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五 第14讲 现代中国的外交关系(2)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86872329 上传时间:2019-03-25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6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五 第14讲 现代中国的外交关系(2)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16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五 第14讲 现代中国的外交关系(2)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16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五 第14讲 现代中国的外交关系(2)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2016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五 第14讲 现代中国的外交关系(2)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2016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五 第14讲 现代中国的外交关系(2)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6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五 第14讲 现代中国的外交关系(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6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五 第14讲 现代中国的外交关系(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14讲现代中国的外交关系A组20122014年高考基础题组1.(2014四川文综,8,4分)20世纪50年代,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并取得成功。这些成就()A.消除了意识形态对外交的影响B.体现了外交政策的独立自主精神C.实现了不结盟外交的政策转变D.反映了中美关系从对抗走向缓和2.(2013广东文综,17,4分)下示材料说明当时()中间地带有两部分:一部分是指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广大经济落后的国家,一部分是指以欧洲为代表的帝国主义国家和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这两部分都反对美国的控制。在东欧各国则发生反对苏联控制的问题。毛泽东A.中美关系已经实现正常化B.中国已有

2、反霸统一战线构想C.中国积极参与不结盟运动D.中国奉行“一边倒”外交政策3.(2013江苏单科,11,3分)据新华社对1972年19月外交情况的统计,中国接待外国官员和政府代表团三十多起,访问中国的有来自世界五大洲的政府代表团和各界人士。 到1972年底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达88个,和1969年底相比,三年内翻了一番。 材料表明中国()A.重点建立与亚非的外交关系B.开始独立自主地步入国际舞台C.切实推进新型区域外交合作D.打破美国孤立遏制的外交僵局 4.(2012山东文综,14,4分)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目的是()A.打破西方国家的外交封锁B.促进世界多

3、极化的发展C.加强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合作D.推动不结盟运动的兴起5.(2012福建文综,18,4分)通过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新中国()A.发挥了大国应有的政治影响力B.促成了“一超多强”的国际格局C.确立了不结盟运动的领袖地位D.巩固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内部团结6.(2012上海单科,30,2分)“我们亚非国家所需要的是和平和独立,我们并无意于使亚非国家同其他地区的国家对立,我们同样需要同其他地区的国家建立和平合作的关系。”这段话出自()A.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的发言B.乔冠华在中国恢复联合国席位后的讲话C.邓小平出席中美建交招待会时的谈话D.江泽民在亚太经合组织会议上的讲话B组20122014年

4、高考提升题组1.(2014广东文综,18,4分)在二战后非殖民化的浪潮中,亚非拉地区出现了一批新兴的民族国家。中国共产党认为这是对新中国“有利的局势”。基于此判断,新中国()A.提出“另起炉灶”方针B.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C.放弃“一边倒”政策D.坚持“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方针2.(2013安徽文综,18,4分)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发表关于中美关系的演说:“我们必须做的事情是寻求某种办法我们能够有分歧而不至于成为战争中的敌人。”据此判断() A.中美已经建立外交关系B.中美两国仍然相互敌视C.中美关系出现重大转机D.中美两国成为战略同盟3.(2012北京文综,19,4分)新中国成立以

5、来,非洲各国与中国有着密切的交往与合作。其主要表现为,非洲发展中国家()是中国重返联合国的重要推动力量是中国50年代初主要建交对象与中国共同发起不结盟运动是上海合作组织的成员A.B.C.D.4.(2012天津文综,5,4分)在中美关系的发展中,台湾问题是一大障碍。在扫除这一障碍的过程中,取得突破性进展的事件包括()中国恢复联合国席位尼克松总统访华中美两国正式建交邓小平访问美国A.B.C.D.5.(2012江苏单科,11,3分)1969年5月11日,人民日报向全世界报道了一则我国既无内债又无外债的消息。此后我国形成了不向国内外借债的财政政策,直到1979年12月,我国政府同意接受外国政府提供的第

6、一批贷款,这一政策才被打破。这表明我国()A.由单边外交转向多边外交B.由自力更生转向依赖外援C.由思想禁锢转向对外开放D.由民间融资转向政府借贷6.(2014浙江文综,39,26分)50年前,中法出于对独立自主的追求,冲破冷战坚冰,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这不仅是两个国家、也是两大文明的历史性握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法国是第一个同新中国建交的西方大国。时任总统戴高乐指出,中国是一个“非常独特而深厚的文明”。只有中国参与到国际事务中来,才能真正解决亚洲乃至世界长期存在的严重问题。新华社2014年3月24日讯材料二有学者指出:“二战后以美苏为两极的世界格局的形成和持续,代表着战后力量均势的出

7、现和保持但是它又因国际力量对比的不断变化而受到撼动,并且已受到逐步壮大起来的其他力量中心的挑战。”人民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一材料三拿破仑是政治家、军事家、法学家。他强化中央集权,编纂拿破仑法典,创办法兰西银行。起初,推动革命深入,捍卫革命成果占主导;后来,日益与旧制度妥协,还建立帝制。对外战争既反对外国武装干涉,打击欧洲旧制度,传播革命思想;又侵略扩张,图谋称霸。前期战争的主导方面是反干涉,此后却逆转了。对拿破仑的评价,学术界主要有以下主张:杰出人物是时代的产物,又反作用于他所处的时代;既要一分为二,又要分清主次;区分人生不同阶段,动态评价;区分不同活动领域,全方位评价。据李元

8、明拿破仑评传整理(1)阅读材料一、二,联系所学知识,特别从新中国外交的演变、20世纪60年代世界政治格局的大背景,论述中法建交的重大意义。(9分)(2)中法两国都是大国,都创造了灿烂的文明。试选择中国人民熟悉的三位法国文学家,各列举一部作品,并写出其所属文学流派或评价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9分)(3)中法历史上都涌现了不少叱咤风云的人物。如果请您评价拿破仑,您会更注重材料三中的哪种主张?请结合历史事实扼要展开。(只列观点,不说理由不得分)(8分)7.(2013大纲全国,39,20分)(节选)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和南非被合称为“金砖国家”(BRICS)。材料二19

9、50年,中国与苏联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及其相关协定,规定:“缔约国双方保证共同尽力采取一切必要的措施,以期制止日本或其他直接间接在侵略行为上与日本相勾结的任何国家之重新侵略与破坏和平。一旦缔约国任何一方受到日本或与日本同盟的国家之侵袭因而处于战争状态时,缔约国另一方即尽其全力给予军事及其他援助。”苏联解体后,中俄关系从“互视为友好国家”发展到“建设性伙伴关系”,再到1996年确立“战略协作伙伴关系”。2001年,中俄两国签署了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将两国永做好邻居、好伙伴、好朋友的意愿和决心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摘编自世界知识出版社编国际条约集等(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与苏联

10、签订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目的。(8分)(4)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90年代中俄关系不断发展的背景。(12分)A组20122014年高考基础题组1.B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都是中国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具体表现,故B项正确。题干所述成就并未完全清除意识形态对中国外交的影响,故A项错误。当时中国实行结盟政策,故C项错误。当时中美关系仍处于紧张对峙状态,故D项错误。2.B本题考查新中国的外交。从材料信息看,毛泽东认为,中间地带都反对美国的控制,东欧各国则反对苏联的控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和苏联都推行霸权主义,因此,如果团结中间地带和东欧各国,则可

11、以构建反霸统一战线,故选B项。其他三项均与材料主旨不符。3.D由题干中访问中国的有来自世界五大洲的政府代表团和各界人士,可知A项与题意不符。B项始于新中国成立之初,排除。C项发生在改革开放新时期,排除。从材料信息看,1972年,我国外交取得重大进展,许多国家纷纷与我国建立外交关系。这样,20世纪50年代以来美国遏制中国而形成的外交僵局终于被打破,故选D项。4.A本题考查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政策,考查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新中国在处理中印、中缅之间关系时提出来的,是发展与邻近国家及新兴民族国家友好关系的重要体现,目的是要打破西方国家的外交封锁,A项正确。由题干时间“20世纪

12、50年代初”可排除B、D两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所针对的并非都是社会主义国家,C项错误。故选A项。5.A本题考查对现代中国外交成就的理解与认识,主要考查综合分析论证历史现象的能力。解答此题需要回忆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的相关史实,逐项分析。“一超多强”局面是在两极格局结束后出现的,排除B项;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召开于20世纪50年代,不结盟运动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且中国未加入不结盟运动组织,排除C项;参加日内瓦会议与万隆会议的国家并不全是社会主义国家,故排除D项。两次会议都彰显了中国的政治影响力,答案为A项。6.A在亚洲、非洲民族解放运动高涨的形势下,万隆会议于1955年召开。在万隆会议上

13、,周恩来鲜明地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会议取得圆满成功,此次会议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国家的联系。故A项正确。B组20122014年高考提升题组1.B中国政府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积极同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以打破美国孤立、遏制中国的外交僵局,据此分析可知B项正确。二战后亚非拉地区出现的新兴民族国家中绝大多数为资本主义国家。A、C、D三项政策均与题意不符。2.C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是在1979年,故A项错误。1972年尼克松的演说表明当时美国已开始改变敌视中国的政策,故B项错误。1972年尼克松的演说预示着中美关系出现重大转机,故C项正确。D项本身表述错误。3.A本题考查现代中国的外交

14、关系,同时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1971年,在第26届联合国大会上,非洲发展中国家极力支持中国重返联合国,最终联合国通过了恢复中国合法席位的决议,故正确。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的主要建交对象是社会主义国家,故错误。中国并不是不结盟运动的发起国,故错误。非洲国家并未参加上海合作组织,故错误。4.C本题考查中美关系缓和的相关史实,旨在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理解中美关系的缓和有利于解决台湾问题。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但此时,中美关系依然处于敌对状态,故排除;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双方发表联合公报,美方声明“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公报的发表,标志着中美关系

15、开始走向正常化,故正确;1978年12月,中美双方发表两国间关于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在公报中,美国承认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1979年,中美两国正式建交,故正确;发生在中美两国正式建交之后,可排除。故选C项。5.C本题考查现代中国外交政策的转变,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解读题干可知20世纪60年代末中国实行相对封闭的对外政策,而到20世纪70年代末同意接受外国政府提供的第一批贷款,反映了中国由思想禁锢逐渐转向对外开放,C项符合题意。材料并未全面反映单边外交向多边外交的转变,排除A项;B、D两项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6.答案(1)新中国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一边倒”),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法国是第一个同新中国建交的西方大国,体现了我国外交的新胜利。在美苏争锋的两极格局下,与不结盟运动等一起,冲破冷战坚冰(使两极格局一定程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