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第四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历览前贤国与家,披文入情悟精华 3 文言基础突破二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迁移运用巩固提升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86867264 上传时间:2019-03-25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9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第四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历览前贤国与家,披文入情悟精华 3 文言基础突破二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迁移运用巩固提升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19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第四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历览前贤国与家,披文入情悟精华 3 文言基础突破二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迁移运用巩固提升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019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第四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历览前贤国与家,披文入情悟精华 3 文言基础突破二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迁移运用巩固提升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2019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第四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历览前贤国与家,披文入情悟精华 3 文言基础突破二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迁移运用巩固提升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2019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第四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历览前贤国与家,披文入情悟精华 3 文言基础突破二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迁移运用巩固提升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第四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历览前贤国与家,披文入情悟精华 3 文言基础突破二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迁移运用巩固提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第四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历览前贤国与家,披文入情悟精华 3 文言基础突破二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迁移运用巩固提升(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文言基础突破二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之一、解释句中“之”字的意义和用法。1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_2辍耕之垄上_3奉之弥繁_4侵之愈急_5子孙视之不甚惜_6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_7汝识之乎_8可以知之矣_9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_10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_11余之力尚足以入_12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_13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_14师道之不传也久矣_15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_16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_17顷之,烟炎张天_18蚓无爪牙之利_19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_20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_21句读之不知_22夫晋,何厌

2、之有_答案:12.动词“到去”;37.第三人称代词“他”“它”“他们”“它们”;89.指示代词“这”;1012.用在定语和中心语中间,“的”;13.用在中心语和补语中间,不译;1416.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17.用在时间副词后,补足音节;1820.定语后置的标志;2122.宾语前置的标志。二、下列加点的“之”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两项是()A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C佯狂不知所之者,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D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解析:选BD。A.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B.助词,提前宾语;C.往,到去;D.助词,提前宾语。三、判断“之”在文中的意义。一僧欲

3、之南海,询于唐僧,唐僧不之应。久之,此僧以箪食瓢饮之助至南海,夸之于唐僧:“此何难之有?”唐僧曰:“汝之百折不挠,实可钦佩。然汝之言亦过矣。”答:答案:动词,可译为“到、往”;代词,可译为“他”;助词,用在时间词后,不译;指示代词,可译为“这样”;代词,可译为“这件事”;助词,宾语前置标志,不译;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结构助词,可译为“的”。一个僧人想要去南海,向唐僧询问(打算邀请他同去),唐僧不回应他。过了很久,这个僧人凭借着盛饭吃的箪和舀水喝的瓢的帮助到达了南海,(回来后)向唐僧夸耀说:“这件事有什么困难的呢?”唐僧说:“你百折不挠的精神的确值得钦佩。但是你的话也说得太过

4、了吧。”以一、解释各句中“以”的意义以及用法。1皆以美于徐公_2自以寿不得长_3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_4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_5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_6如或知尔,则何以哉_7宫之奇以其族行_8农民以鬻子者_9无以,则王乎_10不以物喜,不以己悲_11不赂者以赂者丧_12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_13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_14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_15不以此时引纲维,尽思虑_16愿以十五城请易璧_17请其矢,盛以锦囊_18方其系燕父子以组_19余船以次进_20物以类聚,人以群分_21高祖以圣武定鼎_22以相国守代_23以资政殿学士行_24险以远,则至者少_25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5、_26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_27木欣欣以向荣_28作师说以贻之_29举以予人,如弃草芥_30而皆背晋以归梁_31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_答案:13.动词“以为”“认为”;45.动词“用”;6.动词“做”;7.动词“率领”;8.动词“有”;9.动词通“已”,“停止”;1012.介词“因为”“由于”;1314.介词“在,从”;15.介词“在的时候”;1618.介词“拿,用,把,凭”;1920.介词“按照”;21.介词“依靠”;2223.介词“凭借的身份”;24.连词,表并列;2526.连词,表因果;27.连词,表修饰;2829.连词,表目的“来,用来”;30.表承接;31.副词,通“已”,已经。二、

6、下列加点的“以”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两项是()A赵亦盛设兵以待秦B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C夫夷以近,则游者众D余与四人拥火以入E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F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毛一鹭G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H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刭解析:选BG。A.目的连词;B.把;C.并列连词;D.表修饰;E.因为;F.凭借;G.把;H.在。三、判断“以”在文中的意义。“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若以己美于潘安,则出无伤;否则,以如吾之容现于当衢,则恐惊人。故自当以书卷为伴,弃夷以近则随众而游,险以远则独不敢至之怯,慕“拥火以入深穴”之勇,从而可醉乎“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之美畅游书

7、海以极夫天地之乐,如此,以帝位予我,亦弃之也,岂以一冕之故而弃心神之逸?以吾有如此之意,故方能长享逸乐。吾虽以康熙六年至京师,然终未以权贵交,以上乃吾心之剖白,希汝能察之,故不必有“贤不见用,忠不见以”之叹。答:答案:名词,可译为“原因”;动词,可译为“认为”;介词,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依据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译为“凭借”;介词,可译为“把”;连词,相当于“而”,表并列;连词,相当于“而”,表修饰关系;连词,相当于“而”,表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连词,表目的关系,可译为“来”;介词,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介词,可译为“因”;连词,表原因,可译为“因为”;介词,可译为“在”;介词,

8、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跟、和”;连词,表界限或范围;动词,可译为“用”。“古代的人秉烛夜游,的确是有原因的啊。”如果认为自己比潘安还英俊潇洒,那么出来走走也没什么妨碍;否则,凭借我这副面容出现在街市上,就恐怕要吓到人了。所以我自己应当把书卷作为伙伴,消除掉因为平而近就随众人游玩,危险而遥远就不敢到达的怯懦,仰慕“拿着火把进入深穴(探险)”的勇气,陶醉在“树木欣欣向荣,泉水缓缓流动”的美景之中畅游于书海之中来穷极那天地之间的快乐,像这样,(即使)把皇帝的位子给我,我也会弃之不顾的,难道(我会)因为一顶皇冠的缘故就抛弃精神的悠然闲逸吗?(正)因为我有这样的志向,所以才能够长久地享受闲逸和快乐。我

9、虽然在康熙六年(就)到京城(了),但是始终没有跟权贵交往。以上就是我内心的表白,希望你能体察,因此没必要有“忠臣贤能之人不被任用”的感叹。而一、解释句中“而”字的意义和用法。1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_2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_3图穷而匕首见_4余闻而愈悲_5庄宗受而藏之_6温故而知新_7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_8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_9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_10惜其用武而不终也_11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_12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_1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_14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_15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_16盛以锦囊,负而前驱_17徐而察之_18夫诸侯而

10、骄人则失其国_19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_20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_21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_22既而儿醒,大啼_答案:15.连词,表承接“来”“就”;69.连词,表并列“和”“并且”;1012.连词,表转折“却”;1315.连词,表递进“而且”;1617.连接状语和动词,表修饰;18.连词,表假设“如果”;1920.连词,表因果,“因而”;21.代词,通“尔”,“你”“你的”;22.时间副词词尾,助词。二、下列句中加点的“而”字分类正确的一组是()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A/B/C/ D/解析:选C。转折连词,修饰连词,顺承连词,递进连词。三、判断“而”在文中的意义。兵者,危道也。须戮力同心,切勿如蟹六跪而二螯,否则,何以胜?故冯婉贞曰:“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氏虽小,然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更胜其父。婉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