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学年高中地理第六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第一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课时训练新人教版必修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86862034 上传时间:2019-03-25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9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6-2017学年高中地理第六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第一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课时训练新人教版必修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16-2017学年高中地理第六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第一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课时训练新人教版必修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16-2017学年高中地理第六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第一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课时训练新人教版必修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2016-2017学年高中地理第六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第一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课时训练新人教版必修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2016-2017学年高中地理第六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第一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课时训练新人教版必修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6-2017学年高中地理第六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第一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课时训练新人教版必修》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6-2017学年高中地理第六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第一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课时训练新人教版必修(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节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基础夯实(新课标理念题)黄梅戏天仙配中唱道“我挑水来你浇园(男)”“你耕田来我织布(女)”。据此完成第12题。1.材料中歌词描述的现象应发生在() A.史前文明B.农业文明C.工业文明D.后工业化时期2.下列对该社会发展阶段人地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A.人们依赖环境,主要从事采集渔猎活动B.人类试图主宰自然、征服自然C.环境问题主要为局部的生态破坏D.人类已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解析:第1题,由歌词中灌溉、耕作等信息,可知描述的是农业文明时期。第2题,农业文明时期,由于人类开始大规模开发利用土地、水资源等,与环境的对抗性明显增强,出现了局部的环境问题。答案:1.B

2、2.C自从地球上出现人类以后,地球面貌就发生了巨大变化。据此完成第34题。3.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最强扰动,主要发生在()A.狩猎采集时期B.农业社会时期C.工业社会时期D.信息社会时期4.可能对全球生态环境产生深远影响的人类活动是()A.大面积砍伐热带雨林B.沿海国家填海造陆C.东北排干湿地、开垦荒地D.广西开辟梯田,发展茶园解析:第3题,工业社会时期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影响最大。第4题,大面积砍伐热带雨林会对全球的气候、生物产生深刻影响。答案:3.C4.A分析下表中内容,完成第56题。社会阶段采猎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生产力水平低中高对自然资源的依赖性强中弱对自然资源的开发

3、利用范围和规模小中大对自然资源的利用方式简单中等多样化对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低中高5.分析表格中自然资源利用范围和规模、利用方式、利用效率变化的根本原因是()A.人口数量的增多B.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C.资源的不断变化D.社会的不断更替6.关于农业文明阶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以制造和使用金属工具为标志B.矿产数量成为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C.在土地贫瘠或难以开垦的地区,人地矛盾更加突出D.人类通过砍伐森林、开垦草原,使土地质量不断提高解析:第5题,从表中信息可以看出,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范围和利用规模不断扩大,利用效率不断提高,利用方式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第6

4、题,农业文明阶段是以种植和养殖为标志的,土地质量和数量都成为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人类砍伐森林、开垦草原,导致水土流失、土地沙化,使土地质量不断下降;在土地贫瘠或难以开垦的地区,人地矛盾突出。答案:5.B6.C(2016山东潍坊高一检测)下图是人类不同发展阶段就业结构变化图。读图,完成第78题。7.符合人类社会发展先后顺序的是()A.B.C.D.8.阶段人地关系的特点表现为()A.人类与地理环境建立了平等友好、互惠共生、和谐互进的伙伴关系B.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很低,只能被动地适应环境C.人类对自然地理环境的依赖性很强,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很大D.人类单纯地把地理环境看

5、成是人类活动的场所和开发的对象解析:第7题,读图可知,阶段人们主要靠狩猎和采集生活,因此可判断为人类社会的早期;阶段知识劳动所占比重越来越高,因此可以判断为人类社会的最后阶段,由此可判断A正确。第8题,阶段工业生产上升很快并逐渐占到主导地位,可判断为人类征服自然阶段,该阶段人类单纯地把地理环境看成是人类活动的场所和开发的对象,试图主宰自然,以牺牲自然积累财富。答案:7.A8.D9.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将人类社会划分为四个发展阶段,下图是人类社会不同发展阶段人口增长的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1)A处人口迅速增加的原因是()工业发展需要更多的劳动力机器化大生产促进了生产力的快速发展

6、各国政治独立,民族经济迅速发展人类对各种灾害和疾病的防御能力提高A.B.C.D.(2)A处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是。在人类发展的四个阶段中,地球上环境人口容量最大的是。(3)简要分析工业文明时代环境问题突出的主要原因。(4)环境文明时代人地关系的基本特征是。请列举两例日常生活中符合环境文明时代人地关系要求的行为。解析:第(1)题,A阶段处于农业文明转向工业文明的时期,随着工业生产的发展,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人类防御各种灾害和疾病的能力不断提高,人口数量不断增长。第(2)题,A处人口增长的特点是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属于传统型。结合图示可以看出,人类发展的四个阶段中,地球上环境人口容量

7、最大的是环境文明时代。第(3)题,工业文明时代环境的突出问题是人口急剧增长,为追求经济增长而过度开发自然资源,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第(4)题,环境文明时代人类逐步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人地关系的基本特征是人地协调发展。日常生活中符合环境文明时代人地关系要求的例子很多,只要合理即可。答案:(1)D(2)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环境文明时代(3)庞大的人口压力;资源的不合理利用(过度索取资源);片面追求经济发展。(4)人地协调发展举例略。能力提升导学号51350097(2016天津高考)黄河入海水量1951年大约为500亿立方米,2010年大约为140亿立方米,总体呈下降趋势。据材料完成第1

8、011题。10.导致黄河入海水量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A.上游水电站增多B.中游水土流失加剧C.下游降水量减少D.流域内用水量增多11.黄河入海水量减少带来的主要影响是()A.三角洲土壤盐渍化减轻B.三角洲扩展速度减慢C.入海口河水含沙量增加D.河口地区的气候变干解析:第10题,随着黄河流域人口数量的增加以及经济的发展,沿岸地区取水量增加,导致黄河入海水量减少。第11题,黄河入海水量减少会导致河口三角洲地区土壤盐渍化加重;入海水量较少导致黄河携带的泥沙量减少,河口三角洲扩展速度减缓;河口地区的气候与黄河入海水量无关。答案:10.D11.B读可持续发展系统示意图,完成第1213题。12.关于可持

9、续发展内涵的叙述,正确的是()指生态、经济、社会三个方面的持续发展生态持续发展是目的社会持续发展是基础经济持续发展是条件A.B.C.D.13.图中字母表示的含义分别是()A.生态系统社会系统经济系统人的管理调控B. 生态系统经济系统社会系统人的管理调控C. 社会系统生态系统经济系统人的管理调控D. 社会系统经济系统生态系统人的管理调控解析:第12题,可持续发展是一个综合的概念,其内涵包括生态持续发展、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持续发展。其中生态持续发展是基础,经济持续发展是条件,社会持续发展是目的。第13题,经济系统为社会系统提供物质产品、资金等,社会系统为经济系统提供劳力、科技等,因此为社会系统,为

10、经济系统,只有C项符合题意。答案:12.D13.C(改编题)下面这张拍摄于北京的照片中,金鱼在水缸里轻松地呼吸,但是鱼缸外面的世界却笼罩在一片雾霾之中。据此完成第1415题。14.北京的雾霾天气,属于环境问题中的()A.大气污染B.水污染C.全球变暖D.土壤污染15.“向雾霾宣战”北京努力采取措施降低不同单位及企业的烟尘排放量,以缓解雾霾,这符合可持续发展的()A.公平性原则B.持续性原则C.共同性原则D.有序性原则解析:环境问题中的雾霾现象对大气的质量造成了危害,属于环境污染中的大气污染。不同的企业和单位都对缓解雾霾作出贡献,这属于可持续发展中的共同性原则。答案:14.A15.C16.下列属

11、于可持续发展持续性原则的是()A.各国有权根据需要开发本国资源,并确保不对他国环境造成损害B.鉴于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有限,人类需与子孙后代共享资源环境C.地球的承载能力是有限的,人类应该做到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D.对于全球共有的大气等自然资源,需要在尊重各国主权和权益的基础上,制定各国可接受的全球性目标和政策解析:持续性原则指地球的承载力有限,人类的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必须保持在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之内。答案:C17.(研究性学习)某中学课外活动小组在“世界环境日”当天,整理出了两则材料,刊登在校报上,引起了全校学生的共鸣。材料一关于鱼类的漫画。材料二由美国和加拿大生态学家和经济学家组成的一

12、个科学小组,历时4年完成了一项名为“生物多样性缺失对海洋生态系统影响”的调查。他们将研究结果发表在美国科学杂志上,该报告警告世人,若按照目前人们的行为继续下去,到2048年,目前可食用的海洋鱼类和贝壳类中有90%会完全消失,大海将变得死气沉沉。(1)材料一中,图、图各反映了什么问题?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哪些原则?(2)针对图中老汉的做法,我国政府已经制定了怎样的政策?(3)材料二中科学家的研究结果是否可信?我们应如何避免这种现象的出现?解析:第(1)题,由图中两幅漫画所反映的现象,不难得出答案。第(2)题,图中老汉的做法是过度捕捞,我国政府已制定并实施了休渔政策。第(3)题,当前人们的过度捕捞行为有可能导致生物多样性的减少,我们可以通过采取发展养殖及保护海洋环境等措施来保护海洋生物的生存、发展。答案:(1)图反映了过度捕捞,违背了公平性原则。由小孩的担心还可以看出这种做法也违背了持续性原则。图反映了环境污染严重,违背了公平性原则。(2)部分海域的季节性休渔政策。(3)可信。措施:控制近海捕捞强度,大力发展滨海养殖业和远洋捕捞业;实行休渔政策;禁止向海洋中排放工业废水等污染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