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新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第21课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学案(新人教版)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86849584 上传时间:2019-03-25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6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秋季新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第21课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学案(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秋季新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第21课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学案(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秋季新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第21课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学案(新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秋季新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第21课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学案(新人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秋季新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第21课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学案(新人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秋季新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第21课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学案(新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秋季新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第21课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学案(新人教版)(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21课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 知|识|目|标|我|明|确掌握红楼梦的内容和艺术成就;掌握昆曲的发展过程及代表作;掌握京剧的发展过程。认识明清时期是中国古典小说创作的成熟期;理解清朝文化的时代特征;了解鉴赏文艺作品的基本方法。一、红楼梦1作者:清代的_和高鹗。2内容:红楼梦以贵族青年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悲剧故事为主线,通过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变化,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会末期的社会现实和尖锐矛盾,揭露了统治阶级的奢靡与丑陋,从而揭示了_走向衰亡的历史命运。3地位:世界文化宝库中不可多得的文学名著。二、昆曲与京剧艺术下图建筑是坐落在北京故宫的畅音阁大戏台,你知道它是在何时建造的吗?主要用途是什么

2、?1繁荣:清朝时期的戏剧,剧种不断增多,剧目繁多,内容丰富多彩,表演艺术推陈出新,流派风格争奇斗艳,雅俗共赏。其中,最有影响的是_和_。2昆曲(1)简介:昆曲,又称昆剧、昆腔,原是流行于苏州昆山一带的昆山腔。(2)代表:明朝时,代表作有_创作的牡丹亭。到了清朝前期,昆曲艺术发展到顶峰,洪昇的长生殿、孔尚任的_成为昆曲的传世之作。(3)衰落:清朝中期以后,昆曲由于脱离广大民众和现实生活,逐渐走向衰落。3京剧(1)形成:乾隆时,四大_先后到北京献艺。徽班的唱词通俗易懂,唱调高亢爽朗,赢得观众喜爱,一时誉满京城。后来,徽调不断吸收昆曲、秦腔、京调、汉调等地方戏的优点,加以创造和改进,在道光年间逐渐形

3、成为一个新的剧种“皮黄戏”,以后被称为“_”或“京剧”。(2)发展:京剧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又得到皇室的扶持,经过表演艺术家的不断创新,日臻完善,成为最主要的剧种,流传四方。,预习反馈快来检测学习效果,判断下列观点的正误吧!(1)红楼梦前80回的作者是曹雪芹,后80回的作者是高鹗。()(2)成书于清朝的红楼梦揭示了中国封建社会必然走向衰亡的历史命运。()(3)昆曲,又称昆剧、昆腔。清朝时,代表作有汤显祖创作的牡丹亭。()(4)乾隆年间,北京城戏班荟萃,出现京剧。()快学快记歌谣巧记曹雪芹写红楼梦,古典小说达高峰。贾史王薛四家族,爱情悲剧贯始终。清朝戏剧映民生,文化活动最典型。剧种丰富奇斗艳,昆

4、曲京剧最有名。明代作家汤显祖,代表作品牡丹亭。昆曲顶峰清前期,作长生殿有洪昇。孔尚任创桃花扇,传世之作也有名。京剧前身皮黄戏,皇室支持传各省。探究点明清小说繁荣的原因素材一:这一时期(明清)的小说家们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中国的封建制度已到了它的末世,受世界历史发展潮流的影响,他们对封建制度的历史和现实的批判,无论从广度和深度来看,都是空前的。从小说艺术的角度看,它们早于西方批判现实主义一个世纪,达到了现实主义的高峰。陈洪中国小说理论史素材二:明清时期,工商业发展,城市繁荣,市民阶层扩大,新的以市民为主体的读者群形成,这带来了个性的张扬和对人欲的肯定。而在上流知识界,陆王心学走向极端,提倡压抑

5、人性,加上繁苛的文字狱,实际上在文学中形成了一种对立,明清文学就是这种对立的产物。袁世硕中国文学史桃园三结义大闹天宫素材三:明代小说中的一些情节被人们津津乐道,如“桃园三结义”“大闹天宫”等。这些小说不仅增长了人们的知识,开阔了眼界,而且影响了人们的观念。明代有人认为,小说“虽稗官之流,而劝善惩恶,动存鉴戒,不可谓无补于世读之使人喜而手舞足蹈,悲而掩卷堕泪者,盖亦有之”。周先慎明清小说(1)根据素材,概括明清小说创作繁荣在政治、经济、阶级关系和文化等方面的原因。(2) 根据素材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清小说在当时所起的社会作用。特别提示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的高峰,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在世界

6、文学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 名师点睛(1)历史与历史小说的区别历史要求准确地再现已经发生的事实。历史小说要求能够本质反映历史的真实面貌,以历史题材为基础,通过文学创作,允许对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进行艺术加工和虚构,其故事情节和人物事迹与历史事实并不完全一致。(2)清朝时期小说和戏剧的共同点在思想内容上反映反抗封建统治的主题;在时代背景上反映封建社会走向衰落的特点。课堂小结课外链接京剧脸谱京剧脸谱是一种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特殊化妆方法。由于每个历史人物或某一种类型的人物都有一种大概的谱式,就像唱歌、奏乐都要按照乐谱一样,所以称为“脸谱”。关于脸谱的来源,一般的说法是来自假面具。京剧脸谱艺术是广大戏曲爱

7、好者非常喜爱的一门艺术,国内外都很流行,已经被大家公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标志之一。一、选择题1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首,清代创作的章回体长篇小说。其前80回的作者是()A施耐庵 B罗贯中C吴承恩 D曹雪芹2下列作品,通过描写四大封建家族的兴衰变化和贵族青年的爱情悲剧,从而揭示了封建社会走向衰亡的历史命运的是()A西游记 B红楼梦C牡丹亭 D本草纲目3英国每日电讯报道,荣居“史上十佳亚洲小说”榜首的是下图所示的文学巨著。以下对此书的介绍不正确的是()A明代曹雪芹创作的文学巨著B思想性强、艺术性高C把我国古典小说的创作推向了高峰D揭示了封建社会走向衰亡的历史命运4中国古代的戏曲艺术发展到清代,进

8、入了一个更为繁荣的时期。其中,最有影响的是()昆曲京剧越剧豫剧 A B C D5红楼梦第23回中提道:“西厢记妙词通戏语,牡丹亭艳曲惊芳心。”这里面说到了两部我国戏曲史上的杰作。其中第二部杰作的作者是()A关汉卿 B司马光C曹雪芹 D汤显祖6到了清朝前期,昆曲艺术发展到顶峰。最具代表性的两部作品是()A西厢记和牡丹亭B长生殿和桃花扇 C西厢记和长生殿D牡丹亭和桃花扇 二、非选择题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材料二19世纪初的流行语:“开谈不说红楼梦,纵读诗书也枉然。”(1)图(a)邮票反映的历史故事是东汉末年的桃园三结义,这一故事情节出自哪一部文学名著?作者是谁?这部文学名著的地位如何?(2

9、)图(b)反映的是什么经典故事?它出自哪一部作品?反映的是哪一时期的事情?(3)图(c)是西游记中的一个人物,他是谁?作者塑造这一形象的目的是什么?西游记是以什么事件为原型创作的?(4)红楼梦揭示了怎样的历史趋势?为什么材料二中说“开谈不说红楼梦,纵读诗书也枉然”?第22课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略)详解详析【自主学习】一1.曹雪芹2封建社会二1.昆曲京剧2汤显祖桃花扇3徽班京戏【预习反馈】(1)(2) (3)(4) 【要点探究】探究点(1)政治:封建社会走向衰落,政治黑暗,官场腐败,文人出于批判封建制度的社会责任感进行小说创作。经济:商品经济发展,城市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物质基础)。

10、阶级关系:市民阶层扩大,人们的社会生活日益丰富,对精神生活的需求日益增加,对文化作品的需求进一步通俗化(社会基础)。文化:陆王心学压抑人性,文字狱钳制思想,社会需要与之相对立的文学体裁。(2)满足了民众的文化需求;有一定教化功能;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民众的知识水平。【课时作业】1D解析 清代的小说创作取得了空前的成就,其中艺术成就最高、影响最深远的是曹雪芹的红楼梦。曹雪芹以毕生的精力进行艰苦的创作,生前基本定稿了前80回。后来经高鹗整理续写了后40回。2B解析 红楼梦以贵族青年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悲剧故事为主线,通过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变化,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会末期的社会现实和尖锐矛盾,揭

11、露了统治阶级的奢靡与丑陋,从而揭示了封建社会走向衰亡的历史命运。3A解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红楼梦,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辨别能力。红楼梦是清代曹雪芹和高鹗创作的文学巨著,故A不正确。B、C、D均是正确表述。4A解析 清代戏曲中最有影响的是昆曲和京剧。5D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分析能力。句子里面提到的第二部作品是牡丹亭,其作者是汤显祖。6B解析 西厢记是元代的艺术作品,牡丹亭是明代的艺术作品,长生殿和桃花扇是清代的艺术作品。根据题干中的关键词“清朝前期”判断,B项符合题意。7(1)三国志通俗演义。罗贯中。是我国章回体小说的开山之作,也是我国最为流行的长篇历史小说之一。(2)武松打虎。水浒传。宋代。(3)孙悟空。抒发铲除邪恶势力的愿望。玄奘西行。(4)揭示了封建社会走向衰亡的历史趋势。红楼梦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长篇小说,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是世界文化宝库中不可多得的文学名著。第22课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