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物理拓展材料:电荷性质演示实验方案及静电发展史

上传人:xuz****an 文档编号:86867169 上传时间:2019-03-25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8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高中物理拓展材料:电荷性质演示实验方案及静电发展史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人教版高中物理拓展材料:电荷性质演示实验方案及静电发展史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人教版高中物理拓展材料:电荷性质演示实验方案及静电发展史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人教版高中物理拓展材料:电荷性质演示实验方案及静电发展史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人教版高中物理拓展材料:电荷性质演示实验方案及静电发展史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高中物理拓展材料:电荷性质演示实验方案及静电发展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高中物理拓展材料:电荷性质演示实验方案及静电发展史(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同种电荷相斥、异种电荷相吸现象的简易演示实验:将新塑料袋铺于平滑的木质桌面上,沿垂直于塑料袋底线方向剪下一条长15cm,宽3cm的双层塑膜条。捏住塑膜条的底线部位,平放在桌子上,另一只手用毛刷单方向在塑膜条上摩擦34次,再翻过塑膜条使另一面朝上,重复刚才的动作。然后将塑膜条提起,会看到两片塑膜条自然分开成90120。之后,将刚才用过的毛刷从下方伸入两片塑膜条的中间。这时会看到两片展开的塑膜条突然合拢且紧贴于毛刷上。原因:毛刷与塑膜条摩擦后产生了静电,两层塑膜条上带有同种电荷,同种电荷相互排斥而使膜条分开。摩擦后的毛刷上带有等量异号电荷;将毛刷伸入两片塑膜条中间,塑膜条合拢且紧贴住毛刷,说明异种

2、电荷相互吸引。售货员为打开塑膜袋用两手揉擦表面的道理与此相同静电学的发展公元前600年前后,希腊哲学家泰勒斯发现了当时的希腊人摩擦琥珀吸引羽毛。但在当时人们认为“琥珀吸引微物是它们内在的能力”,并不能给出正确的结论。天上的雷电和手中的琥珀在人们看来这些现象与磁石吸铁一样,属于物质具有的性质此外没有任何联系。直到18世纪,通过美国人富兰克林著名的在雷雨中放风筝的实验,证明了雷电和摩擦带电具有同样的属性。在中国,西汉末年已有“碡瑁(玳瑁)吸偌(细小物体之意)”的记载;晋朝时进一步还有关于摩擦起电引起放电现象的记载“今人梳头,解著衣时,有随梳解结有光者,亦有咤声”。1600年,英国物理学家吉伯发现,

3、不仅琥珀和煤玉摩擦后能吸引轻小物体,而且相当多的物质经摩擦后也都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他注意到这些物质经摩擦后并不具备磁石那种指南北的性质。为了表明与磁性的不同,他采用琥珀的希腊字母拼音把这种性质称为“电的”。吉伯在实验过程中制作了第一只验电器,这是一根中心固定可转动的金属细棒,当与摩擦过的琥珀靠近时,金属细棒可转动指向琥珀。也是大约在1660年,马德堡的盖利克发明了第一台摩擦起电机。他用硫磺制成形如地球仪的可转动球体,用干燥的手掌摩擦转动球体,使之获得电。盖利克的摩擦起电机经过不断改进,在静电实验研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直到19世纪霍耳茨和推普勒分别发明感应起电机后才被取代。18世纪电的研究

4、迅速发展起来。1729年,英国的格雷在研究琥珀的电效应是否可传递给其他物体时发现导体和绝缘体的区别:金属可导电,丝绸不导电,并且他第一次使人体带电。格雷的实验引起法国迪费的注意。1733年迪费发现绝缘起来的金属也可摩擦起电,因此他得出所有物体都可摩擦起电的结论。他把玻璃上产生的电叫做“玻璃的”,琥珀上产生的电与树脂产生的相同,叫做“树脂的”。他得到:带相同电的物体互相排斥;带不同电的物体彼此吸引。1745年,荷兰莱顿的穆申布鲁克发明了能保存电的莱顿瓶。莱顿瓶的发明为电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条件,它对于电知识的传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差不多同时,美国的富兰克林做了许多有意义的工作,使得人们对电的认识更

5、加丰富。1747年他根据实验提出:在正常条件下电是以一定的量存在于所有物质中的一种元素;电跟流体一样,摩擦的作用可以使它从一物体转移到另一物体,但不能创造;任何孤立物体的电总量是不变的,这就是通常所说的电荷守恒定律。他把摩擦时物体获得的电的多余部分叫做带正电,物体失去电而不足的部分叫做带负电。严格地说,这种关于电的一元流体理论在今天看来并不正确,但他所使用的正电和负电的术语至今仍被采用,他还观察到导体的尖端更易于放电等。早在1749年,他就注意到雷闪与放电有许多相同之处,1752年他通过在雷雨天气将风筝放入云层,来进行雷击实验,证明了雷闪就是放电现象。在这个实验中最幸运的是富兰克林居然没有被电

6、死,因为这是一个危险的实验,后来有人重复这种实验时遭电击身亡。富兰克林还建议用避雷针来防护建筑物免遭雷击,1745年首先由狄维斯实现,这大概是电的第一个实际应用。18世纪后期开始了电荷相互作用的定量研究。1776年,普里斯特利发现带电金属容器内表面没有电荷,猜测电力与万有引力有相似的规律。1769年,鲁宾孙通过作用在一个小球上电力和重力平衡的实验,第一次直接测定了两个电荷相互作用力与距离二次方成反比。1773年,卡文迪什推算出电力与距离的二次方成反比,他的这一实验是近代精确验证电力定律的雏形。1785年,库仑设计了精巧的扭秤实验,直接测定了两个静止点电荷的相互作用力与它们之间的距离二次方成反比,与它们的电量乘积成正比。库仑的实验得到了世界的公认,从此电学的研究开始进入科学行列。1811年法国数学家泊松和德国数学家高斯把早先力学中拉普拉斯在万有引力定律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势论用于静电推导出泊松方程和高斯定律,发展了静电学的解析理论。更多教案课件资源下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