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二部分第四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第二讲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通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精选教案20180424266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86866306 上传时间:2019-03-25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1.0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二部分第四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第二讲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通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精选教案20180424266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2019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二部分第四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第二讲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通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精选教案20180424266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2019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二部分第四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第二讲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通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精选教案20180424266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2019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二部分第四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第二讲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通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精选教案20180424266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2019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二部分第四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第二讲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通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精选教案20180424266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二部分第四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第二讲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通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精选教案20180424266》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二部分第四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第二讲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通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精选教案20180424266(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讲 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 通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一、人地关系的历史演进阶段人地关系史前文明时期人类适应自然时期,人与环境是一种依赖的关系农业文明时期人类利用、改造自然时期,人地关系不协调,但有了科学的萌芽工业文明时期人地矛盾日益尖锐时期,人地关系全面呈现不协调,人地矛盾迅速激化(1)农业文明时期的环境问题主要为生态破坏,工业文明时期的环境问题主要为环境污染。(2)农业文明时期人地关系的认识已产生了科学的萌芽。例如“天人合一”理论、“顺天时,量地利”思想、因地制宜等。温馨提示二、谋求人地关系协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1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提出20世纪后半叶,工业发达国家环境污染严重,威胁人们的生命和

2、安全,并影响了经济的顺利发展。2可持续发展的含义(1)定义:既要满足当代人发展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2)内容(3)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包括经济的、社会的、生态的可持续发展。3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包括公平性原则、持续性原则、共同性原则。温馨提示(1)可持续发展三大原则中,“公平性”侧重的是“权利”,“共同性”侧重的是“义务”,“持续性”侧重的是“发展”。(2)理解可持续发展的三个原则时,重点理解公平性原则,不要把公平性原则、共同性原则混为一谈。前者强调全球不同地区之间的公平,而后者强调全球一个整体。三、通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1转变观念包括转变传统的发展观、资源观、环境观、伦理道德观和

3、消费观等。2调整行为主要包括政府行为、市场行为和公众行为。3加强国际合作(1)目标:实现由传统模式向新型模式,即可持续发展模式的转换。(2)要求:建立真正的全球伙伴关系,坚持21世纪议程中保护地球“共同但有区别”责任原则。温馨提示落实可持续发展的个人行为主要有节能节水、购买绿色产品、少用“一次性”餐具和塑料袋、垃圾分类、拒食野生动植物、参与环保宣传等。一、知识联系串一串二、核心问题想一想1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时期的环境问题有什么不同?2如何理解可持续发展?其坚持的原则有哪些?如何区别?3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途径有哪些?4传统经济模式与循环经济模式有何不同? 以考纲为纲1.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

4、 2.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以真题为范考题精妙典例(2016全国卷)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陕西南部的秦岭地区是我国大熊猫分布的重点区域。该地区曾经是重要的林木采伐区,20世纪70年代开始先后有多家森工企业在该区内进行采伐作业,1998年后全面停止采伐天然林。如图示意1976年、1987年和2000年该地区大熊猫栖息地范围的变化。(1)描述该地区大熊猫栖息地范围的变化。(2)分析导致该地区大熊猫栖息地范围变化的人为原因。(3)说明协调道路建设与野生动物栖息地保护的主要途径。解析第(1)题,描述大熊猫栖息地的变化应从其分布面积的变化、是否集中连片及缩小或扩展的方向等方面分析。第(2)题,森林

5、是大熊猫的主要栖息地,导致大熊猫栖息地范围变化的人为原因主要从区内森林的采伐与保护及道路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第(3)题,协调道路建设与野生动物栖息地保护的主要途径应从道路选址、在建设中注意预留野生动物过路通道及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恢复等方面分析。答案(1)20世纪70年代(1976年),栖息地连成一片;到80年代后期(1987年),栖息地面积退缩,碎片化严重;90年代至21世纪初(2000年),栖息地面积有所增加,碎片化趋势减弱,分布范围有向北、向西扩展的趋势。(2)大规模采伐森林(对植被破坏大),导致栖息地缩小;修建道路(国道、省道以及林区采伐道路),导致栖息地碎片化;人类干扰

6、活动大幅减少(全面停止采伐天然林,108国道秦岭隧道通车等),植被得到了较快恢复,促进大熊猫栖息地的恢复与扩展。(3)合理规划,道路选线尽量避开野生动物栖息地;在经过野生动物栖息地时,建设野生动物穿越道路的生态廊道;修建道路时尽量减少对周边植被的破坏,修复因道路施工遭破坏的植被。命题出发点大熊猫栖息地范围的变化及其导致的人为原因、协调道路建设与野生动物栖息地保护的主要途径。命题落脚点生态环境问题及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试题评价 (1)情景之“鲜活”:本题以我国大熊猫分布的重点区域陕西南部的秦岭地区为载体,以1976年、1987年和2000年三年该地大熊猫栖息地分布范围叠加图呈现命题素材,虽是

7、静态分布图,但提供给考生的却是一幅动态的变化图,让考生联想一幅随时间变化,分布范围也随之变化的动态图画,鲜活地展现在眼前。(2)设问之“巧妙”:本题充分体现了全国卷非选择题的一些常见设问套路:“概括地理现象(问题)特征分析地理现象(问题)原因提出解决地理问题的措施”,设问前后连贯性强。本题从大熊猫栖息地范围变化现象,到大熊猫栖息地范围变化的人为原因,再到协调人类活动与保护野生动物栖息地的途径,一环扣一环。(3)探究之“综合”:本题注重考查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综合性。大熊猫栖息范围的变化这一地理事象是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尤其是人类活动的干预,这就要求考生必须运用系统的知识全面

8、分析问题。解答本题仅用教材所学知识很难得高分,这需要考生结合图文信息全面、综合分析,特别是第(1)问要分三个阶段描述,第(2)问要承接第(1)问解释栖息地变化的原因,第(3)问言之有理,符合可持续发展观点是关键。考点(一)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与原则 学法:练全悟透快速通关(2015北京高考节选)从太白山的北麓往上,越上树木越密越高,上到山的中腰再往上,树木则越稀越矮。待到大稀大矮的境界,繁衍着狼的族类,也居住了一户猎狼的人家(引自贾平凹太白山记。太白山为秦岭主峰,海拔3 767 m)。据此,回答下题。1如果过度猎狼,将会()造成山区生物多样性减少增加山区的环境承载力导致不良消费观念的形成破坏可持续

9、发展的公平性ABC D解析:选D如果过度猎狼,会导致狼的数量急剧减少,导致该区域生态系统失衡,最终导致生物多样性的减少,并影响该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正确;过度猎狼,会导致狼的食物,比如山羊等食草动物数量的增多,而食草动物增多会破坏山区的草场,导致山区生态环境的破坏,继而山区的环境承载力下降,错误;过度猎狼和不良消费观念的形成没有直接的关系,错误;过度猎狼违反了人与动物之间的公平性,正确。所以D正确。(2014天津高考节选)结合图文材料,回答下题。如图所示的大型商城,以汇集国际品牌商品、价格优惠为经营模式。某地理小组学生实地考察了该商城与地理环境的关系。2同学们针对如何新建这类大型商城各抒己见,其

10、中符合生态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是()A增加商城数量,提供更多就业岗位B扩大商城规模,带动周边城镇发展C立体建设商城,集约开发利用土地D商城靠近景点,吸引游客休闲购物解析:选C注意题干中“生态可持续发展”这个信息点,A项属于社会可持续发展,B、D两项属于经济可持续发展。3(2018河南十校模拟)按常理,鸭子长得越快鸭农越赚钱。但在湖北云梦、京山等地,一些鸭农却养起了“慢生鸭”。在自然环境捕食,辅之以麦麸、玉米、谷糠和青饲料,这样养的鸭比用有添加剂的浓缩饲料喂养的晚2个多月才能出栏,但肉质好,价格高,成为更有赚头的绿色食品。据此完成(1)(2)题。(1)“慢生鸭”饲养者在保障消费者健康前提下获取高利润

11、的做法,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A公平性原则 B持续性原则C共同性原则 D公正性原则(2)为了生产“绿色食品”,下列措施中合理的是()使用剧毒农药防治病虫害引进抗病虫害的优良品种在面粉中添加增白剂、防腐剂利用作物害虫的天敌防治虫害等A BC D解析:(1)A(2)B第(1)题,这种做法既保障了消费者的健康,又保证了鸭农的高利润,体现了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公平性原则。第(2)题,“绿色食品”是指在种植、生产加工等环节中做到无毒、无害。的生产方式有害人体健康,不属于“绿色食品”生产方式。1可持续发展的内涵2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原则内容要求公平性原则同代人之间、代际之间、人类与其他生物种群之间、不同国家与

12、地区之间的公平人类的发展不应危及其他物种的生存;各国有权根据需要开发本国资源,并确保不对其他国家的环境造成损害;人类需要和子孙后代共享资源和环境持续性原则地球的承载力是有限的,人类的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必须保持在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之内人类应做到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保持适度的人口规模,处理好经济与保护环境的关系共同性原则各国共同参与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地方决策和行动应该有助于实现全球整体的协调解决全球性环境问题,必须进行国际合作;对于全球共有的资源,需要在尊重各国主权和利益的基础上,制定各国都可以接受的全球性目标和政策考点(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学法:研一题悟一法通一类(2013福建高考)

13、循环农业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途径之一。如图示意某循环农业模式,读图回答(1)(2)题。(1)最适宜该模式的是()A河套平原B黄淮平原C辽东丘陵 D闽浙丘陵(2)循环农业对建设美丽乡村的主要作用是()提高经济效益加快城镇发展提供清洁能源促进民居集中A BC D学审题析题(在“_”上填关键点)题号(1)(2)设问指向该循环农业的分布区循环农业的意义(或作用)知识迁移我国主要农业区的区位条件循环经济信息获取信息1:该地区种植水稻、甘蔗、养鱼该地位于水热条件较好的南方地区。信息2:图中的沼气池提供清洁能源综合分析图中各要素的循环利用,实现了资源的合理利用,能够提高经济效益;沼气池能够提供沼气,沼气属于清洁

14、能源;循环农业促进了新农村建设,不是新城镇建设答案(1)D(2)B分析某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思路(1)分析区域区位特征、地理环境特征、人类活动与人地关系等地理环境背景。(2)分析区域发展的优势条件从区域自然环境、资源条件、交通、科技、市场等方面来进行分析。(3)了解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限制性因素从自然灾害、资源短缺、环境问题、基础设施、经济结构、人力资源和对外开放程度等方面来分析。(4)分析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包括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发展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促进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土地资源、气候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农业发展;矿产资源、能源资源工业发展;旅游资源旅游产业发展)。发展科技,促进产业升级(优化产业结构,降低资源、能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提高产品质量,提高国民经济效益等都依赖科技创新,即要转变经济的增长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化经营。因地制宜发展生态农业,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对外开放。发展教育,提高人口素质,控制人口规模。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防治各种环境问题。科学防御自然灾害,建立防灾减灾体系。解题技巧循环经济关联图类试题的解题技巧循环经济关联图通常是运用文字框图和箭头、线条等连接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