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选考部分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板块五 迁移训练•巩固提能限时规范特训 新人教版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86863641 上传时间:2019-03-25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1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选考部分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板块五 迁移训练•巩固提能限时规范特训 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选考部分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板块五 迁移训练•巩固提能限时规范特训 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选考部分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板块五 迁移训练•巩固提能限时规范特训 新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选考部分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板块五 迁移训练•巩固提能限时规范特训 新人教版(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选考部分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板块五 迁移训练巩固提能1.2016全国卷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随着唐朝的发展,由少数民族将士组成的“蕃兵”“蕃将”,成为唐朝开边拓土的重要力量。高丽人高仙芝出身于将门之家,唐玄宗开元后期出任安西副都护,镇守西域。天宝六年(747),高仙芝率一万骑兵,历经艰难险阻,长途奔袭阻断西域商路的小勃律(今克什米尔境内),俘其国王。经此一役,“诸胡七十二国皆震慑降附”。天宝八年(749),高仙芝以石国(依附于唐朝的西域小国)不守蕃属之礼为由,率军征讨,大肆杀掠,掠得大量金银珠宝,“皆入其家”。石国王子召引大食(阿拉伯帝国)军队进攻唐安西四镇,与高仙芝率领的唐军战于怛

2、逻斯城(在今哈萨克斯坦共和国境内),唐军大败。自此,唐朝在西北疆域的扩展受阻。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高仙芝成为唐朝名将的时代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高仙芝的功过。答案(1)背景:强大的综合国力;中外文化交流频繁;对外贸易繁荣;积极的边疆政策;开放的民族政策与用人政策。(2)评述:维护唐朝的统治;为丝绸之路的畅通与西域稳定做出过贡献;个人贪婪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唐朝的西域开拓。解析第(1)问,注意设问角度是“背景”,应从当时唐朝的政治、经济、民族关系等角度概括。第(2)问,“功”要从维护唐朝统治和为开发边疆做贡献等角度概括,“过”主要结合材料所述

3、事件带来的危害进行归纳。在评价时一定要站在公正客观的立场上,坚持以事实为依据。22016全国卷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郑板桥,清代杰出的艺术家、文学家,为“扬州八怪”的代表人物。他从小生长在农村,历经康、雍、乾三代。郑板桥提倡“文必切于日用”“笔墨之外有主张”,反对“皆拾古人之唾余”。他说:“千古好文章,只是即景即情,得事得理,固不必引经断律。”郑板桥一生最爱画兰、竹、石,其画构图简单、主题鲜明,诗、书、画、印完美结合。他尤喜画竹,曾在一幅画作上题诗说:“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郑板桥的诗画极富生活气息,深受时人喜爱。他晚年靠卖画为生,曾题诗云

4、:“画竹多于买竹钱,纸高六尺价三千。任渠话旧论交接,只当秋风过耳边。”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郑板桥画作的艺术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郑板桥艺术风格形成的历史背景。答案(1)特点:个性鲜明;借物抒情,以形表意;画风题材生活化、写实化;多种艺术形式完美结合。(2)背景:江南商品经济的发展;江南社会的世俗化:“经世”思想的发展。解析第(1)问,依据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从个性、意韵、题材、艺术形式等方面概括。第(2)问,历史背景从所处时代的经济状况、社会发展趋势、思想特征等方面分析。32014全国卷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甲午战败后光绪帝

5、痛感危亡在即,锐意变法,他曾对庆亲王奕劻说:“太后若仍不给我事权,我愿退让此位,不甘作亡国之君。”1895年6月,光绪帝读康有为的上书深受启发,遂于1895年至1897年间屡颁改革性质的诏令。1898年6月11日,慈禧太后面告光绪帝:“前日御史杨深秀、学士徐致靖言国是未定,良是。今宜专讲西学,明白宣示。”于是,光绪帝颁布了变法诏书。15日,慈禧太后迫使光绪帝下诏将他的老师翁同龢开缺回籍,并令授任新职的高官大员,须向慈禧太后谢恩。16日,光绪帝在一度“战栗变色”后,仍如期召见康有为,商讨变法事宜。9月4日,光绪帝下令将阻挠变法的礼部尚书怀塔布等6人革职,后又把阻挠变法的李鸿章逐出总理衙门。摘编自

6、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光绪帝为推行变法所采取的主要措施。(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戊戌变法中光绪帝的作用。答案(1)主要措施:重视和采纳维新派的改革建议;颁布变法诏书;重用维新派人士;抵制顽固势力对变法的阻挠。(2)作用:变法的最高领导者,推动变法实施;争取慈禧太后支持并有所抗争;无力保证变法持续进行。解析第(1)问主要应从材料中归纳要点作答,注意要点要全面,可通过划分层次并归纳层次大意的方式作答。第(2)问既要指出光绪帝对变法的积极推动作用,又要指明其作用的有限性。在当时的情况下,光绪帝无力击败顽固派,因此也无力保证变法持续进行。42013全国卷历史选

7、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一 中国古代有功臣配享制度,即一个皇帝逝去后,要在已故臣僚中选取功勋卓著的大臣陪祀其庙庭。功臣配享皇帝,是朝廷对该大臣的最高评价。北宋神宗时,王安石“变风俗,立法度”,主导了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改革。哲宗绍圣初年,诏“王安石配享神宗皇帝庙庭”。南宋建炎初,有人提出“自绍圣以来,学术政事败坏残酷,致祸社稷,其源实出于安石”。于是,“罢安石配飨神宗庙庭”。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材料二宋史记熙丰(宋神宗年号熙宁、元丰)事实者,成于南渡以后史官之手,而元人因而袭之,皆反对党之言,不可征信。今于其污蔑荆公(王安石)处,皆一一详辩之荆公不仅为中国大政治家,亦为中国大文学家。摘自梁启超王荆公(1908年)(1)根据材料一,分别指出两宋对王安石的评价及其主要理由。(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梁启超重新评价王安石的目的及采用的方法。答案(1)北宋褒扬王安石,认为王安石变法对朝廷有功;南宋贬斥王安石,认为北宋灭亡根源于王安石变法。(2)目的:弘扬历史上的改革精神:推进改革,挽救民族危亡。方法:重视历史记录者的态度:考订历史材料的真伪。解析第(1)问,注意对材料信息的提取,从材料中概括答案。第(2)问,“目的”要结合梁启超的主要活动来分析;“方法”注意结合文史常识和材料内容进行归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