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 课外现代文专题训练 记叙文(第四辑) 新人教版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86827515 上传时间:2019-03-25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语文 课外现代文专题训练 记叙文(第四辑) 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中考语文 课外现代文专题训练 记叙文(第四辑) 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中考语文 课外现代文专题训练 记叙文(第四辑) 新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中考语文 课外现代文专题训练 记叙文(第四辑) 新人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中考语文 课外现代文专题训练 记叙文(第四辑) 新人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考语文 课外现代文专题训练 记叙文(第四辑) 新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语文 课外现代文专题训练 记叙文(第四辑) 新人教版(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考课外现代文专题训练记叙文第四辑十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题。(14分)草莓时值九月,但夏意正浓。天气反常地暖和,树上也见不到一片黄叶。葱茏茂密的枝柯之间,也许个别地方略见疏落,也许这儿或那儿有一片叶子颜色稍淡;但它并不起眼,不去仔细寻找便难以发现。天空像蓝宝石一样晶莹璀璨,挺拔的槲树生意_,充满了对未来的信念。农村到处是欢歌笑语。秋收已顺利结束,挖土豆的季节正碰上艳阳天。地里斯翻的玫瑰红土块,有如一堆堆深色的珠子,又如野果一般的妖艳。我们许多人一起去散步,兴味_。自从我们五月来到乡下以来,一切基本上都没有变,_是那样碧绿的树,湛蓝的天,欢快的心田。我们漫步田野。在林间草地上我意外地发现

2、了一颗晚熟的硕大的草莓。我把它含在嘴里,它是那样的香,那样的甜,真是一种稀世的佳品!它那沁人心脾的气味,在我的嘴角唇边久久地不曾消逝。这番甜把我的思绪引向了六月,那是草莓最盛的时光。此刻我才察觉到早已不是六月。每一月,每一周,甚至每一天都有它自己独特的色调。我以为一切都没有变,其实只不过是一种幻觉!草莓的香味形象使我想起,几个月前跟眼下是多么不一般。那时,树木是另一种模样,我们的欢笑是另一番滋味,太阳和天空也不同于今天。就连空气也不一样,因为那时送来的是六月的芬芳。而今已是九月,这一点无论如何也不能隐瞒。树木是绿的,但只须吹第一阵寒风,顷刻之间就会枯黄;天空是蔚蓝的,但不久就会变得灰惨惨;鸟儿

3、尚没有飞走,只不过是由于天气异常的温暖。空气中已弥漫着一股秋的气息,这是翻耕了的土地、马铃薯和向日葵散发出的芳香。还有一会儿,还有一天,也许两天我们常以为自己还是妙龄十八的青年,还像那时一样戴着桃色眼镜观察世界,还有着同那时一样的爱好,一样的思想,一样的情感。一切都没有发生任何的突变。简而言之,一切都如花似锦,韶华灿烂。大凡已成为我们的禀赋的东西都经得起各种变化和时间的考验。但是,只须去重读一下青年时代的书信,我们就会相信,这种想法是何其荒诞。从信的宇里行间飘散出的青春时代呼吸的空气,与今天我们呼吸的已大不一般。直到那时我们才察觉我们度过的每一天时光,都赋予了我们不同的色彩和形态。每日朝霞变幻

4、越来越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心性和容颜,似水流年彻底再造了我们的思想和情感。有所剥夺,也的所增添。当然,今天我们还很年轻但只不过是“还很年轻”!还有许多的事情在前面等着我们去办。激动不安,若明若暗的青春岁月之后,到来的是成年期成熟的思虑,是从容不迫的有节奏的生活,是日益丰富的经验,是一座内心的信仰和理性的大厦的落成。然而,六月的气息已经一去不返了。它虽然曾经使我们惴惴不安,却漫进了一种不可取代的香味,真正的六月草莓的那种妙龄十八的馨香。1根据语境,将“依然”“酣然”“盎然”分别填入第1段的横线中。(3分)2文章第1段描写了秋天的景色,作者笔下的秋天有什么特点?(2分)答: 3. 从行文思路看,第1

5、段景物描写在文中的作用是(2分)_ 。4文章第2段中有一个由写草莓到写季节更替的过渡句,这个句子是“_”。(2分)5请根据上下文,具体说明第5段中“有所剥夺,也有所增添”的内容。(2分)“有所剥夺”的是“有所增添”的是6.文末说“六月的气息已经一去不返了”,这里“六月的气息”是指 (3分) 参考答案:1.依次是“盎然”酣然”“依然”(3分)2.夏意正浓或生意盎然(意思对即可2分)3.铺垫(2分)4.这香甜把我的思绪引向了六月,那是草莓最盛的时光。(2分)5. “有所剥夺”的是:青春的心性和容颜(意思对即可1分)“有所增添”的是:成年期的思想和情感。或“成年期成熟的思虑的大厦的落成”(意思对即可

6、1分)6.青春年华或:“妙龄十八的馨香”(意思对即可3分)十四、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14题。(14分)泰山归来邓友梅 有朋友听说我要去泰山,就来约稿,我不知轻重,满口应承。回来后才知道:要跟谁过不去,想看他出丑,最好的办法就是请他写泰山。不问哪朝哪代,哪党哪派,文章里手们没来的想法来,来过的变着法儿写,一代一代地写,几千年下来,好话说尽了,好词用绝了。今天再想写出新意“比登泰山还难”!“泰山”两字如今已经成了汉语基本词汇。有洋朋友想学说相声,我就建议他先学会“稳如泰山”“重如泰山”“有眼不识泰山”“泰山压顶不弯腰”这一串词儿,以备随时使用。还告诉他:学的时候不要问中国这么多山,哪座山压下来也

7、够喝一壶的,怎么就非说“泰山压顶”?黄山峨嵋,青城匡庐,哪座山也有看头,为什么单把“不识泰山”当件事?更不要问“既然泰山是个好词,怎么又不能称朋友为老泰山呢?”解释清楚这些很费口舌,不如先学其然,以后再弄清所以然。弄清它不易,最好到泰山爬几趟。 爬过泰山才会想到:泰山确实既高又美,但光凭这出不了太大风头。论高度,论景观,它都算不得“首屈一指”,怎么就叫它获得了“五岳独尊”呢? 读过山上的碑碣刻石,浏览了泰山诗文史迹,才嗅到泰山走红的秘密,原来它在以下三点占了便宜:曰天时,曰地利,曰人和。 许多民族原始时期搞自然崇拜,随着文明发展便被宗教信仰代替。可中国人对天地山川的崇拜却始终没有作废。历代皇帝

8、都宣称自己的“君权”得自“神授”,这里说的“神”既不是佛祖也不是道宗,却是“头上青天”。为此皇上称为“天子”,有事没事,要向“天”请示汇报。为了使“天”听得清看得明,汇报总要找离天最近的地方进行,凑巧就选中了泰山。华夏大文化的“天时”使泰山出尽了风头,捞够了资本。 皇上们怎么就看得起泰山呢?这又说来话长。泰山矗立在黄河下游,这地方远在新石器时期已有人类频繁活动。我们炎黄始祖还没出现,这里先就有了“泰族”人。“泰族”人要找高地,目光所及最高的所在就是“泰山”(不然也不会自己取名“泰族”),祭天就上泰山极顶。这在有皇帝之前已是“既成事实”,后来的皇帝们只得一个接一个“承袭”。待等到中国人知道还有比

9、泰山更高的山时,“五岳独尊”地位已“稳如泰山”了。这是它得益于地利的优势。 第三才说到人和。王权和神权总是互相支持,携手共进的。皇上认为泰山离天最近,神的使者就给以证实:西建普照寺,东起碧霞宫,经石峪、王母池、玉皇顶、八仙桥,依名生景,因景得名,按中国人心目中的天宫蓝图把舞曲来了个彻底改造。有了“硬件”还要增制“软件”,别看中国文人向来有清高、不党、遗世独立等等美德,这并不耽误他们自觉不自觉地看皇上眼色行事。锦上添花,随帮唱影,人云亦云,扎堆起哄,一窝蜂赶浪头等等传统习俗,也未见得没有它积极的一面。皇上说这座山天下第一,作家们就证明自己早有同感。你写歌颂泰山诗,我就撰赞美泰山文。诗文自泰山引起

10、,泰山又刻满诗文。硬件与软件这一结合,就形成民族性的共识:既然从皇上、大臣、文人、墨客到侠客、武士、和尚、道士都为泰山叫好,那想必就是真好,小百姓有啥不服呢?连农民起义领袖们也奉泰山为神明,造反也选它为依托,以图吉利了。于是赤眉、绿林、黄巢、李闯都在此留下了遗迹。红巾军攻下泰安后也没忘了在泰山刻石纪念。 还有更得人和之利的山吗? 我初登泰山之时,曾想:泰山如果丢开附着于它身上的社会因素,只凭它的自然条件,怕是登不上五岳之尊的宝座的!登到中天门时想法就有点变化:若丢掉这些历史的文化的斑斓色彩,它仍是个风景区,但不是泰山了。 当我终于站到泰山的极顶,回首下望它那被白云弥漫、树木葱郁、深不可测的山谷

11、时,我才觉悟到自己的愚顽蒙昧!泰山不只是地理名词,不只是个自然构造,它是造化与人文互相渗透、互为表里、难分主次、不可分割的统一体。根本不存在谁从谁身上离去的假设!“泰山”两字指的就是浓缩、结晶于此山的中国文化,华夏历史。不研究中国文化,无法了解泰山;不理解泰山,不算通中国文化。 旧泰山已被写尽,新泰山尚待形成,这时候答应约稿是不明智的。我只能在赔礼道歉声中打退堂鼓。199294北京1.如何理解“回来后才知道:要跟谁过不去,想看他出丑,最好的办法就是请他写泰山”这句话的内涵和用意。(3分) 2.如何理解“泰山两字如今已经成了汉语基本词汇”?(3分) 3.“当我终于站到泰山的极顶,回首下望它那被白

12、云弥漫、树木葱郁、深不可测的山谷时,我才觉悟到自己的愚顽蒙昧”。“自己的愚昧”指的是什么?请分条概述。(4分) 4.作者是如何诠释“五岳独尊”的深刻内涵呢?请联系全文谈谈看法。(4分) 参考答案:1.【答案】(1)以前有太多行家里手写泰山,好话说尽,好词用绝,要写好泰山实属不易,写出新意更是难上加难。(2)为下文写出对泰山的独特理解铺垫。(3)交代自己谦虚的写作态度。 【评分】共3分,共3点,每答对1点得1分。意思对即可。2.【答案】(1)“泰山”两字在汉语中使用频率高(2)它是汉语构建语言的基础材料。(3)“泰山”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结晶(4)许多人文掌故、历史传说中都能看到“泰山”的影子。 【评分】共3分。任意答对3点即可得全分。意思对即可。3.【答案】(1)只认识到泰山只是地理名词、自然构造,却认识不到它是造化与人文互相渗透、互为表里、难分主次、不可分割的统一体。(2)认识不到浓缩、结晶于泰山中的中国文化、华夏历史。【评分】共4分,共2点,每答对1点得2分。意思对即可。4.【答案】(1)占了中华文化的“天时”。中国人始终崇拜天地山川,历代皇帝宣称自己“君权神授”,为向天请示汇报,就选中了离天最近的泰山。(2)占了中华文化的“地利”。人类很早就活动在黄河下游,祭天时自然就将目光锁定在最高的泰山上,后来的皇帝们“承袭”了这种传统。(3)占了中华文化的“人和”。皇上认为泰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