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十单元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课时作业31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新人教版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86866090 上传时间:2019-03-25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1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十单元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课时作业31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十单元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课时作业31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十单元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课时作业31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新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十单元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课时作业31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新人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十单元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课时作业31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新人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十单元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课时作业31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新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十单元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课时作业31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新人教版(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课时作业31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8亳州高三段考)有学者认为,由于没有彻底改革农业制度,原有耕地的产量还是上不去。苏联的严冬气候也不适于玉米种植,部分地区干旱引发了严重的粮荒,国家不得不动用黄金储备购买粮食。这年,还实行了类似余粮收集制的计划收购办法。与材料中“改革”相关的是()A加强指令计划,降低农民生产积极性B推广玉米种植,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C建立家庭农场,忽视市场的调节作用D降低收购粮价,引发了经济政治危机解析:由“由于没有彻底改革农业制度,原有耕地的产量还是上不去。苏联的严冬气候也不适于玉米种植,部分地区干旱引发了严重的粮荒”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赫鲁晓夫的不顾苏联的自然条件种植玉米运动,造成了生态破坏,故本题答案选B项;A项错误,应该是一定程度上减少指令性计划,如“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C项错误,赫鲁晓夫改革中没有“建立家庭农场”;D项错误,赫鲁晓夫改革没有引发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答案:B2(2018济宁高三质监)1962年11月,赫鲁晓夫决定在边疆区和州的党组织中设立领导工业生产的党委会和领导农业生产的党委会,各自成立自己的一套领导机构,以保证对工农业生产的更具体的领导。这一措施()A从根本上打破了斯大林模式的框架B使苏联的农业形势有所好转C混淆了党政机关和经济组织的职能D有助于实现扩大企业自主权解析

3、:“党组织中设立领导工业生产的党委会和领导农业生产的党委会”说明赫鲁晓夫运用党政机关直接领导和管理农业生产,严重背离经济组织的功能,故C项正确;赫鲁晓夫改革只是对斯大林模式的冲击,故A项错误;这种措施只会导致农业生产积极性挫伤,不会促使农业形势的好转,故B项错误;材料中明显是遏制了企业生产的自主权,故D项错误。答案:C3(2018河北省衡水中学高三一调)1957年5月10日,苏联最高苏维埃发布法令,将25个中央部和113个加盟共和国部撤销,中央仅保留航空、无线电、造船、化学、重型机械、交通运输建筑等部;全国划分为105个经济行政区,各区设国民经济委员会,管理各地的企业。此举的影响在于()A使苏

4、联逐渐走上市场经济道路B为后来苏联的解体埋下伏笔C大大削弱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D激发了地方工业建设的积极性解析:本题材料的主旨是反映赫鲁晓夫改革时在工业方面的权力下放,所以此举的影响只可能是激发了地方工业建设的积极性,故D正确;苏联并没有走上市场经济道路,此举也没有大大削弱国家对经济的控制,为后来苏联的解体埋下伏笔是指戈尔巴乔夫改革,故A、B、C错误。答案:D4(2018肇庆高三模拟)有研究者指出,赫鲁晓夫“肯定没有把扫除他前任所建立的那种政治体制当成自己的任务,相反,为了巩固他自己的权力以及实施某些政治和经济上的改革,他还充分利用了这种体制的独裁主义结构”。该观点意在说明赫鲁晓夫()A建立了新

5、的官僚政治体制 B加强苏联政治经济的集权C不自觉地延续斯大林模式 D改革使苏联经济失去活力解析:赫鲁晓夫的改革没有冲破斯大林模式,所以没有建立新的官僚政治体制,排除A。根据所学知识,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给了农业以及部分中央企业一定的自主权,排除B。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赫鲁晓夫改革“利用了斯大林模式的独裁主义”,即没有打破斯大林体制,故选C。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一定程度上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给了苏联经济一点活力,排除D。答案:C5(2018马鞍山高三诊断)下图中19711980年苏联国民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速度趋缓的主要原因是()A赫鲁晓夫改革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B苏联领导人推行“新经济政策”C领导人

6、过分追求稳定,趋于保守D戈尔巴乔夫“加速发展战略”失败解析:19711980年属于勃列日涅夫时期,勃列日涅夫的过分追求稳定,趋于保守导致了国民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速度趋缓,选项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19711980年不再是赫鲁晓夫改革时期,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苏联领导人推行“新经济政策”是后来的戈尔巴乔夫,选项B在时间上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反映的是勃列日涅夫时期而非戈尔巴乔夫“加速发展战略”,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答案:C6(2018辽宁省六校联考)1971年,苏联政府在关于五年计划的报告中说:“商品货币关系在我国具有新的、社会主义的内容。当然,我们要批驳主张用市场调节作用取

7、代国家集中计划的主导作用的各种错误观点。”这表明苏联政府()A废除对企业的指令性计划 B试图扩大企业自主权C鼓励私营企业发展 D由市场决定产品价格解析:根据材料“要批驳主张用市场调节作用取代国家集中计划的主导作用的各种错误观点”,可知苏联政府依然坚持计划经济,排斥市场调节,故A、D项错误;材料一方面重视“商品货币关系”,一方面又强调不能用“市场调节”取代“国家计划”体现出减少对企业的行政干预、扩大企业自主权,故B项正确;题干中并未涉及关于私营企业发展的内容,故C项错误。答案:B7(2018江西高三联考)“它是作为斯大林时代以来最成功的一个五年计划载入苏联历史的。”这是俄罗斯学者菲利波夫对第八个

8、五年计划的评价。“最成功”指的是()A工业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B拄着拐杖在二战后初期迅速崛起C在美苏争霸中处于战略优势地位D苏联成为第二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解析:苏联第八个五年计划(19661970年)是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 这个时期勃列日涅夫的改革,曾一度取得了明显的效果,成为与美国相匹敌的军事大国,故C正确;第二个五年计划完成苏联工业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A项时间不符合题意;B项时间不符合题意;1949年的苏联成功研制原子弹,成为世界上第二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D项时间不符合题意。答案:C8(2018牡丹江高三评估)俄罗斯晨报报道,20世纪苏联领导人好感度最新民调调查结果,勃列日涅夫成

9、为现代俄罗斯人最喜欢的苏联领导人,其中有56%的受访者对勃列日涅夫持肯定态度。勃列日涅夫得到肯定的理由是()A农民生活水平得到明显改善B苏联保持了大国的荣耀C苏联军事实力全面超过美国D冲破了斯大林模式束缚解析: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成为能与美国匹敌的超级大国,即苏联保持了大国的荣耀才得到肯定,选项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勃列日涅夫时期农民生活水平未得到明显改善,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苏联军事实力只是与美国匹敌而未全面超过美国,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勃列日涅夫也未能冲破斯大林模式束缚,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答案:B9(2018梧州高三统测)俄国历史专家曾言:“在一些年份里,用于军事准

10、备的开支达到了国民生产总值的25%30%,没有任何人能像军国主义化那样吞没一切,给经济造成了如此严重的破坏,这是在人民面前犯下的罪行。”作者旨在批判()A美苏争霸导致苏联的经济衰退B赫鲁晓夫执政时期的经济政策C苏联对外扩张的大国沙文主义D军费开支巨大造成民生的凋敝解析:材料“用于军事准备的开支达到了国民生产总值的25%30%”“给经济造成了如此严重的破坏”说明巨大的军费开支造成了国民经济的凋敝,故D项正确;A、B、C项不符合题意。答案:D10(2018汕头高三摸底)以20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为契机,苏联成为世界第一大石油出口国和粮食进口国。1985年,美国里根政府实行“逆向石油冲击”战略,向

11、世界市场注入大量石油,导致世界油价下跌了129%,苏联损失惨重。这表明()A苏联忽视国民经济结构的调整代价沉重B石油成为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财政基础C石油危机成为导致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D粮食问题严重动摇了苏联社会经济基础解析:当美国里根政府实行“逆向石油冲击”战略时,苏联却没有进行相应的经济结构调整,一味的发展石油出口,结果因油价下跌损失惨重,表明一国经济结构应合理,选项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不涉及军备竞赛问题,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导致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自身的体制,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涉及的是石油问题而非粮食问题,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答案:A11(2018玉林高

12、三诊断)到1989年,由于经济形势严重恶化,苏联工业产值比上年仅增长1.7%,增速已降到战后的最低点。市场供应越来越紧张,经济已十分困难。这说明前几年实行的经济体制改革未能发挥作用。符合材料中“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是()A决定用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B大规模开垦荒地以及广泛种植玉米C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D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解析:“决定用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指的是新经济政策的措施,与题干中时间不符,故A项排除;“大规模开垦荒地以及广泛种植玉米”“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是赫鲁晓夫时期的措施,与题意不符,故B、C项排除;据材料中“到1989年”“由于经济

13、形势严重恶化”“市场供应越来越紧张,经济已十分困难”等信息可得出是运用市场对经济的调节,据此可判断出应该是戈尔巴乔夫时期的经济改革,运用经济管理的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其改革没有取得预期成果,故C项正确。答案:C12(2018烟台高三摸底)戈尔巴乔夫执政期间,实行国有资产分散化和国营企业私有化,走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混合经济”的路子。其实质是()A放弃了苏联的传统做法 B社会主义改革成功尝试C背离了社会主义的方向 D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学说解析:根据题干可知,戈尔巴乔夫的改革等于改变了社会主义制度的经济基础,实质是背离了社会主义的方向,C项正确。A项是现象,与设问实质无关,排除。戈尔巴乔夫的改革的

14、失败是苏联解体直接原因,排除B。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是对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否定,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C。答案:C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8分,第14题24分,共52分)13(2018长沙六校高三联合测评)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苏联有许多学者以从列宁晚期著作中描绘出来的轮廓,把列宁的社会主义模式的主要特征归纳为以下几点:在国家计划范围内,为了劳动者的利益利用价值规律和商品货币关系;根据劳动的质和量付给报酬的原则;允许多元化的社会主义所有制形式存在苏联1989年有关社会主义的现代概念专题讨论会纪要材料二:关于经济改革,戈尔巴乔夫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是“经济垄断”,只

15、有实行私有化,建立“真正的市场经济”,才能“恢复社会公正”。1987年通过的、次年生效的国营企业(联合公司)法是改革时期主要的经济法。国营企业法的目的,就是使苏联企业成为自治的、民主的和财政上独立的生产者。摘编自肖明戈尔巴乔夫改革及其本质(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列宁的社会主义模式的特征。(8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进行评价。(10分)(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列宁、戈尔巴乔夫改革一成一败的原因。(10分)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第二句话的三层意思结合所学概括列宁的社会主义模式的特征。第(2)问根据材料二的三层意思分析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的积极影响,根据所学分析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弊端。第(3)问结合所学,从改革的方向、措施、成效等几个角度比较分析。答案:(1)特征:一定程度上恢复了国家资本主义,实行“按劳分配”和自由贸易政策;建立起多种形式的所有制形式,充分利用商品和货币关系,恢复和发展经济。(2)评价:打破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垄断”,发展多种形式的所有制;通过立法的形式,使国营企业成为独立的生产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