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年级下历史知识点汇总精编

上传人:阳光****师 文档编号:86839684 上传时间:2019-03-25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1.4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九年级下历史知识点汇总精编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部编版】九年级下历史知识点汇总精编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部编版】九年级下历史知识点汇总精编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部编版】九年级下历史知识点汇总精编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部编版】九年级下历史知识点汇总精编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部编版】九年级下历史知识点汇总精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九年级下历史知识点汇总精编(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部编版九年级下历史知识点汇总精编第一单元 苏联社会主义道路上的探索第1课 俄国十月革命一、二月革命1、革命爆发的历史背景(原因):俄国是一个资本主义发展较为落后的帝国主义国家,“一战”使俄国经济凋敝,同时战争激化了阶级矛盾,广大人民革命很和反战情绪高涨,另外,一战使帝国主义实力受到严重削弱。时间:1917年3月,俄国发生了二月革命。目的:推翻沙皇的专制统治。结果:推翻了沙皇的专制统治,在俄国出现了两种政权并立的局面。两种政权是指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掌握了实际权利)和工人士兵苏维埃政权。性质:这次革命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革命。二、十月革命1、原因:必要性:二月革命后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坚持参加一战,疯

2、狂镇压无产阶级;可能性:经济上:俄国进入帝国主义阶段,是帝国主义链条上的薄弱环节;阶级基础:俄国无产阶级的壮大;组织基础:布尔什维克党的成熟;群众基础:人民要求退出一战;思想基础:列宁主义的诞生;2、时间、地点、领导人:1917年11月7日,彼得格勒,列宁;3、策略:提出“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实现社会主义革命的和平过渡。4、特征:中心城市暴动,武装夺取政权;5、革命任务: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6、性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7、结果:“阿芙乐尔”号巡洋舰一声炮响,标志“十月革命”的胜利。三、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背景:十月革命胜利进行中,全俄第二次工兵苏维埃代

3、表大会在彼得格勒莫尔尼宫召开;内容:(1)、通过了列宁起草的告工人、士兵、农民书,宣告全部政权归工兵农代表苏维埃;(通过了和平法令呼吁各交战国缔结不割地、不赔款;土地法令规定一切土地归国家所有);(2)、成立第一届苏维埃政府,列宁为主席意义: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诞生了四、十月革命的意义十月革命是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俄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它不仅使俄国人民摆脱了被压迫、被剥削的命运,也给全世界无产阶级和被压迫民族指明了前进的道路。它在占世界六分之一的土地上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开创了世界历史的新

4、局面。第2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一、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背景:十月革命后,各帝国主义国家联合起来武装干涉苏俄革命,苏俄国内也发生反革命叛乱,他们互相勾结,企图把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扼杀在摇篮中。为了度过难关,苏俄政府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目的:为了度过难关,赢得战争,巩固政权;内容:实行工业企业国有化;实行余粮收集制;实行食物配给制;影响:积极影响:为苏维埃政府集中全国物力、人力战胜敌人,取得国内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消极影响:它的成功使一些激进的革命者误以为苏俄可以借此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 因此,内战结束后反而进一步加强;随着国内战争结束,苏俄人民,特别是农民不再拥护这项政

5、策发生了农民骚动。二、新经济政策背景:国内战争结束,苏俄进入和平建设时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其中农民不再拥护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间:1921年会议:俄国共产党第十次代表大会通过了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过渡到新经济政策的决议;目的:处理好工农关系,为进入社会主义打下基础;内容:农业:实物税(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集制,税后农民可以自由处理余粮; 工业:允许私人经营中小企业,鼓励手工业的发展; 商业:恢复自由贸易,实行商品买卖,废除生活用品配给制;结果:到1927年,国民经济基础恢复到一战前的水平。作用:新经济政策是在国家掌控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努力发展多种经济,巩固工农联盟,引导非社会

6、主义经济成分逐步走向社会主义的有效途径,它促使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为即将到来的工业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是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有益尝试。三、苏联成立(在平等的基础上):1922年底。苏俄、乌克兰等15个社会主义国家共同建立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简称“苏联”。四、苏联二三十年代社会主义建设成就:1、1924年列宁逝世。2、斯大林实施第一、二个五年计划(19281933,19331937):优先发展重工业。工业上:两个五年计划完成后,苏联由的工业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成为世界第二大工业大国。农业上:1937年农业集体化完成,消灭了农村的剥削制度,为工业化的开展提供了粮食

7、和资金。 五、苏联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及其弊端背景:1936年苏联在基本上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后,改变了苏联的经济和社会结构,为了从法律上肯定这一点,通过了新宪法,标志着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形成(即斯大林模式),同时标志着苏联成为一个工农社会主义国家。斯大林模式弊端:政治上:权利高度集中,民主法制建设被忽视,滋生个人崇拜和官僚腐败;经济上:片面发展重工业,农业和轻工业严重滞后,人民生活水平低下,缺乏持续动力对斯大林模式的评价:1、它是在帝国主义包围和国内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情况下形成的,但它使苏联迅速发展成为一个先进的工业化国家,国防实力大大加强,为以后苏联打败德国法西斯的侵略

8、打下了基础,在一定历史阶段对苏联发挥了积极作用。2、这一模式也存在严重弊端:第一,优先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第二,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片面强调产值和产量,造成了产品品种少、质量差;第三,国家从农民手中拿走的东西太多,严重损害了农民利益,农民没有生产积极性,农业产量长期停滞不前。第四,经济发展粗放,经济效益低下,大量消耗和浪费了资源,因此,从长远看,它严重阻碍了苏联的进一步发展。第二单元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西方世界第3课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确立一战后形成的国际格局是:1、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俄诞生,形成社会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两种社会制度并存的局面。2、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9、一、凡尔赛体系:1、巴黎和会:目的:按照战后实际实力从重新瓜分殖民地及势力范围,扼杀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镇压世界革命运动,建立国际新秩序。时间:1919年1月,参加会议的国家有27个,主宰和会的是法、英、美三国。主要任务:讨论对德和约结果:1919年6月签定了凡尔赛和约性质:是战胜的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世界的一次分赃会议。凡尔赛和约(对德和约):内容:德国及其盟国承担发动战争的主要责任。领土方面:法国收回阿尔萨斯和洛林。军事方面:禁止德国实行义务兵役制,不许有空军,陆军人数不超过10万人,莱茵河以东 50公里内德国不得设防。政治方面:德国承认并尊重奥地利的独立。赔款方面:由协约国设立赔款委员会决定德

10、国战争赔款的总数。殖民地方面:德国的全部海外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国瓜分。凡尔赛体系的形成:凡尔赛和约和战胜国同奥地利、匈牙利、土耳其和保加利亚签定的一系列和约一起构成了凡尔赛体系。实质:凡尔赛体系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列强在西方的关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和非洲的统治秩序,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相反,却播下了仇恨和战争的种子。 凡尔赛和约有关中国问题的决议:德国在中国山东的全部权益由日本继承。影响:激起了中国人民的极大愤慨,引发了反帝爱国的五四运动。 国际联盟:1920年1月根据凡尔赛和约成立(美国提出但未加入),被英、法控制。 二、华盛顿体系背景:巴黎和会虽然暂时调整了帝

11、国主义国家在西方的关系,但它们在东亚、太平洋的矛盾仍然十分尖锐,日、美之间的矛盾尤为激烈。华盛顿会议:目的:调整帝国主义国家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矛盾,主要是日、美矛盾。时间:1921年到1922年;参加国家:9国(美、英、法、日、意、荷、比、葡、中)。主要条约:四国条约(将太平洋岛屿现状固定下来)、五国条约(规定五国主力舰吨位)和九国公约。九国公约: 内容:宣称尊重中国的主权、独立与领土完整,遵守各国在中国的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原则。(中国因此收回了山东,解决了山东问题) 影响:打破了日本对中国的独占,实际上为美国在中国的扩张提供了方便。使中国回复到各帝国主义共同支配的局面。 华盛顿会议的影响

12、:它是凡尔赛会议的继续,确立了帝国主义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史称“华盛顿体系”。评价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帝国主义列强通过这两次国际会议,建立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构成了一战后的国际新格局。这一体系是战后帝国主义国家重新瓜分世界的结果。由于战胜国对战败国的掠夺,加剧了战败国与战胜国之间的矛盾;由于分赃不均,战胜国与战胜国之间的矛盾也进一步加剧;此外,战胜国对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掠夺,也激化了被殖民人民与殖民者之间的矛盾。因此,这一体系并没有从根本上消除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只是暂时协调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它不可能长期维持下去。第4课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与罗斯福新政一、经济危机背景:

13、1、资本主义的相对稳定时期:20世纪20年代,特别是1924-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基本上处于相对稳定时期,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繁荣一时。2、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有制间的矛盾)二、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时间:19291933年,导火线:股市的崩溃(纽约证券交易所的股票暴跌)。涉及国家:从美国开始,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特点:是资本主义历史上最严重、最深刻、持续时间最长的危机经济危机的本质:生产资料私人所有制与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经济危机的影响:(1)、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国家的生产下降,贸易锐减,物价暴跌,企业和银行纷纷倒闭,失业激增,社会危机加剧;(

14、2)、重的经济危机引起了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危机。各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矛盾尖锐,政局动荡,资本主义制度和资产阶级的统治出现严重危机,各国资产阶级纷纷寻找出路。三、罗斯福新政及其历史意义:背景:美国是这次经济危机的发源地,遭受的打击最大。失业人数剧增,工业产量大幅下降,财政陷于崩溃,农产品堆积如山,进出口贸易大规模缩减。美国各阶层对胡佛政府不满,寻求摆脱危机; 目的:摆脱经济危机,巩固资本主义统治。特点: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内容:工业:颁布国家工业复兴法(中心措施是国家对工业的调整),各工业企业制定本行业规章,确定各企业的规模、价格水平、市场分配,防止因盲目竞争引起的生产过剩,加强了政府对生

15、产的调节和控制。同时规定了工人的一些基本福利。 社会:大力兴建公共工程,“以工代赈”,减少失业(如:田纳西河大坝);实质:在资本主义制度内部,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评价:积极:国内: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通过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局部调整的可生产关系,使美国经济缓慢恢复过来;新政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广大人民的处境,缓和了阶级矛盾,避免美国走上法西斯道路,挽救了美国的资本主义民主制度。国外:开辟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在美国和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影响; 为战胜法西斯奠定物质基础;消极:新政不改变资本主义制度,不能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第5课 德、意、日法西斯专政一、纳粹政权建立的背景19291933年的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引起了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危机,各国资产阶级纷纷寻找出路。1、意大利法西斯政权建立(现代法西斯专政最早出现在意大利):背景:一战后在垄断资本家的支持下,利用统治阶级害怕赤色革命的心理,法西斯上台时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