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构想 第十二单元 中国古代的思想、科技与文学艺术 课时作业43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岳麓版必修3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86863306 上传时间:2019-03-25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构想 第十二单元 中国古代的思想、科技与文学艺术 课时作业43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岳麓版必修3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2018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构想 第十二单元 中国古代的思想、科技与文学艺术 课时作业43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岳麓版必修3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2018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构想 第十二单元 中国古代的思想、科技与文学艺术 课时作业43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岳麓版必修3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8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构想 第十二单元 中国古代的思想、科技与文学艺术 课时作业43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岳麓版必修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构想 第十二单元 中国古代的思想、科技与文学艺术 课时作业43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岳麓版必修3(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课时作业43汉代的思想大一统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343页一、选择题1(2017南宁调研)董仲舒的“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理论前提是“君王受命于天”。其思想主张()A是当时社会民本思想的体现B体现天人合一的理念C为加强君主专制提供理论依据D得到广大人民的拥护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儒家思想。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代儒学以“君王受命于天”作为理论前提的目的是为加强君主专制提供理论依据,故C项正确,B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强化君主专制,没有体现出民本思想,故A、D两项错误。所以答案选C。答案:C2(2017株洲高三六校联考)李英华、武玉鹏在董学特性新论中指出:“正如周桂钿先生所说,

2、为统治者服务未必就是罪过,这主要取决于统治者的性质。武帝时西汉王朝正处于上升时期,有一定进步性。”在这里,作者引用周桂钿先生的说法,最有可能想得出的结论是()A应该肯定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B应彻底否定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君权神授思想C汉武帝是一个很有作为的皇帝D要辩证地分析董仲舒和汉武帝在历史上的作用解析:从题干中“为统治者服务未必就是罪过,这主要取决于统治者的性质”,因此,“武帝时西汉王朝正处于上升时期”,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虽然是为统治者服务的,但适应了西汉中期社会发展的需要,有利于巩固大一统国家和稳定统治秩序,起到了积极作用,值得肯定,故A项正确,B项错误。汉武帝是一个有作为的皇帝,实现了西汉

3、王朝的大一统,但这并不能从题干中直接看出,也不符合“为统治者服务”的主题,故C项错误。辩证地分析,也就是既要看到积极的一面,也要看到消极的一面,而从题干中只能看出积极的一面。故D项错误。故正确答案为A。答案:A3(2017哈尔滨模拟)据学者考证,汉代已可种植反季节蔬菜,但当时有人认为这种做法违反自然节律,会导致灾异。这种看法的理论根源在于()A勤俭节约B天人感应C重农抑商 D格物致知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主张,旨在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根据材料中“当时有人认为这种做法违反自然节律,会导致灾异”可知,这体现了董仲舒的“天人感应”的思想,B项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题

4、干信息无从体现勤俭节约,排除A;题干信息没有提及对商业的态度,排除C;格物致知属于程朱理学的主张,主张通过观察外部事物得到“理”,与材料信息不相关,排除D。故选B。答案:B4(2017长春模拟)走西口中田耀祖将田家大院赌输给夏三之后,淑贞将家中祖传的乾隆御赐的“仁义礼智信”牌匾摘下来带走。历史上最早将“仁义礼智信”作为五种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的是()A孔子 B孟子C董仲舒 D朱熹解析:“仁义礼智信”为儒家“五常”,孔子提出“仁、义、礼”,孟子延伸为“仁、义、礼、智”,董仲舒扩充为“仁、义、礼、智、信”,后称“五常”。故选C,排除A、B两项。这“五常”贯穿于中华伦理文化的发展中,成为中国价值体系中

5、的最核心因素。答案:C5(2017上饶统测)史记封禅书记载了远古七十二君王的泰山之行,他们的“旅游”项目繁多,包括祭祀、巡狩、会盟、定大位、刻石记号。这些君王包括黄帝、炎帝、颛顼、帝喾、尧、舜、禹、汤等,特别是帝舜,在此朝会东方诸侯,并向八方遥望,意即照会四方诸侯,而四方诸侯也纷纷登上本方境内的高山,向泰山遥祭,这一行为叫“望秩山川”。这一行为其背后昭示的是()A天下大一统思想B天人感应思想C等级森严的秩序D以垄断神权巩固政权思想解析:分析材料可知,君主的行为体现的是对地方的控制,地方诸侯的行为是对君主的服从,这一行为昭示的是天下统一的观念,故A项正确;天人感应是指上天、自然界和人之间的关系,

6、民本是指君主对百姓的重视,材料没有体现,故B、C两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封建迷信的内容,D项错误。答案:A6(2017衡水中学三调)梁启超在论及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时,指出“盖权臣之消长,与专制政体之进化成比例,而中国专制政治之发达,其大原力有二端,一由于教义之浸淫,二由于雄主之布划。”材料中“教义之浸淫”指的是()A统治者利用宗教大力维护自己统治B宗教的欺骗性使人民丧失了斗争精神C儒家思想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D中国君主专制意识根深蒂固解析:据材料“盖权臣之消长,与专制政体之进化成比例,而中国专制政治之发达,其大原力有二端,一由于教义之浸淫,二由于雄主之布划。”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儒家思想成

7、为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体现了“教义之浸淫”,故C正确。儒家思想,不是宗教,故A错误。宗教的欺骗性使人民丧失了斗争精神,也不符合儒家思想,故B排除。中国君主专制意识根深蒂固,也源于儒家思想,故D排除。答案:C7(2017鞍山模拟)钱穆认为:“汉政府自武帝后,渐次由宗室、军人、商人之组合转变为士人参政之新局面,公卿朝士,名儒辈出。”材料所述的“转变”()A源于汉初“无为而治”的治国理念B奠定儒学“独尊”的政治基础C开启建立官僚政治体制之先河D促成了封建君主专制国家的建立解析:根据材料“士人参政之新局面,公卿朝士,名儒辈出”可知是指汉武帝时期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重用儒生,从而使得

8、儒学取得“独尊”的地位,故选B项。汉初“无为而治”的道家治国理念已经不适应汉武帝时期“大一统”的需要,排除A项。秦始皇时期中央与地方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免,已经开启官僚政治体制之先河,排除C项。D项说法错误,排除D项。答案:B二、非选择题8(2017汕头模拟)孔子是中国传统儒学的创始人,不同时期的“祭孔”活动展现了不同的时代风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公元前195年,汉高祖经过鲁国,以太牢祭祀孔子,这是帝王祭孔的开始。汉元帝(公元前48前33年),征召孔子第十三代孙为帝师,封阙内侯,号褒成君,赐食邑八百户,以税收按时祭祀孔子。这是封孔子子孙为侯,以奉祀孔子的开始。公元59年(汉明帝永平二年

9、),于太学及郡县学祭祀周公、孔子。从此,中央政府所在地及各地方政府也都在学校中祭孔,祭孔成为全国性的重要活动。祭孔的由来材料二1912年3月,“丁祭”祀孔日子来临,浙江民政司请示是否照常祀孔,行何礼仪?内务部、教育部通电答复:在民国通礼未颁行之前,“文庙应暂时照旧致祭,惟除去跪拜之礼,改行三鞠躬,祭服则用便服”。中国民俗史民国卷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现象?结合所学知识,指明其原因。(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3)当今,我国每年都定期组织“全球祭孔”活动。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的看法。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结合材料一可知,汉朝皇帝祭孔的礼仪越来越隆重,从而说明了

10、孔子及儒学地位在汉代逐渐提高;第二小问结合汉初董仲舒和汉武帝对儒学采取的举措来回答。第(2)问结合“1912年3月”“除去跪拜之礼,改行三鞠躬,祭服则用便服”从思想传承与更新多个角度辩证回答。第(3)问结合儒学对中国及世界的意义进行回答。答案:(1)现象:孔子及儒学地位在汉代逐渐提高。原因:董仲舒更新儒学体系,建立“新儒学”;汉武帝接受董仲舒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并在中央设太学,传播儒学。(2)辛亥革命及自由平等观念推动了风俗习惯的改变;儒家思想根深蒂固,影响深远。(3)当今祭孔有利于弘扬传统儒家文化,继承优良传统,提高国民素质;有利于向其他国家宣扬我们的文化价值观,增进了解,共建和谐世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