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高考历史深化复习+命题热点提分专题02中国古代的经济制度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86886453 上传时间:2019-03-25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1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年高考历史深化复习+命题热点提分专题02中国古代的经济制度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17年高考历史深化复习+命题热点提分专题02中国古代的经济制度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17年高考历史深化复习+命题热点提分专题02中国古代的经济制度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2017年高考历史深化复习+命题热点提分专题02中国古代的经济制度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2017年高考历史深化复习+命题热点提分专题02中国古代的经济制度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7年高考历史深化复习+命题热点提分专题02中国古代的经济制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年高考历史深化复习+命题热点提分专题02中国古代的经济制度(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题02 中国古代的经济制度1汉书食货志认为,“治田勤谨则亩益三斗。”东汉王充提出了“勉致人工,以助地力”。南宋陈旁认为,对待不同土壤只要对症下药,可使土地更加精熟肥美,这反映了古代农业()A需要大量劳力B适时增加肥力C提倡精耕细作 D善于积累经验解析:材料没有强调劳力,故A项错误;材料强调对待不同土壤只要对症下药,增加肥力只是一个方面,故B项错误;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勤谨,则亩益”“勉致人工,以助地力”“对待不同土壤只要对症下药”等,分析、判断选项,可知材料强调的是精耕细作,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积累经验,故D项错误。答案:C2唐朝法律曾详细规定了对宰杀耕牛的处罚,杀自家牛者也要判一年徒刑。

2、宋代对杀牛者的处罚更为严厉,杀牛者要处徒刑两年,甚至要刺配充军。上述规定反映了()A封建王朝法律的严酷性B奖励耕战政策的必要性C小农经济地位的重要性D自给自足经济的脆弱性答案:C3李釜源撰地图综要(研究明代历史地理的重要资料)内卷:“楚故泽国,耕稔甚饶。一岁再获柴桑,吴越多仰给焉。”据此准确反映的是()A“苏湖熟,天下足”逐渐演变为“湖广熟,天下足”B江浙农村转种棉花等,粮食不能自给,需要湖广输入C湖广地区在明代成为全国粮食重要产区D经济重心转移湖广地区超过吴越解析:“吴越多仰给焉”,反映出湖广地区在明代成为全国粮食重要产区,故C项正确。答案:C4.北宋时期,国家对私有土地的买卖几乎完全不加限

3、制,仅要求买卖双方到当地官府履行一定的登记手续,以保证国家的赋税收入不致流失。这一政策()A推动了农产品商品化B有利于促进人口流动C使国家财政收入增加D使雇佣关系得以确立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允许土地买卖,这与农产品商品化无关,故A项错误。土地买卖有利于人口的流动;土地买卖是私人之间交易,只能保证国家的税赋收入不至于流失,不能使国家财政收入增加;明中后期产生了雇佣关系;故A、C、D三项错误。答案:B5据明崇祯松江府志记载:“棉布虽松江所产,旧亦不多,故无其额。自二三十年来,松江之民多倚织布为生,见今征粮折棉布(将国家所征的粮食税折合成棉布征收)。”记载的这一现象()A客观上有利于松江棉织业发展B反

4、映明代由抑商转向重商C说明工商税已成明代税收主体D表明政府扶植民营手工业解析:根据题意,由于松江地区人民多以织棉布为生,故明政府征粮食税时折合成棉布,客观上促进了松江棉织业的发展,故A项正确。答案:A 6.早于孔子100多年的鲁国大夫臧文仲,因为在国内“废六关”(毁掉阻碍商品流通的关卡)、“妾织蒲”(织蒲席出售,与民争利)被斥为“不仁”的人。孔子的学生子贡从事货殖(商业)也受到不安本分的指责。这从侧面反映出春秋时期()A新兴商人日益活跃 B儒家反对商业活动C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D商人社会地位不高答案:A 7.古罗马地理博物学家普林尼说:“遥远的东方丝国在森林中收获丝制品,经过浸泡等程序的加工,出

5、口到罗马,使得罗马开始崇尚丝制衣服”“保守估计,印度、塞雷斯(中国)和阿拉伯半岛每年可以通过贸易从罗马帝国赚取一亿银币的利润,这便是我们罗马帝国的妇女每年用作购买奢侈品的花费。”此材料主要说明()A中国与欧洲各国交往密切B丝绸之路将欧亚大陆联系起来C两汉经济发展,丝织业发达D罗马对丝绸的旺盛需求答案:B8南宋宁宗嘉泰(12011204年)初年,绍兴府所属市镇年均商税额分布如下表。据此可知南宋绍兴地区()市镇钱清曹娥三界蛟井枫桥渔浦新林年均商税额1945贯6285贯1544贯1743贯3090贯2673贯1139贯A.城市的经济功能明显增强B商业市场发展不平衡C成为政府的财政倚重地区D经济增长速

6、度不平衡解析:材料没有反映出南宋绍兴地区城市的经济功能,故A项错误;不同市镇年均商税额的差异,反映出商业市场发展不平衡,故B项正确;由材料无法推断商业税收在政府财政中的地位,故C项错误;商业市场的发展不能代表整个经济增长,以偏概全,故D项错误。答案:B9纸币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汉武帝时的皮币,后来是唐代类似汇票的飞钱,宋初纸币“交子”便渐渐地应运而生了。“交子”的“交”,是交合的意思,指两张券合得起来就交钱。“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根据材料可知,纸币的发展()A有注重其“防伪”功能B促进了古代经济的发展C满足了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D源于封建政权的强大推动力解析:根据题干对“交子”的“交”的

7、解释,即可得知,A项正确;关于北宋“交子”对古代经济的作用、适应商品经济发展、源于封建政权的推动力,题干中并未提到,均不符合题意,故B、C、D三项错误。答案:A10明中叶以后,地方官府所制定的集市日渐次频繁,间隔缩短。江南有许多乡村市集,也是超越了定期市的阶段,如苏州昆山县的半山桥市,“民居辐辏,朝夕为市”。这反映了当时江南()A商品经济日益繁荣 B抑商政策开始松动C工商市镇日渐兴起 D生活观念发生转变答案:A11. 明代商帮代言人王来聘在训诫子孙时指出: 四民之业,惟士为高,然若无成,不如农贾。这表明()A明代山西商业传统极为浓厚B商人阶层未全摆脱官本位价值C明政府始终奉行传统的政策D商帮影

8、响了社会主流价值取向解析:材料“四民之业,惟士为高,然若无成,不如农贾”可知,商人阶层未全摆脱官本位价值,故B项正确。答案:B12.清朝曾规定,有些工匠需编甲,“五人连环互保,取结报册”,限制他们的人身自由;又规定,江苏省的出海船只,“每年每船准绸缎三十卷,每卷重一百二十斤”,私自将丝绸贩卖出洋的,将被治罪。材料表明()A清政府严格实行保甲制度B清政府限制商人经营范围C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D清政府抑制工商业的发展解析:材料“江苏省的出海船只,每年每船准绸缎三十卷,每卷重一百二十斤,私自将丝绸贩卖出洋的,将被治罪”可知,清政府对于出海贸易加以严格的行政干预,故D项正确。答案:D二、非选择题13阅读

9、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唐后期起,古老的骆驼商道有了一条对等的海路。瓷器成为新途径的首选,方便、大宗、价值又高,能提高船东的利润。唐代瓷器注重异国情调、自然风格、雄浑的气质与彩绘的装饰。宋瓷则追求纹饰低调、比例均衡、形态流动、冷色系的单色色调,体现轮廓、釉色和纹饰完美整合,流露出一种文化孤芳的排外心理。元朝青花瓷的诞生是泉州穆斯林商贾和景德镇窑主共同推动的,接纳了西南亚地区(中东)的传统审美价值。明朝青花瓷工艺改进并流行。清初,珐琅彩进入中国,使瓷器用色逐渐涵盖彩虹的所有缤纷。1718世纪欧洲传教士和商人频繁往来于欧洲与中国,世界开始聚焦中国。耶稣会士的中国报告和以拉丁文翻译的儒家经典,陆续在

10、法国出版,欧洲掀起了一股“中国热”。中国瓷器的造型风格、优良质地及瓷器上的图案花式和绘画深受欧洲人喜爱,欧洲各国作坊加以仿造。1769年,英国玮致伍德建立陶厂,此后引进机器生产,并采用新式转印技术。他不仅采用景德镇的精密分工制度,还推出创新的管理方式和现代商业经营事项,如市场调查、报纸广告等。18世纪中期后,熟悉中国的欧洲商人开始反驳耶稣会士描述的理想化形象,指出中国的官吏腐败衰弱的一面。西方知识分子很快转而反对中国,觉得不该把它视为西方社会的榜样;同样的,欧洲人也停止把中国瓷当成典范。18世纪末,欧洲瓷业将中国瓷器逐出国际市场,这与中国在世界事务上划时代的衰退同步进行,也与西方势力上升、前进

11、成为全球重心的时序相互对应。摘编自罗伯特芬雷青花瓷的故事:中国瓷的时代、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等(1)根据材料,概括从唐朝至清朝中国瓷器业发展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718世纪中国瓷器在欧洲命运的变化,并分析导致该变化的原因。答案:(1)特点:瓷器是中外贸易的主要商品;具有时代特色;瓷器工艺演进与中外文化技术交流密切关联;影响了欧洲瓷业发展和欧洲文化;后来衰落,其发展变化一定程度上折射了国运的兴衰。(2)变化:由被欧洲仰赖到被逐出欧洲市场;由被欧洲追捧到被冷落等。原因:欧洲作坊大量仿造瓷器;工业革命后欧洲制瓷业的生产技术、组织管理和商业运行均有革新;欧洲对中国认识发生变化;明

12、清以后,中国瓷器业虽有工艺发展,但没有出现革命性变化等。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滨下武志教授在其著作中国、东亚与全球经济中认为,7世纪至13世纪的亚洲存在着以中国为中心的朝贡关系和朝贡贸易关系,并以这种关系为基础形成了“亚洲经济圈”这一经济圈在亚洲的人、财、物流动的历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他认为,朝贡体制的根本在于“它是国内基本统治关系即地方分权在对外关系上的延续和应用”。但是,“与统治关系相比,朝贡贸易体制的根本点是靠贸易关系在支撑,实际上是更加多面的、多层次的、具有包容异质因素作用的一种体制。”据明史,明朝奉行“厚往薄来”政策,对竭诚朝贡者“皆倍偿其价”;(郑和下西洋)“欲耀兵异域,

13、示中国富强。所取无名宝物不可胜计,而中国耗费亦不赀。”结合所学知识,对上述材料关于朝贡贸易的观点予以说明。(要求:归纳材料中的任一种观点,并围绕这一观点予以说明。做到史论结合,观点明确)答案:示例一:滨下武志认为朝贡贸易体制推动了“亚洲经济圈”的形成。朝贡贸易就是中国政府与海外诸国官方的进贡和回赐关系。7世纪至13世纪是中国的唐宋时期,唐宋时期中国国家富强、文化世界领先;以丝绸和瓷器为代表的手工业发达;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对外交通发达。伴随着以中国为中心的亚洲人、财、物的流动,逐渐形成了亚洲经济圈,进而形成了“中华文化圈”。示例二:明史认为朝贡贸易是为了宣扬国威和不计经济效益的贡赐贸易。明政府试图借朝贡贸易传播传统礼仪,以达到蛮夷归化,尊崇中国为天朝上国的目的;其特点是厚往薄来,不计经济成本,政治意义远高于经济意义。明朝的朝贡贸易导致了明朝财政的缩减,影响了正常的海外贸易发展,导致中国逐渐丧失了唐宋以来海外贸易的优势地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