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10单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第1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及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课后限时集训鲁教版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86866630 上传时间:2019-03-25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9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10单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第1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及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课后限时集训鲁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19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10单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第1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及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课后限时集训鲁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19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10单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第1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及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课后限时集训鲁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2019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10单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第1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及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课后限时集训鲁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2019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10单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第1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及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课后限时集训鲁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10单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第1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及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课后限时集训鲁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10单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第1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及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课后限时集训鲁教版(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及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限时:40分钟)一、选择题(2018潍坊模拟)下图为我国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分布局部图。读图,回答12题。1图示生态环境问题类型与防治措施对应正确的是()A:水土流失退耕还林:湿地破坏退田还湖B:土地荒漠化退牧还草:森林破坏合理采育C:土地荒漠化退牧还草:黑土流失合理垦殖D:草原退化合理放牧:沼泽萎缩退耕还湿2下列地理事象与类生态环境问题的扩张关联较大的是()A华北春旱严重B北京春季沙尘暴频发C华北部分城市地面沉降D近年来北京冬季雾霾频发1B2.B第1题,读图可知,类生态环境问题主要分布在内蒙古高原,当地由于过度放牧、过度开垦,出现草原退化、土地

2、荒漠化严重的问题,防治措施是合理放牧、退牧还草;类生态环境问题分布在大兴安岭山区,当地过度砍伐树木导致森林破坏严重,防治措施是合理采育。第2题,春季,受西北季风的影响,再加上荒漠化土地的扩张,为北京沙尘暴天气提供了动力、物质条件。从太白山的北麓往上,越上树木越密越高,上到山的中腰再往上,树木则越稀越矮。待到大稀大矮的境界,繁衍着狼的族类,也居住了一户猎狼的人家(引自贾平凹太白山记。太白山为秦岭主峰,海拔3 767米)。据此,回答下题。 【导学号:98510157】3如果过度猎狼,将会()造成山区生物多样性减少增加山区的环境承载力导致不良消费观念的形成破坏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ABCDD如果过度猎狼

3、,会导致狼的数量急剧减少,导致该区域生态系统失衡,最终导致生物多样性的减少,并影响该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正确;过度猎狼,会导致狼的食物,比如山羊等食草动物数量的增多,而食草动物增多会破坏山区的草场,导致山区生态环境的破坏,继而山区的环境承载力下降,错误;过度猎狼和不良消费观念的形成没有直接的关系,错误;过度猎狼违反了人与动物之间的公平性,正确。所以D选项正确。(2018湖北联考)城市空气可吸入性颗粒物PM10(直径10微米)及细颗粒物PM2.5(直径2.5微米)的浓度与人体健康关系密切,汽车尾气、工业粉尘的排放均是该类污染物的重要来源。下图示意南京市某年三个季节PM10、PM2.5浓度的季节和空

4、间变化。读图,完成45题。4甲、乙、丙分别代表的区域是()A交通干道旁、居民生活区、商贸饮食区B居民生活区、交通干道旁、商贸饮食区C交通干道旁、商贸饮食区、居民生活区D居民生活区、商贸饮食区、交通干道旁5图中秋季PM10污染物浓度低,原因可能是()A秋季降水少B大气流动性强C工业粉尘排放少D交通流量小4A5.B第4题,根据图中信息可知,甲区域在三个季节数值都较大,说明污染严重,应该为交通干道旁;乙区域三个季节数值都较小,说明环境质量较高,应该位于居民区。则可判断A正确。第5题,降水少不利于降低PM10污染物浓度,故A错;大气流动性强,污染物容易扩散,因而污染较轻,B正确;工业粉尘排放和交通流量

5、一般没有季节差异,C、D错。(2018广州二模)生态环境质量反映人口、经济、环境三者的协调关系。读我国生态环境质量重心移动轨迹示意图,完成67题。6我国生态环境质量最优区域分布在()A东部沿海地带B中部内陆地带C西北内陆地区D西南青藏地区7引起我国生态环境质量重心移动的最主要原因是()A防护林建设B气候变化C经济发展水平D环境污染6A7.C第6题,图中显示我国生态环境质量重心总体上向东移动,表明东部生态环境质量不断优化。第7题,结合我国东部经济发展水平最高,可判断答案。读我国南方地区某环境问题重点区和生态安全战略工程分布示意图,完成89题。8M地成为某环境问题重点区的主要原因是()A有色金属冶

6、炼工业发达,废气排放量大B沿江工业发展较快,废水排放量大C灌溉方式落后,大水漫灌抬升地下水水位D人地矛盾突出,过度开荒,破坏植被9N生态工程建设对下列问题改善作用较明显的是()A珠江流域水污染B珠江三角洲酸雨危害C洞庭湖湿地萎缩D长江三角洲海水入侵8D9.C第8题,图示M地位于我国中西部地区,环境问题应为水土流失,主要是人们过度开荒,破坏植被引发的;我国南方地区气候湿润,农业一般不需要漫灌。第9题,N生态工程主要实施于东南丘陵地区,其主要作用是保持水土、涵养水源,可减缓洞庭湖泥沙的淤积速度,有利于洞庭湖湿地的恢复。(2018湖北七市州联考)2015年12月12日,湖北省多地空气质量急剧变差,遭

7、遇雾霾锁城(如下表所示)。从8日开始,襄阳、随州、荆门、荆州、武汉、孝感等地区陆续出现中、重度污染天气。11日,湖北省环保厅下发紧急通知,要求各地加强重污染天气应对工作。完成1011题。2015年12月12日全国空气质量最差城市7时和14时排名排名城市AQI空气质量等级排名城市AQI空气质量等级1武汉369严重污染1鞍山327严重污染2孝感332严重污染2荆州318严重污染3荆州313严重污染3武汉311严重污染4荆门308严重污染4鄂州295重度污染5鄂州304严重污染5黄冈264重度污染6随州300重度污染6孝感259重度污染7襄阳279重度污染7哈尔滨253重度污染8长沙263重度污染8

8、长治252重度污染9南昌262重度污染9忻州242重度污染10石家庄261重度污染10辽阳232重度污染AQI:空气质量指数的简称,其数值越大,说明空气污染状况越严重,对人体的健康危害越大。10湖北此时所示天气状况可能是()11造成湖北省众多城市雾霾天气的人为因素是()焚烧秸秆,区域传输毁林开荒,植被锐减机动车数量增长、尾气污染严重冬季取暖,燃煤量增加ABCD10A11.C第10题,图示A图反映逆温天气,而逆温天气不利于近地面空气对流扩散,易出现雾霾现象,故此时天气状况可能是A图所示。B图为大风天气,利于空气流动而不易出现雾霾现象;C图为强降水天气,利于空气中灰尘降落而不易出现雾霾;D图为高压

9、系统,湖北冬季一般不会出现此类强高压系统。第11题,雾霾主要原因是人为排放尘埃过多。湖北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较多,一般不会因毁林开荒而出现雾霾天气,故错误;湖北冬季气温相对较高,冬季取暖燃煤量不大,故错误;则正确。二、非选择题12亚洲鲤鱼是美国人对鲤鱼、鲢鱼和鳙鱼等八类亚洲鱼种的统称,30多年前,亚洲鲤鱼从中国进口到美国南方,被用于控制鱼塘里过多的浮游植物和微生物。2010年,硕大无比的亚洲鲤鱼已“统治”美国几大主要河流的大多数流域,它们吃掉本地物种赖以生存的水生物,并已威胁到五大湖区的生态安全(1)分析亚洲鲤鱼较容易进入五大湖的自然原因。(2)分析亚洲鲤鱼在美国几大主要河流迅速繁殖的自然

10、条件。(3)说明亚洲鲤鱼迅速繁殖可能对五大湖生态造成的威胁。(4)亚洲鲤鱼在亚洲国家是美食,在美国却成了魔鬼,请你为解决美国“亚洲鲤鱼”问题出谋划策。【解析】第(1)题,亚洲鲤鱼顺水北上才能到达五大湖,能想象出这条“隐性水路”的存在,就找到了亚洲鲤鱼进入五大湖的自然原因;而这条“隐性水路”的形成离不开地形地势条件、河网条件及水量条件(气候条件)。第(2)题,亚洲鲤鱼在美国迅速繁殖的自然条件,应该从生长空间、适宜的温度和光照及充足的食物等角度去分析。第(3)题,亚洲鲤鱼迅速繁殖可能对五大湖生态造成的威胁,主要从生物入侵这一角度去分析。第(4)题,解决美国“亚洲鲤鱼”问题,一是靠技术手段,进行捕杀

11、;二是靠经济手段,加工后出口。【答案】(1)密西西比河流经美国中部南北,并与五大湖通过运河相连;河流流经地区地势起伏不大;夏季多暴雨,洪水泛滥时,可导致亚洲鲤鱼一路北上。(2)美国地形南北纵列分布,中部是广阔的平原,是美国几大主要河流流经的地区,为亚洲鲤鱼的繁殖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河流中浮游植物和微生物丰富,为亚洲鲤鱼提供了充足的饵料。(3)亚洲鲤鱼体型大,食量大,吃掉本地鱼类赖以生存的食物,导致五大湖原有鱼类数量迅速减少甚至灭绝,从而造成生态灾难。(4)大量捕杀;直接或加工后出口到亚洲国家。13(2016全国卷)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陕西南部的秦岭地区是我国大熊猫分布的重点区域。该地区曾

12、经是重要的林木采伐区,20世纪70年代开始先后有多家森工企业在该区内进行采伐作业,1998年后全面停止采伐天然林。下图示意1976年、1987年和2000年该地区大熊猫栖息地范围的变化。(1)描述该地区大熊猫栖息地范围的变化。(2)分析导致该地区大熊猫栖息地范围变化的人为原因。(3)说明协调道路建设与野生动物栖息地保护的主要途径。【解析】第(1)题,描述大熊猫栖息地的变化应从其分布面积的变化、是否集中连片及缩小或扩展的方向等方面分析。第(2)题,森林是大熊猫的主要栖息地,导致大熊猫栖息地范围变化的人为原因主要从区内森林的采伐与保护及道路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第(3)题,协调道路建

13、设与野生动物栖息地保护的主要途径应从道路选址、在建设中注意预留野生动物过路通道及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恢复等方面分析。【答案】(1)20世纪70年代(1976年),栖息地连成一片;到80年代后期(1987年),栖息地面积退缩,碎片化严重;90年代至21世纪初(2000年),栖息地面积有所增加,碎片化趋势减弱,分布范围有向北、向西扩展的趋势。(2)大规模采伐森林(对植被破坏大),导致栖息地缩小;修建道路(国道、省道以及林区采伐道路),导致栖息地碎片化;人类干扰活动大幅减少(全面停止采伐天然林,108国道秦岭隧道通车等),植被得到了较快恢复,促进大熊猫栖息地的恢复与扩展。(3)合理规划,道路选线尽量避开野生动物栖息地;在经过野生动物栖息地时,建设野生动物穿越道路的生态廊道;修建道路时尽量减少对周边植被的破坏,修复因道路施工遭破坏的植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