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学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思想之光单元综合测评鲁人版选修中国现当代小说蚜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86869714 上传时间:2019-03-25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21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6-2017学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思想之光单元综合测评鲁人版选修中国现当代小说蚜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2016-2017学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思想之光单元综合测评鲁人版选修中国现当代小说蚜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2016-2017学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思想之光单元综合测评鲁人版选修中国现当代小说蚜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2016-2017学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思想之光单元综合测评鲁人版选修中国现当代小说蚜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2016-2017学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思想之光单元综合测评鲁人版选修中国现当代小说蚜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6-2017学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思想之光单元综合测评鲁人版选修中国现当代小说蚜》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6-2017学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思想之光单元综合测评鲁人版选修中国现当代小说蚜(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单元综合测评(二)(时间:120分钟,分值:120分)一、基础巩固(12分,每小题3分)1下列各项中,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为了干扰中国的和平崛起,美国军方在原本平静的南海一再掀起风浪,但只要中国政府_,沉着应对,中国就一定能朝着既定目标稳步前进。苏轼深受儒释道思想的影响,一生经历了多次起起落落,但他面对厄运,始终能够_,并在诗、词、散文、书法等方面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真正的实力是指低调谦逊、平和务实、真诚友善,对于别人的嘲讽和歧视能够_,最终靠自己的能力成就一番事业的一种卓越品格。A安之若素 镇定自若 泰然处之B泰然处之 镇定自若 安之若素C镇定自若 安之若素 泰然处之D安之若素 泰然处之

2、 镇定自若【解析】镇定自若:在情况紧急时不慌不乱,保持原来的样子。安之若素:表示对反常现象或不顺利的情况视若平常,毫不在意。泰然处之:形容毫不在意,沉着镇定,采取无所谓的态度。【答案】C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市民只要进入官方微信的“办事早预约”栏目,选择要办理预约的部门,根据提示上传相关内容的填写,即完成预约申请。B雅万高铁项目是首个国际上由政府主导搭台,两国企业之间进行合作建设的高铁项目,是国际铁路合作模式的一次探索和创新。C小张去银行办信用卡遭到拒绝,原因是他作为大学生,无法证明自己有固定收入,而这恰是办理信用卡的必要条件。D自从迷上书法,他在瓷板上抄写了两百多遍论语、一百多

3、遍道德经,可以说是已经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解析】A项,语序不当,应改为“根据提示填写上传相关的内容”。B项,重复赘余,“主导”和“搭台”删除其一。D项,偷梁换柱,最后一个分句的主语应是“书法”,而不应该是“他”。【答案】C3根据后文内容,填写在横线上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_有人认为法治与德治不能并存,对“以德治国”予以否定。这其实是一种误解,与法治概念相对应的应该是人治而不是德治。古代社会提倡德治虽然有浓厚的人治色彩,但并非不讲法治,而是强调不可一切断之以法,主张加强教化,做到礼法并用,宽猛相济。因此,在法治现代化过程中,古代德治思想不应被视为文化负资产。充分借鉴古代重视教化的优良传统,用

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人们的生活,使大家自觉地遵守社会规范,“有耻且格”,可以减少和预防违法行为,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法治现代化道路。A“明德慎罚”将道德教化与刑罚措施糅合,奠定了中国古代治国的基本理念。B中国古代很早就产生了德治思想,并形成德治传统。C当今法治社会,传统的德治思想还有借鉴作用吗?D当今时代,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以德治国”的思想才真正得到施展的舞台。【解析】本段文字核心内容是说今天法治与德治能否共存的问题,横线句应是本语段的总领句。A、B两项均只提及古代,D项只说到了德治,均不能涵盖全语段意思。只有C项提及了两方面且指向了现代,故选之。【答案】C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

5、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一个民族如果没有自己的科技,可能会亡国;但是,一个民族如果丧失了自己的文化,就要亡种,而亡种比亡国更可怕。_ ,_。_ 。_ ,_ 。_。对中华民族来说,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之为中华民族的身份证和象征悠久的传统文化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民族心理、审美情趣和行为习惯这是国学热兴起的更深层次的原因是中华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是中国人之为中国人而不是美国人、日本人的唯一标志合理开发和利用传统文化这个重要资源,以应对全球化的挑战在经济全球化时代,我们应当更加尊重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ABC D【解析】本文段主要是分析国学热兴起的深层原因。文段开头强调本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填空

6、部分就得先分析为什么重要,而三句就属于这个内容。根据这三句的逻辑关系及句间标点,可确定其顺序为。第句是整个文段总括,应放在最后;根据标点及两句逻辑关系,第句应排在第句之前。【答案】B二、阅读理解(50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25分)瓷瓶薛长登家中有一个宝物,顾林在8岁那年就知道了。宝物是一个瓷瓶。瓷瓶上画着一幅仕女图,人物栩栩如生,呼之欲出。他用手机对着瓷瓶各个角度拍了照片。他坐车来到市区的一个叫作“王记”的古董行。这时他的手机响了,是母亲打来的,母亲告诉他医院催着交钱。他说,知道了,并叫母亲不要着急。“你们这里收古董吗?”顾林低声问正在电脑上忙着的一个男人,他是王经理。“你有

7、什么古董?”王经理问。顾林把手机上的照片翻给王经理看。“瓷瓶现在在哪里?”王经理问。“在家里。”“不知道是真品还是赝品?”王经理自言自语。“应该是真品。”顾林说。他有点心虚,其实他也不知道是真品还是赝品。母亲常对他说,那是你父亲一直为之骄傲的东西王经理打了一个电话,一个穿着唐装的60多岁的老人从楼上下来。人们都喊他“老教授”,他曾是一所名牌大学的教授。顾林把手机送到老教授手里。老教授看到照片,眼睛突然睁大,后陷入深思,后又摇了摇头。“刚才听犬子说瓷瓶在你家里,能方便去看看吗?”老教授问。“能。”他说,“不一定卖。”“不妨。去观赏观赏。你不卖也不妨。”老教授说。“顾林啊,快点来啊,又催交钱了。”

8、母亲电话再一次打来。他连连说,“知道了。”“胎骨薄匀,绘画细腻,不错。”老教授看到瓷瓶说。老教授边看边摸。他时而嘴角露出一点微笑,时而蹙眉。“太像了”,老教授自言自语。“你认识顾开庭吗?”老教授问。“是家父。”他说。“他人呢?”老教授问。“他住院了,急需要钱,不是这样我还不卖。您怎么知道家父的名字?”“有过一面之缘。你打算卖多少?”“330万。”他说。老教授沉思片刻,说:“好,30万就30万。”到了古董店,老教授吩咐王经理付8万元现金给顾林,还开了一张22万元的支票,还亲自给他写了个条子。“你怎么有这么多钱?”母亲看到几捆钱后,惊奇地问。“卖了瓷瓶。”他如实说。“也罢。你快去交钱,省得再催。重

9、症病房花钱多。你爸还没醒转过来,这次受苦了。”母亲说时眼里含着泪。“那个撞了他之后逃逸的人不知道能不能查出来。”“应该能。”顾林安慰母亲。两天后,父亲醒了过来。父亲出院后,问瓷瓶卖了多少钱。顾林说,“30万元。”父亲说,“可以了。”“看过瓷瓶后,买家还提到你的名字。”顾林说。“他会认识我?不可能啊,这个瓷瓶的主人在江南啊,离这远着呢,而且又这么多年了。”父亲说。年底的一天,顾林接到一个陌生的电话,约他到市黄海咖啡馆见面。“是您?”他一见面就认出老教授,陪同他的还有他的儿子王经理。“看到你的瓷瓶,我太喜欢它了,无论是真品还是仿品,我无所谓,看到它亲切啊。”老教授说,“你知道你家怎么会有这个瓷瓶的

10、吗?”顾林说:“我听母亲说,25年前,父亲在江南打工,在一个冬日里,他救了一个落水的孩子,还救了跳到水里救孩子的父亲。天冷,父亲自己差点送了命,这家是开古董店的,就送了这个瓷瓶,听母亲说父亲当时还不愿意要,嫌弃它不能吃,还易碎,人家开古董店的老板正好到江北有事,父亲带着瓷瓶顺便坐着人家雇的船回了家。”“你的父亲救了我和他啊。”老教授指着王经理说。“怎么这么巧?”顾林笑着感叹。“其实那天一看到这个瓷瓶,我就感觉是以前送出去的那个瓷瓶。”老教授说,“当年我父亲送瓷瓶之前,找人鉴定过的,说是后人仿造的,知道它并不值钱,可是当时我家里的日子也不好过,我们还是把它送给你父亲。这些年我们一直愧疚啊,你父亲

11、救了我家两条命,我们却给他一个不值钱的东西。为了这个瓷瓶,我们才在江北开了个分店,就想找到你父亲啊。”“原来是仿造的啊,那就不值钱了!”顾林说。“不是钱的事,”老教授说,“我们现在就去见你的父亲,瓷瓶我们也带来了,送出去的东西我们不敢再要回来。这次我找专家鉴定过了,是清代粉彩瓷真品。”“那值多少钱?”顾林问。“最少400万。”(选自微型小说选刊,有删改)5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顾林两次接到母亲打来的催款电话,这既交代了顾林家里当时所面临的困境,又为下文顾林卖掉瓷瓶埋下了伏笔。B老教授鉴别古董的眼光非常犀利。他在顾林家里看到瓷瓶,立刻感觉到这是一件真品,于是

12、以30万元顺利成交。C当年顾林父亲救人之后,不肯要老教授送的瓷瓶,可见他并非施恩图报之人,不想因为救了别人就接受别人的馈赠。D顾林在对话中介绍了父亲当年救人的事情,这一细节主要是为了塑造父亲的高大形象,同时也补充交代了瓷瓶的来历。E小说以“瓷瓶”为题,有深刻的意味。瓷瓶是全篇的线索,贯穿全文;以“瓷瓶”为题又揭示了小说的主要内容。【解析】B项,老教授决定以30万元成交,是因为他认出这是以前送出去的那个瓷瓶。C项,顾林父亲不要瓷瓶是因为“嫌弃它不能吃,还易碎”。D项,“这一细节主要是为了塑造父亲的高大形象”分析有误。【答案】AE6老教授提出去家里看看瓷瓶,顾林说他不一定卖。请结合文本分析顾林此时

13、的心理。(6分)_【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及分析人物的心理的能力。顾林说他不一定卖,主要是“矛盾”心理,所以回答时要从此时顾林心理矛盾的原因入手。从文章内容来看,“他有点心虚,其实他也不知道是真品还是赝品”。此外,“母亲常对他说,那是你父亲一直为之骄傲的东西”,但父亲住院急需用钱,他不得不卖。【答案】他还在为是否卖掉瓷瓶而犹豫不决。一方面,瓷瓶记录着父亲的荣誉,他不愿意卖;另一方面,父亲住进医院急需用钱,他不得不卖。他对瓷瓶的价值心存疑虑。他不知道瓷瓶的真伪,弄不清它的真正价值,担心卖了低价。7小说中的王教授具有怎样的形象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_【解析】本题考查鉴赏作品人物形象的能力。分析王教授的形象特点,应主要从王教授父子被救后王教授的表现进行概括。当他们父子被救后,王教授在江北开设分店,目的是寻找救命恩人,由此可知他知恩图报,当然后来花30万元买那个“赝品”也能体现这点。此外,他因送救命恩人“赝品”而感到愧疚,但当他知道瓷瓶的真正价值后,又将瓷瓶送回,由此可知他诚信待人。【答案】知恩图报。王教授在被救后,为寻找恩人而到江北开设分店,用30万元买下认为是赝品的瓷瓶。诚信待人。王教授一直因送给父亲“赝品”瓷瓶而愧疚,知道瓷瓶的真正价值后毅然把瓷瓶送回。8小说以瓷瓶的真正价值“最少400万”收尾,这样结尾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分析。(8分)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