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构想第十二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课时作业24宋明理学和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新人教版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86862767 上传时间:2019-03-25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6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构想第十二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课时作业24宋明理学和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18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构想第十二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课时作业24宋明理学和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018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构想第十二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课时作业24宋明理学和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新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2018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构想第十二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课时作业24宋明理学和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新人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2018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构想第十二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课时作业24宋明理学和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新人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8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构想第十二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课时作业24宋明理学和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新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构想第十二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课时作业24宋明理学和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新人教版(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课时作业24宋明理学和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时间:45分钟,总分85分)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335页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7江西省高中毕业班新课程教学质量监测)北宋僧人契嵩说:儒教“大有为”而“治世”,佛教“大无为”而“治心”,二者皆“圣人之教也,其所出虽不同,而同归于治”。这反映了()A佛教主动适应社会现实B儒、佛开始出现合流C佛教成为社会主流思想D儒学统治地位发生动摇解析:根据材料中对儒教和佛道的论述,特别是“二者皆圣人之教也,其所出虽不同,而同归于治”体现了当时儒学面临来自佛教和道教的冲击,出现了儒、佛合流的现象,故B项正确。答案:B2(2017湖南省十三校高

2、三第一次联考)“存天理,灭人欲”是宋代理学大师朱熹的核心主张,同时他还强调指出:“官无大小,凡事只是一个公。若公时,做得来也精彩。便若小官,人也望风畏服。若不公,便是宰相,做来做去,也只得个没下梢。”在这里朱熹实际上强调国家公职人员要()A有所为有所不为B格物致知,自我修行C自我克制,廉洁奉公 D不畏权贵,忠君爱国解析:根据题目,朱熹的“天理”和“公”在社会道德方面的反映是“三纲五常”,其中对于官员来说,结合题目应当严格遵守“君为臣纲”,“有所为有所不为”不符合题意,故A项错误;格物致知是追求“天理”的方法论,强调的实践,与题意不符,故B项错误;根据前面的分析,故C项正确;题目中讲了“公”对于

3、大官、小官的共同重要性,并未涉及权贵,故D项错误。答案:C3(2017江苏省南京市、盐城市高三年级第二次模拟)董仲舒认为人性中阴阳二气化合出的“仁”和“欲”皆是为了“生”。“生”并没有善恶之别,只是当“欲”过分泛滥以至于妨害了“仁”,这才称其为恶。但是程朱理学认为阴阳二气的组合不一,导致了人性的差别。这种差别使得阳气即“本心”常被阴气即“人欲”所遮蔽,进而把“人欲”归结为恶。由此可知()A董仲舒借鉴了道教的阴阳五行说 B程朱理学否定了董仲舒的人性观C两者皆认为人性与阴阳二气有关 D两者皆认为三纲五常为万物本源解析:董仲舒把阴阳五行家等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东

4、汉末年才出现道教组织,但董仲舒是西汉儒家的代表人物,故A项错误;材料“董仲舒认为人性中当欲过分泛滥以至于妨害了仁,这才称其为恶”,程朱理学认为“本心常被阴气即人欲所遮蔽,进而把人欲归结为恶”表明两者的人性观有相似之处,故B项错误;材料中“董仲舒认为人性中阴阳二气化合出的仁”“程朱理学认为阴阳二气的组合不一,导致了人性的差别”表明人性与阴阳二气有关,故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三纲五常,故D项错误。答案:C4朱熹在白鹿洞书院揭示中说:“熹窃观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以及人,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词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已也。”材料表明()A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使人成为圣

5、贤B希望人们放弃声名利禄C强调教育的目的是完善道德D诗词经义不是古代教育的主要内容解析:材料中朱熹所说的意思是:我私下里关注古代圣哲教人读书学习,无非是为了使人明白礼义道理,修养身心,然后推己及人,并不是为了记览词章,沽名钓誉,追求利禄,由此可知C项正确。A、B、D三项均不是材料反映的主旨。答案:C5(2017太原市高三模拟)理学家王阳明强调“善念存时,即是天理”,“物无善恶”因而无需“为善去恶”。由此判断,王阳明()A反对穷理格物 B教人明辨善恶C主张静心无为 D阐发禅宗学说解析:依据材料“善念存时,即是天理”,“物无善恶”因而无需“为善去恶”可知天理存在于人心,所以没有必要格物致知,故A项

6、正确;依据材料“物无善恶”因而无需“为善去恶”可知并未教人明辨善恶,而是认为“物无善恶”,故B项错误;王阳明是理学家,静心无为是道家主张,而且材料中也不能反映,故C项错误;材料禅宗强调当下的体验,但材料中认为天理在人的心中,无需体验,故D项错误。答案:A6(2017乌鲁木齐地区高三第二次诊断性测验)有学者认为:“被满洲人征服的震惊,使中国知识分子重新思考政治合法性的整个基础。最惊人和富有创造性的是类似于西欧人民主权思想的发生。”下列各项,“类似于西欧人民主权思想”的是()A“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B“出而为帝王师,处而为天下万世师”C“心外无物”、“心外无理”D以“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

7、解析:“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反对权威的束缚,倡导个性自由发展,与人民主权不符,故A项错误;“出而为帝王师,处而为天下万世师”强调的是权威性,而非民主性,故B项错误;“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属陆王心学的范畴,强调三纲五常、等级名分,一定程度上束缚了人性,与材料不符,故C项错误;“天下之法”即是黄宗羲所主张的限制君权的思想,属于民主范畴,与材料“西欧人民主权思想”有一定相似性,故D项正确。答案:D7李贽在焚书一书中说:“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除却穿衣吃饭,无伦物矣。”李贽的这一思想 ()A重新建立了伦理秩序B从根本上否定了封建专制制度C开启了中国近代哲学思潮D反映了市民阶层的伦理观念和要求

8、解析:依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李贽反对“存天理,灭人欲”的封建禁欲主义,认为“理”就在百姓日常生活之中,反映了市民阶层的伦理观念和要求,故选D项。A、B、C三项说法错误。答案:D8顾炎武说:“士而不先言耻,则为无本之人;非好古而多闻,则为空虚之学。以无本之人而讲空虚之学,吾见其日是从事于圣人而去之弥远也。”顾炎武上述言论的主旨是 ()A批判宋明理学空谈义理B强调学术与道德的结合C提倡无研不信的为学方法 D倡导经世致用的学术取向解析:从材料“士而不先言耻,则为无本之人”可以看出顾炎武强调人的道德的作用,认为以无德之人讲学,与圣人相去甚远,故B项正确。答案:B9(2017襄阳市高三统考)“明末清初

9、(17世纪前后),传统的民本思想演化变革,走到近代民主的边缘,这便是新民本思想。它既不同于传统民本,也不同于近代民主,而是二者间的中间形态”。下列关于“新民本”思想阐述正确的是()A反对暴君和颂扬明君来约束君主的不良行为B以“贤人政治”修正君主制度,非以民选的议会政治取代君主专制制度 C“民”具有新的内涵,主要包括城市工商业者、市民、新兴资产阶级和新士人D其思想与西方君主立宪有相似性,受西方启蒙思想的影响较深解析:反对暴君和颂扬明君是传统“民本”思想的表现,故A项错误;“新民本”思想是一种以民为主,君为客的思想观念,但其本质是儒家民本思想的极限,故B项正确;明末清初中国还没有产生资产阶级,故C

10、项错误;“新民本”思想不具备民主启蒙性质,故D项错误。答案:B10(2017太原市高三年级模拟)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学校中指出,学校既是教育机构,还是权衡利弊的场所。针对当时的社会问题,学校应“小则纠绳,大则伐鼓号于众”。这表明黄宗羲()A主张建立权力制衡机制B注重发挥社会舆论的作用C已经具有近代民权意识D认为学校应培养实用人才解析:权力制衡与材料中黄宗羲认为学校是权衡利弊(监察机构)的主旨不符,故A项错误;通过材料“针对当时的社会问题,学校应小则纠绳,大则伐鼓号于众”得出:注重发挥社会舆论的作用,故B项正确;已经具备近代民权意识是不符合史实的,故C项错误;在材料中“既是还是”强调的是后者,学校

11、作为检察的机构,故D项错误。答案:B11(2017东北三省四市教研联合体高考模拟)顾炎武在日知录周室班爵禄中写道:“为民而立之君,故班爵之意,天子与公、侯、伯、子、男一也,而非绝世之贵故班禄之意,君、卿、大夫、士与庶人在官一也,而非无事之食。”这一主张()A强调了爵禄制度的合理性B受西方启蒙思想的影响C继承发展先秦的民本思想D动摇了儒家思想的地位解析: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顾炎武民本思想。材料认为君主与公、侯、伯、子、男,并不是天生的尊贵,他们是管理国家事务的,“禄”是他们为百姓工作,取之于百姓的报酬。顾炎武是明清进步思想家,有限制君权的反专制思想,他认为君主贵族是为百姓服务的,体现了儒家思想中重

12、视民众的民本思想,故C项正确。答案:C12(2017呼伦贝尔市高三模拟考试)下图是根据汪盼玲中国婚姻史中统计的历代节妇烈女人数绘制的柱状图。该图呈现的发展趋势,深刻表明()A清代统治者最重视妇女的贞节教育 B中国的传统主流思想逐渐趋于保守C两汉以前受儒家传统思想的影响较小D宋明理学对中华民族性格的积极塑造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历代节妇烈女人数统计表,通过数据可以看出清代人数增加,但是材料反映不出清代统治者最重视妇女的贞节教育,相反,清代由满族建立,思想相对比较开放,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中节妇烈女人数呈增长趋势可以看出中国的主流思想由于受理学的影响,到明清时期已经日益僵化保守,故B项正确;节妇烈女人

13、数激增主要是受宋明理学的影响,不能得出两汉之前受儒家传统思想的影响较小的结论,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宋明理学扼杀人性的消极影响,不是积极塑造中华民族性格,故D项错误。答案:B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2017南京市高三年级模拟)道德观是理学的一个重要内容,随着时代的不同,学者对道德观的看法则有了新的认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呜呼!五代之乱极矣干戈起于骨肉,异类合为父子。开平、显德五十年间,天下五代而实八姓,其三出于丐养。盖其大者取天下,其次立功名、位将相,岂非因时之隙,以利合而相资者邪!欧阳修新五代史材料二大凡自正心诚意以及乎天下,则其本领便大。

14、太极只是天地万物之理,未有天地之先,毕竟是先有此理。理者有条理,仁义礼智皆有之。仁义礼智,性之大目,皆是形而上者,岂可分也!朱熹朱子语类材料三愚所谓圣人之道者如之何?曰“博学于文”,曰“行己有耻”。自一身以至于天下国家,皆学之事也;自子臣弟友以至于出入往来、辞受取与之间,皆有耻之事也。顾炎武日知录道无定体,学贵适用,奈何今之人执一以为道,使学道与事功判为两途。事功而不出于道,则机智用事而流于伪;道不能达之事功,论其学则有,适于用则无,讲一身之行为则似是,救国家之急难则非也,岂真儒哉!黄宗羲全集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五代时期社会存在什么问题?针对这一问题,材料二中朱熹提出什么观点?(10分)

15、(2)材料三中,明清进步思想家对理学道德观是如何继承和发展的?(8分)(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末清初进步思想家对理学道德观继承发展的社会背景。(7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问题”,据材料一“呜呼!五代之乱极矣干戈起于骨肉,异类合为父子”得出:社会动荡,道德沦丧;第二小问“观点”,据材料二“太极只是天地万物之理,未有天地之先,毕竟是先有此理。理者有条理,仁义礼智皆有之。仁义礼智,性之大目,皆是形而上者,岂可分也!”结合时代背景得出:重建道德秩序;天理是万物的本原。天理就是三纲五常,是人性的最高境界。第(2)问第一小问“继承”,据材料三“曰博学于文,曰行己有耻。自一身以至于天下国家,皆学之事也”得出:用廉耻约束自己行为,道德修养应与家国天下相联系;第二小问“发展”,据材料三“曰博学于文,曰行己有耻。自一身以至于天下国家,皆学之事也;自子臣弟友以至于出入往来、辞受取与之间,皆有耻之事也”和“事功而不出于道,则机智用事而流于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