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高中历史 第1单元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课件34 新人教版必修2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86836745 上传时间:2019-03-25 格式:PPT 页数:51 大小:5.9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标)高中历史 第1单元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课件34 新人教版必修2_第1页
第1页 / 共51页
(新课标)高中历史 第1单元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课件34 新人教版必修2_第2页
第2页 / 共51页
(新课标)高中历史 第1单元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课件34 新人教版必修2_第3页
第3页 / 共51页
(新课标)高中历史 第1单元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课件34 新人教版必修2_第4页
第4页 / 共51页
(新课标)高中历史 第1单元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课件34 新人教版必修2_第5页
第5页 / 共5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课标)高中历史 第1单元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课件34 新人教版必修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标)高中历史 第1单元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课件34 新人教版必修2(5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神农氏发明农业的传说,神农氏塑像,神农尝百草,一、早期农业的出现,(一)起源 1、时间:距今一万年左右 2、表现: (1)民间传说神农氏发明农业 (2)考古发现河姆渡遗址稻谷遗存 3、地位: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水稻和粟的 国家,半坡遗址,河姆渡遗址,地域差别南稻北粟,中国是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碳化稻谷 (河姆渡遗址出土),炭化了的粟和菜籽 (半坡遗址出土),三大农业起源中心比较,地区,种植业,畜养业,西亚,小麦、大麦,绵羊、山羊,中南美洲,玉米、甘薯,羊驼,中国,水稻、粟,狗、猪、鸡、水牛,(二)原始农业 1、生产工具:石刀、石斧。 2、耕作方法:刀耕火种。 3、

2、农作物:稻、粟 (三)商周时期的农业发展 1、表现: 生产工具:耒耜、石锄、石犁(少量青铜农具)。 生产技术:开沟排水、除草培土、沤制肥料、治虫灭害 农作物:粟、稻、黍、稷、麦、桑、麻 等 2、影响:人民生活由频繁迁徙开始走向定居 3、特点:独立发展,自成体系,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精耕细作的含义,精耕细作是现代人对中国传统农业精华的一种概括,指的是传统农业的一个综合技术体系,包括改善农业环境和提高农作物生产能力的一系列技术措施。精耕细作的基本要求是在遵守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以争取高产。 精耕细作是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特点,也是中国古代农业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的关键因素。,二

3、、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一)生产工具的改进耕犁的发展 1、春秋战国时期的铁农具、牛耕; 开始使用和逐步推广 2、西汉时期的耦犁和犁壁; 改进和进一步推广 3、隋唐时期的曲辕犁。 完善阶段,(二)耕作技术的提高(耕作方法、耕作技术 和耕作制度) 1、耕作方法: (1)春秋战国:垄作法; (2)西汉:代田法。 2、耕作技术: 魏晋南北朝:耕耙耱技术 。 3、耕作制度: (1)两汉:一年一熟; (2)宋朝以后:一年两熟、一年三熟。,(三)水利灌溉 1、水利工程: (1)战国:都江堰; (2)汉代:漕渠、白渠、龙首渠等; (3)其它:芍陂、郑国渠等。 2、灌溉工具: (1)曹魏:翻车; (2)唐朝:筒

4、车; (3)宋朝:高转筒车; (4)明清:风力水车。,三、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一)商周时期的土地国有制和集体劳动: 分封制与井田制 (二)春秋战国时期形成小农经济 (1)原因: 铁犁牛耕的出现和推广提高了社会生产力 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如鲁国的初税亩、商鞅变法等。,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使劳动者有可能获得一定的土地,生产力的发展又使劳动者有能力独立进行生产活动。这样,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的小农经济逐步形成。,小农经济,也可以说是自然经济,它是分散的,且生产出来的产品都用来自己消费或绝大部分用来自己消费,而不是进行商品交换,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但小农经济并不完全等同于自然经济,小农经济强

5、调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而自然经济主要与商品经济相对,小农经济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的背景下,而自然经济早在原始社会就产生了。,(2)小农经济的含义,(3)特点: 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 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紧密结合; 它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4)小农经济下的农民: 拥有一定的生产资料甚至产品 提高生产积极性; 土地有限,经营规模小 提高耕作技术; 承担沉重的赋税、徭役、自然灾害 小农经济脆弱。,(5)评价: 积极性 有利于调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推动封建经济发展; 小农经济是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关系到封建经济的繁荣和封建政权的安危。 局限性 自然经济始终在中国封建经济中

6、占主导地位;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农民承受沉重的封建剥削,最终阶级矛盾尖锐,导致农民起义爆发。,归纳:中国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发展变化,生产力的发展,突出表现为生产工具的改进和施肥、灌溉技术的掌握和提高,刀耕火种 “耜耕”或“石器锄耕” 铁犁牛耕 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从原始向精耕细作发展的历程。,根本原因:,过程:,古代中国农业的基本结构和特点: 主要耕作方式铁犁牛耕 主要组织方式男耕女织 (以家庭为单位从事生产劳动) 主要生产特点精耕细作 土地制度的基本特点封建土地私有制,、我国进入文明时代以后农业生产工具耒耜 仍是重要的生产

7、工具商周时期青铜工具广泛使用春秋时期铁农具开始出现,到战国时期普遍推广铁农具大大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正确的是( ) A. B. C. D.,D,、关于小农经济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出现于春秋时期,以家庭为单位经营 B. 是我国古代主要的生产方式 C. 男耕女织是其基本特征 D. 有利于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D,、“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 谓之天府。”这则材料是对哪一个水 利工程的最高评价( ) A、春秋时期的芍陂 B、西汉的白渠 C、战国时期的都江堰 D、汉代治理黄河,C,4、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是() 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 “男耕女

8、织”式的经营方式; 刀耕火种的耕作方式,A. B. C. D.,B,A、铁犁牛耕的出现,5、图一到图二的变化,反映我国古代 农业生产中( ),B、耕犁技术的成熟,C、精耕细作的开始,D、单位亩产量提高,B,6、下列是从古诗“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中读出的信息 ,其中错误的是( ) A农民生活艰辛 B土地兼并严重 C农副产品进入流通领域 D小农业和小手工业紧密结合,B,河姆渡出土的石斧,放火烧山,楚有江汉川泽山林之饶;江南地广,或火耕水耨。民食鱼稻,以渔猎山伐为业,果蓏蠃蛤,食物常足。 汉书地理志,双齿木耒复原及使用方法示意图,河姆渡出土的骨耜,商周时期的青铜农具,战国

9、铁农具,战国双镰范和铁镰,耦犁,东汉牛耕图画像石 (甘肃嘉峪关市出土),西汉时期的耦犁 (形象图),汉朝的犁和犁壁,西汉镂孔锄,西汉梯形锄,西汉尖菱形锄,耧车(汉代),唐朝 曲辕犁,长直辕犁,三处重要改进:一是把长直辕改成短曲辕,犁架变小,便于回转,节省畜力;二是增加了犁评,使犁箭可上可下,可以适应深耕和浅耕的不同需要;三是改进了犁壁,将翻起的土推到一旁,并能翻覆土块,断绝草根生长。这是唐朝劳动人民对耕犁的重大改进,至此,我国耕犁已相当完善,它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定型。,垄作法,垄作法,又称畎亩法。中国大约在西周至春秋战国时期,曾推行畎亩法,它是井田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将土地开成一尺来宽的垄

10、和沟,天气干旱的时候就将庄稼种在沟里,叫做“上田弃亩”;等雨季来时,再将别的庄稼种在“垄”上,叫做“下田弃畎”。 这是一种因地制宜的耕作方法,比起原有的漫田撒播方法是一大进步,这种耕作方法至今在旱地耕种上仍然有很高的实用价值。,代田法,西汉赵过推行的一种适应北方旱作地区的耕作方法。它是战国时期垄作法的发展。 它也是将土地开成一条条沟和垄,因为第一年种在沟里,第二年在垄上开沟,垄和沟轮换耕种所以称代田法。,耕耙耱技术,耕耙耱是起源于南北朝时期的一种精耕细作技术,在北方是耕耙耱,在南方是耕耙技术。 耕是指耕地;耙是指把土块弄碎;耱是用荆条等编成的一种农具平整土地。,耙,耱,都江堰全景,鱼嘴,内江,

11、外江,漕渠,白渠,漕渠,龙首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条地下水渠,是一引洛渠道,在开发洛河水利的历史上是首创工程,它是今洛惠渠的前身。 建于西汉武帝年间。从今陕西澄城县状头村引洛水灌溉今陕西蒲城、大荔一带田地。渠道要经过商颜山。这里土质疏松,渠岸易于崩毁,不能采用一般的施工方法。劳动人民发明了“井渠法”,使龙首渠从地下穿过七里宽的商颜山。,坎儿井示意图,坎儿井是与我国横亘东西的 万里长城、纵贯南北的大运河齐名的我国古代三大工程之一,是伟大的地下水利灌溉工程。它早在2000年前的汉代就已经出现雏形。,翻车,翻车,又叫龙骨水车,用木制成,可用脚踏或手摇。它既能把低处的水引上高坡进行灌溉,也可以排涝。,脚踏

12、翻车,筒车,亦称“水转筒车”。一种以水流作动力,取水灌田的工具。,高转筒车,风力水车,风力水车是利用风车带动水车提水的一种工具。 明清出现厂风力水车的记载。风力水车的动力装置是风帆,有风就转且可经常工作。清代长芦利用风力水车提取海水制盐,一具风帆可带动两部水车。,殷墟甲骨文中有“(王)大令众人曰 ”的卜辞。这是商代集体耕作的反映。,土地国有制和集体劳动,含义: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土地公有制,它是国王代表整个奴隶主阶级占有全国所有土地,然后分配给大小奴隶主使用。 一切土地归国王所有,国王把直接控制之外的土地分封给诸侯,诸侯又将土地分赐给卿大夫。受田者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世代享用,不得买卖与转让,并向国王承担义务。(分封制) 实质:土地国家所有制(土地私有制) 影响:集体劳动下的奴隶与庶民被强迫劳动,不支配劳动果实,当时工具简单,生产力低下,不利于提高工效和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中西方粮食收获量与播种量的比较简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