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学年高中语文专题10过秦论测基础版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86879633 上传时间:2019-03-25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7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6-2017学年高中语文专题10过秦论测基础版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16-2017学年高中语文专题10过秦论测基础版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16-2017学年高中语文专题10过秦论测基础版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2016-2017学年高中语文专题10过秦论测基础版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2016-2017学年高中语文专题10过秦论测基础版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6-2017学年高中语文专题10过秦论测基础版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6-2017学年高中语文专题10过秦论测基础版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题10 过秦论(测)(满分45分,时间45分钟)一、阅读下面文段,回答后面题目。(19分)秦并海内,兼诸侯,南面称帝,以养四海。天下之士斐然向风。若是者何也?曰:近古之无王者久矣。周室卑微,五霸既殁,令不行于天下。是以诸侯力政,强侵弱,众暴寡,兵革不休,士民罢弊。今秦南面而王天下,是上有天子也。既元元之民冀得安其性命,莫不虚心而仰上。当此之时,守威定功,安危之本在于此矣。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而立私权,焚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夫并兼者高诈力,安危者贵顺权,此言取与守不同术也。秦离战国而王天下,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其所以取之守之者无异也

2、。今秦二世立,天下莫不引颈而观其政。而二世不行此术,而重之以无道:坏宗庙与民,更始作阿房宫;繁刑严诛,吏治刻深,赏罚不当,赋敛无度。天下多事,吏弗能纪,百姓困穷而主弗收恤。然后奸伪并起,而上下相遁,蒙罪者众,刑戮相望于道,而天下苦之。自君卿以下至于众庶,人怀自危之心,亲处穷苦之实,咸不安其位,故易动也。是以陈涉不用汤、武之贤,不借公侯之尊,奋臂于大泽而天下响应者,其民危也。故先王见终始之变,知存亡之机,是以牧民之道,务在安之而已矣。天下虽有逆行之臣,必无响应之助矣。 (过秦论中有删改)1对下列句子中加线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士民罢弊。 罢:通“疲”,疲劳B强侵弱,众暴寡 暴:

3、暴利C既元元之民冀得安其性命 冀:希望D是以牧民之道 牧:治理【答案】B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实词的意义的能力。2下列加线词的意义与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3分)A五霸既殁,令不行于天下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B百姓穷困而主弗收恤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C天下莫不引颈而观其政 其皆出于此乎D天下之士斐然向风 而迁徙之徒也【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代词,语气副词A介词在;B表示转折关系的连词D助词“的”考点:本题是考查理解并分析重要虚词意义和用法的能力。3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A秦始皇统一天下本来就不得人心,后来又施行暴政,所以秦王朝很快就倾覆了。B兼并天下不妨采用一些

4、诈力手段,但安定之后,想保有天下就一定要施行仁义。C天下百姓诚心仰上表明他们要求过安定的生活,这表明秦的统一是符合民心的。D秦始皇不懂得攻守之势已发生变化,仍以诈力统治天下,终于导致秦王朝灭亡。【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 “秦始皇统一天下本来就不得人心” 错。考点: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4古文翻译,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废王道而立私权,焚文书而酷刑法。(3分)(2)內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过秦论上)(4分)(3)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3分)【答案】(1)抛弃仁政王道,树立个人权威,焚毁诗书古籍,实行严刑酷法。(

5、2)对内建立法规制度,大兴耕作纺织,修造防守和进攻的器械;对外实行连横策略,使诸侯相互争斗。(3)善于借助船舶楫桨的人,不一定善于游水,却可以横渡长江黄河这样的大河流。【解析】考点:本题考查句子翻译和理解重实词和虚词的能力。二、阅读苏辙六国论,回答后面的问题(19分)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常为之深思熟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夫秦之所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秦之有韩、魏,譬如人

6、之有腹心之疾也。韩、魏塞秦之冲,而蔽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昔者范雎用于秦而收韩,商鞅用于秦而收魏。昭王未得韩、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齐之刚、寿,而范雎以为忧,然则秦之所忌者可见矣!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而秦之攻燕、赵,未尝有韩、魏之忧,则韩、魏之附秦故也。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耶?委区区之韩、魏,以当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韩、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而使天下遍受其祸。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

7、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方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埸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5下面加点词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A以五倍之地 不赂者以赂者丧B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 而不免于灭亡C子孙视之不甚惜 秦之有韩、魏D赵尝五战于秦 燕、赵拒之于前【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A:用;因为;B:却;C:代词土地;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D:和

8、;在。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6下列加点词语用法不相同的是( )(3分)A窃怪天下诸侯 B发愤西向 C 辇来于秦 D 日削月割,以趋于亡【答案】A【解析】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分析理解B。7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3分)A“以攻山西千里之秦”千里”作“秦”的定语,意指秦国幅员辽阔,实力雄厚。B“世家”指司马迁的史记中君王的传记。C“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中的“出身”是家庭成份或个人来历的意思D本文苏辙立足六国“不知天下之势”这一点,从战略进行理路详明的辩论,意见扼要而中肯。这种明辨六国是非曲直的见解,显然有超越前人之处。【答案】A【解

9、析】试题分析:A 总的千里是指秦国距离遥远。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8结合苏洵和苏辙两兄弟的六国论都论及了六国破灭的原因,但作者所持观点不尽相同,表现在哪里?苏辙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是: (2分)苏洵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是: (2分)【答案】诸侯及士人不明大势,见识短浅,策略失误;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解析】试题分析:从文中总结出各自的中心论点即为答案。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1)常为之深思熟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2)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答案】(1)

10、经常为这事考虑很多,认为这样就必定有能够自我保全的计谋。(2)如果这样 就可以对付一切 那时秦国就对我们无可奈何了。【解析】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我曾经阅读史记的六国世家,私下里感到奇怪的是,天下的诸侯国凭借五倍于秦国的土地,十倍于秦国的民众,全力向西攻打肴山西面方圆千里的秦国,最后竟然不能免于灭亡。我常常对这个问题深思远虑,认为一定有可以使他们保全自己的策略。因此未尝不责怪当时六国那班谋臣,他们对于祸患的考虑太粗疏,谋求利益的眼光太短浅了,而且不能明察天下的形势啊!)秦国要和诸侯争夺天下的目标,不是放在齐、楚、燕、赵等地区,而是放在韩、魏的边境上;诸侯要和

11、秦国争夺天下的目标,也不是放在齐、楚、燕、赵等地区,而是放在韩、魏的边境上。对秦国来说,韩、魏的存在,就好比人有心腹的疾病一样;韩、魏两国阻碍了秦国出入的要道,却掩护着肴山东边的所有国家,所以全天下特别看重的地区,再也没有比得上韩、魏两国了。 从前范雎被秦国重用,就征服了韩国,商鞅被秦国重用,就征服了魏国。秦昭王在还没获得韩、魏的归心以前,却出兵去攻打齐国的刚、寿一带,范雎就认为是可忧的。既然这样那么秦国忌惮的事情,就可以看得出来了。秦国要对燕、赵两国动用兵力,这对秦国是危险的事情;越过韩、魏两国去攻打人家的国都,燕、赵在前面抵挡它,韩、魏就从后面偷袭他,这是危险的途径啊。可是当秦国去攻打燕、

12、赵时,却不曾有韩、魏的顾虑,就是因为韩、魏归附了秦国的缘故啊。韩、魏是诸侯各国的屏障,却让秦国人能够在他们的国境内进出自如,这难道是了解天下的情势吗?任由小小的韩、魏两国,去抵挡像虎狼一般强横的秦国,他们怎能不屈服而归向秦国呢?韩、魏一屈服而归向秦国,从此以后秦国人就可以出动军队直达东边各国,而且让全天下到处都遭受到他的祸害。 韩、魏是不能单独抵挡秦国的,可是全天下的诸侯,却必须靠着他们去隔开西边的秦国,所以不如亲近韩、魏来抵御秦国。秦国人就不敢跨越韩、魏,来图谋齐、楚、燕、赵四国,然后齐、楚、燕、赵四国,也就因此可以在他们的领域内安定自己的国家了。凭着四个没有战事的国家,协助面临敌寇威胁的韩

13、、魏两国,让韩、魏没有防备东边各国的忧虑,替全天下挺身而出来抵挡秦国军队;用韩、魏两国对付秦国,其余四国在后方休生养息,来暗中援助他们的急难,像这样就可以源源不绝地应付了,那秦国还能有什么作为呢?诸侯们不知道要采行这种策略,却只贪图边境上些微土地的利益,违背盟誓、毁弃约定,来互相残杀同阵营的人,秦国的军队还没出动,天下的诸侯各国就已经困住自己了。直到让秦国人能够趁虚而入来并吞了他们的国家,怎不令人悲哀啊!三、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回答问题。(8分)长沙过贾谊宅刘长卿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汉文有道思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14、注:贾谊:西汉文帝时政治家、文学家。后被贬为长沙王太傅,长沙有其故址。作者刘长卿因遭诬陷被贬瞳州司马,本诗写于赴任途中。楚客:指贾谊。长沙旧属楚地,故有此称。10本诗颔联景物描写有何作用?试作简析。(3分)【答案】颔联通过对“人去后”、“日斜时”的“秋草”、“寒林”等景物的描写,(1分)渲染了长沙贾谊故宅的萧条、冷落、寂寥的氛围,烘托了作者孤独、寂寞的心境,(1分)为下文抒发感慨做铺垫。 (1分)【解析】试题分析:“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颔联是围绕题中的“过”字展开描写的。“秋草”,“寒林”,“人去”,“日斜”,渲染出故宅一片萧条冷落的景色,而在这样的氛围中,诗人还要去“独寻”,一种景仰向慕、寂寞兴叹的心情,油然而生。寒林日斜,不仅是眼前所见,也是贾谊当时的实际处境,也正是李唐王朝危殆形势的写照。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11试分析本诗主要运用何种表现手法,表达了哪些思想情感。(4分)【答案】本诗借古讽今,借贾谊被逐长沙之事,表现自己无罪被贬的悲愤和痛苦,对不合理的社会现实进行了强烈的控诉。(一句1分,意对即可)【解析】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