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高考历史考点解读+命题热点突破专题17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86886438 上传时间:2019-03-25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50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年高考历史考点解读+命题热点突破专题17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2017年高考历史考点解读+命题热点突破专题17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2017年高考历史考点解读+命题热点突破专题17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2017年高考历史考点解读+命题热点突破专题17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2017年高考历史考点解读+命题热点突破专题17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7年高考历史考点解读+命题热点突破专题17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年高考历史考点解读+命题热点突破专题17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题17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考向解读】 1.梭伦改革。2.商鞅变法。3.北魏孝文帝改革。4.王安石变法。5.欧洲的宗教改革。6.穆罕默德阿里改革。7.俄国农奴制改革。8.明治维新。9.戊戌变法。【命题热点突破一】古代中外重大改革1梭伦改革(1)背景平民与贵族的矛盾尖锐。雅典的民族危机加剧。公元前594年,梭伦当选为首席执政官。(2)内容颁布“解负令”,废除债务奴隶制。鼓励发展农工商业,提倡节俭,反对奢侈。确立财产等级制度。建立四百人会议、公民陪审法庭,并使公民大会成为最高权力机关。(3)特点改革理念:节制、中庸、公平、平等、和谐。性质:奴隶主性质的改革。(4)影响将国家引上了民主政治的轨道

2、,为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奠定了基础。社会矛盾未从根本上解决。2商鞅变法(1)背景春秋战国时期是历史上的大变革时期。秦国的经济、政治和文化落后。商鞅来到秦国,辅佐秦孝公进行变法。(2)内容经济:废除井田制;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政治:普遍推行县制,加强中央集权;在基层实行什伍连坐告奸制,严密控制人民;轻罪重刑。军事: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严肃军纪,提高军队战斗力;实行什伍组织,建立严密户籍制度。 文化:焚烧诗书,实行文化专制。(3)影响沉重打击了旧贵族势力,发展了地主经济,增强了国力。壮大了军事力量,稳定了社会秩序,达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为后来秦国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3北魏孝文帝改革

3、(1)背景北魏崛起并统一黄河流域,民族融合的趋势加强。北魏统治面临危机,民族矛盾、阶级矛盾激化。冯太后学习汉族文化的推动作用。(2)措施推行均田制和新的租调制。设立三长制。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迁都洛阳。推行汉制和移风易俗。(3)作用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推动了少数民族的发展。加快了民族融合的进程,为隋唐时期国家重新走向统一奠定了基础。4王安石变法(1)背景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严重。庆历新政失败,宋神宗任用王安石变法。(2)内容富国之法: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市易法、募役法、均输法、方田均税法。强兵之法:保甲法、将兵法、保马法、设军器监。取士之法:改革科举制度、整

4、顿太学、惟才用人。(3)评价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增强了国家军事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以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为出发点,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危机。农民的处境没有根本改变,负担依然沉重。例1(2016年北京卷文综历史14)“神宗既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安石为帝言天下财利所当开辟敛散者,帝然其说,遂创立制置三司条例司”“以通天下之利”。这说明,王安石变法初期的改革重点在于A分散宰相权力 B加强皇权C加强军事实力 D增加财政收入【答案】D【变式探究】2015山东高考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重大变革时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数千年世侯世卿之局,一时亦难遽变,于是先从在下者起,游说则

5、范雎、蔡泽、苏秦、张仪等,徒步而为相;征战则孙膑、白起、乐毅、廉颇、王翦等,白身而为将,此已开后世布衣将相之例。赵翼廿二史札记卷二指出材料所反映的社会关系变化,结合史实说明商鞅变法与这一变化的关系。【解析】依据材料信息概括出社会关系的变化,然后再从社会关系变化与商鞅变法之间的关系角度加以阐述,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将商鞅变法中与材料所述现象有关的措施说清楚。【答案】变化:部分社会下层的政治地位呈上升趋势。关系:社会关系的变化推动了变法的产生。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力量不断壮大,他们要求取得政治统治地位,商鞅变法顺应了这一要求。商鞅变法中的“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织”“奖励军功”等措施,打击了旧贵族

6、势力,为新社会阶层崛起创造了条件,进一步推动了社会关系的变化。【规律总结】 关于古代改革的特别提示梭伦改革的实质是在雅典社会文明体制出现严重危机的情况下,对雅典社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进行改造的革新运动,是雅典平民反对奴隶主旧贵族斗争的一次重大的阶段性胜利。商鞅变法的措施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意志。如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树立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优势;废除井田,奖励耕织,推动了地主所有制经济的发展;建立县制、强化中央集权,符合新兴地主阶级巩固统治的意愿。孝文帝改革实行了一系列汉化措施,特别是均田制的实行、迁都洛阳、移风易俗的汉化措施等,都推动了鲜卑族的封建化进程,有利于民族间的融合。因此孝文

7、帝改革实质上是一场少数民族封建化的改革。王安石变法主要是调节封建国家与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再分配,并没有使社会矛盾得到根本解决。变法认可了地主对土地的兼并,无法解决农民的问题,也就无法缓和社会的主要矛盾。在大地主、大官僚的反对下,新法很快被废除。【命题热点突破二】近代中外重大改革1欧洲的宗教改革(1)背景天主教的神权统治阻碍了欧洲社会的进步。“异端”思想和“异端”运动对天主教会的神权统治提出了挑战。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文艺复兴运动的影响。(2)内容马丁路德:“因信称义”。加尔文:把信仰得救解释为“先定论”。亨利八世:建立起附属于王权和政府的民族教会。(3)作用沉重打击了天主教在欧洲的神权统治,促进

8、了欧洲民族意识的高涨和民族国家的发展。为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否定了罗马天主教会的权威,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推动了社会变革,促进了西欧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2穆罕默德阿里改革(1)背景奥斯曼帝国及马木鲁克王朝对埃及的统治使埃及形势恶化。法国和英国先后入侵,使埃及面临严峻的民族危机。穆罕默德阿里的崛起。(2)内容经济上:改革土地制度,废除包税制;确立土地私有制度;创办近代工业。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改革行政制度。军事上:改造旧军队,建立新式军队。文化上:创办学校,选派留学生,出版各种著作。(3)评价积极性:改革使埃及发生了数百年来未有的变化,使埃及成为地中海东部的头等强国。局限

9、性:经济改革的困难和不断的对外战争激化了阶级矛盾。3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1)背景农奴制下农民受到残酷的剥削和压迫,阶级矛盾激化。农奴制阻碍了俄国工业和资本主义的发展。新思潮涌动。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暴露了农奴制的落后。亚历山大二世上台,面对严峻的内外形势,为巩固统治进行改革。(2)内容“二一九法令”:农奴在法律上成为自由人;农奴得到一块须高价赎买的份地;农民仍受村社的管理。司法改革和地方自治,进行教育、军事方面的改革。发展机器工业,建立近代工厂。军事上进行军事改革,大力发展军事力量。创办各类学校,学习西方先进文化。(3)影响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俄国农业和工业的发展。促进了俄国资本

10、主义的发展,推动了俄国经济的近代化。封建生产方式过渡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成为俄国历史的重要转折点。改革不彻底,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4明治维新(1)背景各阶层对幕府统治的不满情绪高涨,幕府面临统治危机。幕府的政策阻碍了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列强入侵,使日本陷入半殖民地的危机之中,民族危机加剧。倒幕派推翻幕府统治,建立并巩固了明治政府。(2)内容政治:废藩置县,确立中央集权;废除封建等级制度,实行四民平等。经济:实行币制改革;实行土地私有制及地税改革;推行“殖产兴业”政策,发展资本主义新经济。文化:倡导“文明开化”,建立近代教育体制;生活习俗推进西化。军事:建立近代军事体制并辅以武

11、士道教育。法制:1889年,颁布大日本帝国宪法,建立近代天皇制。(3)影响进步性:摆脱了民族危机,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加速了日本经济的发展,实现了富国强兵,成为亚洲强国;其成功经验为其他国家和地区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局限性: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5戊戌变法(1)背景民族危机: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加剧。经济根源与阶级基础: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思想基础:西方近代思想的传入;康梁维新思想的发展。统治危机:财政危机;社会矛盾激化。康有为、梁启超等领袖人物的维新变法活动。(2)内容政治:鼓励官绅士民上书言事;精简机构,裁减冗员。经济:设立农工商总局;鼓励发展农

12、工商业。文教:改革科举制度;鼓励私人办学;准许民间创办报馆、学会;设立译书局。军事:建立新式军队,装备新式兵器,按新法练兵。(3)失败原因根本原因: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维新派势力过于弱小,封建顽固派势力强大。具体原因: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脱离广大人民群众;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企图用“和平”“合法”的手段;将希望寄托在无实权的皇帝身上。(4)影响是一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对激发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起了重要作用。资产阶级维新派要求实行有利于发展资本主义的政策,实行君主立宪制,在当时符合中国历史发展的趋势,具有进步意义。是近代中国的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例2(2

13、016年海南单科卷历史11)英国天主教神甫威廉廷得尔因希望英国教徒可以自由阅读圣经而将其翻译成英文,结果于1524年被控有异端嫌疑,被迫流亡。由此可知,他A.维护教皇权威 B主张圣像崇拜 C.倡导信仰自由 D支持宗教改革【答案】D 【变式探究】2015江苏高考“文明开化”是明治维新的有机组成部分,给日本社会带来了震撼和反思。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1872年太政官发布废止幕府时代服饰的布告,自天皇以下,达官贵人纷纷在正式场合身穿西洋大礼服,洋服一时成了时髦衣着。饮食结构也在变化,幕府时代禁食的牛肉被称为“开化的药铺”“文明的药剂”,“士农工商、男女老少、贤愚贫富等咸以不食牛肉为不开化”,牛肉火锅店

14、里顾客盈门。一群群年轻人聚在店里边大嚼牛肉,饮用葡萄酒,用蹩脚的英语谈论时事,成为众人趋之若鹜的时尚。宋成有新编日本近代史材料二(1888年日本某学者认为)一国文明之进步,必基于国民本来之元气和性格,绝不是仅凭一朝一夕的模仿和虚饰就可以得到解决的。然而,我国开国以来只是眩晕于滔滔而来的泰西文明之外观,而不考究泰西文明能有如此今日之所以然。一味心醉于泰西文明之结果,便产生了崇拜泰西文明之风潮。此风潮破坏了作为国民独立之根基的国民性格,虚饰了一国之文明。松本三之介政教社文学集请回答:(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日本文明开化的特征。(2)据材料一、二,说明日本人在吸收外来文明的态度上发生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前后态度产生的原因。(3)据上述材料,指出有些日本人“眩晕于滔滔而来的泰西文明”这一错误的实质。【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从方式、范围、学习形式等方面概括特征。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某学者的观点可归纳出日本吸收外来文明的态度是由模仿虚饰变为理性对待;第二小问要根据明治维新前的状况和明治维新后存在的问题分别说明前后态度产生的原因。第(3)问,要认识到当时日本人不了解西方文明的真正内涵,局限于形式上学习西方。【答案】(1)特征:自上而下推行;涉及范围广泛;国民竞相效仿;学习西方表面化。【规律总结】1关于近代改革的误区警示(1)宗教改革后的新教并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