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 散文之部 第四单元 单元质量检测(四)(b卷 能力素养提升)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86855650 上传时间:2019-03-25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20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 散文之部 第四单元 单元质量检测(四)(b卷 能力素养提升)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 散文之部 第四单元 单元质量检测(四)(b卷 能力素养提升)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 散文之部 第四单元 单元质量检测(四)(b卷 能力素养提升)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 散文之部 第四单元 单元质量检测(四)(b卷 能力素养提升)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 散文之部 第四单元 单元质量检测(四)(b卷 能力素养提升)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 散文之部 第四单元 单元质量检测(四)(b卷 能力素养提升)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 散文之部 第四单元 单元质量检测(四)(b卷 能力素养提升)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单元质量检测(四)(B卷 能力素养提升)(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古代诗文阅读(60分)(一)文言文阅读(38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19分)游虞山记张裕钊十八日,与黎莼斋游狼山,坐萃景楼望虞山,乐之。二十一日,买舟渡江,明晨及常熟。时赵易州惠甫适解官归,居于常熟,遂偕往游焉。虞山尻尾东入常熟城。出城迤西绵二十里,四面皆广野,山亘其中。其最胜为拂水岩,巨石高数十尺,层积骈叠,若累芝菌,若重巨盘为台,色苍碧丹赭斑驳,晃耀溢目。有二石中分,曰剑门,擘屹立,诡异殆不可状。踞岩俯视,平畴广衍数万顷,澄湖奔溪,纵横荡潏其间,绣画天施。南望毗陵、震泽,连山青以相属,厥高镵云。雨气

2、日光参错出诸峰上,水阴上薄,荡摩阖开,变灭无瞬息定。其外苍烟渺霭围缭,光色纯天,决眦穷睇,神与极驰!岩之麓为拂水山庄旧址,钱牧斋之所尝居也。嗟夫!以兹丘之胜,钱氏惘不能藏于此终焉,余与易州乃乐而不能去云。岩阿为维摩寺,经乱,泰半毁矣。出寺西行少折逾岭而北云海豁开杳若天外而狼山忽焉在前余指谓易州亦昔游其上也又西下为三峰寺所在室宇每每可憩息。临望多古树,有罗汉松一株,剥脱拳秃,类数百年物。寺僧具酒果笋而饷余两人。日将昃,循山北过安福寺,唐人常建诗所谓“破山寺”者也,幽邃,称建诗语。寺多木樨华,自寺以往,芳馥载涂。返自常熟北门,至言子、仲雍墓。其上为辛峰亭。日已夕,山径危仄不可上。期以翌日往。风雨,

3、复不果。二十四,日遂放舟趣吴门,行数十里,虞山犹蜿蜒在篷户,望之了然,令人欲返棹复至焉。(选自清文观止,有删改)注十八日:清光绪二年(1876)秋八月十八日。黎莼斋:与下文的“赵易州惠甫”均为作者的好友。擘(hu b):,破裂声;擘,分裂、分开。荡潏(y):动荡涌起。镵(chn)云:高插云霄。镵,刺。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明晨及常熟及:至,到B水阴上薄,荡摩阖开 薄:稀薄C自寺以往,芳馥载涂 载:充满D遂放舟趣吴门 趣:奔向,赴解析:选BB项,薄,迫近,接近。“水阴上薄”意思是水汽蒸腾。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出寺西行少折/

4、逾岭而北/云海豁开/杳若天外/而狼山忽焉在前/余指谓易州/亦昔游其上也/又西下/为三峰寺所在/室宇每每可憩息B出寺西行/少折逾岭/而北云海豁开/杳若天外/而狼山忽焉在前/余指谓易州/亦昔游其上也/又西下/为三峰寺/所在室宇/每每可憩息C出寺西行少折/逾岭而北云海/豁开杳若天外/而狼山忽焉在前/余指谓易州/亦昔游其上也/又西下/为三峰寺/所在室宇/每每可憩息D出寺西行少折/逾岭而北/云海豁开/杳若天外/而狼山忽焉在前/余指谓易州/亦昔游其上也/又西下/为三峰寺/所在室宇/每每可憩息解析:选D出寺西行少折,逾岭而北,云海豁开,杳若天外,而狼山忽焉在前。余指谓易州,亦昔游其上也。又西下,为三峰寺,所

5、在室宇,每每可憩息。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本文以行程为线索,采用移步换景、全面铺叙的写作手法,将登山越岭所见的景物逐一展现于笔下,让人目不暇接,给人以不同的审美感受。B作者以简洁的文笔点出人文景观,如拂水山庄旧址、破山寺及言子、仲雍墓等,以反衬虞山之胜。C通篇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个与喧嚣尘世相割裂的静态的自然,笼罩着一种淡雅的诗意,由此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出作者的人品和藏身山水、超然脱俗的理想。D文末表现自己游兴未尽的心理感受,同时与文首“坐萃景楼望虞山,乐之”相照应,揭示此次虞山之游,是以“远望神往”为始,以“回望欲返”为结,首尾呼应、浑然天成。解析:选C

6、C项,游虞山记中作者表达的隐逸思想较为婉转,并非可以明显地看出。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有二石中分,曰剑门,擘屹立,诡异殆不可状。(5分)译文:_(2)以兹丘之胜,钱氏惘不能藏于此终焉,余与易州乃乐而不能去云。(5分)译文:_答案:(1)有两块石头从中间分开,叫剑门,陡峭如裂开一般屹立着,奇形怪状几乎无法形容。(2)凭着这么好的山丘胜地,钱先生却糊涂地不能隐居在此终了一生,我和赵惠甫却快乐地不想离开啊!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19分)赵鼎字元镇,解州闻喜人。生四岁而孤,母樊教之,通经史百家之书。登崇宁五年进士第,对策斥章惇误国。累官为河南洛阳令,宰相吴敏知其

7、能,擢为开封士曹。金人陷太原,朝廷议割三镇地,鼎曰:“祖宗之地不可以与人,何庸议?”已而京师失守,二帝北行。金人议立张邦昌,鼎与胡寅、张浚逃太学中,不书议状。高宗即位,除权户部员外郎,擢右司谏。刘光世部将王德擅杀韩世忠之将,而世忠亦率部曲夺建康守府廨。鼎言:“德总兵在外,专杀无忌,此而不治,孰不可为?”命鼎鞫德。鼎又请下诏切责世忠,而指取其将吏付有司治罪,诸将肃然。上曰:“肃宗兴灵武得一李勉,朝廷始尊。今朕得卿,无愧昔人矣。”中丞范宗尹言,故事无自司谏迁殿中者,上曰:“鼎在言路极举职,所言四十事,已施行三十有六。”遂迁侍御史。鼎上疏言:“顷张浚出使川、陕,国势百倍于今。浚有补天浴日之功,陛下有

8、砺山带河之誓,君臣相信,古今无二,而终致物议,以被窜逐。今臣无浚之功而当其任,远去朝廷,其能免于纷纷乎?”又言:臣所请兵不满数千半皆老弱所赍金帛至微荐举之人除命甫下弹墨已行。臣日侍宸衷,所陈已艰难,况在万里之外乎?时人士皆惜其去,台谏有留行者。会边报沓至,鼎每陈用兵大计,及朝辞,上曰:“卿岂可远去,当遂相卿。”九月,拜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知枢密院事。制下,朝士相庆。在吉阳三年,潜居深处,门人故吏皆不敢通问,惟广西帅张宗元时馈醪米。桧知之,令本军月具存亡申。鼎遣人语其子汾曰:“桧必欲杀我。我死,汝曹无患;不尔,祸及一家矣。”遗言属其子乞归葬,遂不食而死,时绍兴十七年也,天下闻而悲之。(

9、选自宋史赵鼎传,有删改)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臣所请兵/不满数千/半皆老弱/所赍金帛至微/荐举之人除/命甫下/弹墨已行B臣所请兵不满数千/半皆老弱/所赍金帛至微/荐举之人除命甫下/弹墨已行C臣所请兵不满数千/半皆老弱所赍/金帛至微/荐举之人除命甫下/弹墨已行D臣所请兵/不满数千/半皆老弱所赍/金帛至微/荐举之人除/命甫下/弹墨已行解析:选B解答断句题可先粗读所给的句子,然后根据句中的标志性结构并运用排除法得出答案。“半皆老弱”点明了士兵的人员结构,是对前句的补充,其后应断开。故排除C、D。“除命甫下”指任令刚刚下达,中间不可断开,排除A,选B。6下列对文中加

10、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对策,是中国古代科举中殿试考试的主要内容。“策问”与“对策”分别指应试与出题两个部分,内容主要是治国安邦、国计民生的政治大事。B太学,古学校名,即国学。汉武帝元朔五年始设太学。东汉时太学大发展。明以后不设太学,只设国子监,在国子监读书的学生叫“太学生”。C除,古代用来表示官职任免的术语,指任命,授职。唐以来称试官或暂时代理官职为“权”。D宸衷,皇帝的心意。宸,北极星所居。借指帝王的宫殿,又引申为王位、帝王的代称。解析:选A“策问”与“对策”分别指出题与应试两个部分。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赵鼎忠君爱国。他

11、反对割地求和。徽、钦二帝被迫北行后,金人准备立张邦昌为帝,赵鼎等人拒绝书写发表己见的文书,躲进太学。B赵鼎为人正直。在得知王德擅自杀死韩世忠的手下将领后,他向皇上讲述了王德专权杀人的事,分析了其中的利害,并直接对王德进行了审讯。C赵鼎深得高宗信任。他的建议多被采纳实施。皇上不顾别人反对,将他从谏官破格提拔为侍御史。D赵鼎在吉阳时,门人故吏均不敢与他来往。当他得知秦桧有意置自己于死地时,为不牵连家人,绝食而死。解析:选B“命鼎鞫德”,省略了主语“上”,赵鼎是在皇上的命令下审讯王德的。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德总兵在外,专杀无忌,此而不治,孰不可为?(5分)译文:_(2

12、)君臣相信,古今无二,而终致物议,以被窜逐。(5分)译文:_答案:(1)王德在外统领军队,专权杀人没有顾忌,这样如果还不治罪,还有什么不能做呢?(得分点:“总兵”“专”“治”各1分,大意2分)(2)君臣互相信任,自古以来没有第二,然而(张浚)最终遭到别人非议,以致被放逐。(得分点:“相信”“物议”“窜逐”各1分,大意2分)(二)古代诗歌阅读(22分)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910题。(11分)浣 溪 沙宋欧阳修堤上游人逐画船,拍堤春水四垂天。绿杨楼外出秋千。白发戴花君莫笑,六幺催拍盏频传。人生何处似尊前!注四垂天:天幕从四面下垂。六幺:又名绿腰,唐时琵琶曲名。尊:同“樽”,古代盛酒的器具。9下列对

13、本词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堤上游人逐画船”,写所见之人。“逐”字,生动地道出了游人如织、熙熙攘攘、喧嚣热闹的情形。B“拍堤春水四垂天”,写所见之景。“拍”字形象地描绘出春水不断拍打着堤岸的情形,用天幕的“静”反衬春水的“动”,表现了春水的生命力。C“白发戴花君莫笑”中“白发”泛指老人。老人头插鲜花,自己不感到可笑,也不怕别人见怪,描绘出一幅老少同乐的热闹的春游图景。D“六幺催拍盏频传”一句,形象地写出画船上急管繁弦、乐声四起、频频举杯、觥筹交错的场面。E“人生何处似尊前”一句表达了词人希望借醉人的春光和春酒来排解内心的郁闷和不平。写得凄怆沉郁,耐人品味。解析:选BCB项,“用天幕的静反衬春水的动”错,应该是春水的“动”与天幕的“静”相互映衬。C项,“白发泛指老人”错,应该是词人自指;“描绘出一幅老少同乐的热闹的春游图景”错,应该是表现出词人狂放不羁、乐而忘形的狂态。10有人认为“绿杨楼外出秋千”一句中“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