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 (知识整合+重点深化+探究命题+课时训练)第3讲 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与无产阶级争取民主的斗争(含解析) 新人教版选修2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86887480 上传时间:2019-03-25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24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 (知识整合+重点深化+探究命题+课时训练)第3讲 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与无产阶级争取民主的斗争(含解析) 新人教版选修2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 (知识整合+重点深化+探究命题+课时训练)第3讲 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与无产阶级争取民主的斗争(含解析) 新人教版选修2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 (知识整合+重点深化+探究命题+课时训练)第3讲 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与无产阶级争取民主的斗争(含解析) 新人教版选修2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 (知识整合+重点深化+探究命题+课时训练)第3讲 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与无产阶级争取民主的斗争(含解析) 新人教版选修2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 (知识整合+重点深化+探究命题+课时训练)第3讲 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与无产阶级争取民主的斗争(含解析) 新人教版选修2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 (知识整合+重点深化+探究命题+课时训练)第3讲 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与无产阶级争取民主的斗争(含解析) 新人教版选修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 (知识整合+重点深化+探究命题+课时训练)第3讲 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与无产阶级争取民主的斗争(含解析) 新人教版选修2(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3讲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与无产阶级争取民主的斗争考点清单1.康有为、梁启超和孙中山的民主思想。2.辛亥革命前后反对专制的斗争。3.抗日战争胜利前后人民群众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的斗争。4.宪章运动。5.第一国际和第二国际。一、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与反对专制的斗争(一)康有为、梁启超和孙中山的民主思想1康有为:托古改制(1)认为儒家思想中包含民主、自由、平等等精神,把传统的儒家思想和西方的民主政治学说相结合。(2)用进化论观点重新解释三世说,为变法辩护。(3)坚持渐进的改革,主张君主立宪。2梁启超:从兴民权到“新民”(1)强调兴民权是变法的根本,是强国的保证。(2)重视国民素质,提出“新民”思想,“新

2、民”必须具备爱国思想、尚武精神、社会公德、独立人格四要素。(3)赞同君主立宪,反对操之过急。3孙中山的民主共和(1)三民主义:民族主义是反对民族压迫,反对满洲贵族的专制统治,恢复汉族的正统地位;民权主义是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民生主义是解决以土地为中心的财富重新分配问题,平均地权。(2)新三民主义:民族主义是对外反对帝国主义,对内反对民族压迫;民权主义是给予一切反对帝国主义及军阀的个人与团体自由和权利;民生主义是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实行“耕者有其田”。(3)五权分立:行政、立法、司法、考试与监察权分立。(二)辛亥革命前后反对专制的斗争1改良与革命的论战(1)中心:革命要不要

3、以“反满”为目标,要不要革命,要不要建立民主共和国。(2)实质:资产阶级就中国实行何种政体的论战。(3)评价:改良派从国情出发,认识到建设民主政治需要一定的条件,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却没有看到专制势力的顽固。革命派的主张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论战有力地促进了民主共和思想的传播。2辛亥革命:1911年首先在武昌爆发,瓦解了清王朝的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3二次革命:宋教仁将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力图以议会政治限制袁世凯进行专制统治。1913年袁世凯派人在上海刺杀宋教仁,并武力镇压革命党人,革命党人被迫在江西、南京应战,不久失败,史称二次革命。4护国运动:1915年,袁世凯公然宣布复辟帝制。孙中山发

4、表讨袁宣言,号召人民起来维护共和制度。蔡锷等人策划领导了声势浩大的护国运动,袁世凯众叛亲离,被迫于1916年3月宣布取消帝制。不久,袁世凯在忧惧中死去,护国运动结束。5反对张勋复辟的斗争:1916年7月,军阀张勋在北京拥戴溥仪复辟。孙中山发表讨逆宣言反对复辟帝制,反对军阀统治,维护民主共和制度。张勋的倒行逆施,遭到全国一致的强烈反对,仅仅12天就失败了。6护法运动:张勋复辟失败后,段祺瑞执政,拒绝恢复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国会。孙中山举起“护法”旗帜,在广州组织中华民国军政府,借助西南军阀的势力举兵北伐。1918年5月,孙中山在西南军阀势力排挤下辞职,护法运动失败。二、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争取民主的

5、斗争(一)英国宪章运动1背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能享受资产阶级民主权利的人十分有限;选举中弊端丛生;民主内涵在新的历史阶段得到拓展和深化。2斗争目标:争取普选权。3概况4意义(二)欧洲无产阶级争取民主的斗争1第一国际推动各国工人的民主运动(1)成立背景(2)成立:1864年,伦敦。(3)性质:第一个世界性的工人组织。(4)运动(5)意义2第二国际争取工人民主权利的斗争(1)背景(2)成立:在1889年7月成立大会上,讨论了国际劳工立法问题,提出利用一切手段促使各国政府为劳工立法,实行八小时工作制、劳动保护制,保护童工和女工的权利,并通过每年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的决议。(3)活动(4)意义(三)抗

6、战胜利前中国人民争取民主的斗争1国民党的独裁统治(1)独裁统治的建立: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和宁汉合流,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1928年打出“以党治国”的旗号。(2)独裁统治的巩固:建立特务组织、制定反动法令、用宪法形式确立。(3)抗战时期的独裁统治2延安的民主政治建设(1)民主选举、宪政运动、“三三制”政权。(2)为新中国建立人民民主政权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3两种命运的抉择(1)专制、内战、一党独裁的命运:蒋介石发表中国之命运、掀起新的高潮、召开国民党“六大”、拒绝建立联合政府。(2)民主、和平、联合政府的命运:批判中国之命运、回击国民党的高潮、召开中共七大、讨论夺取抗战胜利和解

7、决胜利后中国将走什么道路的问题。(四)抗战胜利后的人民民主运动1国民党的独裁阴谋(1)重庆谈判和政协会议,争取时间准备内战,欺骗人民。(2)召开一党包办的“国民大会”,制定中华民国宪法,确认以蒋介石独裁统治为核心的国家制度。(3)制造血案(“校场口血案”、“一二一血案”、“下关惨案”、“李闻血案”、“五二血案”),镇压民主运动。2人民民主运动(1)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运动和平斗争(重庆谈判和政协会议)。粉碎国民党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在国统区建立第二条战线,领导学生运动(如“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运动)、农民运动和工人运动。(2)民主党派同国民党独裁统治的斗争:中国民主同盟的解散和重建,与国

8、民党决裂。3人民民主革命的胜利(1)南京国民政府垮台。(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和共同纲领的制定。基准考点一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与反对专制的斗争主题一比较康有为、梁启超和孙中山的民主思想1康有为与梁启超(1)相同点:主张君主立宪制。(2)不同点:梁启超的思想比康有为的思想更为激进,民权思想更突出,后来更进一步接受卢梭等启蒙思想家的学说。2康有为与孙中山(1)相同点:反对封建专制,主张学习西方民主政治制度。(2)不同点:康有为主张保留君主,通过改良方式建立君主立宪国家;孙中山主张推翻君主,通过革命建立民主共和国。3梁启超与孙中山(1)相同点:吸收启蒙思想的学说,民权思想突出。(2)不同点:梁启

9、超没有突破君主立宪的思想;孙中山明确提出了民主共和的主张。主题二孙中山为维护民主共和进行了哪些斗争?结果如何?孙中山屡受挫折的根本原因是什么?1斗争:中华民国成立后,孙中山颁布参议院制定的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反对袁世凯的独裁专制和复辟帝制的二次革命和护国运动;反对张勋复辟和段祺瑞独裁统治的护法运动。2结果孙中山的努力屡遭挫折,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状况。3根本原因中国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不能找到一条拯救中国的正确道路。基准考点二欧洲无产阶级争取民主的斗争主题一对英国宪章运动的认识宪章运动标志着英国无产阶级开始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揭开

10、了同资产阶级争夺政治权利斗争的序幕。史料恩格斯指出:“起义和英国宪章运动,标志着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间的斗争一方面随着大工业的发展,另一方面随着资产阶级新近取得的政治统治的发展,在欧洲最发达的国家的历史中升到了重要地位。”评价英国的宪章运动是“世界上第一次广泛的、真正群众性的、政治性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信息解读上述史料说明了宪章运动不再是个别工厂、个别部门的工人反对个别资本家的斗争,也不仅仅局限于提出某些经济要求,而是英国无产阶级第一次独立的政治斗争,是整个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剥削和统治的斗争。主题二19世纪70年代以来国际工人运动的特点1自发性斗争减少,有组织的斗争增多。原因:随着工人阶级队

11、伍的壮大,工人的文化素质和组织程度大大提高,马克思主义在工人运动中得到广泛传播,工人政党和组织的相继建立,使工人运动从自发性向组织性增强方向发展。2由以暴力斗争为主向以合法斗争为主发展。原因:一方面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发展使工人阶级进行合法斗争有了可能;另一方面工人政党和工会普遍建立,比以前更讲究斗争策略。3由以政治斗争为主向以经济斗争为主发展。原因:随着资产阶级民主制的发展,工人阶级取得了过去不曾有过的许多权利。在这种情况下,利用已取得的政治权利进行斗争,争取经济待遇的改善成为大多数工人的要求。所以这一时期的工人罢工多以缩短工时、改善待遇、提高工资福利为目标。主题三第一国际和第二国际的比较1相

12、同点(1)都是国际性工人组织。(2)建立于工人运动从低潮走向高潮阶段。(3)马、恩积极参与第一国际的领导,恩格斯参与了第二国际前期活动的指导。2不同点(1)组织形式不同。第二国际的组织形式较为松散,前期没有常设机构,后期建立起来的“执行局”也仅仅是个联络机关。而第一国际有一个作为中央领导机构的总委员会,加入第一国际的各国工人团体则成为它的支部。(2)组成单位不同。第二国际由各国社会主义政党组成,第一国际则由各国工人团体组成。(3)活动范围不同。参加第一国际的主要是少数欧洲国家的工人组织,它还只是一个宣传和鼓动的团体,而第二国际的活动范围已扩大到整个欧洲和北美,其活动已经同各国工人的斗争紧密结合

13、。(4)职责权限不同。第二国际不是各国工人政党的上级组织,它通过历次代表大会给各国工人政党指明方向。1946年政治协商会议与1949年政治协商会议的异同相同点(1)都反映了全国人民的愿望,有利于实现民主政治与和平建国。(2)都采取多党派平等协商的方式,是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表现。(3)都商讨了建国和军政的重大问题。不同点(1)背景不同:前者召开时,国民党拥有较大的政治构想;后者召开时,民主革命已基本取得胜利,民主党派已开始同共产党密切合作。(2)从参加人员比较,后者更具有广泛性。(3)任务不同:前者是为了讨论中国的和平民主问题,后者是为了讨论新中国的成立问题。(4)内容不同:前者争论的焦点问题是

14、政权与军队问题;后者主要解决了新中国建国所需解决的一系列重大问题,通过了共同纲领,选举了国家的领导人,规定了新中国的首都、国旗、国歌等。(5)性质不同:后者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召开的,具有新民主主义的性质,而前者不具备这一性质。(6)作用不同:前者通过了有利于人民的决议,但不久就被国民党公开撕毁;后者通过的共同纲领起到了临时宪法的作用,并成为新中国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例 (2012全国新课标高考)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第三十条训政时期由中国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国民大会行使中央统治权。中国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闭会时,其职权由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行使之。第七十

15、二条国民政府设主席一人、委员若干人,由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选任,委员名额以法律定之。摘自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约法(1931年6月)材料二中国国民党在国民大会未举行以前,为准备实施宪政起见,修改国民政府组织法(二)国民政府委员由国民政府主席就中国国民党内外人士选任之。(三)国民政府委员会为政府之最高国务机关。附注:(一)国民政府主席提请选任各党派人士为国府委员时,由各党派自行提名,但主席不同意时,由各该党派另提人选。(三)国府委员名额之半,由国民党人员充任,其余半数,由其他各党派及社会贤达充任,其分配另行商定。摘自政协会关于政府组织问题的协议(1946年1月28日)(1)概括指出材料一、二中有关国民政府组织方面规定的不同之处。(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二中关于国民政府组织方面规定的实质变化及其主要原因。审题突破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获取有效信息,并能对这些信息进行比较。第(1)问可从最高国务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