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十二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24讲“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祭儒术”限时训练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86862285 上传时间:2019-03-25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十二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24讲“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祭儒术”限时训练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18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十二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24讲“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祭儒术”限时训练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18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十二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24讲“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祭儒术”限时训练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2018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十二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24讲“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祭儒术”限时训练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2018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十二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24讲“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祭儒术”限时训练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十二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24讲“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祭儒术”限时训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十二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24讲“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祭儒术”限时训练(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8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十二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24讲“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祭儒术”限时训练选题细目表考查知识点基础中档稍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1、4、53、6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7、10、119、128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1(2017广州一模)据研究,清明、重阳、春秋社日(祭祀土地神)、冬祭腊日(祭祀先祖)等传统节日,始于或兴盛于汉并在汉代形成定制。这反映了汉代()A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B农业经济的发展C礼文化制度的世俗化D新的儒学体系形成解析:材料仅仅提及了汉代的一些节日,

2、看不出中央政府和地方的行政关系,故A项错误。清明、重阳、冬祭腊日等节日与农业经济的发展并无突出联系,故B项错误。清明、重阳、冬祭腊日都有祭祀先祖的习俗,春秋社日则有祭祀神灵的习俗,而这些祭祀先祖神灵的活动在先秦时都是上层贵族所垄断的特权,是其所特有的礼乐文明的具体表现。而这些礼制到汉代却通过节日的形式为社会所广泛接受,并形成定制,这说明礼文化制度在汉代已经世俗化了。故C项正确。材料仅仅说的是传统节日,并未提及具体的儒学内容,谈不上新的儒学体系的形成。故D项错误。答案:C2(2016唐山模拟)孔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

3、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子又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由此可见()A孔子将孝的标准分为养、敬和无违三方面B养、敬、无违已成为当时社会的道德标准C传统孝道思想是维护封建专制制度的工具D孝是孔子思想除仁、礼外的又一核心内容解析:本题考查材料解读能力。孔子强调:养活父母。假如对父母不敬的话,供养父母与饲养狗马有什么区别呢?还要对父母不违背。可见他将孝的标准分为养、敬和无违三方面,故A项正确;孔子的孝道标准不同于当时社会的道德标准,故B项错误;从材料中无法推断孔子孝道思想的目的,故C项错误;从材料中无法推断孝在孔子思想中的地位,故D项错误。答案:A3(2017山西五校联考)

4、韩非子在实践基础上将其理论加以完善,提出要建立“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的大一统集权国家。下列主张与该思想理论相符的是()A“一家二贵,事乃无功”B“战阵之间,不厌诈伪”C“法不阿贵,绳不挠曲”D“事以密成,语以泄败”解析:根据材料中的韩非子及“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可知其主张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国家,该思想与“一家二贵,事乃无功”思想相吻合,故A项正确;B、C、D三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答案:A4(2016常德模拟)东汉王充说:“六国之时,贤才之臣,入楚楚重,出齐齐轻,为赵赵完,畔魏魏伤。”这说明六国时期()A六国相互削弱有利秦实现统一B是士人阶层实践其

5、政治理想的黄金时代C各国选贤举能使墨学成为显学D“礼乐征伐自诸侯出”成为社会常态解析:本题考查材料解读能力。材料没有涉及六国互相削弱,故A项错误;材料强调贤能之士到了楚国、赵国,楚赵就会强大,贤能之士离开齐国,则齐国变弱。结合时代背景,实质上反映了士的崛起和影响力的提高,说明六国时期是士阶层实践其政治理想的黄金时代,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各国选拔人才使墨学地位提高,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礼乐征伐自诸侯出”,故D项错误。答案:B5(2016广东七校联考)战国时期,在治国方略上主张“名礼仪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使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的著名思想家是()A孟子B韩非子C墨子 D荀子解析:本题

6、考查材料信息获取和再认再现能力。材料强调“礼仪”“法”结合治国,这与荀子的“礼法兼施”思想一致,故D项正确。答案:D6(2017珠海模拟)孟子尽心上中提到:“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由此,孟子强调()A性本善 B教育的教化功能C学以至圣,致良知 D民贵君轻解析:“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说明“不学习却能做事的人,是因为拥有很好的天赋;不思考而能够认知的人,是因为拥有很好的先天的道德意识”,由此可知孟子强调先天的美德,即性本善,故A项正确;B、C、D三项与材料无关,排除。答案:A7(2016鹰潭二模)董仲舒说:“圣人之性,不可名性;斗筲之

7、性,又不可以名性。名性者,中民之性。”由此可见()A董仲舒的人性论论证了封建统治的合理性B董仲舒的人性论为其“天人感应”说奠基C西汉武帝时期社会上出现道德信仰的危机D这种人性论的新思想违背了正统儒家思想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董仲舒提出民性有“善质”而“未善”,民之向善需要王者的教化,从而从人性之维为天子的“出场”提供了理论依据,由此,其人性论论证了封建统治的合理性,故A项正确。答案:A8(2014江苏卷)在对天、君、民关系的认识上,原始儒学以孟子为例,主张民贵君轻,董仲舒主张“屈民以伸君,屈君以伸天”。材料表明,董仲舒()A继承了原始儒学的全部宗旨B背离了原始儒学的民本思想C背离了原始儒

8、学的仁爱思想D摒弃了原始儒学的德治主张解析:从材料信息看,原始儒学主张民贵君轻,但董仲舒则认为人民应服从君主统治,君主应顺从天意。据此可知,董仲舒背离了原始儒学的民本思想,故选B项;A项中的“全部”表述不当;C、D两项与史实及材料信息均不符合。答案:B9(2016太原模拟)西汉文景时期的淮南子认为:法能诛杀不孝的人,但不能使人人成为孔子曾子;法能处罚窃盗者,但不能使人人拥有伯夷那样高尚的道德。对作者观点理解正确的是()A秦亡是由于未贯彻法家的思想B儒家学说成为统治者的正统思想C秦朝治国的法家思想受到质疑D法家学说无益于国家的有效治理解析:本题考查材料解读能力。秦朝贯彻了法家的思想,故A项错误;

9、儒家学说成为统治者的正统思想是在汉武帝时期,B项错误;题干无从体现,而且表述过于绝对化;根据题干“法能诛杀不孝的人,但不能使人人成为孔子曾子;法能处罚窃盗者,但不能使人人拥有伯夷那样高尚的道德”可知作者在肯定法家思想的作用,同时指出法家思想的局限,忽视道德建设。故C项正确,D项错误。答案:C10(2016江西联考)后汉书记载,明帝幸辟雍(太学),初行养老礼。以李躬为三老,桓荣为五更。礼毕,引桓荣及弟子升常。上自为辩说,诸儒执经问难于前,冠带捂绅之人,圜桥门而观听者,盖亿万计。这种现象()A标志着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B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C反映了汉代选官制度的改变D促进了社会好学风气的形成解析

10、:本题主要考查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从材料的描述中可知,汉明帝崇儒,重视教育和文化,从而促进了社会好学风气的形成。故选D项。答案:D11孟子说:“君有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去。”而董仲舒说:“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相对于孟子,董仲舒的主张()A修改了儒家学说中的君臣关系B强调对君主暴政的制约C弥补先秦儒学的重大理论缺陷D适应了争霸战争的需要解析:材料中孟子并非无原则地强调臣民对君王的服从,相反还认为,暴君非君,面对暴君,人民有反抗的权利,而董仲舒强调“君权神授”,对君主要绝对服从,故A项正确。答案:A12(2016邯郸一模)“春秋决狱”又称经义决狱,是汉代中期以后在司法实践中开始

11、以儒家经典春秋中的原则与精神作为案件裁量依据的司法审判模式。据此可知()A“三纲五常”成为法律规范B西汉中期国家法制遭到严重破坏C儒家刑罚思想取得正统地位D春秋以来百家争鸣局面的终结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汉武帝时期儒家思想成为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以儒家经典春秋中的原则与精神作为案件裁量依据”,故C项正确。答案:C二、非选择题(共52分)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汉武帝时,在中央设立太学,地方设立郡(国)县学,以后历代都依例设立。太学里博士(教师)与博士弟子(学生),是享受国家俸禄的公职人员。在太学,教学以传授儒家经典为主,定期考核,学生成

12、绩优秀者可以直接进入仕途。教学形式有教师讲授和学生之间次第相传等。唐时官学稳定发展,玄宗“敕天下昙乡贡,举人不由国子及郡、县学者,勿举送”,规定凡参加科举考试的人,必须经过中央官学和地方官学的学习。宋朝地方学校一般均有学田,作为学校经费的主要来源,这一制度为后来元、明、清三朝所长期沿用。明洪武八年太祖“诏天下立社学”。松江府志记载:“国朝洪武八年三月,奉礼部符,仰府州县每五十家设社学一所,延有学行秀才教训军民子弟,于是本府两县城市乡村皆设社学。”儿童进入社学,先学习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然后学习经、史、历、算等知识。同时也须兼读御制大诰、明朝律令以及习冠、婚、丧、祭之礼。洪武十五年颁禁例,不准

13、生员参与国家政治,议论朝政得失。节选自孙培青主编中国教育史材料二中世纪的欧洲,随着城市的发展,经济与社会结构的变化引发社会对大批专业人员的需求,同时教会也需要补充教职人员,使得培养训练专业人员的教学机构大学得以兴起,而每所大学都是模仿意大利波伦亚大学和巴黎大学中的一个建立起来的。以波伦亚大学为蓝本的大学,学生们自己组成社团。他们雇佣教师、支付教师薪水,如果教师玩忽职守或教学效果不佳,学生们可以予以罚款或解除其教职。以巴黎大学为样本的大学,学校由教师组成社团管理。它包括四种教职人员:艺术、神学、法律和医学。中世纪大学的经济收入有三种渠道,一是依靠学生的学费,其次是依靠教会的圣俸为生,最后是依靠世

14、俗权力机构发给的薪水,不同的经济来源背后有着不同的责任。学生进入大学后,要花四年时间研究基础文科,即学习拉丁文法和修辞学,掌握逻辑规则。如果通过考试就可获得学士学位。要获得硕士学位,通常要花三四年时间研究教学、自然科学和哲学,还要阅读和评论标准的古典作品,尤其是亚里士多德的著作。学位课程强调抽象分析,若要获得博士学位,则要接受更专门的训练。节选自周谷平、张雁中国古代太学与欧洲中世纪大学之比较(1)依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古代中国官学教育的基本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其成因。(16分)(2)依据材料二指出,与古代中国官学教育相比,中世纪西方大学教育有何不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世纪西方大学教育的

15、历史影响。(14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的关键信息概括:“汉武帝时,在中央设立太学,地方设立郡(国)县学”;“教学以传授儒家经典为主”;“宋朝地方学校一般均有学田,作为学校经费的主要来源”;明代“不准生员参与国家政治,议论朝政得失”。第二小问从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和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等角度分析原因。第(2)问考查比较分析能力。从培养目标、经费来源、教学内容、学位制度、学校管理等方面比较中世纪西方大学教育与古代中国官学教育的不同之处。第二小问可以从促进经济发展、推动科技进步和思想解放等角度概括中世纪西方大学教育的历史影响。答案:(1)特点: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完整的教育体系;长期以儒家思想为主要教学内容;经费国家保障;目的主要是培养后备官员;官学受到国家严格控制管理,服务于专制集权体制,政治性强。成因:大一统政治格局的建立与发展;历代政府把教育作为强化统治的重要手段;儒学文化正统与主流地位的确立与巩固。(2)不同:培养目标不同,以培养高级专业人才为主;经费来源多元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