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0单元 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调节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第21讲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课后限时集训 北师大版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86866226 上传时间:2019-03-25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9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0单元 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调节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第21讲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课后限时集训 北师大版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0单元 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调节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第21讲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课后限时集训 北师大版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0单元 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调节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第21讲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课后限时集训 北师大版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0单元 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调节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第21讲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课后限时集训 北师大版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0单元 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调节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第21讲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课后限时集训 北师大版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0单元 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调节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第21讲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课后限时集训 北师大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0单元 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调节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第21讲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课后限时集训 北师大版(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课后限时集训(二十一)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时间:45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1920年末至1921年初,农民暴动席卷西西伯利亚、坦波夫省和沃罗涅日省、伏尔加河中游地区、顿河流域、库班、乌克兰和中亚等地。到1921年有50多起大规模农民起义发生,几乎没有一个省份不在某种程度上存在所谓的“盗匪”。材料所述现象的原因是()A苏维埃政权面临敌对分子的进攻B苏俄国内战争加剧了社会矛盾C不明真相的群众受到反动派蛊惑D余粮收集制损害了农民的利益D根据材料可知苏俄出现了大规模的农民暴动,反映了农民的不满;农民不满的原因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实行余粮收集制对农民

2、的剥夺,损害了农民的利益,D项正确。材料强调农民暴动,而不是苏维埃政权面临敌对分子的进攻,排除A项;不是国内战争加剧了社会矛盾,而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激化了社会矛盾,排除B项;是因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激化了社会矛盾,发生农民暴动,排除C项。2苏联问题专家郑异凡指出:“俄文本身并无余粮的意思,而是指征收(摊派)粮食。所谓余粮实际上由国家和军队的需要确定,国家先确定所需要粮食数量,然后分配给各省、县和村。”据此作者认为()A“余粮”指农民口粮之外的多余粮食B政府“征收”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C政府“征收”措施在苏俄一直延续 D政府“征收”考虑了农民的基本生活B由材料中“所谓余粮实际上由国家和军队

3、的需要确定”可知“余粮”由国家、军队需要决定,并不考虑农民口粮问题,故A项错误;材料中“所谓余粮实际上由国家和军队的需要确定”会导致农民口粮难以保证,故B项正确;“余粮”征集并非“一直延续”,后被粮食税取代,故C项错误;政府“征收”考虑了农民的基本生活与材料中“所谓余粮实际上由国家和军队的需要确定”不符,故D项错误。3(2018淄博诊断)列宁说:“到1921年春天已经很清楚了:我们用强攻办法即用最简单、迅速、直接的办法来实行社会主义的生产和分配原则的尝试已告失败。1921年春天的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的阵地上去,从强攻转为围攻。” 这里的“退到国家资本主义”

4、重点是指()A进一步发展国营经济B国营经济与民营经济同步发展C恢复和发展私营经济D国家政权积极干预国民经济C依据材料“1921年春天的政治形势”信息可知,苏俄为了摆脱国内的政治、经济危机,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利用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即恢复和发展私营经济,并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C项符合题意。4关于实行新经济政策,列宁曾说,“退一步是为了前进两步”。对列宁这句话的解读,不确切的是()A“退一步”指允许资本主义现象的存在B“前进两步”是为了实现社会主义C列宁认为新经济政策只是一种权宜之计D新经济政策并不适合苏俄当时的国情D新经济政策中实行国家资本主义就是允许资本主义现象的存在,故A项正确;新经济

5、政策的主要目的是过渡到社会主义,故B项正确;发展资本主义是为了向社会主义过渡,是权宜之计,故C项正确;新经济政策代替“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符合当时俄国的实际,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5近年来,中国足球屡遭惨败,发展前途暗淡,许多人把原因归结为举国体制。所谓“举国体制”即最大限度地集中全国的体育资源,在最短的时间内取得竞技体育成绩的巨大飞跃。但其机构运行高度依赖行政手段,在某些市场程度较高、周期较长的运动项目(如足球)上缺乏透明度和效率,也易造成资源浪费。如将此描述转移至经济领域,与之相对应的是()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B斯大林模式C国家垄断资本主义D自由资本主义B由题目信息“最大限度地集中”“最

6、短时间内取得的飞跃”“高度依赖行政手段”“缺乏效率”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符合对斯大林模式的描述,本题选B项。6斯大林认为,长期执行新经济政策会“扼杀社会主义因素而复活资本主义”。托洛茨基认为:“我们实行新经济政策,目的是在其基础上战胜它。”加米涅夫认为,新经济政策是向小资产阶级的农民的自发势力妥协,小资产阶级是大资产阶级的萌芽。这些观点()A淡化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对立B直接推动了斯大林模式的确立C与列宁实行新经济政策的初衷一致D实质是社会主义理论的教条化D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从而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斯大林等人的观点没有认清新经济政

7、策的实质和目的,认为承认市场经济就是承认资本主义,其实质上是对社会主义理论的教条化理解,故D项正确,A项错误;废除新经济政策是斯大林体制确立的一步,故B项错误;列宁实行新经济政策的初衷是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不是发展资本主义,故C项错误。7(2018济南模拟)美国作家维尔斯第一次来苏联的时候,称列宁是“克里姆林宫的幻想家”,表示出对社会主义的怀疑。1934年当他第二次来到苏联的时候,他对斯大林说:“现在资本主义应该向你们学习,理解社会主义精神。”造成维尔斯态度变化的原因是()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成功B新经济政策的成功C西方经济大危机与苏联的建设成就形成反差D斯大林体制建立C“战时共产主义”政

8、策于1921年停止实施,与题干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新经济政策于1924年被废除,与题干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结合材料中所提示的时代背景分析威尔斯态度变化的原因,当时的资本主义世界遭受到经济危机的巨大打击,呈现出一片萧条,苏联并未受到经济危机的影响,呈现一片欣欣向荣景象,故C项正确;斯大林体制建立的时间是1936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8有历史学家在研究苏联(俄)历史时,把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俄)迈向社会主义道路时的努力看作三个实验。即“追随理想的实验、面对现实的实验、回归理想的实验”。以下各项与三个实验分别对应正确的是()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B新经济政策

9、、农业集体化、斯大林模式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斯大林模式、社会主义工业化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农业集体化A“理想”是实现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工商业单一国有化,战后列宁希望借此政策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故被称为“追随理想的实验”;新经济政策是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社会危机的背景下实行的,依据国情局部恢复了私有经济,故是“面对现实的实验”;斯大林模式是在生产力水平较低的苏联采用单一公有制和计划经济体制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故是“回归理想的实验”;A项符合题意。91932年12月27日,苏联中央执行委员会和苏联人民委员会通过决议,在全国实行身份证制度,唯独不给

10、农民发身份证,理由是“防止广大农业居民在国内各地不受控制的移动”。这一做法()A促进了农业的持续增长B保证了工业化顺利进行C巩固了苏联的工农联盟D维持了工农业均衡发展B结合所学知识,苏联1927年开始实行农业集体化,挫伤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A项不符合题意;苏联的农业集体化是为了给工业化提供资金和原料,从而保证了工业化顺利进行,故B项正确;农业集体化是以牺牲农业为代价服务工业的,不利于工农联盟的巩固,C项不符合题意;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导致农轻重比例失衡,D项不符合题意。101954年到1957年间苏联农业投资达754亿卢布,比第二、第三、第四个五年计划及第五个五年计划前3年投资总和还多100亿

11、卢布。这表明()A斯大林体制的弊端得以纠正B苏联试图解决农业落后问题C赫鲁晓夫改革取得显著成效D苏联对农业的投资超过工业B由题干时间“1954年到1957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赫鲁晓夫执政时期,重点改革农业,加大对农业的资金投入,故出现题干所述现象,故B项正确。11勃列日涅夫在苏联执政18年。下表是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经济增长情况。出现下表现象的主要原因有()时间国民收入平均年增长率工业生产总值平均年增长率19661970年7.8%8.5%19711975年5.7%7.4%19761980年4.3%4.4%注重发展重工业忽视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执政后期改革停滞不前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耗资巨大遭受长期

12、严重的自然灾害A BC DB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国民收入平均年增长率呈正数,说明在勃列日涅夫改革时期,国民收入在增长,故错误,排除含有的选项,B项符合题意。121990年莫斯科的第一家麦当劳开业,数千人排着长队等待就餐。一位公民回忆道:“我们在烈日下等了8个小时,这对我来说不是问题,因为为了获得配给的糖和茶叶,我们经常要站上几天。”这反映了()A快餐业开始改变苏联人的饮食习惯B苏联政府开始大规模引进国外资本C苏联民众的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D苏联经济结构失调的局面没有改变D材料中没有说苏联人的饮食习惯,也没有说除了麦当劳之外没有其他快餐,故A项错误;不能仅仅凭借第一家麦当劳的开业就说“苏联政府开始

13、大规模引进国外资本”,故B项错误;吃麦当劳还要排8小时的队,说明苏联人民生活水平还没得到显著提高,故C项错误;根据题干材料说明买麦当劳、茶叶、糖等生活用品仍然很困难,说明经过改革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苏联重工业发达,农业和轻工业停滞的局面,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故D项正确。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工业化需要科学技术的推动,工业化时期是善于学习的时代为了不让文化落后拖住工业化的脚步,1928年秋,苏联政府掀起了群众性扫盲运动全党和全国人民积极投入文化和技术的学习热潮中。从19291939年,熟练工人增加了9倍

14、,工程师增加了5倍多。苏联人民文化、技术水平的提高为社会主义工业化装上了加速器。工业化时期,苏联处在资本主义世界的包围中,是一个威胁与机遇并存的时代。1929年,正当苏联轰轰烈烈地进行工业化的时候,经济危机的飓风席卷了资本主义国家。斯大林巧妙地利用了由于生产过剩、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竞争残酷和矛盾尖锐的时机,货比多家、少花钱多办事,成为当时世界市场上西方先进设备最大的买主。仅1932年,世界机器设备出口的一半被苏联买回家。同时,斯大林利用西方科技人员过剩的行情,招聘来了许多西方著名的技术专家。世界历史纪录片材料二无论苏联最高领导层在“改革”方面唱的调子多高,他们也不想按照邓小平先生的做法,进行大规

15、模的农业改革,达到中国式的“自由化”的程度,虽然情况很明显,苏联的农业产量大大低于它的勇于冒险的邻邦。(见下图)美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1)至1937年,苏联工业总产值位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苏联工业化建设为什么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8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A时间段中、苏两国经济分别出现什么问题,并分析共同原因。(9分)(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B时间段中、苏两国粮食产量的变化趋势,并分析不同趋势的原因。(8分)【解析】第(1)问,首先对材料一进行分层,逐层概括其原因,其次依据所学知识从经济体制、时代背景、国家措施、民众参与等角度分析。第(2)问的第一小问,根据A段走向概括两国经济状况;第二小问,结合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的相关史实从政府与民众等角度概括共同原因。第(3)问的第一小问,根据B段走向指出两国的经济差异;第二小问,结合两国20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