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十单元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42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课时作业 人民版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86860117 上传时间:2019-03-25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7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十单元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42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课时作业 人民版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2018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十单元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42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课时作业 人民版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2018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十单元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42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课时作业 人民版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2018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十单元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42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课时作业 人民版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8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十单元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42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课时作业 人民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十单元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42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课时作业 人民版(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42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课时作业 人民版一、选择题1苏联作家鲍里斯帕斯捷尔纳克(18901960)在1957年发表的小说日瓦戈医生是“解冻文学”的代表作,小说真实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心态。“那个时代”的苏联()A打破了斯大林模式的束缚B在美苏争霸中占据绝对优势C工业企业可以租借、租让D大量城乡劳动力去垦荒种粮答案:D解析:赫鲁晓夫改革为了增加粮食产量,让大量城乡劳动力去垦荒种粮,故选D项。“1957年”苏联处在赫鲁晓夫执政时期。赫鲁晓夫改革并没有打破斯大林模式的束缚,A项错误;此时美苏争霸处在第一阶段,苏联处于守势,B项错误;20世纪80年代,戈尔巴乔夫改革才允许工业企业租借、租让,

2、不符合时间限制,C项错误。2赫鲁晓夫在许多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都因地制宜地建立了各种形式的承包责任制,主要有三种形式:承包到队的综合机械化生产队;承包到组的机械化小组;承包到家的农机手家庭承包。这些措施()A改变了原有经济结构B调动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C废除了斯大林模式D为中国的农村改革提供了借鉴答案:B解析:赫鲁晓夫改革“建立了各种形式的承包责任制”,扩大了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调动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故选B项。斯大林模式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题干只涉及农业措施,A项错误;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赫鲁晓夫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他对斯大林模式的

3、弊端缺乏科学的认识,无法从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C项错误;中国农村的改革是从群众自发到中央肯定、推动,D项错误。3勃列日涅夫指出:农业改革要“必须坚决抛弃行政命令、包办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领导者和专家的工作的做法,根除华而不实和喧嚷的表现”。这表明当时苏联政府()A把农业作为改革重点B意识到现有体制的不足C政治倾向发生了转变D基本放弃旧有经济体制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农业改革要必须坚决抛弃行政命令、包办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领导者和专家的工作的做法”可知,苏联政府意识到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故选B项。勃列日涅夫改革侧重点在工业,A项错误;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依然实行社会主义,所以政治倾向并未发生转变

4、,C项错误;在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依然没有打破斯大林模式的束缚,D项错误。4有学者认为,GDP是宏观经济中最受关注的经济统计数据,因为它是衡量国民经济发展情况最重要的一个指标。下图中最高点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实行了以固定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政策B开辟了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C用经济管理的方法代之以原来的行政命令D注重发展重工业特别是与军事有关的工业答案:D解析:斯大林模式确立后苏联一直注重重工业的发展,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注重发展重工业特别是与军事有关的工业,从而使得GDP占比提高,故选D。材料中出现的最高点是在1975年前后,处于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以固定粮食税

5、代替余粮收集制是新经济政策的内容,A项错误;开辟了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是斯大林模式开创时期,B项错误;用经济管理的方法代之以原来的行政命令是新经济政策的内容,C项错误。51990年10月18日,戈尔巴乔夫颁布了稳定国民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基本方针,提出了“各种所有制一律平等”和“非垄断化”“非国有化”及“私有化”的方针。这一方针的初衷是()A全盘西化B巩固社会主义制度C实行市场经济体制D放弃公有制答案:D解析:依据“非国有化及私有化的方针”可以看出其初衷是放弃公有制,故选D项。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开始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但仍没有放弃传统的做法,继续优先发展重工业,A项错误;推行

6、“非国有化及私有化的方针”不是为了巩固社会主义制度,B项错误;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实际上承认了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但其初衷是为了缓解经济困难,C项错误。61990年,莫斯科的第一家麦当劳开业,数千人排着长队等待就餐。一位公民回忆道:“我们在烈日下等了8个小时,这对我们来说不是问题,因为为了获得配给的糖和茶叶,我们经常要站上几天。”这反映了()A快餐业开始改变苏联人的饮食习惯B苏联政府开始大规模引进国外资本C苏联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D苏联经济结构失调的局面没有改善答案:D解析:“数千人排着长队等待就餐我们在烈日下等了8个小时因为为了获得配给的糖和茶叶,我们经常要站上几天”说明买麦当劳等

7、食品和茶叶、糖等生活用品仍然很困难,表明苏联的改革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苏联重工业发达,农业和轻工业落后的局面,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故选D。材料没有体现苏联人的饮食习惯,也没有体现除了麦当劳之外没有其他快餐,A项错误;不能仅仅凭借第一家麦当劳的开业就得出“苏联政府开始大规模引进国外资本”的结论,B项错误;吃麦当劳还要排8个小时的队,说明苏联人民生活水平没有得到显著提高,C项错误。7图示柱状图显示了苏联经济增长率与世界经济增长率的比较,其中两次出现负增长,造成此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自然灾害带来的严重破坏B经济体制改革的负效应C世界其他国家经济的发展D苏联经济模式固化的影响答案:B解析:

8、本题考查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与发展。分析图示信息可知,战后苏联经济发展与世界经济不断增长不同,苏联经济发展出现了很大的波动,其中在1963年和1983年出现了两次经济的负增长。这两次经济负增长分别是受赫鲁晓夫改革和勃列日涅夫改革的负面影响所致,故选B。A项所述不符合史实,C项不符合题意;苏联的斯大林模式为上述现象存在的根本原因,D项不符合题意。二、非选择题8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赫鲁晓夫的改革冲击了“神圣不可侵犯”的斯大林模式,打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闸门,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但是,由于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和总体的规划和科学的试验,改革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果,却未能从根本上打破斯大林模式的框架。材料二俄

9、罗斯专家格阿阿尔巴托夫对勃列日涅夫18年执政生涯的评价是:到这个时期,苏共二十大所激发的,而在随后的岁月中被保守主义的灭火队竭力加以扑灭的那股新的热情也逐渐泯灭。1964年上台的领导人甚至不想去使国内政策恢复活力。经济方面的改革也是短命的,很快被俄国历史上最盛行的无所不在的行政命令和官僚主义的管理作风和管理方法所代替。材料三戈尔巴乔夫提出用“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思想代替“科学社会主义”;1990年,戈尔巴乔夫又推行政治多元化,实行多党制。戈尔巴乔夫总统提出“更新联盟”的构想,于1991年8月公布了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以“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代替了原先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10、每个共和国都成为主权国家。材料四右可以葬送社会主义,“左”也可以葬送社会主义。中国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邓小平文选请回答:(1)据材料一,指出赫鲁晓夫的改革有何积极意义。(2)材料二中阿尔巴托夫对勃列日涅夫的基本态度如何?结合材料一、二,归纳赫鲁晓夫与勃列日涅夫的改革有何相似的局限性。(3)据材料三,戈尔巴乔夫犯了哪些严重错误?(4)邓小平说“右可以葬送社会主义”,请从上面材料里找一个最合适的例证。中国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在中国现代史上,哪个事例最具说服力?请作简要说明。答案:(1)冲击了“神圣不可侵犯”的斯大林模式,打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闸门,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2)态度:否定,认为勃列日涅夫是在走“回头路”。局限性:虽然都进行了改革,但是都未能冲破斯大林模式的束缚,都回到了斯大林模式的老路上去了。(3)错误:放弃社会主义思想;放弃共产党的领导;放弃社会主义道路;放弃统一的国家主权。(4)例证:戈尔巴乔夫背离科学社会主义和共产党的领导,造成苏联解体。说明:发动“文化大革命”,长期坚持“以阶级斗争为纲”,严重破坏了民主法制,造成严重的社会动乱;严重破坏经济建设,造成国民经济濒临崩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