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四部分 论述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 专题二 实用类文本阅读 2 微课堂3 了解科普文与调查报告有关知识自主体验 苏教版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86864958 上传时间:2019-03-25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四部分 论述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 专题二 实用类文本阅读 2 微课堂3 了解科普文与调查报告有关知识自主体验 苏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19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四部分 论述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 专题二 实用类文本阅读 2 微课堂3 了解科普文与调查报告有关知识自主体验 苏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019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四部分 论述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 专题二 实用类文本阅读 2 微课堂3 了解科普文与调查报告有关知识自主体验 苏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2019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四部分 论述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 专题二 实用类文本阅读 2 微课堂3 了解科普文与调查报告有关知识自主体验 苏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2019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四部分 论述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 专题二 实用类文本阅读 2 微课堂3 了解科普文与调查报告有关知识自主体验 苏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9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四部分 论述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 专题二 实用类文本阅读 2 微课堂3 了解科普文与调查报告有关知识自主体验 苏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四部分 论述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 专题二 实用类文本阅读 2 微课堂3 了解科普文与调查报告有关知识自主体验 苏教版(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了解科普文与调查报告有关知识自主体验一、科普文(2015高考广东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种子萌芽从汲取水分开始,种子首先膨胀,胚部接着生长。发芽就像分娩,一旦启动就是个不可逆的过程。因此发芽的时机攸关生死,种子早已演化出各式各样的手段找对时机。杨树和柳树的种子寿命极短,若没有在散播后几个小时内找到湿泥地,就会死亡。热带雨林中,许多树木结的大型种子如果没有在几周内发芽,就会腐败。对这些物种来说,要掌握正确的发芽时机,得先掌握正确的结子时机,因为种子一旦成熟,保存期限是很短的。一年中,若季节气候对种子来说太干燥或太寒冷,不利于发芽,种子就进入休眠,等待不适宜的气候过去。如果将植物行为以

2、精巧度衡量,扁蓄的发芽行为只有初级程度。扁蓄是长在耕地和花园中的杂草,种子先天为休眠型,未经冬天不会发芽。土壤中的种子在冬季感受到低温,打破休眠状态,预备好在春天来临、土壤回暖时发芽。没有在五月发芽的种子,又逐渐进入休眠状态,静待另一波寒意来临,准备好再次发芽。扁蓄的行为其实相当合理,称为初级程度好像不太公平,更何况相似的植物还不少,许多杂草也有依季节循环的休眠期和发芽期。另一种相当常见的杂草则要比扁蓄技高一筹,那就是羊腿藜。羊腿藜在年初结不休眠的种子,产季时则结休眠的种子。有了年初生产的种子,这年的羊腿藜就有更多子代,后来所结的种子则安然保存至明春。一年生植物的种子发芽机制就更精巧了,这些植

3、物会打赌冬天冷不冷。许多冬季一年生植物,像雀麦草,都是在秋天发芽,这样做的风险是冬天的寒霜很可能冻死幼苗。但如果存活下来,就有了回报。因为比起其他春天才发芽的种子,这些幼苗抢先一步发育成长,能长得比较大,结的种子也多得多。冬季一年生植物也懂得分散风险,让部分种子在冬季休眠、春天发芽。比起熬过冬天的幼苗,这些春天发芽的种子长出的植株比较小、结的种子也比较少,但是存活的几率通常大一些。由于某几年的冬天比较冷,某几年比较不冷,所以有时不休眠种子长得好,有时休眠种子胜算大。目前为止所谈的发芽行为,精巧程度都还不及格。种子还能从其他线索得到更精确的讯息,以决定什么时候发芽。许多像莴苣一类的种子,对光很敏

4、感,在黑暗中不会发芽,即使温度和湿度都很恰当。这样的机制可以避免那些被埋得很深的、没有机会到达土壤表层的种子发芽。而只要一丝阳光,就能让种子自休眠中苏醒。替菜圃翻土会让阳光传递讯息给土壤中许多对光敏感的杂草种子,让它们知道接近土壤表层了。很多种子的招数更了不起。植物可借由远古演化而来的光感受体(即光敏素分子)感知光线。光敏素分子有两种形式,可彼此转换。一种称为Pr,吸收红光后转换成另一种形式,称为Pfr。Pfr吸收远红光后再转回Pr型分子。Pr对Pfr的比率是由接收多少这两种不同波长的光而定。这种Pr对Pfr的比率提供了地方环境的讯息,对植物来说极为重要。未被遮蔽的日光,红光/远红光的比率为1

5、,然而,阳光穿过树叶后,大部分红光为树叶吸收,这时比率远小于1。植物透过Pr对Pfr比率能侦测到光的改变。由此,植物利用光敏素察觉邻近植物的位置,调整自己的生长以避开邻近植物。同样,种子如果暴露在透过叶子照射的阳光中,就不发芽。与其在其他植物的遮蔽下发芽、长出难以存活的幼苗,还不如维持休眠状态。光敏素有个缺点,就是在黑暗环境中无用武之地。因此只有位于土壤表层或接近表层的种子能加以利用,侦测竞争对手是否环伺在侧。不过还有另一种线索,能让深埋土中的种子知道上方有没有一线生机。土壤表层的植物,例如草类,就像一层隔绝物,调节土壤内种子感受温度的范围。光裸的土壤表层没有这层隔绝物,所以底下的种子会感觉到

6、强烈的温度起伏,许多种子就从这种温度起伏中得知土壤表面是光裸的。如果感受到温度起伏,种子就会在春天发芽;而如果感受到的温度很平稳,没有高低起伏,种子就不发芽。(选自英乔纳森西尔弗顿著、徐嘉妍译种子的故事,商务印书馆,2014年,有删改)1简要分析文中画线部分的语言特色。答: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中句子的语言特色。考查形式为主观简答题,要求简析画线部分的语言特色。本题首先把种子的发芽行为比作了人类的分娩,形象贴切;然后把种子合适的发芽条件说成是种子的主动选择,生动形象。答案:运用拟人修辞和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把种子能自主地寻找发芽的时机的特点表达得准确而又生动形象,体现了科普类文章的科学严谨而又通俗

7、易懂的特点。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通过红光/远红光比率的变化准确而具体地说明光的改变。2作者认为有些种子发芽行为的精巧程度还不及格。请写出这些种子的发芽行为。答:解析:本题从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的角度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考查形式为主观简答题,要求简要概括种子不合格的发芽行为。本文中有明确的语句提示,第六段开头第一句表明了答案的区间界限,所以答案应在第一至五段,然后概括要点即可。答案:扁蓄种子不经冬天不会发芽。羊腿藜年初结的种子不休眠就发芽,产季结的种子休眠后才发芽。许多冬季一年生植物的种子部分秋天发芽,部分春天发芽。3翻土可以除掉土壤表层的杂草,但是翻动过的土壤有时反而长出更多的杂草。

8、请用文中观点解释这种现象。答:解析:本题从利用文本中的观点来解释生活中的现象的角度考查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考查形式为主观简答题,要求利用文中观点解释翻动过的土壤反而长出更多的杂草的现象。答案:杂草的种子通过光敏素分子的两种形式的比率变化,来获得更精确的讯息从而决定什么时候发芽,而光敏素在黑暗中是不起作用的,所以即使温度和湿度合适,黑暗中的种子也不会发芽,只有位于土壤表层或接近土壤表层的种子才能加以利用,而翻动土壤会让阳光传递讯息给土壤中的种子,让它们知道接近土壤表层了,就能让种子从休眠中醒来发芽了。所以翻动过的土壤反而长出更多的杂草。二、调查报告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

9、的问题。公众抗生素使用行为调查报告20世纪50年代,抗生素在儿科被称为“潘金莲”,即盘尼西林、金霉素、链霉素。现在,取而代之的是更高级的抗生素“红头盔”,即红霉素、头孢菌素、喹诺酮。世界卫生组织的资料显示,中国国内住院患者的抗生素使用率高达80%,其中使用广谱抗生素和联合使用的占到了58%,远远高于30%的国际水平,全国各地滥用抗生素的现象可以说普遍存在。那么,公众对抗生素的了解程度究竟如何?导致抗生素滥用的原因何在?避免抗生素滥用的有效途径又有哪些?为此,中护网进行了一次为期两个月的调查。调查对象:所有关注健康的网民。有效样本:4 152 份。调查结论如下:结论1:错误的抗生素消费观念仍被少

10、数人认可。在所有参与调查的网民中,92%的消费者知道抗生素的概念,绝大多数消费者也基本了解抗生素的真正用途;但是“抗生素是万能药,可包治百病”,以及“抗生素越新,越贵,效果越好”等错误观念仍被少数人认可并实际上被大多数人执行。结论 2:91%的消费者知晓购买抗生素应凭处方,只有9%的人不知道这一规定。不准随意购买抗生素药品是国家为了老百姓的长远健康做出的规定,可是调查显示,虽然有91%的人知道购买抗生素需要凭医师处方的规定,但其中只有33%的人认为有必要并且完全赞成,而有50%的人认为有必要但是不方便或难实施,甚至有8%的调查者认为根本没有必要这样做。结论3:大多数消费者家中常备抗生素。有74

11、%的受调查者家中一直或曾经常备抗生素。在大家都不是专业的医生的前提下,这样大的一个比例能说明什么呢?只能说明抗生素滥用在我国已经是个非常普遍的社会现象了。结论4:半数药店仍在非法出售抗生素。调查显示,自2004年7月1日开始,购买抗生素需要凭医师处方的规定出台以后,仍有49%的消费者在没有处方的情况下,能够到药店直接买到抗生素;有28%的消费者有时候也能在没有处方的情况下,能够到药店直接买到抗生素。这样的现状说明,在我国第一次实施这一规定的情况下,要把这样一个精神、这样一个要求、这样一个对人民群众健康认真负责的做法落到实处,还需要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做大量扎实的工作。结论5:对滥用抗生素的危害

12、认识存在局限性。首先,滥用抗生素会引起细菌的耐药性,有可能造成一个地区细菌耐药现象的产生;第二,“是药三分毒”,使用抗生素肯定会产生一些药物不良反应,对人体造成伤害。据统计,在我们国家,每年平均有20万人死于药物不良反应,其中因为不合理使用抗生素,也就是滥用抗生素造成死亡的比例高达40%,这是个非常高的数字。世界卫生组织为了遏制滥用抗生素的行为,延缓耐药细菌的出现,采取了干预措施。主要包括:第一,控制感染性疾病的传播,如果没有感染性疾病就不需要使用抗菌药物;第二,要规范消费者获取抗菌药物的途径,也就是说对消费者获取抗菌药物要进行限制;第三,要改善抗生素的使用,也就是说要提倡合理使用,要谨遵医嘱

13、而不能够滥用;第四,是要加强对抗生素的监管,要立法,同时,在具体监督管理工作中加大对政策执行的监督力度。滥用抗生素已经严重影响了老百姓的身体健康。国家从销售到使用都要加强管理;而我们每个人要做的就是一定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形成“为了自身的健康,正确使用抗生素”的共识。唯有如此,才能从根本上有效遏制滥用抗生素之风。 (节选自中护网,有删改)4分别概括文章开头两个自然段和结尾两个自然段的内容。答:解析:此题考查报告的文体特点。调查报告的开头一般介绍调查的原因、方法、对象,结尾是针对问题提出的解决方法。这篇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就具有这个特点。答案:开头两个自然段交代调查的背景、原因及问题;结尾两个自然段依

14、据调查结论,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5下面两个句子各有特色,请加以分析。(1)20世纪50年代,抗生素在儿科被称为“潘金莲”,即盘尼西林、金霉素、链霉素。现在,取而代之的是更高级的抗生素“红头盔”,即红霉素、头孢菌素、喹诺酮。答:(2)而我们每个人要做的就是一定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形成“为了自身的健康,正确使用抗生素”的共识。唯有如此,才能从根本上有效遏制滥用抗生素之风。答:解析:此题考查调查报告的语言特色。报告除追求语言的准确性外,还追求语言的严谨性、生动性。这两个句子可以从这一角度加以分析。答案:(1)运用谐音,诙谐幽默,生动形象,让人印象深刻。(2)使用“一定”和“唯有如此”等词语,态度明确,语气强烈,行文严谨。6文章“结论1”中说认可错误的抗生素消费观念的人仅仅是少数,而“结论2”中也说只有9%的人不知道“购买抗生素应凭处方”,这样的说法似乎并不能支持“滥用抗生素的现象可以说普遍存在”的主要观点。对此,你如何理解?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