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十四单元 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和理论成果 课时作业42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新人教版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86865866 上传时间:2019-03-25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8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十四单元 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和理论成果 课时作业42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十四单元 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和理论成果 课时作业42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十四单元 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和理论成果 课时作业42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新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十四单元 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和理论成果 课时作业42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新人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十四单元 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和理论成果 课时作业42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新人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十四单元 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和理论成果 课时作业42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新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十四单元 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和理论成果 课时作业42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新人教版(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课时作业42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8宜昌高三评估)“海国图志是南京条约签订以来中国人对世界事务的一次开放性的总思考,影响了此后数十年中国的发展道路。”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A鼓舞了清朝军民反侵略的斗志B激发了近代中国学习西方的热情C推动了反封建专制制度的斗争D促使中国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海国图志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体现了先进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精神,对于此后数十年先进中国人向西方寻求救国真理的探索有深远影响,故B选项正确;海国图志不仅仅影响了清朝军民反侵略的斗志,更侧重于向西方寻求救国真理,故A

2、选项错误;“师夷长技以制夷”没有体现反封建专制制度的要求,故C选项错误;海国图志也没有主张走资本主义发展道路,故D选项错误。故选B。答案:B2(2018湛江高三调考)张之洞在劝学篇说:“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后事,不必尽索之于经文,而必无悖于经文。”下列观点突破了张之洞主张的是()A“师夷长技以自强”B“启民智、伸民权、设议院”C“中学为体,西学为用”D“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强兵之术”解析:张之洞的言论体现了利用西方的技术维护封建体制的中体西用思想,“师夷长技以自强”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没有涉及学习西方制度,没有突破张之洞的主张,排除A;“启民智、伸民权、设议

3、院”体现了学习西方民主制度的思想,是对中体西用思想只学西方技术、不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突破,故B正确;C、D都体现学中体西用思想,没有突破张之洞的主张,排除C、D。答案:B3(2018邢台高三调研)近代有人写道:“中国之人震惊于格致(自然科学)之难,共推为泰西(欧美)绝学,而政事之书,则以吾中国所固有,无待于外求者。不知中国之患,患在政事之不立,而泰西所以治平者不专在格致也。”对以上论述理解正确的是()A认为中国政治制度非常完善B学习西方科技困难重重C指出“中体西用”的局限性D揭露了西方制度的缺陷解析:根据材料中的“不知中国之患,患在政事之不立,而泰西所以治平者不专在格致也”来看,论者认识到中国

4、政治制度的不足,因此有向西方学习的必要,说明只是认为西方科技比中国先进的“中体西用”论存在很大的局限性。故答案为C项。A项与材料观点相反,排除;B项材料没有反映,排除;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答案:C4(2018沧州高三质检)19世纪末、严复首次在中国系统介绍达尔文的进化论、孟德斯鸠的法哲学思想等,借卢梭的人权论反对君权,这一时期他先后四次参加科举考试未中,1909年,欣然接受了清政府所赐“进士出身”的荣誉称号。对此合理的解释是()A严复主张推翻君主制度B资产阶级的民权主义思想日益深入人心C清末新政符合历史潮流D近代知识分子的思想具有新旧杂陈的特点解析:根据题干可知,严复提倡西学,宣传维新变

5、法,主张在中国废除专制政治、实行君主立宪政体,但他也为自己没有科举功名而气馁,很大岁数还参加科举考试,结果没有如愿,于是接受了清朝政府所赐“进士出身”的荣誉称号,这体现了他的思想亦新亦旧、新旧杂陈的特点,D项正确。A项说法错误,君主立宪制属于君主制度,排除。题干强调严复的思想具有新旧杂陈的特点,而不是体现资产阶级的民权主义思想日益深入人心,排除B。题干信息没有体现清末新政的内容,而是强调严复的思想具有新旧杂陈的特点,排除C。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D。答案:D5(2018营口高三质检)梁启超在1896年给严复的信中自述:“实则启超生平最恶人引中国古事以证西政,谓彼之所长,皆我所有。此实吾国虚骄

6、之结习,初不欲蹈之,然在报中为中等人说法,又往往自不免。”梁启超这一自述旨在()A批判了严复“中体西用”观点B证明中国传统文化是西学源头C深刻认识到西方政治的片面性D说明宣传维新思想采取的策略解析:材料体现的是梁启超在宣传维新思想时是采取了策略的,即选项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未涉及批判严复“中体西用”方面的信息,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中国传统文化也不是西学源头,选项B自身就是错误的说法,不符合题意,排除;认识到西方政治的合理性而非片面性,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答案:D6(2018衡阳高三统测)康有为在上清帝第六书中说:“且法者所以守地者也,今祖宗之地既不守,何有于祖宗之法乎

7、?夫使能守祖宗之法,而不能守祖宗之地,与稍变祖宗之法,而能守祖宗之地,孰得孰失,孰重孰轻,殆不待辩矣。”这表明康有为的主张()A触动了封建专制统治的基础B阐明了改变君主专制政体的合理性C体现了救亡图存的时代需求D明确了彻底变革政治制度的必要性解析:从材料中来看,康有为提出“稍变祖宗之法”说明他不敢触动封建统治的基础,所以A项错误;作者并未表明改变君主专制政体的合理性,以及彻底变革政治制度的必要性,所以B、D项错误;他提出变法是为了“守地”,说明体现了救亡图存的时代需求,所以C项正确。答案:C7(2018黄冈高三摸底)1902年,梁启超写文章分辨了中国儒学“仁政”与西方近代“自由”的区别,认为“

8、以孔孟之贤,其仁政之说,不能禁暴君贼臣之鱼肉人民”,是因为“治人者有权,而治于人者无权”,强调“仁政”已经完全过时,应被“自由”取代。这表明梁启超()A反思和批判传统文化 B为维新变法制造舆论C根本否定了儒家思想 D主张推翻君主制度解析:据材料“其仁政之说,不能禁暴君贼臣之鱼肉人民强调仁政已经完全过时,应被自由取代”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梁启超对于传统“仁政”思想的批判,故A选项正确;维新变法在1898年,不符合题干时间,故B选项错误;儒家思想内容不仅仅限于“仁政”思想,故C选项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推翻君主制度的主张,故D选项错误。故选A。答案:A8(2018哈尔滨高三月考)严复提到:在生

9、物界里,开放的“四达之地”的物种,有较强的竞争力,而与世隔绝的“孤悬岛国”的物种,一旦有“外种闯入,新竞更起,往往年月以后,旧种渐湮,新种迭盛。此自舟车打通之后,所特见屡见不一者也”。这一思想()A否定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B冲击了夷夏大防的排外思想C宣传了君主立宪的政体模式D带动了民主革命意识的传播解析:材料指外来的物种有较强的竞争力,内地旧物种往往被淘汰,冲击了中国传统的中国优于世界各国的排外思想,故B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否定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排除A;材料不能体现“宣传君主立宪的政体模式”,排除C;严复是资产阶级维新派,“民主革命意识的传播”说法错误,排除D。答案:B9(2018江门高

10、三段考)蔡元培认为,民族文化如果能贡献于世界者,需要两个条件,第一应以固有文化为基础,第二要能吸收其他民族文化以为养料。材料表明蔡元培()A已经有兼容并包的教育思想B思想观点具有文化融合的痕迹C对中国的儒家文化非常推崇D对西方文化有绝对肯定之倾向解析:根据题干可知蔡元培强调民族文化如果能贡献于世界,需要“以固有文化为基础”,同时能吸收其他民族文化,体现蔡元培的思想观点具有文化融合的痕迹,B项正确。教育思想只是民族文化中的一部分,排除A。题干信息无法体现蔡元培对中国的儒家文化非常推崇,排除C。D项表述与题干中主张文化融合不符,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B。答案:B10(2018淮北高三联考

11、)新青年载文称:“你要想有益于社会,最妙的法子莫如把你自己这块材料铸造成器,须他各人自己充分发展这是人类功业顶高的一层;这是我们大家都应该做的事。”这一观点主要反映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动者()A倡导民主科学 B希望新青年自主进步C反对愚昧迷信 D追求新文学平易新鲜解析:据材料“把你自己这块材料铸造成器,须他各人自己充分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动者提倡新青年自主进步的思想,故B选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民主科学”的内容,故A选项错误;材料也无法体现反对愚昧迷信的主张,故C选项错误;新文学平易新鲜的主张,在材料中也没有反映,故D选项错误。故选B。答案:B11(2018焦作高三诊断

12、)激进民主派致力于以观念变革为内容的新文化运动,宣扬民主理想、民主价值等新理念,在文化借鉴上,则隐去了纵向的民族传统继承,而专事横向的外国文化移植。激进民主派的这些观念()A抛弃了中国的传统文明 B找到了正确的救国道路C超越了西方的思想规范 D体现了资产阶级局限性解析:材料“隐去了纵向的民族传统继承”,并非抛弃中国的传统文明,排除A;由材料“致力于以观念变革”和“专事横向的外国文化移植”,说明激进民主派照搬外国文化,没有把学习西方同中国国情结合起来,排除B、C。激进民主派没有看到中国社会进步的希望所在,只是片面学习西方文化,故选D。答案:D12(2018福州高三评估)共产党宣言在清末民初曾被传

13、教士、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派、无政府主义者和追求真理的进步知识分子等五类人翻译传播,但并未由此掀起和形成时代的思潮和运动,其主要原因是()A翻译者自身不是马克思主义者B翻译者曲解了马克思主义内涵C中国社会性质没有实质性改变D翻译者本身脱离了下层的民众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未由此掀起和形成时代的思潮和运动意在强调缺乏群众基础,即翻译者本身脱离了下层的民众,选项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追求真理的进步知识分子就是马克思主义者,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翻译者只是正常的翻译,并未曲解马克思主义内涵,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社会性质是否改变方面的信息,选项C不符合题意

14、,排除;故本题选D。答案:D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8分,第14题24分,共52分)13(2018济南高三调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中国教育制度发展史表明:中国的教育制度经历了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波浪式发展过程。春秋战国时期,“学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形成“天子失官,学在四夷”的局面。但这些变化遭到了嬴秦执政时期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沉重打击。两汉以来,中国古代教育制度创新有三个大高峰,即西汉高峰、隋唐高峰和北宋高峰(如图所示)。入汉之后,汉代教育制度对文教政策和教育目的作了较大的调整,形成了第一个教育制度创新的高峰。经过魏晋南北朝时期多元融合的教育思想的开创

15、,到隋唐时多元融合的教育制度得以确立,形成了第二个高峰。而发展至宋,教育思想创新与教育制度创新几乎是同时进行的,形成了第三个高峰。摘编自李国钧、王炳照主编的中国教育制度通史材料二:近代以来,由于社会环境的变化,各阶层人民的教育观念发生了相应的转变。甲午战争失败后,维新派积极推进新式学堂的开办。维新派认为,中国积贫积弱的主要原因是没有良好的教育,为了变法,必先改革教育。从京师大学堂到各省的实业学堂、南洋公学等各教学机构纷纷成立。长沙创办的时务学堂和京师大学堂设立后,把经学、理学、掌故学等列为普通学,以高等算学、格致学、农学、矿学、商学、卫生学等实学为专门学。摘编自张海鹏等编中国近代史(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汉代的教育制度与春秋战国时期相比有何变化。指出唐宋教育制度创新的共同原因。(16分)(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当时维新派与洋务派教育改革的共同之处。如何认识教育与时代发展的关系?(12分)解析:第(1)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代的教育制度与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分不开,同春秋战国时期“天子失官,学在四夷”相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