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考历史总复习 专题六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16讲 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经济教师用书 人民版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86873523 上传时间:2019-03-25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2.3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年高考历史总复习 专题六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16讲 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经济教师用书 人民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2018年高考历史总复习 专题六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16讲 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经济教师用书 人民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2018年高考历史总复习 专题六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16讲 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经济教师用书 人民版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2018年高考历史总复习 专题六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16讲 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经济教师用书 人民版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2018年高考历史总复习 专题六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16讲 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经济教师用书 人民版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年高考历史总复习 专题六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16讲 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经济教师用书 人民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年高考历史总复习 专题六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16讲 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经济教师用书 人民版(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22016年课标全国卷命题思路与考情分析考纲考点命题思路考情分析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1.(2016课标全国,24)古代田庄经济2.(2015课标全国,24)小农经济的形成3.(2015课标全国,26)宋代东南沿海经济的发展4.(2015课标全国,27)经济重心南移(文化重心南移)5.(2015课标全国,26)农业技术与经济重心南移6.(2013课标全国,25)对宋代“不抑兼并”的认识7.(2012课标全国,24)汉代政府政策对经济的影响1.从考查方式来看,近几年新课标地区的高考对本专题的考查力度一直很大,多以选择题为主,仅在2013年课标全国卷以第40题形成呈现。2.从材料形式上

2、看,以古代文献材料为主,同时出现了地图、表格等多种材料表现形式,着重考查了学生解读历史材料信息和归纳历史知识的能力,史料多为古文言文,理解难度较大。3.从考查知识角度看,小农经济的形成、土地制度的演变和商业的发展相对考查频率较高;从朝代分布上看,汉、宋、明清三个时期所涉命题较多。手工业的发展商业的发展1.(2016课标全国,27)明代江南经济的发展2.(2015课标全国,27)明代商品经济发展3.(2014课标全国,26)宋代商品经济发展(交子)4.(2013课标全国,26)明朝区域差异造成长途贸易兴盛5.(2012课标全国,26)明代后期工商业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

3、策1.(2016课标全国,26)宋代土地政策2.(2014课标全国,27)清代对外贸易与商品经济的发展3.(2013课标全国,40)中国古代海洋利用的特点和政策第16讲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经济考纲要求1.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2.手工业的发展。课标提示1.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2.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考点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考点二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自主学习答案考点一铁犁牛耕曲辕犁井田制土地私有制均田制都江堰高转筒车考点二男耕女织自然经济妇功丝绸之路私营纺织自由劳动力冶铜业官营灌钢法独立粉

4、彩巧学妙用1.概念辨析自然经济与小农经济(1)小农经济属于自然经济,小农经济强调以农业生产为主、以家庭为生产单位,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但不是唯一模式。(2)小农经济在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都存在。自然经济产生于原始社会,其生产不以交换为目的,是相对于商品经济而言的。2.图示解史耕作方式的演进3.构图解史土地兼并的影响4.图示解史家庭手工业5.构图解史古代手工业6.特别提醒古代手工业经营形态的演变(1)商周时期,手工业由官府垄断。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和小农经济的形成,开始出现私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2)在明代前期以前,官营手工业一直占据主导地位

5、,它代表当时生产技艺的最高水平。明代中期以后,民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考法1理解小农经济形成的条件【考题1】 (2015课标全国,24)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A.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C.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D.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答案A 准确解答本题要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明确本题考查的核心内容是小农经济形成的条件,涉及的是中学教材中的主干知识,需要对“小农经济”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有比较深刻的了解。二是分析本题的结构,本题以吕氏春秋中的相关解

6、释设置新情境,考查农业收益的增加与小农经济的关系;在选项设置上涉及先秦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古代土地制度等与小农经济相关的问题。三是弄清楚小农经济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其形成与生产力的发展和土地私有制确立有关。战国时期土地私有制的确立以及农业收益的增加,必然会促进小农经济的形成和发展,而小农经济又是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基础,据此做出判断。 小农经济形成的条件生产力发展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逐渐推广。新的生产关系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考法2精耕细作的农业经济【考题2】 (2016河南高考适应性考试)吕氏春秋任地中说“上田弃亩(把低地做成高垄和低沟,利用沟间排水,高垄播种),下田弃圳(把

7、高地做成高垄和低沟,利用沟间播种,高垄挡风)”。由此说明当时的农业生产()A.代田法已经出现B.注重精耕细作C.水利灌溉发达D.耕地面积增加答案B 准确理解历史概念是正确解答历史选择题的重要条件。精耕细作即精心细致地耕作,指庄稼的耕种经营十分认真细致。题干材料讲述了对于不同的田地采用不同的处理方式,体现了注重精耕细作。 精耕细作在古代农业发展中的表现(1)耕作方式发展: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是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基础,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经不断完善而为后世所沿用。 (2)耕作技术进步:耕作方法、田间管理系统完整,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提高土地利用率,是精耕细作技术体系的总目标。(3)改变农业环境:

8、重视农田灌溉,改善土壤环境,使农业收成不再完全取决于天气的好坏。考法3认识手工业的特点【考题3】 (2015福建文综,14)景德镇陶录记:“唐武德中,镇民陶玉者载瓷入关中,称为假玉器,且贡于朝。于是昌南镇瓷名天下。”江西通志载:“景德镇水土宜陶。宋景德中始置镇,因名。”材料反映了()A.唐时瓷都景德镇已驰名天下B.陶玉身份为官营手工业者C.该产品工艺精美畅销海内外D.陶玉追求产品的知名度答案D 准确解答本题要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结合材料,梳理出景德镇的历史沿革。景德镇在唐朝时称“昌南镇”,到宋朝才称“景德镇”。二是分析题干呈现的历史现象,思考镇民将瓷器作为假玉器进贡的目的。三是结合前两条分析筛

9、选备选项,排除错误选项,选出答案。结合史料信息,陶玉持瓷器入关中地区,以假玉器的名义进贡给朝廷,希望借官府的名义提高该瓷器的知名度。 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点(1)手工业生产部门不断增加,劳动分工越来越细。(2)手工业生产技术不断进步,工艺精湛。(3)手工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明朝中后期手工工场出现。(4)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5)手工业的生产发展受到经济重心转移的影响。(6)古代手工业生产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考法4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史料一下图是某高三学生在学习研究古代中国的农业发展时使用的一幅示意图。史料二(20世纪初)所食者率皆本地所树之粟,所衣者率皆本

10、地所出之棉,男耕女织,终岁勤劳,常见农民自顶至踵所用衣、袜、鞋、带皆由自力织成者。民国河北元氏县志 1.据史料二归纳近代农村经济结构状况。提示民国时期,河北元氏县仍以自然经济(传统小农经济)为主。2.据以上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小农经济发展的因素有哪些?提示有利因素:政府重视,官员的动员、引导;耕作工具的不断改进;农民的辛勤劳动。不利因素:自身具有脆弱性,受自然条件制约。 解答图文类试题的关键在于正确把握史料的主旨和准确解读史料信息。史料一以图片史料的形式揭示了“春秋战国”到“汉代”再到“唐代”的时代变迁中耕作方式的发展变化及其趋向。史料二体现了小农经济经营形态的特点。由信息“所食”“所

11、衣”“所用”可以得出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特点。 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1)从经济结构的角度看:我国古代农业经济以种植业为主,以家庭饲养业为辅。(2)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看:使用牛耕、改良生产工具、改进生产技术,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方式日益完善。(3)从生产方式的角度看:以家庭为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4)从土地所有制的角度看:实行以地主所有制为主导的封建土地私有制。(5)从国家对农业生产的干预情况看:一方面国家集中大量人力、物力修建水利工程,为农业生产的发展提供保障;另一方面国家在农业上征收的赋税成为政府财政的主要来源;此外在赈灾、救

12、灾方面,国家也发挥了重要作用。1.(2015课标全国,26)唐宋时期,江南经济迅猛发展,南宋时全国经济重心已移至江南。促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动力之一是()A.坊市制度瓦解 B.土地集中加剧C.农业技术进步 D.海外贸易拓展解析据所学可知:经济重心的南移是随着北方战乱较多,大批人口南迁,带去了众多劳动力与先进的生产技术,进而促进了江南地区经济的开发而形成的,故C项正确。坊市制度瓦解、海外贸易拓展影响商业的发展,A、D两项错误;土地集中加剧不仅是在南方地区,且与经济重心南移无关,B项错误。答案C2.(2013课标全国,25)汉唐制定土地法规,限制私有大土地的发展,宋代一改此法,“不抑兼并”。据此可知宋

13、代()A.中央集权弱化 B.流民问题严重C.土地兼并缓和 D.自耕小农衰退解析宋代中央集权日益强化,A项与史实不符。“不抑兼并”会造成土地高度集中,故C项不正确。B项在材料中不能体现。D项正确。答案D3.(2014浙江文综,13)有学者认为,中国的瓷器(china)深受世界人民喜爱,所以,中国被称为China。更有学者指出,China是“秦”的音变(QinChina)。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A.在考古学上取得突破,找到有说服力的证据B.利用计算机等先进科技手段,进行广泛调查,得出科学结论C.调查中外著名历史学家意见,用民主方式解决这一学术问题D.弄清最早用China称呼中国者先获悉了“秦”还

14、是“瓷”的信息解析B、C两项不是科学方法,A项是科学方法,但考古的目的也是为了确认“秦”和“瓷”哪个在前。故答案为D项。答案D4.(2013福建文综,15)唐六典记:“工巧业作之子弟,一入工匠后,不得别入诸色”;新唐书载:“细镂之工,教以四年;车路、乐器之工,三年;平漫刀矟(长矛)之工,二年教作者传家技。”这表明唐代工匠()频繁更换工种长期在官府作坊干活职业是世袭的是临时工人A. B.C. D.解析工巧业作之子弟“一入工匠后”,“不得别入诸色”,表明工匠职业是世袭的,不可更换工种,排除,正确答案为B。答案B5.(2013北京文综,14)1985年,一艘荷兰东印度公司的沉船被发现,船上载有景德镇生产的青花瓷。该船沉没的时间最早应为()A.北宋中期 B.元末明初C.明末清初 D.鸦片战争时期解析荷兰东印度公司成立于1602年,故该船在理论上的最早沉没时间应为C项。A、B两项两个时期,荷兰东印度公司尚未成立,故可排除。D项不符合“最早”这一要求。答案C6.(2013天津文综,2)“从宋代起,棉花开始成为一种重要纺织原料到了元代,丝、麻、棉鼎足而三,明代以后,棉花的重要性超过麻。”出现这些变化的前提条件是()A.政府的大力推广 B.棉纺织技术的改进C.商品经济的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