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学年高中生物 2.2.1动物细胞培养和核移植技术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3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86854511 上传时间:2019-03-25 格式:DOC 页数:1 大小:13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5-2016学年高中生物 2.2.1动物细胞培养和核移植技术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3_第1页
第1页 / 共1页
亲,该文档总共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5-2016学年高中生物 2.2.1动物细胞培养和核移植技术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5-2016学年高中生物 2.2.1动物细胞培养和核移植技术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3(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2.1动物细胞培养和核移植技术教学建议有了植物细胞工程的基础,学生对本节内容易于理解。因此,本节教学采用讲授、自学、讨论等相结合的教学方法。1.关于动物细胞培养的学习,可以先通过问题引导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接触抑制、贴壁生长这两个特点,再学习动物细胞培养的过程就相对容易接受,因为培养过程的操作目的都是根据细胞接触抑制的特点设计的。学习了动物细胞培养过程,对其概念、结果、原理等问题就迎刃而解。2.对于动物细胞培养的条件,则要从学生已有的内环境的知识出发,启发学生自己动脑思考这个问题,以加深对培养条件的理解。3.教学过程最好根据学生已有知识或经验来设计实施,核移植这节课,学生的知识储备是:克隆

2、羊“多利”已经非常熟悉,并且特别感兴趣,因此本节课可以从克隆羊“多利”的诞生入手,即核移植的过程为切入点,从过程中总结出概念、原理、结果。4.比较记忆学习是形成知识网络的一种重要手段,在学习完核移植技术的应用之后,与植物个体的克隆、动物细胞克隆、DNA的PCR扩增比较学习,教学效果较好。参考资料体细胞核移植技术中的受体细胞细胞核移植技术中作为受体细胞的通常有M期卵母细胞和受精卵(合子)。早期核移植技术中常用受精卵,后来基本上用M期卵母细胞取代了受精卵,主要因为两者的细胞质环境不同。有人认为重组需要的因子存在于M期卵母细胞的细胞质中,而在原核形成时这些因子已被降解或用光,因此,原核扩张后受精卵去

3、核可引起细胞质中重组因子缺乏。成熟促进因子(MPF)是卵母细胞细胞质中重要的胞质影响因子,MPF的活性在卵母细胞减数分裂的M期和M期达到最高,受精或激活后,MPF迅速灭活,因此,M期卵母细胞中MPF活性高,而受精卵中MPF活性低。MPF水平的高低可影响供体核染色质的状态和复制。M期卵母细胞的细胞核、细胞质已成熟,而M期卵母细胞的细胞核、细胞质尚未成熟,其细胞质不能支持胚胎的全程发育,因此,尽管M期卵母细胞中MPF活性也高,但不能作为受体卵母细胞。也有人认为用去核受精卵作为受体细胞时,可能由于受精卵去核时一些早期发育必需的因子随原核的去除而被去掉了,而使去核受精卵缺乏发育能力。因此,目前广泛采用M期卵母细胞作为受体细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