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民居解析

上传人:suns****4568 文档编号:86837664 上传时间:2019-03-25 格式:PPT 页数:38 大小:7.8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陕西民居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陕西民居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陕西民居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陕西民居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陕西民居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陕西民居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陕西民居解析(3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陕西民居,建筑1204班 耿蓝天、柏思宇、南明玥、杨子依、 惠子祯、郭境钰、杨英,生态与可持续建筑理论乡土建筑解析,陕西位于中国中部中心位置。是13朝历史古都,中华文化的发祥地。多年的文化积累草成了很厚的建筑文化底蕴,形成了富有特色的传统民居。 秦岭山脉和北山将陕西划分为三个不变通的文化区域,北部为陕北高原,中部为关中平原,南部是秦巴山区。三种区别分明的地理环境和气候因素,造就了陕西各个地区不同的建筑风格。,陕北民居,陕北黄土丘陵区属干旱、半干旱大陆季风性气候区, 降水稀少, 蒸发强烈, 水资源贫乏, 树木稀少,导致木料紧缺,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又有严重的水土流失, 生态环境脆弱,使得区内地表

2、沟壑纵横, 地形破碎,适宜建设的场地较少。在这种耕地面积稀少、建筑材料短缺的条件下,由于窑洞依山就势修建, 既节省建材又节约用地, 还能使人们本能地回归到黄土中生活, 深得广大劳动群众的喜爱,从而成为当地最重要的民居形式。,分类:陕北的窑洞主要有3种: 靠崖式(土窑)、 下沉式(地下天井院)、 独立式 三种基本类型。其中最主要的存在形式是靠崖式窑洞和独立式窑洞。,靠山式窑洞,它是在黄土坡上,依靠山崖,随等高线布置,窑洞常常呈现出曲线或折线排列分布。,靠山式窑洞,这种窑洞修建时省工省力,又节约土地,采光良好,与生态环境相协调。但它离公路有一定的坡度距离,人们出入上下搬运物品和饮水不方便。,沿沟式

3、窑洞,窑洞修建在河道两旁,大多数在阳面。也是建筑学上讲的在冲沟两岸土坡和崖壁基岩上部的黄土层中开挖窑洞。,沿沟式窑洞,它的优点是交通方便,饮水便利,可避风沙,本地人称为“水食相连”之地,缺点就是相对于靠山窑洞视野不开阔,战乱年代容易受到攻击。,从结构和材料上可分为、土窑、接口窑、砖窑、石窑等基本类型,窑洞类型,土窑,接口窑,砖窑,石窑,窑洞院落,窑洞民居的模式是前庭后窑。院落型制复杂多样,与主窑孔数的多寡、窑洞材料的文化传承惯例有关系。,深型庭院,这种以渭北原区的砖拱窑区为多。这种庭院是承袭了古代中原农业文化土木建筑在“风水”观念上忌讳“横撑”(即横长)的特色,具有封闭性。,宽型庭院,这是高原

4、丘陵沟壑区普遍采用的一种庭院制式。虽然不是四合院,但与南部的狭长庭院正好相反,以宽展取胜。,独立式窑洞四合院,这正是丘陵沟壑区一种标准的庭院制式。,传统窑洞在采光、通风、空间形式、基础设施等方面,都表现出很大的局限性。 1、室内采光:传统窑洞仅在前部开窗,单面采光;同时出于结构安全考虑,一般开窗较小,造成室内后部采光不足、光线昏暗。 2、室内通风传统窑洞建筑属于单面进风,内部通风不畅,空气质量差,后部容易泛潮。3、空间形式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的生产、生活方式也在逐渐改变, 住户对建筑功能提出了更多的要求;而传统窑洞空间形式单一,功能简单,在很大程度上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生活的需求

5、。,为了解决窑院,尤其是地坑院的排水问题,窑院内部挖有渗池或渗井。但渗池不卫生,又使院内地面不平,所以多数地坑院做渗井。渗井位于窑院内最低的位置,下挖12米深的地窖,直径一米多,上盖一块石板,板中央留一个小口,雨水都能及时排到窖内,渗入地下。,陕南在行政区划上,包括汉中、安康以及商洛地区。两地同处于秦岭与巴山之间河谷地带,汉中盆地受到蜀文化、秦文化影响较大,安康地区相对受到楚文化的影响较大,使得这一地区的文化呈现出多元化的倾向,这一点也同样反映在民居的具体形态上。,陕南民居,紫阳石板房,安康市紫阳县特有的石板房,屋顶墙面均用石板砌筑。采用当地特产的板岩,形成了独特的风景。,板岩在天然石材在建筑

6、领域里有丰富的使用范围。板岩石材优于一般的人工覆盖材料,防潮,抗风,具有保温性。板岩屋顶可以持续数百年。但大量使用石板可能会导致过度开山,对环境有很大破坏。,位于陕南宁强县的西北角,地处陕、甘、川三省的交界、秦岭与巴山之间河谷地带,由于地处陕南丘陵区,地域内主要地形为山区、浅山丘陵,是秦巴山地比较具代表性的一个古镇。,青木川,从建筑的基本形态看,青木川现存民居的型式主要有一字式、L式、天井式三种,这三种基本形态反映了青木川地区不同阶层人群的生活状态和价值取向,天井式建筑一般是富庶阶层喜欢的形式,其建造成本较高,但却能体现居住者的显赫身份。,青木川的民居建筑的结构形式总体来说近似于穿斗式木构架,

7、与传统的穿斗式木构架有一定的区别。在需要营造大空间时运用抬梁式,在需要划分小空间时使用穿斗式,穿斗式结构的重量较轻,对抗震也是很有利的。一般依据功能的不同有不同处理方式。可以说,在气候原因的影响下,融合关中和巴蜀的建筑风格。,关中民居,关中地区位于陕西中部在秦岭北麓、北山以南的渭河平原一带。自古以来土地肥沃,自西周以来先后有13个王朝在此建都,从秦汉迄隋唐,逐步发展成中国古代黄河文化的中心。,关中民居各地区分布类型,关中地区地势平坦,村落巷道较为笔直、宽阔,主、次街巷形成的路网通往每家宅院,户户毗连、密密匝匝、夹道布置、成片而居,形成居住群落、聚落,主要形态为集村。,从外观造型上看,关中民居的

8、最大特点是单坡屋顶,院落构成有三合院、四合院等,院墙高大,封闭、厚重。黄土和青砖、青瓦让院落,甚至整个村落外观齐整浑然一体。从布局上看,临街封闭、院内通透。厅房(正房)、门房和厦房围合出工字形庭院。,建造方式:抬梁式木构架,以木梁承重,以砖、石、土砌护墙 。 建筑材料:建筑结构、材料和构造因地制宜、物尽其用,省时、省力、经济用。材料构成简单,主要是土、木、砖、石。 采光:坐北朝南,注重内采光,横向连院式,平面布局,独院式,纵向多进式,自然资源和气候条件约束着关中民居的生成与发展,主要表现在水与土两大要素上,即土的滋养和水的匮乏。关中地区雨量小、气候干燥,而且层深厚、可塑性强,黄土成为最佳的建筑

9、材料。黄土物美价廉、保温隔热、随手可得、取之不尽、循环利用。,自然环境的选择,以内院为中心的生活空间,以街巷为中心的交往空间。关中地区夏季酷暑,因此南北窄长的内庭院处在东西厦房的阴影区内,以求夏季阴凉。,居住行为方式,案例分析 北院门144号民居,始建于明崇祯年间,距今360多年。位于鼓楼历史街区中的北院门中段,院落布局沿北院门向纵深方向展开,呈东西向布局。院落由南北向并排的三进院落组成,在北院门和西羊市上有主次两个入口。,串并联式,高家大院并列的两组三进式院落,分为南主院和北主院。南主院入口即为院落主入口,进入门厅后,沿东西向轴线贯穿南主院三进院落。在北主院的后院在二层厢房间架有连廊,院落空间层次丰富,富有变化。,院落空间布局,关中地区地少人多,因而用地狭长,故房屋之间室外空间,自然形成了狭长的四合院式的庭院。代表了“深宅,窄院,封闭”的地方特点。优点是不仅节约用地,也解决遮阳避暑,防沙尘,通风和室外排水的需求。,独特的窄院式空间,现代生活形态下的不适之处 1.内部空间:暗仄,狭小的东西向厦房是主要居住空间,舒适度低。正房东西暗间采光通风不足。功能不完善,缺少固定用餐,洗浴空间。内院自然要素不足,多为人工化,无法尽享庭院生活,亲近自然, 2.外部空间:建筑外观过于封闭不利于形成优美宜人的街巷景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其它考试类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