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十四单元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思想理论成果第28讲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限时训练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86870072 上传时间:2019-03-25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4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十四单元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思想理论成果第28讲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限时训练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18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十四单元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思想理论成果第28讲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限时训练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18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十四单元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思想理论成果第28讲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限时训练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2018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十四单元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思想理论成果第28讲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限时训练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2018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十四单元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思想理论成果第28讲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限时训练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十四单元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思想理论成果第28讲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限时训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十四单元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思想理论成果第28讲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限时训练(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8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十四单元 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思想理论成果 第28讲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限时训练选题细目表考查知识点基础中档稍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1、4、5、62、3、87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109、1112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1(2016南昌模拟)魏源在海国图志中建议中国人应该尽快发展自己的工业、商业、航运业、金融业。还刻意介绍了英美等国民主制度,以为英美联邦制、选举制、分权制衡的司法制度,值得中国人注意借鉴。这表明魏源()A提出发展资本主义B主张进行变法维新C倡导“开眼看世界”D主张全面学习西方

2、解析:魏源属于地主阶级抵抗派的代表人物,其没有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故A项错误;19世纪晚期先进的中国人才提出进行变法维新,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值得中国人注意借鉴”和所学知识可知魏源倡导开眼看世界,故C项正确;全面学习西方是新文化运动时期先进知识分子的主张,故D项错误。答案:C2(2017黄冈质检)1896年,李鸿章在英国旁听了议员们的辩论,觉得那简直是一窝蜂似的吵架,“无甚可观”;对记者关于“美国资本在中国投资出路”的问题,李鸿章的回答是:清政府欢迎任何资本到我国投资但这些企业的自主权应掌握在清政府手中。这表明李鸿章()A确立了亲美远英的外交路线B政治上倾向于欧美的代议制C坚持“中体西用

3、”的思想观念D向西方学习扩大到制度层面解析:李鸿章对英国议会辩论表示不屑,而对外国资本到中国投资表示了极大的兴趣,明显反映了“中体西用”的思想,故C项正确;A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B、D两项与史实不符,排除。答案:C3(2016广元统考)观察如图漫画,你认为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该漫画作者对“师夷长技以制夷”持肯定态度B该漫画作者对清末“新政”持肯定态度C该漫画作者对“中体西用”持否定态度D该漫画作者对“君主立宪”持否定态度解析:图中嫁接西方先进技术确实是“师夷长技”,但无法体现出“以制夷”,故A项错误;图中大树的根是小农经济,树干是东方封建制度,枝是西方先进技术,符合“中体西用”思想,从“

4、嫁接”和结果可知作者认为嫁接不成功,故B项错误,C项正确;大树树根和树干表明是封建制度,故D项错误。答案:C4(2016衡水模拟)冯桂芬(18091874)在制洋器议一书中指出:“以今论之,约有数端,人无弃材不如夷,地无遗利不如夷,君民不隔不如夷,名实必符不如夷。”对该言论解读最合理的是()A认为清朝制度优于西方 B认识到中国社会的不足C认为应该全面效仿西方 D对西方列强侵略的愤怒解析:本题考查材料解读能力。材料强调中国没有像西方国家那样做到人尽其才,地尽其利,上情下达,名实相副,B项符合题意;A、C、D三个选项的主张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故排除。答案:B5(2017湖南十校调研)1897年,湖南

5、的湘学报创刊,该刊更多地传播自然科学知识以及西方国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情况,对西方富国强兵的实学的兴趣,远远大于对康、梁改制说的兴趣。这反映出()A湖南学界、政界视野渐开B维新变法运动在湘遭遇挫折C湖湘学派排斥政治近代化D湖南已开始有人开眼看世界解析:题干反映了甲午中日战争后湖南人更关注西方自然科学及政治、经济和社会情况,对西方富国强兵的实学的兴趣远大于康梁改制说,表明湖南人的视野更广阔,故A项正确;B、C、D三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答案:A6(2016济宁模拟)1888年,康有为第一次上书光绪帝时指出:“倭伺吉林于东,英启藏卫而窥川滇于西,俄筑铁路于北而迫盛京,法煽乱民于南以取滇粤。”由此

6、可知,康有为()A维新思想已形成体系B主张与列强进行商战C对皇帝软弱表示不满D关注日深的民族危机解析:A项反映现象是在甲午战争后,与材料所示的时间不符;商战在材料没有涉及,故B项错误;对皇帝软弱表示不满材料没有涉及,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可知康有为关注日深的民族危机,故D项正确。答案:D7(2016北京东城区二模)1896年孙家鼐在议覆开办京师大学堂折中称:“中学有未备者,以西学补之;中学有失传者,以西学还之;以中学包罗西学,不能以西学凌驾中学。”对此解释正确的是()A排斥西学B认识到了中学的不足C认为西学处在中学之上D开始认识到西学有其优越之处解析:本题考查材料解读能力。根据题干信息“以西学补

7、之”“以西学还之”可知孙家鼐认识到中学有不足的地方,需要西学弥补,故A项错误、B项正确;“不能以西学凌驾于中学”表明中学在西学之上,C项错误;D项在题干材料中并未提及。答案:B8(2016河南中原名校联盟摸底考试)1894年夏历七月,御史安维峻弹劾康有为“非圣无法,同少正卯,圣世不容,请焚新学伪经考,而禁粤士所学”。这是因为此书()A否定了孔子圣人的地位B动摇了顽固势力恪守祖训的理论基础C批判了封建伦理道德D批判了专制主义的君主制度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新学伪经考动摇了长期以来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因此也就动摇了顽固势力恪守祖训的理论基础,因此遭到他们的攻击,故B项正确。答案:B9(201

8、6泰州模拟)新文化运动时期出现了文言文与白话文之争。林纾在论古文之不宜废一文中指出:“知腊丁(拉丁文,欧洲的古语)之不可废,则马班韩柳(司马迁、班固、韩愈、柳宗元)亦自有其不宜废者。”林纾反对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主要是基于()A语言发展的规律性 B传统文化的传承性C中华文明的完整性 D中西文化的关联性解析:本题考查材料解读能力。从材料信息可知,林纾强调欧洲文艺复兴也没有将他们的“古文”拉丁文废除,中国数千年的文化历史、优秀文学作品都是以古代汉语为载体,不能废除古代汉语文言文,也就是强调传统文化的传承性,故B项正确。答案:B10(2016黄冈检测)鲁迅笔下的祥林嫂早年守寡,因害怕被婆婆卖掉而跑到鲁

9、四老爷家做帮佣,但还是被婆婆卖给了贺老六。不料贺老六病死,儿子也被狼吃掉,于是又回到鲁四老爷家。她怕死后被阎王分尸,把一年工钱拿去捐了土地庙门槛鲁迅表达的思想主要是()A痛斥封建礼教的本质B以白话文取代文言文C彻底否定传统道德D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祥林嫂遭到封建礼教与神权迷信的残酷精神虐杀,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文学革命的内容,故B项错误;材料主要痛斥封建礼教,并不是彻底否定传统道德,故C项错误;题干材料主要是表达封建礼教对人的迫害,没有体现“怒其不争”的思想,故D项错误。答案:A11(2016怀化模拟)1919年继李大钊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之后,国民党元老戴季陶尝试用马克思

10、主义说明中国伦理问题,称赞马克思和恩格斯是“天才”,称马克思是“近代经济学的大家”“近代社会运动的先觉”,由此可见()A戴季陶对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持怀疑态度B以俄为师成为当时知识分子的一种追求C马克思主义成为当时中国社会主流思想D国共合作的实现使戴季陶思想发生改变解析:三民主义是国民党的指导思想,戴季陶只是“尝试用马克思主义说明中国伦理问题”,故A项错误;以俄为师是当时马克思主义者的一种追求,并非所有的知识分子的追求,故B项错误;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成为主流思想,对国民党人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故C项正确;国共第一次合作实现时间为1924年国民党一大,与材料所提及的时间不吻合,故D项错误

11、。答案:C12(2016湖南模拟)“凡最近数十年来有志革新之士,莫不讴歌欧美,力求步趋。迷于彼而忘其我,拘于貌而忽其情。反观祖国,凡彼之所盛自张扬而夸道者,我乃一无有。于是中国自秦以来两千年,乃若一冬蛰之虫,生气未绝,活动全失。”钱穆的上述观点的核心是()A新文化运动仍未摆脱传统文化精髓B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有其闪光之处C对推动了中国进步的革命党表示赞赏D主张积极汲取传统资源促进社会转型解析:根据材料“反观祖国,凡彼之所盛自张扬而夸道者,我乃一无有”可知,作者对向西方学习过程中忽视传统文化的质疑,因此体现出从中国的传统中汲取优秀成分促进社会进步的主张,故D项正确。答案:D二、非选择题(共52分

12、)13(2016临沂检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中国历史上有两种传统,足以影响士大夫对外之基本态度。其一是以中国为中心的优越感,其二是戒勤远略的历史教训历代积累的经验,造成中国人素来具有一切自足、无待外求之心理。材料二中国人对于中国所处地位“变局”的发现,在19世纪后半期成为中国先知先觉之士议论中的一项重要前提。这些人的共同认识,以为中国正面临数千年来一个巨大的变局,在中国历史上将产生一个前所未见的创新机运。材料三自1840年以来,各时代思想特征虽十分不同,流派分立,各具理说,个别概念之琐屑,复不可胜计。而最基本之原始动力则是完全一致的。摘编自王尔敏中国近代思想史论(1)依据材料一和所

13、学知识,分析“造成中国人素来具有一切自足,无待外求之心理”形成的原因。(6分)(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19世纪中后期中国“数千年来未有之大变局”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这一变局在政治、经济、文化领域的表现是什么?(12分)(3)材料三中中国近代思潮不断涌现的原始动力是什么?在这一动力驱使之下近代中国有识之士的探索是如何逐步深入的?(14分)解析:第(1)问“原因”根据材料中“以中国为中心的优越感”“戒勤远略的历史教训”,再结合所学知识和“一切自足,无待外求之心理”,加以归纳概括。第(2)问第一小问抓住题干时间19世纪中后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西方列强的侵略,民族危机的出现;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

14、识从政治、经济、文化领域归纳西方冲击的表现即可。第(3)问第一小问结合近代中国社会的主题进行分析可知近代思潮不断涌现的原始动力是救亡图存,实现国家独立和富强;第二小问结合先进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历程进行归纳即可。答案:(1)原因:中国中心的优越感;戒勤远略的历史教训;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2)原因: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社会全面危机。表现:政治,领土和主权大量丧失,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济,沦为西方列强的原料产地、商品和资本输出市场。文化,西方思想不断传入,冲击传统价值观念。(3)动力:救亡图存,实现国家独立和富强。深入:林则徐、魏源和洋务派重点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维新派、革命派重点学习西方先

15、进制度;新文化运动重点学习西方的先进思想和价值观念。14(2016德州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人类肯定想象不出一个比这更好的政府:一切都由一级从属一级的衙门来裁决,官员必须经过好几次严格的考试才被录用如果说曾经有过一个国家,在那里人们的生命、名誉和财产受到法律保护,那就是中华帝国。中国人最深刻了解、最精心培育、最致力完善的东西是道德和法律。我们有时不恰当地把他的学说称为“儒教”,其实他并没有宗教孔子只是以道德谆谆告诫人,而不宣扬什么奥义。摘编自伏尔泰风俗论材料二1894年,赫胥黎发表进化论与伦理学,对进化论的原理作了哲学上的阐释。他认为社会伦理关系不同于自然法则,因为人类具有高于动物的先天“本性”,人类社会的进展不应该模仿宇宙过程,而应当在同它斗争中不断走向完善。严复选译了其中的导言和第一部分,命名为天演论,内容上加以增减、改造,又以“按语”的形式借题发挥。他认为进化是生物界和人类社会的客观规律,“进者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