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13课《五柳先生传》练习(2)(含解析) 冀教版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86827168 上传时间:2019-03-25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84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13课《五柳先生传》练习(2)(含解析) 冀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13课《五柳先生传》练习(2)(含解析) 冀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13课《五柳先生传》练习(2)(含解析) 冀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13课《五柳先生传》练习(2)(含解析) 冀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13课《五柳先生传》练习(2)(含解析) 冀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13课《五柳先生传》练习(2)(含解析) 冀教版(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五柳先生传一、字音字形sh(嗜)酒辄尽(zh)短褐(h) 箪瓢(dn)晏如也(yn) 黔娄(qin)戚戚(q) 汲汲(j)兹若人之俦(chu) 衔觞(shng)二、重要词语(1)何许人也:处所。(2)不求甚解:本文指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深究。(3)会意: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4)性嗜酒:特别爱好。(5)或置酒招之:邀请。(6)造饮辄尽:就。(7)期在必醉:期望。(8)吝情:舍不得。(9)去留:去,离开。(10)环堵萧然:空寂。(11)短褐穿结:用粗麻布做成的短上衣。三、文体特点传记是一种特定人物的艺术史诗,最古老的文学体裁之一,它以各种书面语或口头的形象化材料为依据,用

2、文学的语言和方法,对历史上或现实中的人物生平进行真实、详尽的叙述,并折射出人物的气质、性格、内心世界。由于它主要以记写人物为主,又称“人物史记”。自传是作者自序生平事迹的文字,也是自身的经验,尤其是内心起伏变化的记录。五柳先生传其实是作者假托“五柳先生”为自己作的传。1本文最大的特点是多用否定句,请从文中找出这些否定句,想一想多用否定句有什么作用。点拨:“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不慕荣利”,“不求甚解”,“家贫不能常得”,“曾不吝情去留”,“不蔽风日”,“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正因为世人有种种追名逐利、矫揉造作之事,作者言“不”,正突出了自己与世俗的格格不入,突出了他对高洁

3、志趣和人格的坚守。这不仅让读者对他的与众不同击节叹赏,也使文章笔墨精粹而笔调诙谐,读来生动活泼,引人入胜。2文章最后一段引用了黔娄之妻的话,并用两个问句作结,试分析一下这样写的作用。点拨:引用黔娄之妻的两句话,既与前文“不慕荣利”相照应,又把五柳先生同黔娄这样的名士类比,认为两人是同一类人,他们都不为贫贱而忧愁,不追求富贵荣华,这样就再次突出了五柳先生的最大特点和优点“不慕荣利”。两个问句表示猜测,其实是赞扬五柳先生简直是无怀氏、葛天氏时代的百姓,是对五柳先生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的高洁人格的再度赞扬,又暗示作者的社会理想就是社会能像传说中的伏羲氏、神农氏时代一样淳朴、和谐、美好。这样就使文章思想

4、升华了,文章境界更高了。3核心图解1给加点的字注音。性嗜酒()造饮辄尽()曾不吝情去留() 衔觞赋诗()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不慕荣利()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曾不吝情去留()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闲静少言黔娄之妻有言B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无怀氏之民欤C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环堵萧然,不蔽风日D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4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2)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5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本文是

5、作者以五柳先生自托,以史传的手法所写的一篇自传B这篇自传是用第一人称叙说的C这篇自传使我们了解了陶渊明具有甘守贫贱、不慕荣利、恬淡宁静的高洁品质D这篇文章简练而生动,富有幽默情趣,给我们塑造了一个不随流俗、淡泊自得的隐士形象6下面语段中画线的三个句子都有语病,请把它们找出来,加以改正。在很大程度上,人类精神文明的成果是以书籍的形式保存的。“好读书”永远是一个可以让人受益终生的习惯。一个真正的读者就要通过读书来最大限度地享用这些成果的过程。一个人能否成为真正的读者,关键在于他在青少年时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如果没有培养起对阅读从小的兴趣,就很难从阅读中体会到快乐与幸福。课内品读(2011浙江温州

6、中考改编)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第711题。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1)每有会意_(2)或置酒而招之_(3)造饮辄尽_(4)既醉而退_8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其”字的意思不同于其他

7、三项的一项是()。A亦不详其姓字B欲穷其林C亲旧知其如此 D既出,得其船9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1)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2)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10“不求甚解”一词按现在的理解带有贬义,五柳先生“好读书”,为什么“不求甚解”?11联系桃花源记归园田居(其三),说说“颇示己志”中的“志”是什么意思?可用文中的哪两句话来概括?【类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第1215题。江天一传(节选)江天一,字文石,徽州歙县人。少丧父,事其母,及抚弟天表,具有至性。尝语人曰:“士不立品者,必无文章。”前明崇祯间,县令傅岩奇其才,每试辄拔置第一。年三十六,始得补诸生。家贫屋败,躬畚土筑垣

8、以居。覆瓦不完,盛暑则暴酷日中。雨至,淋漓蛇伏,或张敝盖自蔽。家人且怨且叹,而天一挟书吟诵自若也。注:江天一:明清鼎革之际抗清义士。试:指童生岁试。补诸生:考取秀才,成为县学生员。躬畚(bn)土筑垣:亲自取土筑墙。畚,竹制或木制撮土工具。此处作动词用。蛇伏:像蛇一样蜷伏着。12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1)尝语人曰语:_(2)县令傅岩奇其才奇:_13结合语境,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少丧父,事其母,及抚弟天表,具有至性。14请用自己的语言写出本文是如何表现江天一酷爱读书的。15请结合陶渊明其人和你读过的他的诗文,谈谈对“士不立品者,必无文章”这句话的理解。解析:首先理解这句话的意思:一个读书人

9、,不树立好的道德品行,就必然没有好文章。再结合陶渊明的文章和品行来谈。【表达交流】16根据你对人物传记的了解和对陶渊明的认识,为陶渊明另作一篇小传。【体验中考】17(2011湖南永州中考)有同学说,现在是快餐文化时代,读流行作品更有利于我们拓宽知识面,开阔视野。学校准备就此问题开展一场辩论赛。(1)假如你班是反方代表,你方观点是:_(2)假如你是反方代表的主辩人,请简要陈述支撑你方观点的理由。(至少写出两条,每条50字左右)参考答案:1. shzhlnshng2. 处所羡慕高兴的样子特别爱好旧交,旧友就期望加强否定语气3. 解析:A项的“言”前者是“说话”的意思,后者是“话语”的意思;B项的“

10、之”前者是代词,“他”,后者是助词,“的”;C项的“然”都是词尾,“的样子”;D项的“自”前者是“自己”的意思,后者是“如果”的意思。C4.(1)喜欢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在字句的解释上过分深究;每当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就高兴得忘了吃饭。(2)不为贫贱而忧愁,不热衷于发财做官。5. 解析:本文是用第三人称叙述的。B6. 解析:处,句式杂糅;处,前后两句搭配不当;处,语序不当。处删去“的过程”。处在“养成”前添加“能否”;或将“能否”删去。处把“从小”调到“培养”前。7. (1)体会,领会(2)有时(3)到,往(4)已经8. 解析:B项“其”译为“这片”,其他三项可译为“他”或“他的”。B9.

11、(1)他的住宅旁边种植有五棵柳树,因此就用“五柳”作为他的别号了。(2)粗布短衣上打了补丁,饭篮子和水瓢经常是空的,(生活贫困)而他却能安然自得。10. 解析:结合五柳先生“不慕荣利”的性格回答。五柳先生率真随性,他淡泊名利,不为功名利禄而读书,读书只为获得精神的快乐。 11.洁身自好、淡泊名利,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可用赞语中的语句“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来概括。12.(1)告诉(2)认为奇异13.(他)小时候就死了父亲,侍奉他的母亲,并扶养弟弟天表,有着纯厚的本性。14. 解析:找出文中表现其酷爱读书的句子,转换成自己的语言即可。房屋残破,暑天日晒,雨天漏雨,家人埋怨环境艰苦,江天一却能

12、在读书中自得其乐。可见他对读书的酷爱甚至痴迷。15.常言道“文如其人”,读书人若无高洁品格,一定不会写出好作品。陶渊明的诗文流传千古、影响深远,这与他的安贫乐道、淡泊名利的高贵品质是分不开的。陶渊明用他的诗文,也用他的灵性与良知,为我们营造了平淡真纯的艺术境界。16. 答案示例:陶渊明,东晋著名诗人、辞赋家,因宅边种有五棵柳树而自号“五柳先生”。他家境贫寒,但品格高洁,不为五斗米折腰,安贫乐道、不慕荣利。他少言寡语,只结交品格高洁的人。他好读书、爱喝酒、常写文章自娱,还喜欢种菊,与菊心灵相通,后人称他为菊花“花神”。17.(1)阅读经典名著更利于提升我们的素养。(2)示例:经典名著是一个民族传统美德与文化的完善结合,读经典名著有利于我们树立正确的为人处世观、生命观。如论语孟子。经典名著有励志作用,读后使人振奋、坚强,有助于塑造我们健全的人格。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名人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