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第2部分 古诗文阅读 专题七 古诗鉴赏 考点二 语言适考素能特训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86874043 上传时间:2019-03-25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8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6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第2部分 古诗文阅读 专题七 古诗鉴赏 考点二 语言适考素能特训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16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第2部分 古诗文阅读 专题七 古诗鉴赏 考点二 语言适考素能特训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16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第2部分 古诗文阅读 专题七 古诗鉴赏 考点二 语言适考素能特训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2016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第2部分 古诗文阅读 专题七 古诗鉴赏 考点二 语言适考素能特训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2016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第2部分 古诗文阅读 专题七 古诗鉴赏 考点二 语言适考素能特训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6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第2部分 古诗文阅读 专题七 古诗鉴赏 考点二 语言适考素能特训》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6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第2部分 古诗文阅读 专题七 古诗鉴赏 考点二 语言适考素能特训(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语言题组一古代诗歌阅读1.2015西安二检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2)题。守睢阳作唐张巡接战春来苦,孤城日渐危。合围侔月晕,分守若鱼丽。屡厌黄尘起,时将白羽挥。裹疮犹出阵,饮血更登陴。忠信应难敌,坚贞谅不移。无人报天子,心计欲何施。注张巡:“安史之乱”时与许远合力死守睢阳这个江淮屏障,叛军围攻数年不下,保障了唐王朝的经济命脉。后粮尽城陷,张巡等三十六人英勇就义。鱼丽:古阵形。陴(p):城上的矮墙,俗称“城垛子”。(1)“裹疮犹出阵,饮血更登陴”,塑造了唐军广大将士的形象。试还原他们的形象,并品味这两句诗的妙处。答:_(2)最后两句“无人报天子,心计欲何施”道出了诗人怎样的心曲?塑造了一个

2、怎样的形象?答:_答案(1)战士们裹好旧伤,仍然凭顽强的毅力奋勇苦战,有的重伤员更是拼尽全力,爬上城头矮墙,竭尽全力防守。“疮”字表示伤口决非新创,表明战事的艰苦,战士们旧创未好又添新伤,“裹”字表明了将士不顾伤痛,带伤苦战。一个“犹”字,出神入化,成功地体现了将士奋战到底的坚强意志。(2)最后两句,是诗人在绝境中的感叹之辞。在孤城将陷、人将殉国之际,诗人感到自己死而无怨,遗憾的只是自己振兴国家的许多想法、建议将“无人报天子”,从而也就无法实施。不仅塑造了一位视死如归的民族英雄形象,更塑造了一位“位卑未敢忘忧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贤臣良辅的形象。诗歌鉴赏一、二句落笔点题,写出了睢阳保卫战

3、的时日已久和所面临的危机。“苦”表现了爱国将士的含辛茹苦,“孤城”写出了睢阳孤立无援的处境,“日渐”二字写出了睢阳危机的步步逼近。三、四句,说明敌我双方攻守的阵势。敌人的包围圈步步缩小,如同“月晕”之箍月一般,水泄不通,透露出唐军广大将士众志成城、齐心卫国的战斗韧性,也说明了诗人作为统帅临危不惧、治军有方。五、六句,写诗人对叛军的刻骨仇恨和指挥从容自若。“屡”表明了敌人进攻的频繁,“厌”绘出了诗人对叛军的义愤之情。七、八句,“疮”表明战事的艰苦,“裹”表明将士不顾伤痛、带伤苦战,“犹”体现了将士奋战到底的顽强毅力。九、十句,表现诗人誓死报国的精神。最后两句是诗人在绝境中的感叹之辞。22015广

4、东惠州一中等六校三次联考阅读下面陈子昂的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送魏大从军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怅别三河道,言追六郡雄。雁山横代北,狐塞接云中。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春夜别友人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注春秋时魏绛曾以和戎政策消除了晋国边患。东汉时的车骑将军窦宪,他曾经以卓越的战功,大破匈奴北单于,又乘胜追击,登上燕然山,刻石记功而还。(1)第一首诗主要用了什么艺术技巧?请简要分析。答:_(2)陈子昂的这两首诗都是送别诗,但表达了不同的情感,请简要分析。答:_答案(1)用典,全诗用霍去病、魏绛、六郡豪杰、窦宪等四个典故,肯

5、定了魏大从戎是御边保国的壮举,激励出征者立功沙场、扬名塞外。(2)送魏大从军从大处着眼,激励出征者立功沙场,全诗语气慷慨雄壮,充满了奋发向上的精神,感情豪放激扬。春夜别友人借景物描写来表达朋友间的深挚情意,离情缠绵而不过分哀伤。诗歌鉴赏送魏大从军是送别友人从军之作。首二句暗用霍去病及魏绛的典故,表明军情紧急,侧面点明魏大从戎是御边保国之举。三、四句写与友人分别于繁华皇都,彼此心里不免有些怅惘;但为国效力,责无旁贷,两人执手相约:要像汉代名将、号称六郡雄杰的赵充国那样去驰骋沙场,杀敌立功。五、六句写从军所往之地,地势险要,足见从戎者责任重大。末二句以汉将留功的典故,明确表露对友人扬名塞外之期待。

6、春夜别友人也是一首送别诗。首联写明亮的蜡烛吐着缕缕青烟,诗人高举金杯面对精美丰盛的宴席。颔联写在饯别的厅堂里把臂抚琴,回忆朋友的情意,想象分别后绕山过水、路途遥远的情景。颈联写户外所见,明月隐蔽在高树之后,银河消失在拂晓之中。尾联写目送友人赴古道,心想不知什么时候才能相会,流露出离人之间的隐隐哀愁。32015陕西长安一中等五校三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孤雁崔涂几行归塞尽,念尔独何之?暮雨相呼失,寒塘欲下迟。渚云低暗度,关月冷相随。未必逢矰缴,孤飞自可疑。注崔涂,字礼山,今浙江富春江一带人。唐僖宗光启四年进士。终生漂泊,漫游巴蜀、吴楚、河南、秦陇等地。矰(zn):短箭。缴(zhu

7、):系箭的丝绳。(1)作品前三联是怎样突出孤雁之“孤”的?答:_(2)结合全诗,说说诗的最后两句表现了诗人对孤雁有怎样的感情。又借孤雁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感受?答:_答案(1)首联用“几行”归雁之“行”与下句中“独何之”之“独”形成对比,突出孤雁之“孤”。颔联通过写孤雁在暮雨中的动作、神情,突出其“孤”,失群之雁,声音凄厉,呼寻伙伴。面对芦叶萧萧的池塘,影单心怯,几度盘旋,欲下未下,迟疑畏惧。颈联,通过环境渲染来衬托其形单影只,突出其“孤”。月冷云低,孤雁就是在这样一个昏暗、压抑、恐怖的环境中飞行。(2)最后两句写出诗人对孤雁的安慰与担忧:孤雁未必会遭暗算,但孤飞总易生疑惧。在安慰孤雁的同时也

8、透露出对孤雁处境的担心。诗人以孤雁自喻,表达了漂泊异乡的羁旅之情,还有对世路险峻的孤凄忧虑。诗歌鉴赏这首诗的“诗眼”是“孤”。首联,突出孤雁离群的背景。“归塞”,写雁群是在向北飞;“念尔”,蕴含诗人的同情之心。首联写诗人羁留客地,借孤雁抒写离愁。颔联,先写雁失群的原因,然后写雁失群后仓皇的表现,既写出当时的自然环境,也刻画出孤雁的神情状态。颈联,写孤雁穿云随月,振翅奋飞,然而仍是只影无依,凄凉寂寞。月冷云低,衬托着形单影只,突出了行程的艰险,心境的凄凉,而这都紧紧地扣着一个“孤”字。尾联,写了诗人的美好愿望和矛盾心情。诗人漂泊异乡,世路险峻,此诗中以孤雁自喻,表现了他孤凄忧虑的羁旅之情。420

9、14江西高考阅读下面一首宋诗,按要求回答问题。被酒独行,遍至子云、威、徽、先觉四黎之舍三首(其二)苏轼总角黎家三四童,口吹葱叶送迎翁。莫作天涯万里意,溪边自有舞雩风。注被酒:刚喝过酒,带着醉意。四黎:子云、威、徽、先觉四人都是海南黎族人,姓黎,故称“四黎”。翁:苏轼自称。(1)指出“溪边自有舞雩风”一句所用典故的出处。答:_ (2)请结合作者的思想和本诗内容,分析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答:_答案(1)论语。(2)诗人被流放到万里之遥的天涯(海南),处境艰难,但由于受到佛道思想的影响和黎族百姓的热情欢迎,因此表现出曾点曾经具有的那种逍遥自在、随遇而安的人生态度。或:诗人被流放到万里之遥

10、的天涯(海南),处境艰难,但由于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和黎族百姓的热情欢迎,因此仍然向往曾点描述的礼乐之治,表现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解析(1)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的能力。本题要求考生指出“溪边自有舞雩风”一句所用典故的出处,考生抓住了“舞雩风”这个关键词,就可以联想到选修教材先秦诸子选读中论语选读第二课当仁,不让于师中第10则“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的句子“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一句,可知该典故出自论语。(2)本题考查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本题要求考生结合作者苏轼的思想和本诗内容,分析这首诗表现了

11、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苏轼一生饱受贬谪之苦,但因为他深受儒道释三家思想的浸润和影响,始终以旷达乐观的情怀坦然相待。解答本题要注意三点,一是结合作者苏轼的生平经历和思想特征,二是要结合本诗的内容,三是要回答本诗所表现的苏轼的“人生态度”,而不是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苏轼身在“天涯万里”,宦海漂泊,人生遭受重大挫折,但儒道释三家给他提供了坦然乐观的精神支柱,加上天涯黎族的热情相待,他感到了无限的欣慰,仿佛进入了曾点曾经描述的礼乐之治的盛世。从中可以体会到苏轼逍遥自在、随遇而安、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52015湖北七市联考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屈原庙明梁辰鱼寒云掩映庙堂门,旅客秋来荐水蘩。山鬼暗

12、吹青殿火,灵儿昼舞白霓旛。龙舆已逐峰头梦,鱼腹空埋水底魂。斑竹丛丛杂芳杜,鹧鸪飞处欲黄昏。注梁辰鱼:戏剧家,生活在君庸臣昏、阉党当政的明末时代。水蘩:白蒿,可食,古代用为祭品。灵儿:与“山鬼”皆为屈原作品中民间传说的山神、仙灵的形象。峰头梦:楚怀王梦与巫山神女在阳台幽会之事。杜:杜蘅,香草名。(1)在“鱼腹空埋水底魂”一句中哪个字用得最妙?请简要赏析。答:_(2)诗的尾联描绘了怎样的情景?这样的结尾有何作用?答:_答案(1)“空”字用得最妙。此句慨叹屈原投水自尽,一个“空”字,包含着对屈原大业未竟、理想成空的深深惋惜;同时也揭示出,在昏庸黑暗的统治下,纵使志士仁人尽忠竭志,到头来也一切成空,落

13、得可悲结局。(2)情景:诗的尾联描绘了屈原庙周围萧索凄凉的景色。那泪痕点点的丛丛斑竹仿佛在对着香草杜蘅低泣,那哀怨声声的深山鹧鸪好像在对着黄昏落日悲啼。作用:尾联既与首联相呼应,进一步渲染和烘托了旅客纷纷前来瞻仰拜谒屈原庙的氛围;又以景结情,情寓景中,给人无尽的情思和想象,表达了诗人对屈原悲剧命运的同情和对时世的忧愤。诗歌鉴赏这是一首怀古诗,诗人借屈原庙寄托自己的情感。首联交代了环境,“寒云”和“秋”渲染了凄凉的氛围。庙堂之门被寒云掩映,游客给屈原供上了祭品。颔联通过“山鬼”“吹青殿火”及“灵儿”“舞白霓旛”进一步烘托恐怖而阴森的氛围。颈联写龙舟已随“峰头梦”而去,而鱼腹中白白埋了屈原的忠魂。诗的尾联描绘了屈原庙周围萧索凄凉的景色:那泪痕点点的丛丛斑竹仿佛在对着香草杜蘅低泣,那哀怨声声的深山鹧鸪好像在对着黄昏落日悲啼。结尾既与首联相呼应,进一步渲染和烘托了旅客纷纷前来瞻仰拜谒屈原庙的氛围;也以景结情,情寓景中,给人无尽的情思和想象,表达了诗人对屈原悲剧命运的同情和对时世的忧愤。62015深圳一调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独秀峰清袁枚来龙去脉绝无有,突然一峰插南斗。桂林山水奇八九,独秀峰尤冠其首。三百六级登其巅,一城烟水来眼前。青山尚且直如弦,人生孤立何伤焉?注独秀峰:位于桂林市中心,以平地孤拔,无他峰相对,故名。来龙去脉:旧时堪舆(风水先生)以山势为龙,以山势起伏连绵为龙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