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一部分自然地理第四单元从人地关系看资源与环境第18讲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对人类的影响学案鲁教版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86887906 上传时间:2019-03-25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一部分自然地理第四单元从人地关系看资源与环境第18讲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对人类的影响学案鲁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一部分自然地理第四单元从人地关系看资源与环境第18讲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对人类的影响学案鲁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一部分自然地理第四单元从人地关系看资源与环境第18讲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对人类的影响学案鲁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一部分自然地理第四单元从人地关系看资源与环境第18讲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对人类的影响学案鲁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一部分自然地理第四单元从人地关系看资源与环境第18讲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对人类的影响学案鲁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一部分自然地理第四单元从人地关系看资源与环境第18讲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对人类的影响学案鲁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一部分自然地理第四单元从人地关系看资源与环境第18讲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对人类的影响学案鲁教版(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18讲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对人类的影响知考纲明考情理线索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活动生存和发展的影响以热点事件为载体,利用各种统计图表考查全球变暖的原因、影响、对策。考查频度较低,考查形式主要是选择题全球气候变化读近150多年来全球气温和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变化示意图,回答问题。(1)主要表现:不同时间尺度的冷暖和干湿变化。(2)近现代全球气候变化:特点:气温有波动,总趋势在变暖。图中A是近150多年来全球气温的变化。主要原因:大气中CO2等温室气体浓度的增加。图中B是近150多年来全球大气中CO2含量的变化。(3)全球变暖的可能影响:影响具体表现海平面上升改变海岸线,海拔较低的沿海地区面临被淹没的危险

2、农业生产有利影响:生长期延长,作物产量提高,主要分布在高纬度地区不利影响:使某些地区干旱加重,造成供水不足,农作物减产,主要分布在低纬度地区影响水循环使蒸发加大,改变区域降水量和降水分布格局,导致洪涝、干旱灾害的频次和强度增加,以及地表径流变化,加剧水资源的不稳定性与供需矛盾(4)应对气候变暖的措施:节能减排: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多使用清洁能源;减少消费,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减少废弃物排放。保护生态:防止森林火灾,大力植树种草。积极应对:科学预测,积极适应未来气候变化。【深度思考】近百年来全球气候的变化趋势是气温升高,是否全球的每个地区的气温都升高呢?提示全球气温升高,是就全球平均状况而言的,并

3、非地球上每一地区气温都上升。考点全球变暖的原因、影响及对策1.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气温升高是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变化的显著特点,导致气温升高的原因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但主要原因是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具体分析如下:2.全球气候变暖可能会造成的影响(1)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对海平面和海岸带的影响对水循环过程的影响对生态环境的影响(2)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对农业的影响对工业的影响温室气体主要来源于工业生产,因此全球变暖对工业结构调整的影响显著,如下所示:对人类健康的影响3.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对策(2018郑州外国语学校月考)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将每年的6月5日设定为世界环境日,旨在提高人们对环境问题的认识,提

4、高环境保护的行动能力。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确定的2015年的活动主题是“可持续消费和生产”。据此回答(1)(2)题。(1)下列不属于“可持续消费和生产”的是()A.调整能源消费结构B.提高能源利用技术和利用效率C.把“温室气体”液化输入深海岩石中D.在全球范围内大量削减工业生产(2)为响应“可持续消费和生产”,在食品消费过程中应提倡消费()A.简包装食品 B.深加工食品C.反季节蔬菜 D.国外进口食品解析第(1)题,A、B、C三项都可以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从而减缓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都属于可持续消费和生产;并非所有工业生产过程都会产生二氧化碳,并且发展改善人类生存条件的生产是必需的,因此在全球范围内

5、大量削减工业生产是不正确的。第(2)题,在食品消费过程中应提倡消费简包装食品,因为过度包装会造成浪费。答案(1)D(2)A四角度识记全球变暖的措施(1)减少排放:改善能源结构,节约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2)增加吸收:植树造林,减少破坏。(3)调整应对:培育农作物良种、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建防护堤坝。(4)政策干预:提倡公众参与,加强国际合作,采取经济和政策手段。考法一全球气候变化对自然环境的影响1.(2017天津文综,10)读图文材料,回答下题。全球变暖导致的环境变化越来越引人关注。地理小组的学生将上图中近十几年来(阴影所示)相关数据的变化趋势与以前进行了比较。学生经比较后得出的结论,与上图所

6、示信息相符的是()A.海洋表面增温趋缓,海平面减速上升B.地球表面增温趋缓,海平面仍在上升C.火山喷发频率增加,海平面加速上升D.800米以下海洋储热量增加,海平面减速上升解析读图可知,海洋表面增温速度趋缓,陆地表面增温速度加快,但海洋的面积大于陆地的面积,因此,地球表面增温趋缓。火山喷发频率增加,800米以下海洋储热量增加。海平面仍在上升,但不是加速上升,而是呈波动上升趋势。故本题选B。答案B考法二全球变暖状况及原因分析2.(2015海南地理,1314)全球变暖已经成为全世界共同面临的问题,但就升温幅度而言,北半球比南半球大,高纬度地区比低纬度地区大。据此完成(1)(2)题。(1)下列四地中

7、升温幅度最大的是()A.蒙古高原 B.亚马孙平原C.巴西高原 D.长江中下游平原(2)导致南北半球升温差异最主要的原因是()A.大气成分的差异 B.海陆分布的差异C.太阳辐射的差异 D.大洋环流的差异解析第(1)题,从材料中“就升温幅度而言,北半球比南半球大,高纬度地区比低纬度地区大”可知,北半球纬度较高地区升温幅度可能最大,符合这一地理位置特征的是蒙古高原。第(2)题,北半球陆地所占比重较大,因陆地比热容较小,升温速度快,导致该半球升温幅度较大;而南半球以海洋为主,比热容较大,升温速度慢,导致该半球升温幅度较小。答案(1)A(2)B限时规范专练(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单项选择题(

8、本大题共14小题,每题4分,共5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2018广东广州第一次综合测试)2016年12月,我国首颗全球CO2监测科学实验卫星发射升空,这将使我国初步形成监测全球大气CO2浓度的能力。卫星监测结果表明:CO2浓度全球分布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春季最高、夏季最低,最大季节变化发生在北半球中、高纬大陆地区;在半球分布上,春季、冬季和秋季北半球CO2浓度都高于南半球,而夏季则相反。下图是全球CO2浓度分布图。据此完成12题。1.引起全球CO2浓度季节变化最主要的原因是()A.工业生产的季节变化 B.大气环流的季节变化C.植物生长的季节变化 D.河流水文

9、的季节变化2.CO2浓度最大季节变化发生在北半球中、高纬大陆,其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A.火山、地震带 B.城市群(带)C.工业地带 D.自然带解析第1题,秋季以后许多植物叶片变黄、凋零,对CO2的吸收能力减弱,且这种情况会一直持续到次年春季,则春季CO2的浓度达到最高值。夏季植被生长茂盛,对CO2的吸收能力强,CO2的浓度较其他季节低,故C项正确。由题干材料可知,全球CO2浓度春季最高、夏季最低,且北半球中、高纬大陆地区季节变化明显,而工业生产没有明显的季节性,故A项错误。北半球中、高纬大陆地区的大气环流并不都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如西欧常年盛行西风,故B项错误。河流水文的季节变化对CO2的浓度

10、影响不大,故D项错误。第2题,CO2浓度最大季节变化发生在北半球的中、高纬大陆地区,因为这些地区自然带以落叶阔叶林带和针叶林带为主,夏季植被茂盛,对CO2吸收能力强,CO2浓度低;冬季落叶阔叶林植被叶子凋零,对CO2吸收能力弱,CO2浓度高。因此,自然带是北半球的中、高纬大陆地区CO2浓度季节变化大的最主要影响因素,故D项正确。答案1.C2.D(2018湖北荆州调研)商丘位于河南东部,地处黄淮平原腹地,介于11449E11639E、3343N3452N之间。下图为商丘地区19712010年气温、降水量和日照变化统计图。据此完成34题。3.该地区19712010年气候()A.趋向于暖湿化 B.趋

11、向于冷湿化C.趋向于暖干化 D.趋向于冷干化4.该地区受气候变化影响较大的农作物是()A.玉米 B.水稻C.甜菜 D.甘蔗解析第3题,读图可知,该地的日照曲线呈下降趋势,气温和降水曲线呈波状上升状态,说明气候趋于暖湿化。第4题,该地处于黄淮平原地区,属于暖温带,主要粮食作物为小麦、玉米;水稻主要分布在淮河以南地区,该地种植水稻的面积较小,不是主要作物;甜菜属于中温带作物,本地区很少种植;甘蔗是亚热带、热带作物,该地区不种植甘蔗;故受气候变化影响较大的为玉米。答案3.A4.A(2016新课标全国,1011)青藏高原东部及其周边山峰分别经历了1次冰期(末次冰期)、2次冰期和3次冰期,如图所示。据此

12、完成56题。5.按山峰抬升至冰期时终年积雪高度的先后顺序排列,依次是()A.雪宝顶、太白山、果洛山 B.果洛山、雪宝顶、太白山C.太白山、果洛山、雪宝顶 D.雪宝顶、果洛山、太白山6.点苍山无现代冰川发育,是因为与末次冰期时相比,点苍山现在()A.日照更长 B.气温更高C.植被更密 D.海拔更低解析第5题,考查岩石圈(山地)、大气圈(气温)、水圈(冰川)之间的整体性关系。解读图文信息,经历的冰期次数越多,说明山峰的抬升时间越早,故选B项。第6题,山地是否存在现代冰川,与山顶的气温具有直接关系,山顶气温较高,降雪融化难以形成冰川,故选B项。答案5.B6.B(2018盐城期初测试)读下图(图中直线

13、为总趋势线),回答78题。7.分析图示资料可知()A.两地近50年来气温均呈逐年上升趋势B.两地年平均气温与年降水量均呈负相关C.我国越向西北内陆降水的变率越小D.两地气温的变化基本一致,降水的变化也基本一致8.图示资料显示的特点,基本上可以反映我国北方地区的情况。气温和降水的这种变化给北方地区带来的影响是()A.沙尘暴发生频率增加 B.植被的覆盖率提高C.作物的生长期缩短 D.气温的年较差减小解析第7题,分析资料可知,北京与张家口两地气温的变化基本是呈波动上升,降水的变化基本是呈波动减少,所以两地气温的变化基本一致,降水的变化也基本一致。第8题,气温呈波动上升,降水呈波动减少,给我国北方地区

14、带来的影响是沙尘暴发生频率增加。因为气温上升,蒸发量就会增多,加上降水量减少,地表就会变得更加干燥与疏松,风力也会增强,所以沙尘暴发生的频率增加。答案7.D8.A(2018宿迁市期中考试)树木年轮是气候变化的历史证据。读“某地树木年轮示意图”,回答910题。9.该地树木生长期间气候的变化是()A.温暖寒冷温暖交替变化B.寒冷温暖寒冷交替变化C.暖干暖湿暖干交替变化D.湿冷干冷湿冷交替变化10.在M时期,该地最可能出现的自然现象是()A.雪线上升 B.暖冬频繁C.河流水灾常年发生 D.海平面下降解析第9题,气候温暖,树木生长较快,年轮较稀疏。由图可知,内部和外侧年轮较稀疏,中间稠密,可知A为正确选项。第10题,M时期处于寒冷期,冰川增多,海水密度增大,海平面下降。答案9.A10.D(2018连云港高三第一次模拟)读下图,回答1112题。11.全球“温室效应”的形成与图中的哪些过程有关()A.ab B.acC.bd D.bc12.近年来,“温室效应”加剧所带来的环境问题是()全球海平面上升将导致两极地区及陆地上高山冰雪消融城市形成光化学烟雾短期内,全球河流径流量减少A. B.C. D.解析第11题,“温室效应”是大气逆辐射加剧的结果,二氧化碳和水汽可以大量吸收地球辐射的热量增温,并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传递给地球;图中c表示大气向宇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