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第16课《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同步练习 新人教版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86867394 上传时间:2019-03-25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第16课《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同步练习 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第16课《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同步练习 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第16课《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同步练习 新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第16课《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同步练习 新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第16课《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同步练习 新人教版(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16课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1.明朝科技发展的原因不包括( )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立 八股取士的实行 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商品经济的繁荣 科学家的努力A. B. C. D.2.“严关百尺界天西,万里征人驻马蹄。飞阁遥连秦树直,缭垣斜压陇云低。天山峻削摩肩立,瀚海苍茫人望迷。谁道崤函千古险,回看只见一丸泥。”此诗为1842年10月林则徐被遣戍新疆伊犁,路过嘉峪关时所作。嘉峪关是( )A.秦长城的西起点 B.秦长城的东起点C.明长城的东起点 D.明长城的西起点3.“北京王麻子剪刀”是享誉海内外几百年的中华老字号,它的生产技术曾在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的著作中详细介绍。该书是( )A.齐民要

2、术 B.本草纲目 C.农政全书 D.天工开物4.“常言道: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只教他搬出去,将天宫让与我,便罢了:若还不让,定要搅攘,永不清平!”这应是下列哪部作品塑造的英雄人物所说的话( )A.三国演义 B.水浒传 C.红楼梦 D.西游记5.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曾说:“我到过世界许多地方,中国的万里长城是最美的。”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自秦朝以来,历代不断整修。其中明长城的起止点是( )A.东起辽东,西至临洮 B.东起山海关,西至临洮C.东起嘉峪关,西至山海关 D.东起辽东,西至嘉峪关6.明朝中后期,以市井芸芸众生为主人公的世情小说勃兴,这些作品,有的描绘小手工业者之间真诚互助的新型职业

3、道德,有的宣扬蔑视金钱等级、贵在知心互重的婚恋观念,也有的歌颂商人追求金钱、海外冒险的理想。这段材料表明世情小说勃兴与下列哪一现象密切相关?( )A.民族矛盾尖锐 B.皇权高度膨胀 C.工商业市镇繁荣 D.近代科学传入。7.紫禁城是明清两朝的皇宫,先后有24个皇帝在这里登基坐殿。下列明清皇帝中,不在这24个皇帝之列的是( )A.明成祖朱棣 B.清朝康熙皇帝C.明太祖朱元璋 D.清朝宣统皇帝8.今人何满子在参观某一历史名人的陵园后,曾赋诗一首:“身具澹台志,文存史记魂。于今水浒传,流荡饰乾坤。”请你推测一下,这位历史名人是( )A.罗贯中 B.吴承恩 C.施耐庵 D.曹雪芹9.某部小说有如下描写

4、:唐三藏,战战兢兢,滴泪难言;猪八戒,絮絮叨叨,心中抱怨;沙和尚,囊突突,意下踌躇;孙行者,笑嘻嘻,耍施手段。依据所学知识判断,该部小说是( )A.三国演义 B.西游记 C.水浒传 D.红楼梦10.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秦始皇,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 贾谊过秦论“边防”条载:“元人北归,屡谋兴复,永乐迁都北平,三面近塞。正统以后,敌患日多,故终明之世,边防甚重.绵亘万里,分地守御。” 明史兵志(三)材料二:生男慎勿举,生女哺用脯,不见长城下,尸骸相支柱。 饮马长城窟行材料三:长城沿线“六十年来,塞上物阜(丰富)民安,商贾辐辏(支集),无异于中原”。明万历宣府镇志 请回答:(1)材料一表明秦、明两朝为什么修筑长城?(2)你怎样理解材料二中反映的现象?(3)你认为材料三的描写与长城有关吗?为什么?同步练习答案:1.A 2.D 3.D 4.D 5.D 6.C 7.C 8.C 9.B10.(1)秦朝是为了抵御匈奴的进攻;明朝是为了防范蒙古骑兵南下侵扰。(2)材料二反映的是秦始皇残酷役使大量人口修筑长城,体现了秦的暴政。(3)有关。因为长城的修筑巩固了北部边疆,使得长城沿线人民能够安居乐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