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学年高中语文《种树郭橐驼传》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86855891 上传时间:2019-03-25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5-2016学年高中语文《种树郭橐驼传》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2015-2016学年高中语文《种树郭橐驼传》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2015-2016学年高中语文《种树郭橐驼传》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2015-2016学年高中语文《种树郭橐驼传》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5-2016学年高中语文《种树郭橐驼传》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5-2016学年高中语文《种树郭橐驼传》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种树郭橐驼传【教学目标】1了解柳宗元的生平及作品写作背景。 2积累“优、业、蕃、舒、顾”等文言实词的含义。 3归纳“虽、因、且、焉”等虚词的义项。【导入新课】导语设计 古人勤于植树,树木造福于古人。因而激发了历代文人墨客的诗意,他们常对喜爱的树题诗吟咏。东晋陶渊明在归隐后就专门在房前种了五棵柳树,曾留下“萦萦窗下兰,密密堂前柳”的诗句。唐代诗人杜甫因战乱流浪四川成都浣花溪时,向驻地熟人要桃树苗,“奉气桃栽一百根,春前为送浣花村”就是生动的写照。素有“柳痴”称呼的柳宗元,被贬柳州刺史后,在柳江沿岸种了很多柳树,曾留有“柳州柳刺史,种树柳江边”的说法。他的散文种树郭橐驼传不仅对指导种树有较高的科学

2、价值,而且还有极强的讽喻意义。新授课阶段1、 作者简介 柳宗元,字_(773-819年),原籍河东(今山西省永济市虞乡镇)人,世称_。唐代文学家,曾任唐朝礼部员外郎,因参加政治革新失败被贬,晚年居官柳州(公元815-819年)刺史,在柳州期间,做了许多有益于人民的事。2、 体裁与背景 本文名“传”,实际上是一个讽喻性极强的寓言故事。郭橐驼种树的本事已不可考,后世学者多认为这是设事明理之作。 本文是针对当时官吏繁政扰民的现象发而为言的。中唐时期,豪强地主兼并掠夺土地日益严重,“富者兼地数万亩,贫者无容足之居”,社会生产破坏严重,政令烦出,民不聊生。这是柳宗元写作本文的社会背景。三、整体感知,理清

3、思路1放课文录音或教师范读课文。2给下列字注音。出示投影:橐 驼 偻 孳 莳 勖 缫 飧 饔3、实词检查(名)我固当:驼(业)种树:早(实)以蕃:其(莳)也若子:移之官(理):见(长)人者:故(病)且怠:4、选择文句中虚词的正确用法(1).虽(A连词,虽然;B连词,即使。) 虽曰爱之,其实害之 ( ) 虽鸡狗不得宁焉 ( )(2)因(A连词,表示承接;B连词,表示结果;C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的条件,趁机。) 因舍其名 ( ) 因击沛公于坐 ( ) 因以为号焉( )(3).且(A连词,而且;B连词,况且;C连词,尚且;D副词,姑且;E副词,将近。) 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4、 )且壮士不死即已( )存者且偷生( )臣死且不避( )5、 研读第一段:橐驼是个什么样的人?“隆然伏行”写出了人物的形象特征。“甚善,名我固当”:指其病为号,不雅,但亲切。驼竟以为起得很恰当,且这样自称,勾勒出人物豁达性格。总结:本节仿史传体例,介绍人物身世,通过简洁的叙述,生动的描写,一个不同一般的“驼者”形象便跃然纸上了。6、研读第二段:思考驼豁达个性背后存在着自信的原因。 橐驼以种树为业且为种树行家。种树为他带来的“际遇”争迎取养。 为什么“争迎取养”:“视驼所种树早实以蕃”,原来他的种树技艺高超,而且从欢迎他的人看,可知驼种树既能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观赏游玩),又能满足物质需要(种树

5、卖果),技术很全面。7、 思考以下问题:(1)郭橐驼总结的种树方法是什么? 种树方法:“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如故,其筑欲密。其莳也若子。”(2)他认为种完树后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他对自己取得的成绩是如何评价的? 种后采取的态度:“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置也若弃。”对自己的评价:“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番之也。”(3) 其他种树人怎样做的?结果如何? 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

6、仇之。8、 研读第三段 郭橐驼总结的种树方法是什么?9、 思考以下问题:(1)“问者”问“养树”后,提出了怎样的建议?“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2)郭橐驼是怎样评价、描述官吏烦令扰民的?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旦暮吏来而呼曰:官命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故病且怠。10、 研读第四段 “种树”和“治民”有何相通?11、 研读第五段: 文章最后一句“传其事以为官戒也”直接点出写作本文的真正意图:警示上层统治者清肃吏治,顺应老百姓的生活习惯和生产规律,让他们修养生息,以维持承平之世。4、 小结5、 总结全文 以寓言的方式进行讽谏,是古代中国文人向帝王或上层统治者提意见的传统做法。本文主旨是讲顺民之性以养民治道,但文章却不是进行理论上的辨证,而是巧妙地通过给郭橐驼立传,通过驼介绍养树的经验,再把养树之道“移之官理”,巧妙地把“养树”与“养民”联系起来,委婉含蓄地说明“顺民之性以养其民”的道理。揭露并讽刺了统治者的苛政烦令对百姓的骚扰侵害,提出宽简为政,让百姓安居乐业的主张。六、大显身手 畅所欲言 大禹:顺水之性以浚其水 橐驼:顺木之天以致其性 为官:顺民之性以养其民 请同学们结合以上观点谈谈网络环境下的学校教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