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1部分自然地理第4章地表形态的塑造1.4.1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限时规范特训新人教版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86861923 上传时间:2019-03-25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6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1部分自然地理第4章地表形态的塑造1.4.1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限时规范特训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18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1部分自然地理第4章地表形态的塑造1.4.1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限时规范特训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18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1部分自然地理第4章地表形态的塑造1.4.1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限时规范特训新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2018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1部分自然地理第4章地表形态的塑造1.4.1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限时规范特训新人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2018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1部分自然地理第4章地表形态的塑造1.4.1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限时规范特训新人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1部分自然地理第4章地表形态的塑造1.4.1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限时规范特训新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1部分自然地理第4章地表形态的塑造1.4.1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限时规范特训新人教版(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1部分 自然地理 第4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 1.4.1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时间:4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共11题,每小题4分,共44分。每小题后面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下图为地球系统物质循环示意图。读图,回答第1题。1关于图中、所示箭头代表的地质作用,正确的是()指化学沉积作用指搬运作用指成岩作用指火山喷发作用ABCD答案D解析为水圈物质转化为沉积岩,该过程为化学沉积作用;为土壤/沉积物转化为沉积岩,该过程为成岩作用;为变质岩转化为土壤/沉积物,该过程为风化侵蚀搬运沉积作用;为岩浆物质进入大气圈,该过程为火山喷发作用。图A为某区域地质剖面示意图。甲处石柱林立、排列整齐(见图

2、B),柱子间垂直裂隙发育,每根石柱高约2030米、直径约4060厘米,横切面大致呈六边形。回答23题。2图A地区地质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是()A断裂、沉积、褶皱、侵蚀、岩浆侵入与喷出B褶皱、岩浆侵入与喷出、侵蚀、沉积、断裂C褶皱、断裂、侵蚀、沉积、岩浆侵入与喷出D褶皱、侵蚀、断裂、岩浆侵入与喷出、沉积答案C解析读图,图A中下部的沉积岩层有明显弯曲,且岩层错动,说明先发生褶皱,后出现断裂,并错动形成断层。下部岩层表面不平,说明断层发生后,被侵蚀。然后又发生沉积作用,有上覆岩层形成。岩浆岩切断沉积岩层,说明形成最晚,图中可以看出有火山锥,说明有岩浆侵入与喷出。C对。3图B所示石柱林是()A砂砾岩 B

3、片麻岩C玄武岩 D花岗岩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图B石柱林位于甲处。甲处是火山锥地貌,是岩浆喷出地表,冷凝形成的喷出岩,也叫玄武岩,C对。桌状山是顶平似桌面、四周被陡崖围限的方形山体。大瓦山位于四川省乐山市、横断山东侧,海拔3 222米,为世界第二桌状山。大瓦山是地形倒置的向斜山,山体分两层:下部是构成山体基底的石灰岩,上部是层层堆叠的玄武岩。完成45题。4大瓦山桌状地貌的大致形成过程是()A沉积作用板块挤压褶皱断层岩浆喷出活动断块抬升B板块挤压岩浆侵入活动地壳抬升周边岩层被侵蚀、搬运C板块挤压褶皱断层地壳下陷沉积作用地壳抬升D褶皱断层岩浆喷出活动断块下沉外力沉积形成石灰岩答案A解析大瓦山下部石灰

4、岩是沉积作用形成;是向斜山,说明有板块水平挤压;板块挤压产生断层,岩浆沿断层喷出地表形成玄武岩;断块上升,并且覆盖上层的玄武岩不易被侵蚀,形成桌状山。5大瓦山形成过程中,假若玄武岩层和石灰岩层的上下位置颠倒一下,呈现的地貌最可能是()A依然是桌状山 B起伏和缓的丘陵C沉积层深厚的盆地 D峰林、峰丛广布答案D解析石灰岩是易溶岩石,如果位于上层,又处于水热丰富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域,溶蚀作用强烈,易形成峰林、峰丛等喀斯特地貌。位于澳大利亚西部沙漠中的波浪岩(如图一),是一块巨大而完整的花岗岩体,大约在25亿年前形成。经过日积月累的风雨冲刷和早晚剧烈的温差变化,它渐渐地被侵蚀成波浪状。读图完成67题。

5、6上图二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上述波浪岩与图二中序号表示的岩石类型一致的是()ABC D答案B解析花岗岩属于岩浆岩。在地壳物质循环过程中,岩浆岩只能通过岩浆喷发或侵入形成。因此在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中,只有一个箭头指向的是岩浆岩。选B。7波浪岩的形成过程依次是()A固结成岩风化剥蚀侵蚀搬运地壳抬升B岩浆侵入地壳抬升风化剥蚀侵蚀搬运C地壳抬升侵蚀搬运岩浆侵入风化剥蚀D侵蚀搬运岩浆侵入地壳抬升固结成岩答案B解析波浪岩是一块巨大而完整的花岗岩体被侵蚀而形成的。所以首先是岩浆侵入形成花岗岩,其次是地壳上升遭受风化和侵蚀。选B。冻融分选作用是由于石块和土的导热性能不同,冻结速度也各不一样。碎石导热率大

6、,先冻结,水向石块附近迁移并在其附近形成冰,水形成冰后体积膨胀,使碎石产生移动,这样粗的物质和细的物质产生分离。经冻融分选作用,泥土和小的岩屑集中在中间,大的岩块被排挤到周边,呈多边形或近圆形,好像有人有意将石头摆成一圈,这种地貌叫作石环。读图回答89题。8以下条件和石环地貌的形成无关的是()A地表比较平坦 B岩石颗粒均匀C有充足的水分 D气温在0 上下波动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材料分析能力。由图示可看出:该地地形平坦;发生冻融作用,气温应在0 上下波动;有充足的水分,形成冰后体积膨胀,使碎石产生移动;经冻融分选作用,泥土和小的岩屑集中在中间,大的岩块被排挤到周边,呈多边形或近圆形,所以该地的岩石

7、颗粒大小不一。9以下地区最易出现石环地貌的是()A青藏高原地区 B巴西高原C南极洲 D亚马孙平原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区域特征的判读。青藏高原海拔高,高寒气候,满足石环地貌出现的条件;巴西高原和亚马孙平原地处热带,气温太高,没有冻融作用;南极洲气温太低,冰川广布,融化作用较弱,且缺少裸露岩石。东非大裂谷宽约几十至200公里,深达1 000至2 000米,是世界上最大的裂谷带。读下图,完成1011题。10对图中所呈现岩石的说法,正确的是()A经历了地壳的抬升运动B受到了明显的水平挤压作用C岩石中不会有化石D岩石是由岩浆冷凝形成的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地壳物质循环。东非大裂谷位于东非高原,经历了地壳抬升运

8、动,A选项正确;裂谷形成是因为地壳张裂的结果,B选项错误;根据图示图中岩石层理结构明显,为沉积岩,可能含有化石,C选项错误;沉积岩为外力作用形成,岩浆冷却形成岩浆岩,D选项错误;所以本题选择A选项。11下列四幅图中,能反映东非大裂谷地质构造的是()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地质构造分为:皱褶(背斜、向斜)和断层。东非大裂谷形成的原因是地壳断裂形成的地堑,类似于A、D选项,根据图例判断A选项岩层为沉积岩,D选项的岩层为岩浆岩。所以本题选择A选项。二、综合题(共2题,56分)12下图是新疆和田区位略图。和田是著名的“玉石之都”。和田玉为变质岩,其矿体分布在海拔4 000米以上的昆仑山高

9、山地区,乙处河滩玉石富集,是拾玉的重要地段,秋季又是在此拾玉的最佳季节。读图回答问题。(24分)(1)结合地形条件,说明甲处狭长区域没有冰川分布的原因。(8分)(2)说明乙处河滩玉石富集的外力作用过程。(8分)(3)分析秋季成为乙处最佳拾玉季节的自然原因。(8分)答案(1)地势低,气温偏高;地形封闭,水汽不足。(2)(含有玉石的)岩体经过风化(侵蚀或外力破坏),再经过河流搬运(向下游运动),到达地形平缓处(乙处),(玉石)发生沉积。(3)夏季河流(流量大)搬运能力强,玉石沉积的时间相对集中在夏季;秋季河流水位下降,玉石出露。解析(1)冰川是由终年积雪形成的,故冰川形成条件是有降水(降雪)、气温

10、低;结合甲地等高线分布从地形入手分析该地气温高、降水少的原因。(2)玉石为变质岩,出露地表必然经过岩体的破坏(风化、侵蚀)过程;源自4 000米以上的昆仑山的玉石,到达乙所在河滩,必然经历了河流的搬运与沉积过程。(3)秋季成为最佳拾玉季节,说明秋季此处玉多且出露河滩;结合河流夏季汛期搬运能力强,但此时河水水位高不易发现河床中的玉石,而秋季水位下降玉石出露分析即可。13分析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32分)下图中A山海拔2 180米,具有顶平、坡陡的外观特征。A山顶部长约14千米,宽约5千米,主要由砂岩构成;山下生气盎然,猴子的吱吱叫声和金刚鹦鹉的鸣声此起彼落,四周覆盖着棉花糖般的云,边缘攀爬着

11、前所未见的热带植物,上百条瀑布飞溅。(1)解释A山形成“顶平、坡陡”外观特征的地质过程。(8分)(2)据图简述A山山顶气温特点,并简析其成因。(12分)(3)简述A山多瀑布的原因。(提示:从大气环流和地形角度来分析。)(12分)答案(1)先沉积作用,后地壳运动隆起抬升。(2)特点:终年温和;年温差小;日温差较大。原因:地处热带,由于海拔超过2 000米,所以随着海拔上升,气温降低,因而终年温和,年温差小;由于海拔较高,所以日温差较大。(3)大气环流:地处低纬度,终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盛行上升气流,降水丰富。地形:顶部平坦,地表径流众多;A山四周为断崖,所以多瀑布。解析第(1)题,由材料可知,A山顶部主要由砂岩构成,属于沉积岩,所以砂岩形成时,地势较低,先经历沉积作用,然后经过地壳运动,岩层隆起抬升,形成坡陡的断块山。第(2)题,由图可以看出该山脉位于赤道附近,地处终年高温的热带,由于此山海拔超过2 000米,所以随着海拔上升,气温降低,因而终年温和,年温差小;但正是由于海拔较高,空气比较稀薄,透明度高,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小,夜晚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差,所以日温差较大。第(3)题,该山地处赤道附近,纬度低,终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盛行上升气流,全年降水丰富;从地形上来说,该山顶部平坦,集水面积大,地表径流众多;A山四周为断崖,落差大,所以多瀑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