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触分析的一个简单示例

上传人:n**** 文档编号:86833995 上传时间:2019-03-25 格式:PDF 页数:48 大小:3.4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接触分析的一个简单示例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接触分析的一个简单示例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接触分析的一个简单示例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接触分析的一个简单示例_第4页
第4页 / 共48页
接触分析的一个简单示例_第5页
第5页 / 共4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接触分析的一个简单示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接触分析的一个简单示例(4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ANSYS - 接触非线性分析的一个实例接触非线性分析的一个实例 下面通过一个 2D 例子来演示 ANSYS 接触分析中主要参数的设置和作用。 该例子为:一个 (无限长) 圆柱置于一个 (无限长) 长方体上,当圆柱承受压力 载荷时,计算圆柱和长方体之间的接触应力。该问题可以简化为 2D 问题进行 分析。 选择单元类型 二维 4 节点四边形 solid182 单元: 单元行为:选择平面应变: 设置材料属性: E = 201000 MPa; = 0.3: 定义一个矩形:长度 20 mm,高度 5 mm: 再定义一个实心圆,半径 5 mm,刚好与矩形接触: 为了能使用 MAP 方式划分网格,先在圆内

2、创建两条直线,以便将圆切分为 4 块: 为了切分矩形,将圆中的竖线延长 6 mm。 执行 Area by Line,分割圆和矩形:首先选择两个 Areas: 点击 Apply 后,选择水平和竖线,再点击 OK,对面进行切割: 面切割后,可以进行 MAP 划分网格: 下面划分网格:进入前处理 - Meshing 首先设置几何体的网格默认属性: 设置单元边长,这里取为 0.4 采用 MAP 方式划分网格: 网格划分结果: 设置约束条件:1 选择两条下边界线 设置 Uy = 0: 为防止 x 方向的刚体运动,选择矩形中间线 设置为 Ux = 0 然后在圆柱顶部中间节点处施加压力 选择 Fy,输入力值

3、 -100,力沿着 y 方向,对圆柱构成压力 下面准备采用接触向导来定义接触对。 需要做一些准备工作:根据结构情况,选择圆柱面 (这里是圆周线) 作为接触 面,矩形上边界作为目标面,使用面 面接触。 为了方便,需要预先定义好相关的节点组。分别选择圆周下边界中间部位的若 干节点和矩形上边界中间部位的若干节点,定义两个节点组 (N-contact 和 N- target),便于创建接触对时使用。 先选择下面两个圆柱面,再 select - everything below - area 和 plot - element 汇出对应的单元和节点。 然后: select - nodes - apply

4、- 选择如图 11 个节点: 使用这 11 个节点创建 component: N-contact 再用同样方法,在下面的矩形中,选择上边界处,中间部位的 13 个节点,创 建 component N-target 使用 select - components manager 检查所创建的两个 components 是否正 确 检查无误,执行: select - everything 和 eplot 以下下使用接触向导设置接触: 接触向导的界面如下: 下面使用接触向导来设置面 面接触 (对于本例,看起来是 线 线接触): 选择 N-target component 作为目标面,目标类型选择柔性,

5、然后点击 Next: 选择 N-contact component 作为接触面,采用 面 面 接触,然后点击 next : 取摩擦系数为 0.1,然后点击 optional shettings 设置其它参数: 点击 create 创建接触对: 注意:创建接触对之后,一定要检查一下接触面和目标面的法向是否正确,如 有问题需及时修改: 到此,建模可以结束,下面开始求解: 设置求解类型为 static,然后到 Solution Controls 中设置时间步等,如右 图,其它参数均使用默认值: 点击 Current LS 开始求解,很快即出现一个错误提示: 点击 Proceed,能继续求解,并出现另

6、一个错误提示,同样点击 Proceed 继续 求解,又出现另一个错误提示,不能再继续求解。 分析认为是接触设置不当 初始状态圆柱与矩形之间有间隙。开始计算后,程 序找不到初始接触状态,造成圆柱的刚体运动。需要回到前处理修改接触设 置: 在前处理中,调出接触向导。在其中,点击接触对使其高亮度,然后修改属性 (这种设置作为:第一种设置): 在接触属性对话框中,点击 Initial Adjustment 标签,可以看到 Automatic Contact Adjustment 设置的不太合适: 在 Initial Adjustment 中,将 Automatic Contact Adjustment

7、 改为 Close Gap/Reduce Penetration,并设置 Initial contact Closure 为 0.1: 再次求解,虽然还有错误,但点击 Proceed 后能够求解结束: 然后到后处理中查看结果。首先看一下 Results Summary 可以看到,经过 6 个载荷子步就收敛了: 读取最后一步的结果。首先显示接触状态: 接触状态显示如下: 还可以显示其它结果,以下为穿透情况: 接触压力的结果: 摩擦应力的结果: 接触总应力 与接触压力基本相同: 下面将探讨不同的接触参数设置对计算结果的影响: 下面探讨一下不同的接触参数设置对计算结果的影响: 一、 第二种设置: 在

8、原始设置 (计算不收敛) 的基础上,在 Initial Adjustment 中,将 Automatic Contact Adjustment 改为 Close Gap/Reduce Penetration: 再次求解,不再出现和前面一样的错误,直接计算到结束: 然后到后处理中查看结果。首先看一下 Results Summary 可以看到,同样经 过 6 个载荷子步就收敛了: 下面显示最后一组结果的部分内容: 接触状态显示如下: 以下为穿透情况: 最大穿透值远大于第一种情况,说明误差较大,可以增加接触刚度以减小穿 透。 接触压力: 四、 第五种设置:在 第一种设置的基础上,将法向惩罚刚度因子改

9、为 10: 再次求解,直接计算到结束: 然后到后处理中查看结果。首先看一下 Results Summary 可以看到,同样经 过 6 个载荷子步就收敛了: 下面显示最后一组结果的部分内容: 接触状态显示如下: 以下为穿透情况: 穿透远小于第一种结果!误差减小! 接触压力: 接触压力与第一种结果很接近。 摩擦应力的结果: 摩擦应力小于第一种结果。 接触总应力 与接触压力基本相同: 以下修改其它参数,分别摸索其效果: 五、 第六种设置:在原始设置 (计算不收敛) 的基础上,将接触算法改为 内 部 MPC 算法: 再次求解,直接计算到结束: 然后到后处理中查看结果。首先看一下 Results Sum

10、mary 可以看到,同样经 过 6 个载荷子步就收敛了: 下面显示最后一组结果的部分内容: 接触状态显示如下: 最大位移远大于第一种情况。 以下为穿透情况: 由于 MPC 算法的特点,不存在穿透! 接触压力: 由于 MPC 算法的特点,不存在接触压力。 摩擦应力的结果: 由于 MPC 算法的特点,不存在摩擦应力。 接触总应力 : 由于 MPC 算法的特点,不存在接触应力. 结论: 由上述结果可见,由于不能提供如接触压力、穿透情况、摩擦应力等与 接触有关的结果数据,内部 MPC 算法对本例可能不适用。 第七种设置:在 原始设置 (计算不收敛) 的基础上,将算法改为 拉格朗日与 惩罚方法: 再次求

11、解,直接计算到结束: 然后到后处理中查看结果。首先看一下 Results Summary 可以看到,同样经 过 6 个载荷子步就收敛了: 下面显示最后一组结果的部分内容: 接触状态显示如下: 最大位移比第一种情况增加不少。 以下为穿透情况: 不存在穿透。 接触压力: 最大接触压力远大于第一种结果。 摩擦应力的结果: 摩擦应力很小。 接触总应力 与接触压力基本相同: ANSYS - 接触非线性分析的一个实例 (续 3) 动力分析中的几个概念 ANSYS - 接触非线性分析的一个实例接触非线性分析的一个实例 (续续 4) 2010-11-06 06:53:06| 分类: ANSYS 非线性 | 标

12、签:接触 实例 设置 算法 参数 |举报 |字号大中小 订阅 七、 第八种设置:在第七种设置的基础上,将法向接触刚度因子改为 0.1: 再次求解,直接计算到结束: 然后到后处理中查看结果。首先看一下 Results Summary 可以看到,同样 经过 6 个载荷子步就收敛了: 查看最后一组结果,与前面 FKN = 1 的结果相同,不再一一显示。 第九种设置:在第七种设置的基础上,将法向接触刚度因子改为 10,接触算法 选择 Lagrange & Penalty method: 再次求解,直接计算到结束: 然后到后处理中查看结果。首先看一下 Results Summary 可以看到,同样经 过

13、 6 个载荷子步就收敛了: 查看最后一组结果,与前面 FKN = 1 的结果相同,不再一一显示。 继续修改法向接触刚度因子为 0.001 和 100,计算结果都不变。 看来这一算法 (Lagrange&penalty Method) 的结果似乎与法向接触刚度因子的 设置关系不大 (至少对于本例),值得推敲,需要慎用。 第十种设置:在 原始设置 (计算不收敛) 的基础上,将算法改为 惩罚方法: 再次求解,直接计算到结束: 然后到后处理中查看结果。首先看一下 Results Summary 可以看到,同样经 过 6 个载荷子步就收敛了: 下面显示最后一组结果的部分内容: 接触状态显示如下: 以下为

14、穿透情况: 接触压力的结果: 摩擦应力的结果: 接触总应力 与接触压力基本相同: 然后对法向接触刚度因子进行修改,结果发现,当该因子在一定范围中变化 (0.011000 或更大) 时,随着该因子的增大,穿透值不断减小,摩擦应力不 断减小并趋于稳定值、接触压力和总应力则逐渐增加并趋于稳定值。但是和增 广拉格朗日方法的结果有很大差别。 第十一种设置:在 原始设置 (计算不收敛) 的基础上,将算法改为 Lagrange 方法: 再次求解,直接计算到结束: 然后到后处理中查看结果。首先看一下 Results Summary 可以看到,同样经 过 6 个载荷子步就收敛了: 下面显示最后一组结果的部分内容: 接触状态显示如下: 以下为穿透情况: 接触压力的结果: 摩擦应力的结果: 接触总应力 与接触压力基本相同: 然后对法向接触刚度因子进行修改,结果发现,当改变该因子时,接触部分的 计算结果基本不变。这似乎不太合理,因此需要进行更进一步的摸索,慎用此 方法。 还可以有许多参数可以修改,限于时间,暂时到此为止。 由上述不同结果的比较可见,虽然有不少办法可以求出接触的结果,但是不同 方法的结果会有或大或小的差别,由于无论哪种方法的结果都只是一个近似 值,因此难以判定到底哪种方法的结果更加可靠。 由于本例很简单,因此不能根据本例的结果对各种方法的优劣进行判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其它考试类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