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 第1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教材梳理点拨 新人教版必修3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86852062 上传时间:2019-03-25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2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 第1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教材梳理点拨 新人教版必修3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 第1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教材梳理点拨 新人教版必修3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 第1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教材梳理点拨 新人教版必修3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 第1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教材梳理点拨 新人教版必修3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 第1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教材梳理点拨 新人教版必修3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 第1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教材梳理点拨 新人教版必修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 第1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教材梳理点拨 新人教版必修3(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学习目标: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2.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1.重点:“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和历史意义;孔子、孟子、荀子、老子和韩非子思想的主要内容。2.难点:儒家思想形成的原因。教材整理1“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1背景(1)社会基础: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政治和经济大变动。(2)阶级基础:士活跃起来并受到统治者的重用,他们代表本阶层或政治派别的利益和要求,提出自己的主张。(3)文化基础:私人讲学出现,平民百姓开始接受教育。2含义(1)“百家”:是指在社会上形成一些以传播文

2、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学者和思想流派。(2)“争鸣”:是指各学派互相诘难、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3代表人物(1)道家:老子和庄子。(2)儒家:孔子、孟子和荀子。(3)墨家:墨子。(4)法家:韩非子。4影响(1)诸子百家彼此吸收、融合,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2)“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轻巧识记用“ 一、二、三、四” 巧记“ 百家争鸣” 局面的出现教材整理2孔子和早期儒学1儒学创立孔子(1)思想核心:“ 仁” ,即爱人;要做到待人宽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政治主张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民

3、,爱惜民力,取信于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主张“ 克己复礼” ,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3)教育思想:首创私人讲学,主张“ 有教无类” ,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2儒学完善孟子和荀子(1)思想主张人物政治思想民本思想人性论孟子“仁政”“民贵君轻”“性本善”荀子主张“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提出“君舟民水”,强调人民群众的力量巨大“人之性恶”(2)历史影响对儒家思想加以总结和改造,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战国后期,儒学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课中思考阅读教材P6“学思之窗”,思考:这是体现人性问题的几种不同看法,你怎样看待这个问题?【提示】孔子、孟子、荀子对“人性

4、”的看法都有一定的局限性。“性相近”“性善论”“性恶论”和“性无善无不善”的观点,都未能真正揭示人性的本质和内涵。人性,从客观上说,是随着人的生存环境而变化的;从主观上说,是随着人生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人有自然属性,还有社会属性。教材整理3道家和法家1道家(1)老子:春秋晚期,道家创始人。世界观: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政治主张:强调一切要顺应自然,主张“无为而治”,希望回到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辩证法: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总在不停地运动,有无、难易、贵贱、祸福都是相互依存,不断转化的。(2)庄子:战国时期,继承发展老子的学说。把世间万物都看作是相对的。认为放弃一切大小、生死、贵贱、荣辱等差别

5、观念,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2法家(1)代表:战国末期的韩非子。(2)主张:君主要以法治国,提出了系统的法治理论。(3)影响:把君主的权力提高到极点,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深度点拨对“无为而治”的认识“无为而治”是道家的基本思想,所谓“无为”不是指什么都不做,而是指让事物按照自身的必然性发展,不要横加干涉,即不妄为,也不胡作非为、为所欲为;实际上是反对严刑峻法和苛政。知识网络史论要旨1.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导致“百家争鸣”局面形成,促进了我国思想文化的繁荣,奠定了我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2.孔子提出“仁”的学说,创立儒家学派。孟子和荀子发展了儒家思想。3.儒家提倡“德治”

6、“仁政”;老庄之学崇尚自然,主张“无为”;法家主张君主集权,以法治国;墨家提倡“兼爱”“非攻”“节用”“尚贤”。它们都影响了中国文化进步的历程。探究点一儒家思想的形成史 料解 读史料一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论语颜渊根据关键词“政”“刑”“德”“礼”“仁”“克己复礼”来归纳孔子的思想史料二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孟子离娄上抓住关键词“仁政”来分析其与孔子的“仁”的关系史料三凡兼人者三术:有以德兼人者,有以力兼人者,有以富兼人者。故曰:以德兼人者王,以力兼人者弱,以富兼人者贫,古

7、今一也。荀子议兵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荀子大略注意省略号,分析分别以“德”“力”“富”兼人者的区别,根据关键词“重法爱民而霸”分析荀子的思想特点【史料应用】(1)史料一反映了孔子的哪些思想主张?【提示】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克己复礼”,维护等级秩序。(2)史料二中,孟子提出了怎样的主张?其与孔子的“仁”有何关系?【提示】主张:“仁政”。关系:联系:孟子的“仁政”是对孔子“仁”的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区别:孔子的“仁”即“爱人”,是一种含义极广的伦理道德观念;孟子从孔子的“仁”出发,把它扩充发展成包括思想、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施政纲领,即“仁政”。(3)相对于孔孟“仁

8、”“仁政”的思想,史料三中荀子思想有何特点?【提示】荀子主张“德”“法”并用,恩威并施,其思想更多地吸收了法家思想的特点。【史论拓展】孔子、孟子和荀子思想观点的异同人物伦理观治国理念民本思想历史观孔子性相近“仁”“为政以德”“克己复礼”,较保守孟子性善论“仁政” “施仁政于民”“民贵君轻”主张社会进步荀子性恶论“仁义” “王道”“君舟民水”主张社会进步相同点都提出“仁”的思想、民本思想;都是在讨论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其思想都有时代性和阶级性,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探究点二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史 料解 读史料一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论语为政

9、不仁而得国者,有之矣;不仁而得天下者,未之有也,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根据关键信息“为政以德”“仁”“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来归纳孔子和孟子的治国主张史料二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小国寡民。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道德经结合史料中“无为”“小国寡民”的作用来分析老子的治国理念史料三以法为本,法不阿贵。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夫严刑者,民之所畏也;重罚者,民之所恶也 是以国安而暴乱不起。韩非子由史料中的“以法为本”“要在中央”“严刑”“重罚”来分析韩非子的主张【史料应

10、用】(1)史料一中,孔子和孟子在治国方面分别提出了怎样的主张?【提示】孔子主张为政以德,提倡“仁”;孟子主张“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学说。(2)根据史料二,分析老子提出的治国理念。【提示】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3)根据史料三回答,针对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韩非子提出了哪些主张?【提示】以法治国,加强君主权力,实行严刑酷法。【史论拓展】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的思想内涵派别主张内涵儒家孔子思想核心是“仁”和“礼”,主张“为政以德”反映了随着春秋时期奴隶制的瓦解,没落的奴隶主贵族希望挽回奴隶制统治的愿望孟子主张实行“仁政”,荀子主张“仁义”“王道”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主张调和阶级矛

11、盾,以有利于封建统治的观点道家主张“无为”,希望回到“小国寡民”的状态反映了面对春秋奴隶制度崩溃、战乱不断的社会局面,人们消极、没落的情绪法家韩非子主张“君主集权”“法治”,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理论反映了新兴地主阶级要求结束诸侯割据、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的主张墨家主张“兼爱”“非攻”,要求平等,反对战争,主张任人唯贤反映了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小生产者要求分享利益、希望社会安定的愿望唐太宗在总结其治国经验时,提出“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的理念,同时又认为“夫安人宁国,惟在于君,君无为则人乐,君多欲则人苦,朕所以抑情损欲,克己自励耳”。唐太宗的治国经验体现了中国古代哪些思想学派的主张(

12、)A儒家、法家B儒家、道家C墨家、儒家 D法家、道家【解题模板】抓关键题干中 “以人为本”“无为”“抑情损欲,克己自励”等是解题的关键词,然后再结合诸子百家思想进行判断排易误法家思想主张用严刑峻法来维护统治,墨家则是主张“兼爱”“非攻”,与唐太宗的治国主张不符,由此排除A、C、D三项验结论唐太宗主张治国“以人为本”“无为、无欲”,这分别体现了儒家思想以民为本和道家主张无为、寡欲【答案】B1(2016北京会考)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礼之用,和为贵”的古代思想家是()A老子B孔子C墨子 D韩非子【答案】B2儒家自创立后不断发展。战国时期,荀子根据时代需要对儒家思想的发展主要体现在()A“仁

13、政”的学说 B“以德服人”的观念C“仁义”的思想 D“法不阿贵”的思想【解析】A项是孟子的思想;B项是孔子的思想;D项是韩非子的思想;C项是荀子根据时代需要对儒家思想的发展,故选C项。【答案】C3提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这一观点的思想家还主张()A“民贵君轻” B“无为而治”C以法治国 D“兼爱”“非攻”【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可知是春秋时期著名思想家老子提出的辩证法,老子在政治上还主张“无为而治”。【答案】B4“说一说来道一道,成由勤俭败由奢,紧紧手年年有,一粥一饭精细算,旧物易主贵如宝,不摆谱来不比阔,勤俭兴家福绵长。”这是央视的一则公益广告宣传词。下列哪一位先贤

14、的主张与之吻合()A老子 B庄子C韩非子 D墨子【解析】题干整个的宣传主题是“勤俭节约”,这与墨子“提倡节俭,反对奢侈浪费”的主张最为吻合,故选D项。【答案】D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孟子材料二为治者用众(大多数人都能遵从的方法)而舍寡,故不务德而务法。君主执柄以处势(权势),故令行禁止。柄者,杀生之制(裁决的力量)也。势者,胜众之资(凭借)也。韩非子材料三文化就像一张名片,一个民族如果没有自己的文化,就会被蒸发掉,或者湮没于世界之中。什么是中国的文化名片?谁是最能代表中国的文化形象?中国焦点2006为您揭晓了答案,十大最能代表中国的文化形象符号中位于第一名的是孔子。(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指出儒、法两个学派针对当时的社会现状分别提出的治国策略。(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孔子位于第一名的依据。假如你是投票者,你还会选择哪位人物作为中国文化形象符号的代表?【解析】第(1)问注意抓住“治国策略”一词,不要回答所有的思想主张。第(2)问要从孔子思想的影响来回答;列举代表人物要注意“文化形象”这一要求。【答案】(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