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用书)2018届高考地理一轮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课件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86834083 上传时间:2019-03-25 格式:PPT 页数:73 大小:2.1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用书)2018届高考地理一轮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73页
(教师用书)2018届高考地理一轮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73页
(教师用书)2018届高考地理一轮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73页
(教师用书)2018届高考地理一轮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73页
(教师用书)2018届高考地理一轮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7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师用书)2018届高考地理一轮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用书)2018届高考地理一轮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课件(7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十二章 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第一节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考点一 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核心知识通关】 1.认识区域: (1)区域概念: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_ 划分出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指标和方法,(2)区域特征。 区位特征:具有一定的面积、_和边界。 整体性:内部_相对一致。 层次性:既是上一级的组成部分,又可划分下一级。,形状,特定性质,2.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自然环境的比较。,季风区,亚热带季风,水田,黑土,石油,(2)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人类活动的差异。,水田,玉米,一年两熟至,三熟,畜牧,业,综合性,【经典例题导悟】 (2

2、016厦门模拟)下图为非洲尼日利亚略图,L湖为内陆淡水湖。读图完成(1)(3)题。,(1)与冬半年比,L湖夏半年( ) A.水位较高 B.流域较小 C.盐度较高 D.蒸发较弱,(2)形成甲、乙两区农业地域类型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 A.地形 B.气候 C.政策 D.市场 (3)尼日尔河河口三角洲聚落分布较少的自然原因主 要是( ) A.气候炎热 B.地形平坦 C.洪涝频繁 D.交通不便,【思维流程】 【答案】(1)选A,(2)选B,(3)选C。,【高考模拟精练】 (2016潍坊模拟)有效灌溉面积比例是指有效灌溉的耕地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比重,它是反映农田水利建设的重要指标。下表为我国四个省区(

3、海南、浙江、黑龙江、新疆)2013年的相关数据,据此完成1、2题。,1.四省区有效灌溉面积比例有明显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 地形类型的差异 降水的差异 水利基础设施的差异 科技水平的差异 A. B. C. D.,2.表中甲、丁两省区最主要的经济作物分别是 ( ) A.油菜、甘蔗 B.棉花、天然橡胶 C.棉花、甜菜 D.甘蔗、棉花,【解析】1选D,2选B。第1题,根据材料,有效灌溉面积 比例是指有效灌溉的耕地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比重,降 水多的地区不需要灌溉,降水少的地区,灌溉是农业发 展的主要水源补给,因而降水量差异影响灌溉面积比例; 同时农田水利建设的状况也会影响灌溉面积。第2题, 根据表中

4、数值可知,耕地总面积最大的丙是黑龙江,有 效灌溉面积比例最大的甲是新疆,最小的丁是海南,乙 是浙江。甲最主要的经济作物是棉花,丁最主要的经济 作物是天然橡胶。,(2016安徽联考)左图为世界某区域图,右图为该岛房屋照片。读图完成3、4题。,3.该岛位于 ( ) A.亚洲北部 B.欧洲北部 C.北美洲北部 D.欧洲西部,4.从房屋照片上可以看出,该岛 ( ) A.降水多,洪涝灾害频繁 B.地震多,防震任务重 C.风力强,沙丘广布 D.气候寒冷,冻土发育,【解析】3选B,4选D。第3题,从图中经纬度判断,该岛位于10E30E,80N附近,为欧洲北部。第4题,从左图可知该岛位于北半球的高纬度,气候寒

5、冷,冻土发育,特别是季节性冻土影响着房屋地基的稳定,故就地取材,用木料打桩,确保地基稳定。,5.(2015江苏地理)2015年是“一带一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国家战略积极推进年。下图为“一带一路”主要线路示意图。关于“丝绸之路经济带”东、西部沿海地区差异的描述,正确的是 ( ),A.东部人口稠密,西部地广人稀 B.东部城市化进程快,西部城市化水平高 C.东部产业结构层次高,西部资源密集型产业发达 D.东部农业机械化程度高,西部农牧业发达,【解析】选B。“丝绸之路经济带”东部沿海为我国东部地区,西部沿海为欧洲西部,两地都是人口稠密区;我国东部地区城市化进程较快,欧洲

6、西部城市化水平较高;与我国东部相比,欧洲西部产业结构以第三产业为主,层次较高;我国东部地区农业机械化程度较低。,【加固训练】 (2016西安模拟)地坑院也叫天井院,是古代人们穴居方式的遗留,被称为中国的“地下四合院”,据说已有约四千年历史了。地坑院就是在平整的地面上挖一个正方形或长方形的深坑,深约67米,然后在坑的四壁挖若干孔洞,其中一孔洞内有一条斜坡通道拐个弧形直角通向地面,是人们出行的门洞。结合图1、图2,回答(1)、(2)题。,(1)地坑院反映的当地环境是 ( ) A.土层深厚 B.冬暖夏凉 C.降水稀少 D.木材短缺 (2)图2中地坑院出入通道周围的砖墙主要作用是 ( ) A.挡风 B

7、.防水 C.阻沙 D.遮阳,【解析】(1)选A,(2)选B。第(1)题,由材料可知,“地坑院”是当地人们根据当地地理环境发明的传统民居,首要的条件是土层深厚,这种建筑冬暖夏凉;虽然当地降水稀少,但这不是“地坑院”修建的基本条件;这种建筑并不能体现木材丰缺程度,故选A。第(2)题,地坑院出入通道周围的砖墙主要作用是阻挡在降水季节雨水通过门洞流进家里,对挡风、阻沙、遮阳的作用不大,选B。,考点二 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核心知识通关】,缓慢,稠密的水系,破碎,【规律方法】 四步分析区域发展阶段 (1)从时间上看,区域发展呈阶梯式递进。 (2)从空间上看,区域发展是一个由点到线再到面的过程

8、。,(3)从产业结构上看,区域发展一般会经历由以第一产业为主到以第二产业为主,再到以第三产业为主的过程,区域产业结构日趋优化、合理。 (4)从人地关系上看,区域发展一般经历由人地关系基本协调,到明显不协调,再到以人地矛盾最为激烈,最后重新走向协调的过程。,【经典例题导悟】 (2016重庆模拟)下图为我国珠江三角洲某地 近三 十年来土地利用和行政中心变化 图,读图回答(1)、 (2)题。,(1)80年代中后期,当地充分利用农业资源发展乡镇企 业,该乡镇企业最先可能发展的工业部门是( ) A.家具制造 B.丝绸纺织 C.奶酪生产 D.甘蔗制糖,(2)关于该地区近三十年的发展,下列说法不正确的 是

9、( ) A.农业用地的变化符合因地制宜原则 B.M演变为该地区等级最高的行政中心 C.交通运输线路逐渐发展成网状分布 D.N可能发展为该地区最大的商业中心,【思维流程】 【答案】(1)选B,(2)选B。,【高考模拟精练】 (2016江淮十校联考)气候要素是农牧交错带范围的主要界定指标之一。由气候要素界定的范围主要受气候变化的影响,其界线可称为气候界线。通常根据主导指标(年降水量400 mm出现频率为20%50%)、辅助指标(日平均风速5 m/s的年日数为2080天)划分农牧交错带。下图为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西北段气候界线变迁图,读图完成1、2题。,1.据图可知,农牧交错带 ( ) A.位置大致与

10、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界线一致 B.向西北方向推移 C.位置大致与800 mm年等降水量线一致 D.范围变小,宽度变窄,2.西北地区农牧交错带变迁的主要地理原因是 ( ) A.蒸发量增大 B.气温上升 C.降水量增加 D.植被更加稀疏,【解析】1选B,2选C。第1题,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界线为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故农牧交错带位置与该分界线不一致;比较现在范围和早期范围,可知农牧交错带向西北方向移动,且范围变大,宽度变宽;800 mm年等降水量线大致位于秦岭-淮河一线附近。第2题,影响农牧交错带的指标主要有两个:年降水量和日平均风速。农牧交错带向西北方向移动,说明在过去只能从事放牧

11、业的西北地区降水量增加,部分可从事农业。,(2016陕西联考)读20002010年我国部分土地利用动态区土地利用转换统计表(单位:104hm2),完成3、4题。,3.东北大小兴安岭林草耕地转换区产生的问题是 ( ) A.粮食总产量减少 B.植被覆盖率提高 C.土壤肥力下降 D.湿地面积扩大,4.造成黄淮海、长江三角洲耕地城镇转换区土地利用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 A.城市化进程加快 B.生态环境恶化 C.种植结构调整 D.粮食需求量增加,【解析】3选C,4选A。第3题,根据表格,东北大小兴安 岭耕地转变为林草地的少,林草地转变成耕地的多,耕 地总量增加,粮食总产量不会减少;林草地面积减少,

12、植 被覆盖率下降;耕地增加,植被减少,易发生水土流失, 导致土壤肥力下降;湿地面积扩大,不是产生的问题。 第4题,根据表格数据,黄淮海、长江三角洲耕地城镇 转换区土地利用面积最大的是城镇建设,说明城市化进,程加快。耕地转变为林草地面积多,水域面积增大,生态环境改善。种植结构调整数量少,不是主要原因。耕地面积减少,与粮食需求量增加无关。,【加固训练】 (2012安徽文综)图1表示20002010年安徽省耕地面积和粮食产量变化,图2表示2000年、2010年安徽省农作物播种面积结构。完成(1)、(2)题。,(1)20002010年,安徽省粮食产量总体呈上升态势的主要原因是 ( ) 耕地面积增加 政

13、策支持 农业劳动力增加 科技支撑 A. B. C. D.,(2)与2000年相比,2010年蔬菜瓜类播种面积变化较大,其最主要影响因素是 ( ) A.水源 B.市场 C.土壤 D.机械化,【解析】(1)选D,(2)选B。第(1)题,根据图1中耕地面 积变化曲线可知,耕地面积由2000年的大于420万公顷 降低到2010年的不足420万公顷;取消农业税、农资综 合直补、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等惠农政策的实施,提高 了农民种粮积极性;随着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和大量 青壮年进城打工,农业劳动力数量减少;根据图1中耕地 面积变化曲线和粮食产量变化曲线可知,在耕地面积减,少的情况下实现粮食产量大幅度增加,说

14、明单位面积产 量增加,这需要科技支撑。故选D。第(2)题,“最主要” 是题眼,从2000年到2010年,我国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 蔬菜瓜类农产品的需求量增加,因此导致其播种面积变 化较大的区位因素中市场是首要因素。水源和土壤等 自然区位是影响农业生产的基础因素,在全国范围内, 短时间内对某种农业生产类型和规模的影响不大;蔬菜,瓜类农产品的生产需要投入大量劳动力,机械化在该类农业活动中不是主导区位。,类型6:区域差异对比分析的答题规范 【考题示例】 (2015福建文综)下图示意关中地区和楚河地区。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题。,说出渭河平原南北两侧(沿108E)的地形特征差异。 【获取信息】提取等高线

15、图的数值信息 图示信息:等高线的密度、数值,河流的流向。,【信息解读】等高线、河流与地形的关系 (1)等高线数值:渭河平原南侧等高线最大数值为2 000,北侧等高线最大数值为1 000,说明南侧地势较高,北侧地势较低。 (2)等高线疏密:渭河平原南侧等高线密集,北侧稀疏,说明南侧地势起伏较大,以山地为主;北侧地势较平坦,以高原为主。,(3)河流流向:渭河平原南侧河流向北流,北侧向南流,说明南侧地势南高北低,北侧地势北高南低。,【规范解答】南侧:以山地为主,地势较高(南高北低),起伏较大。 北侧:以高原为主,地势较低(北高南低),起伏较小。,【模板构建】 1.自然要素差异对比:,2.人文要素差异

16、对比:,【迁移应用】 考向1 区域自然要素差异对比 1.(2016湖北联考)图1为新西兰南北二岛地形图,图2 为图1中、两地的气候统计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比较新西兰南北二岛的地形差异。 (2)比较图中、两个城市的年降水量的差异并说明成因。,【解析】第(1)题,可结合图中等高线分布从地形类型、地势、地形起伏等方面回答。第(2)题,由图示气候资料可比较出地年降水量少于地(要注意纵坐标的数值),降水量的差异与气压带风带、地形有关。处在40S60S陆地西侧,终年受海洋的盛行西风影响,加上地形抬升形成地形雨,故降水多。,答案:(1)南岛地形以山地为主;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地形起伏较大。北岛地形以平原为主或山地面积较小;地势中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