.5%,在农业中,私人经济在同一时期由97%下降到20%,零售商业则从24%下降到零。这表明当时苏联()A.经济发展方式发生变化B.国民经济恢复任务已经完成C.已经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D.生产资料所有制改造已经完成解析:A材料中信息说明苏联当时经济发展方

6、式发生重大变化:由允许私有制经济存在到逐渐消灭私有制,实行单一公有制;由允许自由贸易到取消商品贸易。反映了当时苏联正处于由新经济政策逐步向斯大林体制过渡的阶段,故A项正确;1925年苏联国民经济恢复任务已经基本完成,与题干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C项材料无法体现;材料表明当时苏联生产资料所有制改造并未完成,故D项错误。6.(2015株洲一模)苏联在实施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时,实行居民证制度。只给城镇居民发放居民证,农民没有居民证。没有居民证和其他相关证明文件,苏联公民是不能异地流动的。苏联当时实施这一居民管理制度,主要是为了()A.限制农民自由流动B.迅速发展农业生产C.满足工业化发展需要D.加强

7、对城乡的统治解析:C限制农民自由流动只是表面现象,不能解释与发展重工业的关系,故A项错误;苏联重点发展重工业而非农业,故B项错误;苏联实施居民管理制度主要为了把农民固定在土地上发展农业生产保证重工业发展,故C项正确;材料主要体现了加强对农村的统治,故D项错误。7.(2016贵阳摸底)“如果我们没有在库茨涅茨克、扎巴洛克等地建立钢铁联合体,如果我们没有在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在斯大林格勒、哈尔科夫、车里雅宾斯克等地建拖拉机厂,我们就不可能将这些厂直接建成坦克制造厂”。材料说明()A.煤钢共同体的建立冲破了美国的控制B.“加速发展战略”提升了国家军事实力C.苏联的工业化为战胜德国法西斯奠定了基础D.

8、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保证了俄国卫国战争的胜利解析:C从在斯大林格勒等地建拖拉机厂,可知“我们”是指苏联。煤钢共同体是欧洲走向联合的开始,故A项错误;“加速发展战略”出现在戈尔巴乔夫改革时期,与题中“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不符,故B项错误;从“我们就不可能将这些厂直接建成坦克制造厂”可知苏联的工业化建设为二战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故C项正确;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第二个五年计划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8.(2016日照模拟)20世纪30年代初,苏联中央主管经济的部门有5个,到1939年增加到34个,1941年增加到37个。部门的不断增多反映出苏联()A.经济管理体制高度集权B.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C.公有制

9、经济占优势地位D.国民经济总量显著增加解析:A材料强调中央经济管理部门数量在不断增加,说明了中央对经济的管理力度在不断加大,经济管理体制高度集权,A项正确;B项材料无体现,且到1937年第二个五年计划完成,苏联已经实现了由农业国到工业国的转变,B项错误;材料与所有制结构和国民经济总量的变化无关,C、D两项错误。9.(2015怀化二模)有历史学家在研究苏联(俄)历史时,把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俄)迈向社会主义道路时的努力看作三个实验。即“追随理想的实验,面对现实的实验,回归理想的实验”。以下各项与三个实验分别对应正确的是()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B.新经济政策、农业集体化

10、、斯大林模式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斯大林模式、社会主义工业化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农业集体化解析:A题干中的“理想”是指过渡到社会主义,“现实”是指苏联(俄)落后的经济状况。战时共产主义实行余粮征集制,将大中企业收归国有,取消商品贸易,属于追随理想的实验;新经济政策是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起国内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的情况下,部分恢复了资本主义,属于面对现实的实验;斯大林执政后,放弃了新经济政策,建立起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属于回归理想的实验,A项符合题意。10.(2015南京三模)学者余伟民认为,苏联模式的政治结构开始从极端回到“正常”形态,苏联这一时期的改革缓解了社会的紧张状态,但

11、并未改变“经典体制”的基础。下列内容属于“这一时期的改革”的是()A.大中小企业全部实行国有化B.允许私人和外国资本家办厂C.将部分中央企业管理权下放D.着力调整苏联的所有制结构解析:C“苏联模式的政治结构开始从极端”这里的“极端”指的是斯大林模式,“开始从极端回到正常形态”的改革属于赫鲁晓夫改革。A项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内容,错误;B项是新经济政策的内容,错误;“将部分中央企业管理权下放”属于赫鲁晓夫改革内容,符合题意,C项正确;“着力调整苏联的所有制结构”属于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内容,D项错误。11.(2015保定摸底)戈尔巴乔夫在对过去和未来的思考中说:“他是改革的先驱者。他第一个推动了改革进

12、程。他留下的主要东西就是使斯大林主义失掉了声誉这是改革得以开始的前提和条件之一。”戈尔巴乔夫评价的是()A.列宁 B.赫鲁晓夫C.勃列日涅夫D.罗斯福解析:B列宁逝世后,斯大林上台,所以列宁不会“使斯大林主义失掉了声誉”,A项错误;根据材料信息,可以得出“他”批判了斯大林,而且对斯大林的批判是其推行改革的条件,赫鲁晓夫改革符合题意,B项正确;勃列日涅夫和罗斯福都没有批判斯大林,C、D两项错误。12.苏联亡党亡国20年祭俄罗斯人在诉说中说:戈尔巴乔夫所说的“改革”,在俄文中的原意为“改造”“重建”等,其竭力推行的改革与我国新时期所进行的改革有着本质和方向上的不同。这里的“不同”是指()A.是否建

13、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B.是否加大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力度C.是否坚持社会主义方向D.是否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析:C戈尔巴乔夫进行的是根本性的改革,指导思想上搞多元化,政治上搞多党制和议会政治,经济上搞私有化,军队建设上搞非党化、非政治化,已经偏离了社会主义本质与方向,中国新时期的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的基础上解放与发展生产力,故答案为C项。A、B两项均不是两国改革的本质与方向上的不同,不选;两者改革在意图上都是解放与发展生产力,故D项不选。二、非选择题13.社会主义运动经历过曲折的发展历程,其中的经验教训值得我们总结与反思。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赫鲁晓夫的改革冲击了“神圣不可侵犯”的斯大林模式

14、,打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闸门,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但是,由于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总体上的规划和科学的试验,改革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果,却未能从根本上打破斯大林模式的框架。材料二俄罗斯专家阿尔巴托夫对勃列日涅夫18年执政生涯的评价:到这个时期,苏共二十大所激发的,而在随后的岁月中被保守主义的灭火队竭力加以扑灭的那股新的热情也逐渐泯灭。1964年上台的领导人甚至不想去使国内政策恢复活力。经济方面的改革也是短命的,很快被俄国历史上最盛行的无所不在的行政命令和官僚主义的管理作风和管理方法所代替。请回答:(1)据材料一指出,赫鲁晓夫的改革有何积极意义?(2)据材料二,阿尔巴托夫对勃列日涅夫的基本态度是什么

15、?结合材料一、二,归纳赫鲁晓夫与勃列日涅夫的改革有何相似的局限性?解析:本题考查苏联二战后改革的经验教训。第(1)问,根据材料一“赫鲁晓夫的改革冲击了神圣不可侵犯的斯大林模式,打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闸门,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回答。第(2)问,“态度”根据材料二“1964年上台的领导人很快被俄国历史上最盛行的无所不在的行政命令和官僚主义的管理作风和管理方法所代替”回答;“局限性”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两者的改革都未能冲破斯大林模式的束缚,都回到了斯大林模式的老路上。答案:(1)意义:冲击了“神圣不可侵犯”的斯大林模式,打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闸门,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2)态度:否定态度,认为勃列日涅夫在走回头路。局限:虽然都开展了改革,但是都未能冲破斯大林模式的束缚,都回到了斯大林模式的老路上。14.(2016昆明摸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约翰梅纳德凯恩斯(18831946),是现代西方经济学最有影响的经济学家之一。他认为一个部门的新增投资,不仅会使该部门的收入增加,而且会通过连锁反应,引起其他有关部门的收入增加,而且会通过连锁反应,引起其他有关部门追加新投资获得新收入,致使国民收入总量的增长若干倍于最初那笔投资。他进一步论证了国家直接干预经济与宏观调控经济的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