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第一部分专题突破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抢分点一论述类客观题-泛读精读结合圈点比对排除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86885654 上传时间:2019-03-25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6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第一部分专题突破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抢分点一论述类客观题-泛读精读结合圈点比对排除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2017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第一部分专题突破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抢分点一论述类客观题-泛读精读结合圈点比对排除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2017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第一部分专题突破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抢分点一论述类客观题-泛读精读结合圈点比对排除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2017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第一部分专题突破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抢分点一论述类客观题-泛读精读结合圈点比对排除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2017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第一部分专题突破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抢分点一论述类客观题-泛读精读结合圈点比对排除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7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第一部分专题突破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抢分点一论述类客观题-泛读精读结合圈点比对排除》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第一部分专题突破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抢分点一论述类客观题-泛读精读结合圈点比对排除(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论述类客观题-泛读精读结合,圈点比对排除(一)(建议用时30分钟)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传统民俗文化的重要载体,对增强民族的认同感和凝聚力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民俗文化是一种无处不在的深厚传统,而民俗文化学在中国则是随着整个社会走向现代的历史进程而出现的,其深厚根基则是在几千年的本土文化之中。据史料记载,起源古老的节日风俗乃至一切民间习俗,它的成因一般说来总是与原始社会中一个部落、一个部族或后来的一个民族全体成员最根本的共同愿望密切相关,往往是从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实际需要而产生的,最初总有一种功利目的。而当风俗一旦形成便有其相对的独立性,有它自己的生命流程,随着人类世代的

2、绵延,风俗不断被补充、被修正,并被代代相传。由于生存环境的变迁,后代的人们往往不能理解远古祖先创造这些习俗活动的真正动机,遂根据各自的生存条件和状况,对这些习俗做出新的合乎逻辑的解说,这样就造成了或附会了许多有关习俗的解释性民间传说。可见,传说的附会总是在习俗形成之后,实际上是为了延续或加强这一习俗才发生的。端午节作为我国传统节日,无疑是中华民族最具深厚文化底蕴的民俗文化之一。端午也称端主、端阳。此外,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重五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龙日等等。起初,端午节是从南方吴越地区传播开来的祭祀龙图腾的民俗节日,因此可以称为龙的节日,是对龙图腾的祭祀,

3、是先民希望证明和显示自己的“龙子”身份,以此祈求龙保佑健康与安全,从而达到驱邪、疗病或祷祝丰收等等的目的。可见,端午这个节日,远在屈原出世以前已经存在,而它变为屈原的纪念日,又远在屈原死去以后。为什么传说端午起源于屈原投汨罗江自杀,其根源于民众生活的某种实际需要,而用某个传说来解释它。正如闻一多先生在端午考中提到的除屈原外,介子推、曹娥、越王勾践的遭遇也都曾和端午节发生过关系。其实,在中国的漫长历史里,民间流传的端午习俗传说一定还要更多更复杂。经过淘汰才留下了上述四人保存于古籍之中。又经过多少年的流传到今天,人们已不再把端午习俗与介子推、曹娥、勾践并提,而只与屈原相联系了。不但在汉族地区如此,

4、在少数民族中也是如此;不但在大陆如此,在香港、澳门、台湾,甚至在国外的华裔中也是如此。这就是说,屈原的传说战胜了其他所有的传说,与端午节俗建立了最牢固的联系。屈原的品质,显然要比他们更高洁,更符合我们民族的理想。中华民族在节俗和传说的长期流传中,集体地选择了屈原,是存在于一个民族集体意识的深处,存在于融汇了这个民族的心理素质、审美意识、伦理观念乃至社会政治理想而形成的民族精神的精髓之中。端午节在漫长的历史发展演变过程中,伴随着人类生活方式、思想方式的发展而变化。从早期单一的辟邪驱瘟主题,逐步发展到兼顾辟邪驱瘟和纪念先贤,两个主题并重。其中既包含着我国古代天文学、医学知识,也体现着人民的忠孝观念

5、。而且,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端午节民俗中具有迷信性质的辟邪色彩逐步淡化,游戏娱乐成分(特别是其中龙舟竞渡游戏)逐步加强。可以说,同我国其他传统民俗节日一样,端午节的演变过程记录着中国人走过的历史脚印。深沉的民族感情来源于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的培育。当今,随着时代的变迁,外来文化大举入侵,许多人沉醉于“圣诞节”“愚人节”等洋节,渐渐淡忘了我们中华民族自己的传统节日。作为炎黄子孙,我们必须要认识到,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保持强烈的民族认同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传统民族节日在文化上的传承。今天,我们只有用实际行动捍卫和弘扬优秀民族传统文化,心怀敬畏、责无旁贷。1下列对本文主旨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A像端午节

6、这样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传统民俗文化是增强民族感情的载体,需要我们传承和弘扬。B古老的民俗文化伴随着人类生活方式、思想方式的发展而变化。C端午节作为我国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最具深厚文化底蕴的民俗文化之一。D端午节在漫长的历史发展演变过程中,伴随着人类生活方式、思想方式的发展而变化。解析:其他选项以偏概全,不是本文最终写作意图。答案:A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后代的人们往往根据各自生存状况,产生了许多有关习俗的民间传说,这与人们生存环境的变迁不无关系。B屈原的传说之所以与端午节俗建立了最牢固的联系是因为屈原的品质更高洁,更符合我们民族的理想。C起源古老的节日风俗都是从人们生产

7、和生活的实际需要而产生的,最初总有一种功利目的。D从一开始的龙节到介子推等传说再到屈原说最后到今天娱乐成分的加强,端午节的习俗演变体现了民俗文化的补充性、修正性。解析:原文“往往是从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实际需要而产生的”,丢掉了“往往”二字。答案:C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陆游的诗作“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反映出端午节纪念先贤和辟邪驱瘟两个主题。B由韩国申报的“江陵端午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确定为“人类传说及无形遗产著作”,给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保护敲响了警钟。C“放花灯”向来被视为全台湾元宵节的代表,表明历史底蕴深厚的民俗文化是维系华人民族认同感的

8、重要载体。D某地方一年一度大搞竞龙舟比赛说明端午节的游戏娱乐成分加强,体现了国人对传统节日的淡漠。解析:文中并没说“大搞竞龙舟”是对传统节日的淡漠,只是说风俗的演变,游戏成分加强,但是无论什么形式的习俗都应该体现了对传统节日的传承和重视。答案:D二、(2016河北石家庄市高三一摸)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俗与雅对举,通常是指相对应的两种审美形态。中国的戏曲早已被学界视为“俗文学”之一种。“俗文学”,包括的范围很广,差不多除诗与散文之外,凡重要的文体,像小说、戏曲、变文、弹词之类,都要归到“俗文学”的范围里去。古典戏曲剧目中,有些确实出自士大夫之手,而且主要反映统治阶级思想、感情和趣味,最著

9、名的如明代礼部尚书丘潜的伍伦全备记等“令人呕秽”之作以及朱权、朱有燉等皇亲国戚宣扬神仙道化、为封建王朝歌功颂德的作品。但大量的剧目出自民间艺人或书会才人之手,尽管其中也可能有封建主义意识的渗透,但主要反映的是被压迫阶级的思想、感情和趣味。明清传奇、杂剧大多为文人所作,他们当中确有相当一部分人是硕学名儒,作者虽然大多是文人士大夫,但他们当中的多数人仕途失意,与统治阶级和主流文化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有的甚至格格不入。这些人袭用民间所创造的文学艺术样式戏曲来从事创作,本身就是对主流文化的反叛。他们的剧作虽然有雅化倾向,但其思想倾向和艺术旨趣与属于主流文化的正统诗文并不完全相同,而与民间文化仍然有着一

10、些相通之处。也正是因为这个缘故,主要出自文人之手的明清传奇、杂剧同样被封建统治阶级和正统文人视为异端,明王朝命解缙等编辑的永乐大典本来收录有部分戏曲作品,可清王朝纂修的四库全书却将其统统拒之门外。判定一种艺术样式是雅还是俗,既要看其作者身份,更要看多数作品的精神取向和艺术旨趣。古典戏曲热衷于以“琐屑”的市井生活为主要描写对象,将贩夫走卒、贫寒书生、风尘妓女悲欢离合的日常生活搬上戏台,许多剧作堪称古代社会生活的风俗画。即使是以历史为题材,描写英雄和国王,古典戏曲也多半摄取经过民间“淘洗”的历史演义和传说,少有雄浑冷峻的“风云气”,而多显家长里短的世俗趣。这与热衷于歌颂天神、国王、英雄的西方古典戏

11、剧(主要是其中的大部分悲剧,西方古代喜剧大多表现小人物的世俗生活)有所不同。戏曲的艺术形式也具有鲜明的民间性,通俗易懂是戏曲的重要品格,于“浅处见才”是戏曲作家追求的目标。多数古代剧作选择了“一人一事”,“一线到底”的结构模式。而且,元杂剧和宋元南戏绝大多数剧作具有口语化特点;明清传奇和杂剧文人化色彩较浓,有些剧作追求文词的华美典雅,崇尚用典,但多数还是用白话写成的,即使是写文人生活,大多也是通俗的,这类作品中的少数唱词,不读书的妇人小儿虽然不能“一望而知”,但其大意主旨还是容易被普通老百姓所接受的。(郑传寅民俗与戏曲的俗文化品格)4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俗文学包括小说、戏曲、

12、变文、弹词等重要文体,但诗歌与散文不属于俗文学。B古典戏曲剧目中,有的剧目出自士大夫之手,但大量的剧目还是出自民间艺人或书会才人之手。C古典戏曲剧目反映的是统治阶级思想、感情和趣味,也有宣扬神仙道化、为封建王朝歌功颂德的作品。D多数的古代剧作采用的是“一人一事”“一线到底”的结构模式,这也正是戏曲“通俗易懂”的一种艺术表现。解析:扩大了范围,“出自士大夫之手的戏曲剧目”原文有限定词“主要反映”。答案:C5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明清时期那些仕途失意的文人士大夫,与统治阶级和主流文化之间有一定的矛盾,他们多数人借用戏曲这种民间文学艺术样式进行创作。B明清传奇、杂剧的作者多为文

13、人,且多为硕学名儒,所以他们的剧作往往属于雅文学。C元杂剧和宋元南戏绝大多数剧作追求着于“浅处见才”的创作目标,在作品中具有口语化的特点。D古典戏曲中的许多剧作可以称得上古代社会生活的风俗画,因为它们主要描写的是普通人等“琐屑”的日常生活。解析:“属于雅文学”不当,原文“虽然有雅化倾向,但其思想倾向和艺术旨趣与属于主流文化的正统诗文并不完全相同,而与民间文化仍然有着一些相通之处”。答案:B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主要出自文人之手的明清传奇、杂剧出于对主流文化的反叛,思想倾向和艺术旨趣与民间文化有着一些相通之处,所以清朝纂修的四库全书没有收录它们。B判定一种艺术样式的雅

14、俗,不能看作者身份,因为像仕途失意的文人士大夫也创作传奇、杂剧,而应该看作品的精神取向和艺术旨趣。C明清时期文人化色彩较为浓厚的传奇和杂剧,有的作品追求华美典雅的文词,崇尚用典,这种唱词对不读书的妇人小孩来说恐怕是难以“一望而知”的。 D即使是以历史为题材去描写英雄和国王的中国古代戏曲,也会与描写天神、国王、英雄的西方古典戏剧中大部分的悲剧有所不同,更多地显现出家长里短的世俗趣。解析:“不能看作者身份”错,原文是并列关系“既要看”。答案:B(二)(建议用时30分钟)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对历史气候的研究大多需要通过间接的方式开展。简而言之,一是通过自然证据,二是通过人文资料。自然证据

15、贯通古今,恰如一条贯穿历史的经线;人文资料涵盖广泛,仿佛覆盖历史的纬线。所谓“自然证据”,就是发掘到的生物遗骸、江河湖海的水文遗迹、植物孢粉、冰川或湖泊沉积物、石笋等,通过测定它们的特殊元素或成分获取其存留期内连续的历史气候信息。所谓“人文资料”,就是官方史书、宫廷档案、方志、农书等,甚至包括航海日志、私人日记及文学作品中,关于水旱、晴雨、冷暖和生物活动等的记载。单独分析这些资料,可以定性地知道一个时期的状况;如果加上与现代资料的对比分析,甚至能将这些定性的信息转化为更准确的量化数据;系统地搜集、鉴定和辑录这些材料,可供分析气候变化的规律。我国幅员广阔,拥有大量树轮、湖芯、冰芯、石笋样本等珍贵

16、的自然证据;我国还是文明古国,自殷商以下,甲骨卜辞、青铜铭文、简书缣帛等存世文献之丰富与连续在世界上独一无二。我国现代地理学、气象与气候学的一代宗师竺可桢先生曾说:“物候知识的起源,在世界上以我国为最早。”关于利用自然证据研究气候变化的情况,可从我国史前全新世气候研究窥见一斑。古生物研究发现,现今分布北界为高雄和绿岛的珊瑚礁曾分布到台湾岛北岸;现今生活在南海的喜暖的一种昆虫,全新世时曾分布到宁波、上海、连云港水域这说明当时海洋环境要比现代温暖。与自然证据相比,人文资料烙上了社会性的特殊印记,需要我们付出更多的精力来甄别和分析。古人编写正史、府县志等往往只记录重大气候现象,可为我们提供一些极端气候事件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