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用书)2018届高考地理一轮 全球气候变化与气候类型判断课件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86834063 上传时间:2019-03-25 格式:PPT 页数:80 大小:1.9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用书)2018届高考地理一轮 全球气候变化与气候类型判断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80页
(教师用书)2018届高考地理一轮 全球气候变化与气候类型判断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80页
(教师用书)2018届高考地理一轮 全球气候变化与气候类型判断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80页
(教师用书)2018届高考地理一轮 全球气候变化与气候类型判断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80页
(教师用书)2018届高考地理一轮 全球气候变化与气候类型判断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8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师用书)2018届高考地理一轮 全球气候变化与气候类型判断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用书)2018届高考地理一轮 全球气候变化与气候类型判断课件(8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四节 全球气候变化与气候类型判读,考点一 全球气候的变化 【核心知识通关】 1.主要表现:不同时间尺度的_和_变化。,冷暖,干湿,2.近现代全球气候变化: (1)特点:气候有波动,总趋势在_。 (2)主要原因: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浓度的 增加。 (3)升温原理。,气温 升高,大气中_等 温室气体浓度的升高,吸收地面 _ 增多,二氧化碳,长波辐射,变暖,3.全球变暖的可能影响:,海岸线,沿海,高纬度地区,供水,不足,低纬度地区,蒸发,洪涝、干旱,4.应对气候变暖的措施:,化石能源,公共交通,【规律方法】 四角度识记全球变暖的措施 (1)减少排放:改善能源结构,节约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

2、(2)增加吸收:植树造林,减少破坏。,(3)调整应对:培育农作物良种、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建防护堤坝。 (4)政策干预:提倡公众参与,加强国际合作,采取经济和政策手段。,【经典例题导悟】 (2015海南地理)全球变暖已经成为全世界共同面临的问题,但就升温幅度而言,北半球比南半球大, 高纬度地区一般比低纬度地区大。据此完成(1)、(2)题。 (1) 下列四地中升温幅度最大的是 ( ) A.蒙古高原 B.亚马孙平原 C.巴西高原 D.长江中下游平原,(2) 导致南北半球升温差异最主要的原因是( ) A.大气成分的差异 B.海陆分布的差异 C.太阳辐射的差异 D.大洋环流的差异,【思维流程】 【答案】

3、(1)选A,(2)选B。,【高考模拟精练】 2015年11月30日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法国巴黎召开,在大会上中国政府提出到2020年中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要比2005年下降40%45%的目标不变。下图为世界一些国家和地区二氧化碳排放统计图,完成13题。,1.在自然环境中削减二氧化碳贡献最大的国家或地区是 ( ) A.中国 B.美国 C.加拿大 D.巴西,2.中国完成2020年二氧化碳排放目标的可行性措施 是 ( ) A.大力发展第一产业,退林草还耕 B.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植树造林 C.实施西部能源东调,发展重工业 D.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使用新能源,3.图示国家和地区碳排放和消费状况是 (

4、) A.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碳排放量消费超过生产 B.经济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碳排放量消费低于生产 C.中国生产的碳排放量有一部分出口到他国被消费 D.日本人均消费碳排放量多于美国,【解析】1选D,2选D,3选C。第1题,自然界中二氧化碳是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通过光合作用可以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因此森林覆盖率高的地区对二氧化碳的吸收就多,世界上最大的原始森林分布在巴西的亚马孙平原地区,故答案选D。第2题,退林草还耕会减少二氧化碳的吸收量;距离2020年还有45年的时间,植树造林的生态效益要在10年后方能显现;,西部能源东调,发展重工业,并没有减少能源的消耗量,也就没有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5、提高能源利用率,可以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减少二氧化碳气体的排放,使用新能源可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第3题,加拿大碳排放量消费低于生产,A错;墨西哥碳排放量消费超过生产,B错;中国生产的碳排放量有一部分出口到他国被消费,C正确;日本消费碳排放量远远低于美国;日本人口1亿多,美国人口3亿多,因此日本人均消费碳排放量少于美国,D错。,(2016江苏百校联考)读19世纪中叶以来每10年全球表面气温距平变化统计图,完成4、5题。,4.下列选项与图中信息相吻合的是 ( ) A.19世纪50年代以来,全球气温波动下降 B.19世纪50年代以来,全球气温直线上升 C.20世纪50年代,全球气温较19611990年

6、平均气温高 D.20世纪70年代以后,全球每10年都比前10年明显变暖,5.近几十年,全球气温变化与温室气体排放量关系密切,是因为温室气体 ( ) A.强烈吸收太阳辐射 B.强烈吸收地面辐射 C.强烈反射地面辐射 D.强烈反射太阳辐射,【解析】4选D,5选B。第4题,从图中可以看出,19世纪50年代以来全球气温呈波动上升趋势;20世纪70年代以后,全球每10年都比前10年明显变暖。第5题,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能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从而导致大气升温。,【加固训练】 (2016泰安模拟)读全球气温变化图,完成(1)、(2)题。,(1)该图反映的地理现象是 ( ) A.保温作用 B.大气污染 C.热

7、岛效应 D.全球气候变暖,(2)该图反映的现象直接导致的后果是 ( ) A.全球海平面将下降 B.农作物分布范围发生变化 C.对人类健康不会产生任何影响 D.干旱、暴雨、洪涝等灾害减少,【解析】(1)选D,(2)选B。第(1)题,从图中曲线的变化可以看出温度呈上升趋势,该图反映了全球变暖的问题。第(2)题,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影响水循环,旱涝灾害频发,降水格局发生变化,影响农作物的分布。,考点二 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及判读 【核心知识通关】 1.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1)纬度因素:太阳辐射从_向_递减,决定了 气候的热量带和气温的高低分布。 (2)大气环流: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其季节移动,主

8、要影响_。,低纬,高纬,降水,(3)海陆分布:同纬度沿海地区气温年较差_,降水 较_,季节分配均匀;内陆地区相反。 (4)洋流: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 (5)地形:气温随海拔升高而_;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6)人类活动:通过改变下垫面性质、大气成分等影响区域气候。,小,多,降低,2.主要气候类型: (1)热带气候类型。,10,赤道低气压,1020,赤道低气压带,信风带,大致在10N,25N,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南北纬20,30,副热带高气,压带或信风,带,(2)亚热带气候类型。,南北纬25,35,海陆热力,性质,南北纬30,40,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3)温带气

9、候类型。,北纬3550,南北纬4060,大陆,气团,南北纬4060,西风带,(4)亚寒带针叶林气候和寒带气候。,3.气候类型的判读步骤: 根据气候的两大要素资料来判读,判读时可遵循以下三个步骤:以形定位、以温定带、以水定型。具体如下: (1)以形定位据曲线形态判断所属半球。,(2)以温定带据最冷、热月均温判断所属温度带。,(3)以水定型据年降水量或降水的季节分配确定具体气候类型。,【图文助记】 1.气候的海洋性和大陆性: 海洋性:全年温差小,全年降水均衡, 全年湿润,主要由海洋气团控制。 大陆性:一般是冬冷夏热,全年降水 稀少,且分布不均,由大陆气团控制。,2.澳大利亚东北部热带雨林气候的成因

10、: 纬度较低,气温较高;位于东南 信风的迎风坡,受地形抬升作 用,降水多;沿岸暖流的增温增 湿作用。,【规律方法】 三个角度看气候特征的答题思路 角度一 气候特征的描述,其答题思路为:,角度二 气候特征的原因分析,其答题思路为:,角度三 气候特征的比较,其答题思路为:,【经典例题导悟】 (2015浙江文综)一地的自然景观主要取决于其水 热条件。下图为北纬30附近甲、乙两地的自然景 观图。完成(1)、(2)题。,(1)下图为北纬30附近、四地的气候统计图。与甲、乙两地相对应的是( ) A.甲-,乙- B.甲-,乙- C.甲-,乙- D.甲-,乙-,(2)甲、乙两地自然景观迥异的主要影响因素 是

11、( ) A.太阳辐射 B.距海远近 C.洋流性质 D.海拔高度,【思维流程】 【答案】(1)选D,(2)选D。,【高考模拟精练】 (2015福建文综)下图示意某区域某年气候要素的逐月变化。读图完成1、2题。,1.造成46月蒸发量逐月上升的主要原因是( ) 气温上升 降水量增多 风力增大 云量减少 A. B. C. D. 2.该区域当年水分累积亏损最为严重的月份是( ) A.3月 B.6月 C.9月 D.12月,【解析】1选A,2选B。第1题,从图示信息看,蒸发量的变化与气温和降水量的变化呈正相关的关系,据此判断:46月该区域的气温和降水量逐渐上升,该时段蒸发量上升的主要原因是气温和降水量。第2

12、题,“水分亏损”的表现为降水量小于蒸发量:从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关系看,36月份出现水分亏损,其他月份降水量均大于蒸发量,故水分累积亏损最严重的月份为6月。,(2013江苏地理)2013年5月2日中国科学报:据美国夏威夷冒纳罗亚天文台测定的数据,大气二氧化碳(CO2)浓度日均值将于今年5月初超过400 ppm。下图是CO2浓度曲线()与全国温度曲线()、黄河流域温度曲线()、江苏省温度曲线()、喜马拉雅山南麓尼泊尔温度曲线()比较图。读图回答3、4题。,3.四个地区气温变化与CO2浓度变化呈 ( ) A.正比关系 B.正相关关系 C.反比关系 D.负相关关系,4.各地年平均气温的年际波动不一致说明

13、 ( ) A.CO2浓度不是影响各地年平均气温波动的唯一因素 B.纬度位置是影响各地年平均气温波动的唯一因素 C.海陆位置是影响各地年平均气温波动的唯一因素 D.海拔高度是影响各地年平均气温波动的唯一因素,【解析】3选B,4选A。第3题,根据图示信息,随着CO2浓度的升高,四个地区的气温总体呈现波动上升的趋势,为正相关关系。第4题,虽然图中四地温度发生波动,但是四个地区代表了不同的纬度位置、海拔高度、海陆位置,波动的程度也不完全相同,所以说明CO2浓度不是影响各地年平均气温波动的唯一因素。,【加固训练】 下表为四地气温、降水统计资料。读表完成(1) (3)题。,(1)表中四地位置,可能的是 (

14、 ) A.澳大利亚大陆东南部 B.亚欧大陆桥西端附近 C.大兴安岭西侧 D.130W附近,(2)地降水特别丰沛的主要原因是 ( ) A.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受地形阻挡抬升 B.位于中纬度地区,台风活跃 C.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形成的季风环流显著 D.受暖流影响,大气中水汽含量丰富,(3)下列关于、两地地理事象的叙述,正确的 是 ( ) A.两地冬、夏风向都有明显的转换 B.两地自然带均属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C.地较地更容易发生旱灾 D.地较地更适宜多汁牧草生长,【解析】(1)选D,(2)选A,(3)选B。第(1)题,根据表中的数据可以判断,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或者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是温带季风气候,是

15、温带海洋性气候,是降水较多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大兴安岭的西侧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亚欧大陆桥西端附近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澳大利亚的东南部虽然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但是它位于南半球,气温与表中不符合,130W与5417N的交会点位于北美大陆西海岸。第(2)题,台风主要活跃于热带和亚热带沿海地区,中纬度地区不可能台风活跃。海陆热力性质差异产生的季风环流对气候的影响,主要表现为降水、气温随季节有明显的变化,而不是使降水量增加。,暖流温度高,蒸发强,能使大气中的水汽增加,而降水的条件除了水汽多以外,还需要上升冷却的条件。第(3)题,地常年盛行西风,风向不会随季节而变化。季风活动具有不稳定性,在其影响下形成的温带季风气候更容易发生旱灾。地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阴雨天多,热量和光照不足,不利于谷物的生长和成熟,但利于多汁牧草的生长。,类型8:气候资料统计图 【典型图示】 气候资料统计图主要体现了不同地区的气温、降水及相关的气候要素,据此可判断气候类型及气候的特征、分析气候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获取信息】 气候资料统计图的判读 本图为气温、降水统计图,考查气候类型的判断、分布及影响气候差异的因素。读图可以得到如下信息:、可看出两地月最低气温,进一步判断温度带,、主要体现了两地降水量的差异,体现了两地的经纬度位置,可进行区域定位。,【信息解读】 气候资料统计图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