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教学计划.doc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86838192 上传时间:2019-03-25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3.2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教学计划.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教学计划.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教学计划.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教学计划.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教学计划.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教学计划.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教学计划.doc(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教学计划【一】进一步贯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思想精神,结合中学历史与社会教学实践,促进历史教学工作发展,深化基础教育教学改革。二、工作思路: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教材内容,主要以地理知识为主。从对社区的了解,到对地图的认识,再到对大洲、大洋的分布和主要国家的了解,然后是对时间自然环境的初步把握,最后是中国国家地理的展示,从中国在世界的位置中国国土的组成邻国地形类型平原山地高原盆地河流以及村落的发展。四、教材重难点:第一单元:生活在社区里预备课 1课时第一课 我的家在哪里 2课时第二课 多种多样的社区 2课时探究课 从地图上获取信息 1课时第二单元 人类共同生活的世界第一课 大洲

2、和大洋 2课时第二课 自然和环境 2课时第三课 世界大家庭 2课时探究课 从地球仪上看世界 1课时第三单元:中华各族人民的家园第一课 国土与人民 3课时第二课 山川秀美 3课时第三课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3课时探究课 游历华夏 1课时第四单元: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第一课 家住平原 2课时第二课 以山为邻 2课时第三课 傍水而居 2课时第四课 草原人家 2课时第五课 干旱的宝地 2课时第六课 文明的中心城市 2课时探究课 来自家乡的报告 1课时【二】第五单元 走进社会1.从社会生活中,体会人与社会密不可分的关系。2.在日常生活和社会交往中,能够理解、尊重他人,平等、诚实待人。3.体会社会舞台上的各种

3、不同角色,努力扮演好学生角色,初步树立社会责任感。4.感受大众传媒对个人和社会生活的影响,在具体实践活动中,提高辩证思维的能力。5.具备收集整理资料、进行社会调查的能力;能对所收集的信息进行分析处理,并撰写社会调查报告。6.亲身感受我们身边的生活有各种各样的规章、守则、公约。7.体验国家和社会生活的治理,自觉遵守法律和制度。8.理解规则和制度是文明生活的保障。要过好生活,就应该重视规则,用好规则,不断完善规则、法律和制度。9.形成自觉遵守各项规则的意识,做守法的好公民。10.增强社会责任感,做有责任心的社会主人。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社会角色不同,人们表现出来的思想和行为也有所

4、不同。在社会中生活,人们建立起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相互之间特别需要理解与沟通、尊重与平等、友谊与诚信,只有这样才能融洽和谐地相处。这是本单元的重点内容。第六单元 走向富足的文明生活1.结合日常的生活体验,初步了解消费和市场的重要作用,分析影响消费的多种因素。2.初步学会合理的购物方式,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3.通过分析不同的案例,明确善于把握机会才能在创业投资中获得成功,懂得在投资活动中要注意规避风险。4.体会信用对个人创业成功及社会健康发展的意义。5.学会根据自己家庭的收入,选择不同的投资方式,合理地安排支出。6.理解国家的收入与支出对社会生活的作用,初步树立自觉纳税的意识。第七单元 精神生活

5、的追求1.理解教育和文明生活的关系,形成渴求知识,树立健康文明生活的良好意识。2. 感受体育和文明生活的关系以及体育对个人成长的意义,培养坚强的毅力、公平竞争的态度和团队精神。3.理解艺术和文明生活的关系,学会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鉴赏美,形成歌颂真善美、抨击假恶丑的审美追求。4.理解理想和文明生活的关系,了解理想推动人类不断进步的事例,树立崇高理想。5. 理解人们在思想感情行为方面的差异,懂得与人分享文明成果,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人类不仅不断创造出大量的物质财富,也在创造着丰富多彩的精神财富。文明而健康的精神生活是人们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理解人类精神生活的内容,懂得并学会选择健康、

6、文明的精神生活方式,理解艺术带给我们的美感,培养发现美、欣赏美的精神追求,提升精神生活的层次,提高生命的质量,是本单元的教学核心。第八单元 社会生活的变迁1 从身边生活的变化、人类社会的变化等多个角度,感受任何事物都在不断变化之中。2 知道记载历史变化的工具和手段。3 了解学习历史的意义。4 尝试通过各种方法,多种渠道收集和分析历史资料。学生情况分析:坚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教学工作方向,贯彻基础教育改革的思想精神,认真学习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以及史学研究的有关理论,优化课堂的教育理念,提高教学实效。以课程教材改革为契机,以义务教育新课程实验、初中新教材教学为重点,切实落实义务教育新

7、课程教学过程方法探索、新课程教法研究、历史学科教学质量提高,促进教学成效。学习与掌握先进的教学手段与方法,全面提高自身素质,进一步提高历史教学工作的实效性与可持续性,提高历史教学质量。教学措施:在新课程实施中,要实现新课的目标,采用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方法。角式扮演式教学:即培养学生对有关的教学内容通过在课下查找资料,编写活动脚本,分配角色演练,而后在课堂上担纲角色来认识、体验社会生活的模式。教学过程是:课前教师调查了解学生初始状态和求知的兴趣点制定学习目标和活动内容 做好准备活动 课堂活动。讨论式教学模式:即经过预先的设计和组织,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让学生就某一重要问题各抒己见,通过学生之间

8、、师生之间的多边交流,互相启发,探讨寻究,获取真知,全面提高教学素质的教学模式。讨论的组织形式可以以班级为单位,也可以分成小组进行,或者二者相结合。讨论模式的教学组织结构包括拟定题目,课前准备,课堂讨论,小结评价四个程序。历史与社会教学内容中有许多问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而且很有讨论的价值。在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适当开展讨论,不仅能锻炼每个学生的能力,每个学生的才华都得以展示,而且可以充分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辩论式教学模式:即全体学生始终围绕同一辩题,自主选择观点,形成正反两方,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在课堂上运用一定的事实来说明本方对某一事物的见解,揭露对方的矛盾之处,力求驳倒其论点,以求得到

9、正确的认识。辩论式教学与一般辩论形式有所不同,它是课堂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有明确的教学目标,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性,学生要用事实说明观点,完成知识意义建构;教师的指导作用与课后总结是不容忽视的。教师在操作时一定要注意到这一点,使学生的课堂辩论有别于一般辩论形式。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即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观察、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表达与交流等活动,进行知识建构和价值认同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问题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是生长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识的种子,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善于观察,善于发现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诱发和激起学生的求知欲,进而推动学生去深入思考,自主探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在讨论与交流中形成共同的价值观。问题探究式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把握好教师与学生各自在每个教学环节中的地位和作用,学生是探究者,教师是引导者。教学进度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事务文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