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2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23讲 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课后限时集训 北师大版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86865959 上传时间:2019-03-25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2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23讲 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课后限时集训 北师大版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2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23讲 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课后限时集训 北师大版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2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23讲 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课后限时集训 北师大版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2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23讲 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课后限时集训 北师大版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2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23讲 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课后限时集训 北师大版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2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23讲 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课后限时集训 北师大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2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23讲 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课后限时集训 北师大版(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课后限时集训(二十三)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时间:45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8南京检测)有人写道:“天下大乱,需要救市,先秦诸子百家争鸣,儒墨道法究竟孰是孰非?在黑夜的背景下,诸子的身影如群星般闪耀。然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诸子百家关注的共同点是()A人与自然的和谐 B社会现实C人与社会的和谐 D人的生命B由题干材料可知,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诸子百家面对社会变革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因此,其关注的共同点是社会现实。如儒家的“仁”“仁政”,道家的“无为”,法家的“法治”,墨家的“兼爱”“非攻”等。2春秋战国时期某思想家

2、提出:“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下列观点中,属于该思想流派的是()A“兼相爱,交相利”B“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C“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D“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B根据材料“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可知该思想流派为道家。“兼相爱,交相利”是墨家思想,故A项错误;“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是道家思想,故B项正确;“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是儒家思想,故C项错误;“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儒家思想,故D项错误。3胡适说:“孔子是了不得的教育家,他提出的教育哲学可以说是民主、自由的教育哲学,将人看作是平等。”以下主张能突出体现孔子“

3、将人看作是平等”的是()A有教无类 B诲人不倦C仁者爱人 D述而不作,信而好古A“有教无类”是指不管什么人都可以受到教育,体现了教育公平、平等的原则,故A项正确。4战国诸子争鸣时,各流派都声称自己的智慧包罗万象,认为竞争对手那只是部分真理。“墨子蔽于用而不知文”、“申子蔽于势而不知知”、“庄子蔽于天而不知人”、“孔子仁知且不蔽”。持这一观点的人应是()A墨子B韩非子C荀子 D孔子C材料含义是墨子只重视实用但不懂得礼仪,申子只知拜倒于权势但不明白智慧的重要,庄子只追求自然的力量但忽视人的力量,孔子仁爱智慧而且无所蔽,从中可以看出持这一观点的人尊崇孔子,故应是儒家学派孔子之后的代表人物,故C项符合

4、题意。5王敬川在儒学的现代走向一文中说,孔孟在处处“碰壁”后曾有如下的言论:(孔子)“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孟子)“如欲乎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这反映了当时()A儒学家崇尚空谈的形象B儒者具有担当的时代精神C儒者重构伦理道德的愿望D儒家推动社会转型的努力B材料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儒学思想没有被各国统治者采纳。“碰壁”后,孔子发出“苟用我者”在数月及三年将有所成效的言论,孟子认为“当今之世,舍我其谁”,可见儒学家具有担当的时代精神,故选B项。6有学者评论战国时期某学派说:“他们都是些注重实践的政治家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他们把商人和学者看作是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这

5、一学派是()A儒家 B道家C墨家 D法家D儒家主张贵贱有序,强调“仁”,排除A项。道家主张清静无为,排除B项。墨家主张兼爱非攻,排除C项。法家重视社会变革,主张重农抑商,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D项正确。7某学者指出:“孔子是传统制度的拥护者,而墨子则是一种新社会秩序的追求者。”下列孔子、墨子的主张最能体现该观点的是()A仁者爱人、兼爱 B克己复礼、兼爱C仁者爱人、非攻 D克己复礼、非攻B孔子出生在动荡的春秋时期,面对乱世,他极力维护周礼,希望统治者“克己复礼”,推行德治;墨子思想的主旨是“兼相爱、交相利”,他代表小生产阶层利益,与儒家思想针锋相对,追求一种新社会秩序,故B项正确。“仁者爱人”是

6、孔子思想的核心,但不能说明孔子维护传统制度,墨子主张“非攻”是反对非正义战争,与追求新社会秩序无关,故排除A、C、D三项。8荀子曰:“礼之所以正国也,譬之犹衡之于轻重也,犹绳墨之于曲直也,犹规矩之于方圆也。”胡适讲道:“礼”字广义颇含法律的性质。儒家的“礼”和后来法家的法同是社会国家的一种裁制力。”这表明()A“礼”和“法”功能异步同趋B礼制是诸侯治国的依据C先秦统治强调“隆礼重法”D儒家和法家有渊源关系A荀子强调礼对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胡适认为“儒家的礼和后来法家的法同是社会国家的一种裁制力”,故A项正确;礼制主要是儒家思想,诸侯治国的依据主要是法家思想,故B项错误;“隆礼重法”就是将道德教

7、化与法律约束、德治与法治相结合,使礼与法共同化导人心、共建社会秩序,材料未体现,故C项错误;D项说法与史实不符,故排除。9在古代史籍中也有许多对于“霾”的记载,认为“霾”是天降异象,是上天给世人的警示,意味着皇帝施政不善,此时就该三省其身。这最有可能是依据下列哪一选项做出的判断()A霾是灾难的象征 B君权神授C天人感应 D自然规律C根据“霾是天降异象,是上天给世人的警示”可知是将“天”与“人事”结合,认为天能干预人事,预示灾祥,人的行为也能感应上天;根据“意味着皇帝施政不善,此时就该三省其身”可知,这些“灾”和“异”不是平白无故出现的,它们是天对人间的警告。题干理论的本意是借助天对人间帝王起限

8、制、威慑与警示的作用,这符合董仲舒的“天人感应”理论,故C项正确。10(2018株洲质检)汉书董仲舒传说:“自武帝初立,魏其、武安侯为相而隆儒矣。及仲舒对策,推明孔氏,抑黜百家。立学校之官,州郡举茂材孝廉,皆自仲舒发之。”这表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要是()A董仲舒极力推动的结果B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C儒生孝廉有利政治清明D汉武帝与大臣们都推崇儒学B题目问的是主要原因,董仲舒的推动只是主观原因,故A项错误;汉武帝之所以采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要是基于国家统治的需要,故B项正确;儒生孝廉与设问关系不大,故C项错误;推崇儒学不能成为罢黜百家的理由,故D项错误。11汉代的经和传已经互

9、相矛盾,经学学者追求用支离破碎的僻义去逃避别人的诘难,而牵强附会,巧为立说;解说五个字的文章,即达到二三万言。材料说明当时()A经学学者的研究能力加强B儒学逐渐与社会现实结合C儒学研究陷入零散与繁琐D经学因晦涩受到佛道冲击C从材料中的“经学学者追求用支离破碎的僻义去逃避别人的诘难”“解说五个字的文章,即达到二三万言”来看,汉代儒学研究已陷入零散与繁琐之中,故答案为C项。12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思想多元化;秦代“定法家于一尊”;西汉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而思想界形成了大一统局面。这一变化过程反映了()A中国社会的大变革B中国从分裂走向统一C文化专制统治日益加强D儒家思想产

10、生了巨大影响B从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局面到西汉时期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反映出思想领域从多元化走向单一性,也反映出了政治领域的相应变化,即国家从分裂走向统一,故B项正确。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汉代董仲舒说:“天道之大者在阴阳,阳为德,阴为刑,主张“德主而刑辅”。”董仲舒主张司法中以儒家经典为指导,经律相矛盾时不惜以经破律。“春秋决狱”的特点是“以经断狱”和“原心定罪”,在量刑时要着重考虑犯罪的动机。在董仲舒看来,社会上的君臣民等级制都是天意的体现。“三纲五常”是上天赋予人类必须服从的美德,否则就是犯罪

11、,皇帝就可“代天刑罚”,皇帝既然是上天在人间的代理人,故“口含天宪”,言出即法。摘编自李文兰试论中国古代法律的基本精神材料二西塞罗是罗马共和国晚期著名的法学家。他认同自然法源于自然的观点,并指出由于自然法具有至上性,依照自然的强制力实现和高于一切人定法,因而普遍存在,永恒不变,西塞罗主张,一切人的平等是基于理性的平等,“尽管人与人在知识、财产和社会地位上存在差别,但是,他们都具有推测、阐述、综合和做结论的智慧,这是人类理性所公有的。”其次,他还认为法律应当具有权威性,法律的至高无上决定了它必须得到有效执行。摘编自孙银龙等论西塞罗的法律思想承上启下的历史作用(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董仲

12、舒和西塞罗的法治观念。(10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种法治观念产生的社会背景及其共同的历史价值。(15分)【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德主而刑辅”“司法中以儒家经典为指导”“社会上的君臣民等级制都是天意的体现”“皇帝就可代天刑罚”和“自然法源于自然”“自然法具有至上性”“一切人的平等是基于理性的平等”“法律应当具有权威性”对董仲舒和西塞罗的法制主张概括作答即可。第(2)问“背景”根据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等角度概括作答即可;“历史价值”根据所学知识从对东西方当时和后来的影响等角度概括作答即可。【答案】(1)董仲舒:德主刑辅,以儒家经典为指导;法源于君(皇权至高无上),注

13、重社会等级。西塞罗:自然法至上,人人平等;法律至高无上,具有权威性。(2)背景: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商品经济发展,共和政体,人文精神的影响。价值:分别对中国和西方法制产生了深远影响,在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是人类思想发展史上的宝贵遗产)。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儒学在很长一段时间是被批判的。20世纪80年代,我们对儒学的态度开始有了一些改变,但基本上还是持一种批判、否定的态度。1988年,在儒学国际会议上,余英时先生说,儒学现在是一个游魂,东游西荡,没有一个附着的制度和实体。林毓生教授认为,儒学是一个封闭、一元的思想体系,现在已经陷入了“民主”

14、“科学”的困境,很难摆脱出来。我们国内的学者也提出了对儒学的一个全面批判。这么多年过去了,应该说现在儒学的复兴已经成为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比如说很多地方都竖起了孔子像,有人说这是对儒学的一种认可。还有全球现在有400多所孔子学院以及当前的“国学热”。吴光当代儒学发展的新方向评述材料中关于儒学思想发展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12分)【解析】本题为典型的开放性试题,材料信息反映了不同时期对儒学思想的看法。解答时,首先要明确观点即批判或复兴或二者兼而有之,然后结合史实进行论证即可。【答案】示例:(1)批判:秦朝:由于“焚书坑儒”,儒学遭到沉重打击;明末清初:三大进步思想家对传统儒学的批判;新文化运动时期:提出打倒孔家店;“文化大革命”时期:批林批孔运动等。(2)复兴:战国时期:经过孟子和荀子的改造,儒学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汉武帝时期:董仲舒糅合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改造儒家思想,形成了新儒学体系,儒学成为历代封建统治者的正统思想,也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宋元时期:儒学从佛、道之中吸取了有益的内容,构建了新的儒学体系“理学”;晚清(19世纪末):借孔子的名义,推行维新变法。同时,儒家思想成为亚洲许多国家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并对欧洲启蒙思想家有很大的启发。(3)批判与复兴:参考(1)和(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