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一部分自然地理第二单元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第9讲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第1课时学案鲁教版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86887255 上传时间:2019-03-25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2.3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一部分自然地理第二单元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第9讲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第1课时学案鲁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一部分自然地理第二单元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第9讲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第1课时学案鲁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一部分自然地理第二单元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第9讲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第1课时学案鲁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一部分自然地理第二单元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第9讲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第1课时学案鲁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一部分自然地理第二单元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第9讲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第1课时学案鲁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一部分自然地理第二单元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第9讲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第1课时学案鲁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一部分自然地理第二单元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第9讲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第1课时学案鲁教版(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9讲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知考纲明考情理线索1.大气的受热过程2.大气保温作用的基本原理3.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1.以统计图、示意图为载体,考查大气受热过程原理,考查频度较高,考查形式主要是选择题2.以区域图、等温线图为材料,考查气温时空变化。考查频度高,选择题、综合题命题形式均有,难度中等3.本节内容属于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可以用来解释众多日常生活中的自然现象,值得关注一、大气圈的组成1.低层大气的主要成分:干洁空气、少量的水汽和固体杂质。2.干洁空气主要成分的作用氮生物体内蛋白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氧人类和一切生物维持生命活动必需的物质二氧化碳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对地面起保温作用臭

2、氧吸收紫外线,被誉为“地球生命的保护伞”二、大气圈的结构垂直分层1.垂直分层的依据:大气在垂直方向上的温度、密度及运动状况的差异。2.垂直分层分层气温垂直变化大气运动状况与人类的关系A对流层随高度增加而降低对流运动显著与人类关系最密切,天气现象复杂多变B平流层随高度增加而增加水平运动为主有利于高空飞行,臭氧层保护作用C高层大气随高度增加先降低后增加80500千米有若干电离层,对无线电短波通信有重要作用特别提醒(1)对流层的平均高度为12千米。低纬度地区气温高,对流强烈,可达17千米18千米。高纬度地区仅8千米9千米。(2)从近地面到高空,大气密度逐渐减小,气压逐渐降低,水汽、尘埃含量逐渐减少。

3、三、大气的受热过程1.大气的热源(1)根本来源:太阳辐射。(2)直接来源(近地面大气):地面辐射。2.受热过程(1)地面增温:大部分A太阳辐射透过大气射到地面,使地面增温。(2)近地面大气增温:地面以B长波辐射的形式向大气传递热量,使近地面大气增温。3.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代号名称起作用的大气成分特点吸收作用臭氧、水汽和二氧化碳有选择性散射作用空气分子和细小尘埃部分选择性反射作用云层和较大尘埃无选择性4.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大气主要吸收地面辐射而增温,同时大气以长波辐射的形式将大部分热量以C大气逆辐射的形式把热量还给地面,对地面起到了保温作用。5.陆地气温的时间变化规律最高气温出现时间最低

4、气温出现时间差值变化差异日变化约14时日出前后日较差内陆地区日较差较大,沿海地区日较差较小年变化北半球7月北半球1月年较差内陆地区年较差大,沿海地区年较差小南半球1月南半球7月四、热力环流1.形成原因:地面冷热不均。2.形成过程3.图示【深度思考1】读上图,探究下列问题。(1)近地面冷热与气流垂直运动有何关系?(2)近地面与高空的气压高低有何关系?(3)近地面的气压高低与冷热有何关系?(4)气流的水平运动流向有何特点?提示(1)近地面热,气流上升;近地面冷,气流下沉。(2)近地面气压总是大于高空的气压。(3)近地面热,形成低压;近地面冷,形成高压。(4)由高压流向低压。五、大气的水平运动1.直

5、接原因水平气压梯度力,该力垂直于等压线,指向低压。2.各种风的受力作用分析与风向(以北半球为例)风受力作用受力作用分析风向理想状态受一力作用(水平气压梯度力)风向与等压线垂直,由高压指向低压高空风受两力作用(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风向与等压线平行,背风而立,左低右高近地面风受三力作用(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风向与等压线有一夹角,背风而立,左前低,右后高【深度思考2】摩擦力大小对风向和等压线夹角有何影响?随着海拔的升高,风向与等压线的夹角如何变化?提示摩擦力越大,风向与等压线夹角越大。随着海拔的升高,风向与等压线夹角越来越小。第1课时大气受热过程与气温考点一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及其应用

6、1.大气的受热过程由上图可知,大气的受热过程可归纳为下表:过程具体过程热量来源1太阳暖大地太阳辐射到达地面,地面吸收后增温太阳辐射是地面的直接热源2大地暖大气地面增温后形成地面辐射,大气吸收后增温地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3大气还大地大气增温后形成大气辐射,其中向下的部分称为大气逆辐射,它将大部分热量还给地面通过大气逆辐射把热量还给地面2.大气受热过程原理的应用(1)解释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对全球变暖的影响(2)应用于农业生产实践,提高生产效益利用温室大棚生产反季节蔬菜;利用烟雾防霜冻;果园中铺沙或鹅卵石,不但能防止土壤水分蒸发,还能增加昼夜温差,有利于水果的糖分积累等。(3)利用大气的削弱作

7、用原理分析某地区太阳能的多寡。如:高海拔地区空气稀薄,大气的削弱作用弱,太阳能丰富。内陆地区晴天多,阴雨天少,大气的削弱作用弱,太阳能丰富。(2017课标全国,910)我国某地为保证葡萄植株安全越冬,采用双层覆膜技术(两层覆膜间留有一定空间),效果显著。下图中的曲线示意当地寒冷期(12月至次年2月)丰、枯雪年的平均气温日变化和丰、枯雪年的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据此完成(1)(2)题。(1)图中表示枯雪年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的曲线是()A. B. C. D.(2)该地寒冷期()A.最低气温高于16 B.气温日变化因积雪状况差异较大C.膜内温度日变化因积雪状况差异较大D.膜内温度日变化与气温日变化一致

8、审题指导第(1)题,要求分析四条曲线分别代表的地理事物,解题思路:先分析覆膜与不覆膜气温的差异,再分析丰雪年与枯雪年气温的差异。第(2)题,需要根据不同曲线代表的地理事物,结合选项内容对图中信息进行分析。要注意最低气温与日平均气温的区别,两者概念不同。尝试自解(1)_(2)_解析第(1)题,材料中提到我国某地为保证葡萄植株安全越冬,采用双层覆膜技术效果显著,说明为覆盖地膜的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曲线,排除。又根据枯雪年降水少,昼夜温差较大,丰雪年降水多,昼夜温差小,可进一步判断:为丰雪年覆盖地膜的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曲线,为枯雪年覆盖地膜的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曲线,因此答案选B。第(2)题,由图可知,

9、图中的曲线示意当地寒冷期(12月至次年2月)的平均气温日变化,不能确定当地最低气温,因此A错;丰、枯雪年的平均气温日变化(即平均气温变化状况和昼夜温差)大致相同,因此B错;膜内温度日变化丰雪年小于枯雪年,主要是由于丰、枯雪年积雪厚度存在较大差异,因此C正确,D错误。答案(1)B(2)C昼夜温差大小的分析分析昼夜温差的大小要结合大气受热过程原理,主要从地势高低、天气状况、下垫面性质几方面分析。(1)地势高低:地势高大气稀薄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都弱昼夜温差大。(2)天气状况:晴朗的天气条件下,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都弱昼夜温差大。(3)下垫面性质:下垫面的比热容大

10、增温和降温速度都慢昼夜温差小,如海洋的昼夜温差一般小于陆地。考法一气温日较差分析1.(2016北京文综,78)下图为某山地气象站一年中每天的日出、日落时间及逐时气温()变化图。读图,回答(1)(2)题。(1)气温日较差大的月份是()A.1月 B.4月C.7月 D.10月(2)该山地()A.冬季受副热带高压带控制B.因台风暴雨引发的滑坡多C.基带的景观为热带雨林D.山顶海拔低于1 000米解析第(1)题,由图可知,7月份一天中最高气温在12 以上,最低气温在8 以下,气温日较差最大,所以C项正确。第(2)题,由图可知,该地一年四季都是6时日出18时日落,所以应该位于赤道地区,终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

11、制,A项错误;赤道附近不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无法形成台风,B项错误;赤道地区山脉基带的景观为热带雨林,C项正确;热带最低气温在15 以上,该地最低气温在8 以下,气温降低幅度超过了6 ,所以山顶海拔超过1 000米。答案(1)C(2)C考法二大气的受热过程原理的应用2.(经典高考题)随着矿物能源的大量消耗,大气中二氧化碳不断增多。充分利用太阳能,降低二氧化碳排放,是工农业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结合下图,回答问题。(1)二氧化碳是一种温室气体。二氧化碳增多,是如何加强大气“温室效应”的?利用“温室效应”原理,我国北方地区冬季采用大棚技术种植蔬菜、花卉等作物。(2)参考图,分别说明大棚技术对农业生产

12、光、热、水条件的有利影响。解析第(1)题,二氧化碳作为温室气体,容易吸收地面辐射(长波辐射),导致近地面大气增温;同时,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多,大气浓度增大,也会增强大气逆辐射,补偿了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借此起到了保温作用。第(2)题,由于大棚技术对太阳辐射这一短波辐射几乎是无阻碍的,但对地面辐射却起到了阻隔的作用。致使冬季大棚内光照条件优越,太阳光得以充分利用,还可以提升大棚内的气温,减少土壤水分的蒸发等,较好地促进了农业生产。答案(1)更多地吸收了地面长波辐射,提高了大气温度;增强了大气逆辐射,补偿了地面损失的热量。(2)使冬季的太阳光照得以充分利用;提高了大棚内的温度,使作物在冬季也可种植(

13、可以减轻冻害,提高农业生产抗灾能力);有利于保持、调节大棚内空气和土壤的水分。考点二气温的水平分布与等温线1.气温的水平分布规律等温线特征气温分布规律全球等温线大致与纬线平行无论7月还是1月,气温都是从低纬向两极递减北半球等温线较曲折(如上图)。1月大陆上的等温线向南(低纬)凸出,海洋上则向北(高纬)凸出;7月正好相反在同一纬度上,冬季大陆比海洋冷,夏季大陆比海洋热南半球等温线较平直(如上图)同一纬度,气温差别小同纬度地带气温比同纬度低,等温线向低纬凸出高原、山地的气温较低,平原的气温较高气温比同纬度高,等温线向高纬凸出寒流经过气温降低;暖流经过气温升高温馨提示7月份世界上最热的地方是20N3

14、0N大陆上的沙漠地区;1月份,西伯利亚形成北半球的寒冷中心。世界极端最低气温出现在冰雪覆盖的南极大陆上。2.影响气温的因素分析(2018连云港五校联考)下图为“某地某时刻等温线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1)最可能出现图示等温线分布状况的月份和地方时为()A.8月22时 B.8月13时C.1月22时 D.1月13时(2)影响图中39纬线上等温线分布的主要因素是()A.地形、大气环流 B.海陆分布、地形C.大气环流、海陆分布 D.地形、洋流析图过程尝试自解(1)_(2)_答案(1)A(2)B等温线走向及其影响因素判读方法等温线走向示意图影响因素等温线与纬线平行太阳辐射(太阳辐射因纬度而不同)等温线大体与海岸线平行海洋影响程度不同(气温由沿海向内陆递变)1月,全球大陆等温线向南凸出,海洋相反7月,全球大陆等温线向北凸出,海洋相反海陆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